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石油地质学 Petroleum Geology》课程教学资源(阅读文献)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8,文件大小:1.41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19卷1期 岩性油气藏 Vol 19No I L THOLOGIC RESERVO IRS 文章编号:1673-8926(2007)01-0001-08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在实际应用中 需要注意的问题 庞雄奇2,陈冬霞,张俊12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摘要目前国内外都非常重视隐蔽油气藏的勘探,中国隐蔽油气藏勘探前景广阔,已经成为中国油 气储量增长的重要方向。笔者把很难依据现有资料或地质理论判明圈闭和油气存在的油气藏称为 隐蔽油气藏。可以按隐蔽油气藏判别的难度、隐蔽方式、油气富集动力学机制等对其进行分类。“隐 蔽油气藏”是勘探范畴的术语,是据圈闭的隐蔽性和油气藏寻找的难易程度提出来的,随着勘探技 术和勘探理论的发展,隐蔽油气藏/圈闭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在勘探实践中,需要注意不能把岩性 地层油气藏、非构造油气藏与隐蔽油气藏等同起来,仅强调后两者的硏究,某些特殊类型的油气臧 的勘探容易被忽视。岩性地层油气臧在目前仍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主体,而隐蔽油气藏是各类以非 构造为主的圈闭类型的一种通俗表达,也包含某些目前识别和评价难度较大的构造油气藏 关键词隐蔽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构造油气臧,非构造油气藏 中图分类号:TE112.32 文献标识码A Con cept and ca tegor ize of subtle reservo ir and problem s in its a pplica tion PANG X iong"qi2,CHEN Dong"x ia,ZHANG Jun (1 Key Laboratory for Petroleum A ccin ulation M echanisn, M inistry d Education, China U niversity of Petroleum (B eijing 2 B asin and Reservoir R esearch Center, China U niversity of Petroleum, (B eij ing)) Abstract The re servo ir, w hich cannot be found or ident if ied d irectly by now adays theo ry and technique, could be all called as subt le re servo ir It can be c lass if ied by discrm inat in d ies, concea led modes oil and gas accum u lated dynam ics m echanism, and it was put fo rw ard by the concea m ent of trap and difficulty of exp lorton discovery. So its m ean ing and content change w ith the developm ent of exp loration techn iques as well as exp lo ratin theo ry. It should no t be equaled to litho log ic stratigrap h ic reservo ir or nonstructural reservo ir as some specif ic re servo irs would be igno red if only the two latter ones are regarded L itho log ic stratigrap h ic reservo irs are still the m apr exp bo raton emphasis in subtle reservo w hich is a general exp ression of all the nonstructural trap s and includes some structural reservo irs that are diff icult to find now adays Key words subtle reservo ir, litho lo g ic stratigrap h ic re servo ir, structural reservo ir, nonstructural reservo ir 自1964年美国著名石油学家莱复生提出勘探地层不整合、岩性及古地貌等相关的隐蔽油气藏勘 隐蔽圈闭( Subtle trap)以来,世界各国都加强了探。随着大型整装构造油气藏发现的机率变小,隐蔽 收稿日期2007-03-22修回日期2007-03-26 作者简介庞雄奇,1%61年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油气成藏与资源评价研究。地址:(102249)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号。电话 (010)89734236 E-ma it pangxq @ cup edu cn 2c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cnkiner

文章编号: 167328926 (2007) 0120001208 收稿日期: 2007203222; 修回日期: 2007203226 作者简介: 庞雄奇, 1961 年生,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油气成藏与资源评价研究。地址: (102249) 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 号。电话: (010) 89734236。E-ma il: pangxq@cup. edu. cn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在实际应用中 需要注意的问题 庞雄奇1, 2 , 陈冬霞1 , 张 俊1, 2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石油与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摘 要: 目前国内外都非常重视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中国隐蔽油气藏勘探前景广阔, 已经成为中国油 气储量增长的重要方向。笔者把很难依据现有资料或地质理论判明圈闭和油气存在的油气藏称为 隐蔽油气藏。可以按隐蔽油气藏判别的难度、隐蔽方式、油气富集动力学机制等对其进行分类。“隐 蔽油气藏”是勘探范畴的术语, 是据圈闭的隐蔽性和油气藏寻找的难易程度提出来的, 随着勘探技 术和勘探理论的发展, 隐蔽油气藏ö圈闭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在勘探实践中, 需要注意不能把岩性 地层油气藏、非构造油气藏与隐蔽油气藏等同起来, 仅强调后两者的研究, 某些特殊类型的油气藏 的勘探容易被忽视。岩性地层油气藏在目前仍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主体, 而隐蔽油气藏是各类以非 构造为主的圈闭类型的一种通俗表达, 也包含某些目前识别和评价难度较大的构造油气藏。 关键词: 隐蔽油气藏; 岩性地层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 非构造油气藏 中图分类号: T E112132 文献标识码: A Concept and ca tegor ize of subtle reservo ir and problem s in its applica tion PAN G X iong2qi1, 2 , CH EN Dong2x ia1 , ZHAN G Jun1, 2 (1. K ey L aboratory f or P etroleum A ccum u lation M echanism , M inistry of E d ucation, Ch ina U niversity of P etroleum (B eij ing ); 2. B asin and R eservoir R esearch Center, Ch ina U niversity of P etroleum , (B eij ing ) ) Abstract: T he reservo ir, w h ich canno t be found o r iden tified directly by now adays theo ry and techn ique, cou ld be all called as sub tle reservo ir. It can be classified by discrim ination difficu lties, concealed m odes, o il and gas accum u lated dynam ics m echan ism , and it w as pu t fo rw ard by the concealm en t of trap and difficu lty of exp lo ration discovery. So its m ean ing and con ten t change w ith the developm en t of exp lo ration techn iques as w ell as exp lo ration theo ry. It shou ld no t be equaled to litho logic stratigraph ic reservo ir o r non structu ral reservo ir as som e specific reservo irs w ou ld be igno red if on ly the tw o latter ones are regarded. L itho logic stratigraph ic reservo irs are still the m ajo r exp lo ration em phasis in sub tle reservo irs w h ich is a general exp ression of all the non structu ral trap s and includes som e structu ral reservo irs that are difficu lt to find now adays. Key words: sub tle reservo ir; litho logic stratigraph ic reservo ir; structu ral reservo ir; non structu ral reservo ir 自 1964 年美国著名石油学家莱复生提出勘探 隐蔽圈闭(Sub tle T rap ) 以来[ 1 ] , 世界各国都加强了 地层不整合、岩性及古地貌等相关的隐蔽油气藏勘 探。随着大型整装构造油气藏发现的机率变小, 隐蔽 第19 卷 1 期 2007 年3 月 岩 性 油 气 藏 L ITHOLO G IC R ESERVO IR S V o l. 19 N o. 1 M ar. 2007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岩性油气藏 第19卷第1期 油气藏发现的比例逐年增大,目前己成为增加油气意义不同,因此出现了一些名词上的混乱。例如,有 储量的重要方向3。中国陆相盆地岩相多变,叠合人将“隐蔽油气藏”等同于“非构造油气藏”,又有人 盆地多旋回发育,隐蔽油气藏勘探前景广阔。据统将其定义为“岩性地层油气藏”,还有的人完全将它 计,中国东部地区隐蔽油气藏的探明储量已达到当视为一种特殊机制形成的油气藏。 年发现储量的60%~70%,西部地区各盆地中如鄂12国外隐蔽油气藏研究概况 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岩性地层油 国外对隐蔽油气藏认识较早。1919年世界上发 气藏的储量比例也在大幅度上升3“隐蔽油气藏”现了第一个非背斜油藏之后,1930年美国人CM 概念属于油气田勘探学的范畴,在油气地质学研究乔伊纳在东德克萨斯发现地层油藏。1934年,威尔 中受到了很大限制,一些学者建议改用“非构造油气逊提出了非构造圈闭( onstructural trap)的概念, 藏”“岩性地层油气藏”“特殊成因类型油气藏”等专指“由于岩层孔隙度变化而封闭的储集层”内形成 概念术语加以替代使用。本文在回顾了“隐蔽油气的油气藏。莱复生(A. I L evorsen)于1936年提出了 臧”概念的由来后探讨了隐蔽油气藏分类,阐述了在地层圈闭( stratigrap h ic trap)的概念,并发表了题为 实际工作中应用隐蔽油气藏概念术语需要注意的几“地层型油田”的论文。“隐蔽圈闭”( subtle trap) 个问题。 词较早见于莱复生1964年的论文,用其概括构造、 1隐蔽油气藏概念的由来及其应用 地层、流体(水动力)多要素结合形成的复合圈闭,但 因其缺乏严格的含义而未能被广泛使用。随着大批 隐蔽油气藏概念的由来 的非背斜油气藏的发现,1972年哈尔鲍蒂(H.T 隐蔽油气藏( subtle trap)的概念最早是由卡尔 Halbouty)重新启用“ subtle trap'的概念,用其概指 (1880提出的。他提出这一概念的根本原因是在地层圈闭、不整合圈闭、古地形圈闭。同年美国人E 寻找背斜油气藏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受背斜控制形 K Robert主编了《地层油气藏》一书,分为勘探方 态各异、成因不明、难以预测的非背斜油气藏。 法、勘探实例2册,首次提出了隐蔽油气藏勘探问 19世纪中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地质学家们题。1974年美国人 Dan ieIA. Busch出版了第一部隐 注意到了油气分布于背斜高点这一现象, White蔽圈闭勘探技术方面的专著《砂岩地层圈闭——勘 (1861)通过做简易的物理模拟实验后提出了著名的探技术》(周祖轩译,石油工业出版社,1980)。1976 背斜找油气理论。他认识到,比重较轻的石油在地下年 C. EB. Conybeare出版了《砂岩体油气田地貌 岩层的水介质中受浮力作用始终趋向于自深向浅运学》,其中以相当篇幅讨论了隐蔽油气田。1980年 移,它们遇到致密的盖层后将通过侧向运移汇集到AAPG和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制定召开“关于寻 构造高点形成背斜油气藏。1875年,背斜理论传到找隐蔽圈闭应用原理讨论会”计划。1981年AAPG 欧洲及世界各地并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背斜控在旧金山举行年会,开展了隐蔽油气藏专题研讨会 油气理论与背斜找油气方法的历史地位从此被确立宣读了18篇论文,由M.T. Halbouty主编出版了 下来。 《寻找隐蔽油气藏》专著。1982年学术界给出了隐 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人们在找到了大量蔽油气藏的新定义,同年萨维特( C. H. Savit)也撰 背斜油气藏的同时也找到了一些与背斜油气藏地质文对隐蔽圈闭作出了新的解释8,他认为隐蔽圈闭 特征完全不同的油气藏。它们主要表现在:油气并不是指用当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以圈定其位置的 富集在构造高点部位,或油水边界不受构造等高线圈闭 控制,亦或不存在统一的底水面。由于这类油气藏形13国内隐蔽油气藏研究概况 态各异、分布规律不清、在地震剖面上难以判识,因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隐蔽油气藏的研 此被笼统地称之为“隐蔽油气藏”,英文表达为究。1980年张渝昌发表了“从盆地演化看江苏油气 'Subtle reservo ir叽s。这一概念被引入我国后也远景”的论文首次谈论了我国具体盆地隐蔽油气藏 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1 的勘探问题。1980年,杨俊杰在甘肃省石油学会 从严格意义上讲,隐蔽油气藏( Subtle reservoˉ第二年会上发表了“陕甘宁盆地南部侏罗系古地貌 ir)属于油气田勘探或油气勘探学的范畴,其意义和油田形成条件及其油藏序列的探讨”,首次研究了我 内容随油气地质理论的发展和勘探技术水平的提高国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机理问题。1983年,由中国石 在发生变化。不同学者对这一术语的理论和赋予的油学会和黑龙江省石油学会联合主办,在江苏无锡 c1994-2007ChinaAcademic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ww.cnki.ner

油气藏发现的比例逐年增大, 目前已成为增加油气 储量的重要方向[ 2, 3 ]。中国陆相盆地岩相多变, 叠合 盆地多旋回发育, 隐蔽油气藏勘探前景广阔。据统 计, 中国东部地区隐蔽油气藏的探明储量已达到当 年发现储量的60%~ 70% , 西部地区各盆地中如鄂 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岩性地层油 气藏的储量比例也在大幅度上升[ 4, 5 ]。“隐蔽油气藏” 概念属于油气田勘探学的范畴, 在油气地质学研究 中受到了很大限制, 一些学者建议改用“非构造油气 藏”、“岩性地层油气藏”、“特殊成因类型油气藏”等 概念术语加以替代使用。本文在回顾了“隐蔽油气 藏”概念的由来后探讨了隐蔽油气藏分类, 阐述了在 实际工作中应用隐蔽油气藏概念术语需要注意的几 个问题。 1 隐蔽油气藏概念的由来及其应用 1. 1 隐蔽油气藏概念的由来 隐蔽油气藏(sub tle trap ) 的概念最早是由卡尔 (1880) 提出的[ 6 ]。他提出这一概念的根本原因是在 寻找背斜油气藏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受背斜控制、形 态各异、成因不明、难以预测的非背斜油气藏。 19 世纪中叶,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地质学家们 注意到了油气分布于背斜高点这一现象, W h ite (1861) 通过做简易的物理模拟实验后提出了著名的 背斜找油气理论。他认识到, 比重较轻的石油在地下 岩层的水介质中受浮力作用始终趋向于自深向浅运 移, 它们遇到致密的盖层后将通过侧向运移汇集到 构造高点形成背斜油气藏。1875 年, 背斜理论传到 欧洲及世界各地并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 背斜控 油气理论与背斜找油气方法的历史地位从此被确立 下来。 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 人们在找到了大量 背斜油气藏的同时也找到了一些与背斜油气藏地质 特征完全不同的油气藏。它们主要表现在: 油气并不 富集在构造高点部位, 或油水边界不受构造等高线 控制, 亦或不存在统一的底水面。由于这类油气藏形 态各异、分布规律不清、在地震剖面上难以判识, 因 此被笼统地称之为“隐蔽油气藏”, 英文表达为 “Sub tle R eservo ir”[ 1, 6~ 8 ]。这一概念被引入我国后也 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9~ 13 ]。 从严格意义上讲, 隐蔽油气藏(Sub tle R eservo2 ir) 属于油气田勘探或油气勘探学的范畴, 其意义和 内容随油气地质理论的发展和勘探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发生变化。不同学者对这一术语的理论和赋予的 意义不同, 因此出现了一些名词上的混乱。例如, 有 人将“隐蔽油气藏”等同于“非构造油气藏”, 又有人 将其定义为“岩性地层油气藏”, 还有的人完全将它 视为一种特殊机制形成的油气藏。 1. 2 国外隐蔽油气藏研究概况 国外对隐蔽油气藏认识较早。1919 年世界上发 现了第一个非背斜油藏之后, 1930 年美国人C. M. 乔伊纳在东德克萨斯发现地层油藏。1934 年, 威尔 逊提出了非构造圈闭 (non structu ral trap ) 的概念, 专指“由于岩层孔隙度变化而封闭的储集层”内形成 的油气藏。莱复生(A. I. L evo rsen) 于1936 年提出了 地层圈闭(stratigraph ic trap ) 的概念, 并发表了题为 “地层型油田”的论文。“隐蔽圈闭”(sub tle trap ) 一 词较早见于莱复生 1964 年的论文, 用其概括构造、 地层、流体(水动力) 多要素结合形成的复合圈闭, 但 因其缺乏严格的含义而未能被广泛使用。随着大批 的非背斜油气藏的发现, 1972 年哈尔鲍蒂 (H. T. H albou ty) 重新启用“sub tle trap”的概念, 用其概指 地层圈闭、不整合圈闭、古地形圈闭。同年美国人E. K. Robert 主编了《地层油气藏》一书, 分为勘探方 法、勘探实例 2 册, 首次提出了隐蔽油气藏勘探问 题。1974 年美国人D an ielA. Bu sch 出版了第一部隐 蔽圈闭勘探技术方面的专著《砂岩地层圈闭——勘 探技术》(周祖轩译,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0)。1976 年 C. E. B. Conybeare 出版了《砂岩体油气田地貌 学》, 其中以相当篇幅讨论了隐蔽油气田。1980 年 AA PG 和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制定召开“关于寻 找隐蔽圈闭应用原理讨论会”计划。1981 年AA PG 在旧金山举行年会, 开展了隐蔽油气藏专题研讨会, 宣读了 18 篇论文, 由M. T. H albon ty 主编出版了 《寻找隐蔽油气藏》专著[ 8 ]。1982 年学术界给出了隐 蔽油气藏的新定义, 同年萨维特 (C. H. Savit) 也撰 文对隐蔽圈闭作出了新的解释[ 7, 8 ] , 他认为隐蔽圈闭 是指用当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以圈定其位置的 圈闭。 1. 3 国内隐蔽油气藏研究概况 我国20 世纪80 年代开始重视隐蔽油气藏的研 究。1980 年张渝昌发表了“从盆地演化看江苏油气 远景”的论文首次谈论了我国具体盆地隐蔽油气藏 的勘探问题[ 9 ]。1980 年, 杨俊杰在甘肃省石油学会 第二年会上发表了“陕甘宁盆地南部侏罗系古地貌 油田形成条件及其油藏序列的探讨”, 首次研究了我 国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机理问题。1983 年, 由中国石 油学会和黑龙江省石油学会联合主办, 在江苏无锡 2 岩 性 油 气 藏 第19 卷 第1 期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7年庞雄奇等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3 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隐蔽油气藏学术研讨会”,并出的类似变化等。在后来的勘探实际应用中,岩性地层 版了《中国隐蔽油气藏勘探论文集》。1986年,胡油气藏根据油气成因类型被定义为沉积作用、成岩 见义等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非构造油气藏方面的作用或沉积和成岩联合作用形成的圈闭中聚集油气 专著《非构造油气藏》1996年,山东省石油学会后形成的油气藏,主要包括岩性油气藏(由储集层上 和胜利油田联合主办,在青岛市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倾尖灭型、古河道砂岩型、湖相透镜体型、裂缝型、生 隐蔽油气藏勘探学术硏讨会,由潘元林总地质师主物礁块型、储集层物性封闭型组成)和地层油气藏 编出版了《中国隐蔽油气藏》论文集。2003年由石(主要由地层不整合超覆型、地层不整合遮挡型及潜 油大学牵头组织召开了“第三届隐蔽油气藏国际学山型组成)。贾承造(2004)依据沉积环境和岩石类型 术研讨会”,由李丕龙、庞雄奇主编出版了《隐蔽油气将隐蔽油气藏分为陆相盆地中形成的岩性地层油气 臧形成机理与勘探实践》论文集13。 藏、海相盆地中形成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和特殊岩类 2隐蔽油气藏的地质特征与分类 中形成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在此之下,再依盆地类 型、气候条件、构造部位、砂体类型的不同对它们进 关于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前人有不同的定义,概行分类(图1)4。美国C&C公司将不能完全依据等 念术语非常不统一。总的说来,可以根据隐蔽圈闭的 陡岸冲积扇砂体 二连盆地 不同含义归纳总结为3种概念第一种为广义的地 缓岸扇三角洲砂体 层圈闭( stratigrap h ic trap),包括地层圈闭(狭义)、岩 断陷型 陡岸别三角洲砂体 渤海湾盆地 不整合、古地貌圈闭~8和岩性圈闭,第二种是为地 群状河三角洲砂体 了与构造圈闭相区分而提出来的非构造圈闭 长轴口曲流河三角洲砂体 坳陷型潮 辽盆地 尔多斯盆地 ( nonstructural trap),指所有的非构造成因所形成 短轴≯四状河三角洲砂体 的圈闭类型11,包括岩性圈闭油气藏、地层圈闭油型 盆缘河道、冲积扇砂体 前陆型写干旱 库车、准南 气藏、混合型圈闭油气藏和水动力圈闭油气藏四大 缓岸三角洲前缘砂体 类第三种隐蔽圈闭( subtle trap)是指用目前普遍 整条样 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以圈定其位置的圈闭,包括地层 岩性型、古地貌型和不整合型油气藏(HT 图1岩性地层油气藏及其分类(贾承造,2004) Halbout,1982, C H. Savit,1982)1。隐蔽油气藏不 是严格的油气藏的分类术语,它是根据圈闭的隐蔽高线圈定的油气藏称为隐蔽油气藏并将其分为7类 性和油气藏寻找的难易程度提出来的。随勘探技术(图2):①沉积相侧向变化形成的油气藏②地层尖 和勘探理论的发展隐蔽油气藏或隐蔽圈闭的范围灭形成的油气藏③超覆与地下露头形成的油气藏 不断变化。由于勘探程度、地质理论和技术条件的限 制,隐蔽油气藏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不能仅仅用 岩性地层油气藏来概括。从理论上来讲,一些复杂成 因的油气藏类型,如水动力型、深盆气藏、煤层吸附 气藏和水合甲烷气臧及一些从地震资料上无法识别 的低幅度构造油气藏、复杂断块油气藏和复杂背斜 油气藏都应包含在隐蔽油气藏的研究范围之内 2.1岩性地层油气藏是隐蔽油气藏的主要类型 含水多孔砂层 A. SEverson(1964)、HT. Halbouty(1972)等 盆地中心 将地层岩性油气藏称为隐蔽油气藏η。“地层岩性 圈闭”一词是由A. LEvorsen在1936年首次提出 纹密砂层 的,并将其定义为在捕集油的圈闭当中,地层岩 图2岩性地层油气藏及其分类(美国C&C公司,2004 性上的变化是其主要控制因素。在与构造圈闭的区1沉积相侧向变化形成的油气藏2地层尖灭形成的油气 别上,他指出:地层岩性圈闭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孔3超覆与地下露头形成的油气藏4河道与山谷充填形成的油 隙型储层或砂岩的楔状上倾尖灭,横向上由砂岩向气5成若作用形成的油气藏6裂缝形成的油气藏7毛管 页岩或灰岩的相变,上隆、削截和超覆等地层层序上 力形成的油气藏 c1994-2007ChinaAcademic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cnki.net

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隐蔽油气藏学术研讨会”, 并出 版了《中国隐蔽油气藏勘探论文集》[ 10 ]。1986 年, 胡 见义等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非构造油气藏方面的 专著《非构造油气藏》[ 11 ]。1996 年, 山东省石油学会 和胜利油田联合主办, 在青岛市召开了第二次全国 隐蔽油气藏勘探学术研讨会, 由潘元林总地质师主 编出版了《中国隐蔽油气藏》论文集[ 12 ]。2003 年由石 油大学牵头组织召开了“第三届隐蔽油气藏国际学 术研讨会”, 由李丕龙、庞雄奇主编出版了《隐蔽油气 藏形成机理与勘探实践》论文集[ 13 ]。 2 隐蔽油气藏的地质特征与分类 关于隐蔽油气藏的概念, 前人有不同的定义, 概 念术语非常不统一。总的说来, 可以根据隐蔽圈闭的 不同含义归纳总结为 3 种概念: 第一种为广义的地 层圈闭(stratigraph ic trap ) , 包括地层圈闭(狭义)、 不整合、古地貌圈闭[ 1, 7~ 8 ]和岩性圈闭; 第二种是为 了与构造圈闭相区分而提出来的非构造圈闭 (non structu ral trap ) , 指所有的非构造成因所形成 的圈闭类型[ 7, 11 ] , 包括岩性圈闭油气藏、地层圈闭油 气藏、混合型圈闭油气藏和水动力圈闭油气藏四大 类; 第三种隐蔽圈闭 (sub tle trap ) 是指用目前普遍 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以圈定其位置的圈闭, 包括地层 岩 性 型、古 地 貌 型 和 不 整 合 型 油 气 藏 (H. T. H albou t, 1982; C. H. Savit, 1982) [ 8 ]。隐蔽油气藏不 是严格的油气藏的分类术语, 它是根据圈闭的隐蔽 性和油气藏寻找的难易程度提出来的。随勘探技术 和勘探理论的发展, 隐蔽油气藏或隐蔽圈闭的范围 不断变化。由于勘探程度、地质理论和技术条件的限 制, 隐蔽油气藏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 不能仅仅用 岩性地层油气藏来概括。从理论上来讲, 一些复杂成 因的油气藏类型, 如水动力型、深盆气藏、煤层吸附 气藏和水合甲烷气藏及一些从地震资料上无法识别 的低幅度构造油气藏、复杂断块油气藏和复杂背斜 油气藏都应包含在隐蔽油气藏的研究范围之内。 211 岩性地层油气藏是隐蔽油气藏的主要类型 A. I. L everson (1964)、H. T. H albou ty (1972) 等 将地层岩性油气藏称为隐蔽油气藏[ 1, 7 ]。“地层岩性 圈闭”一词是由A. I. L evo rsen 在 1936 年首次提出 的[ 1 ] , 并将其定义为: 在捕集油的圈闭当中, 地层岩 性上的变化是其主要控制因素。在与构造圈闭的区 别上, 他指出: 地层岩性圈闭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孔 隙型储层或砂岩的楔状上倾尖灭, 横向上由砂岩向 页岩或灰岩的相变, 上隆、削截和超覆等地层层序上 的类似变化等。在后来的勘探实际应用中, 岩性地层 油气藏根据油气成因类型被定义为: 沉积作用、成岩 作用或沉积和成岩联合作用形成的圈闭中聚集油气 后形成的油气藏, 主要包括岩性油气藏(由储集层上 倾尖灭型、古河道砂岩型、湖相透镜体型、裂缝型、生 物礁块型、储集层物性封闭型组成) 和地层油气藏 (主要由地层不整合超覆型、地层不整合遮挡型及潜 山型组成)。贾承造(2004) 依据沉积环境和岩石类型 将隐蔽油气藏分为陆相盆地中形成的岩性地层油气 藏、海相盆地中形成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和特殊岩类 中形成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在此之下, 再依盆地类 型、气候条件、构造部位、砂体类型的不同对它们进 行分类(图1) [ 14 ]。美国C&C 公司将不能完全依据等 图1 岩性地层油气藏及其分类(贾承造, 2004) 高线圈定的油气藏称为隐蔽油气藏并将其分为7 类 (图2): ①沉积相侧向变化形成的油气藏; ②地层尖 灭形成的油气藏; ③超覆与地下露头形成的油气藏; 图2 岩性地层油气藏及其分类(美国C&C 公司, 2004) 1. 沉积相侧向变化形成的油气藏; 2. 地层尖灭形成的油气藏; 3. 超覆与地下露头形成的油气藏; 4. 河道与山谷充填形成的油 气藏; 5. 成岩作用形成的油气藏; 6. 裂缝形成的油气藏; 7. 毛管 力形成的油气藏 2007 年 庞雄奇等: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岩性油气藏 第19卷第1期 ④河道与山谷充填形成的油气藏⑤成岩作用形成们能够形成构造油气藏以外的非构造油气藏,其中 的油气藏⑥裂缝形成的油气藏⑦毛管力形成的油包括岩性地层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臧)深盆油 气藏1 气藏、煤层气藏、水合甲烷气藏、露头油气藏等。庞雄 2.2非浮力作用形成的油气藏也是隐蔽油气藏的奇等(2002)依据油气运聚的动力学条件不同,将油 重要类型 气成藏分为缓慢式、突发式和幕式3类以及高压驱 浮力作用是形成构造油气藏,尤其是背斜油气赶成藏、低势吸拉成藏、毛管力诱导成藏、浮力输导 藏的最重要的动力学因素。非浮力作用虽然也可以成藏、流体携带成藏、分子体积膨胀成臧、分子吸附 为构造油气藏的形成作出贡献,但最为重要的是它成藏、分子结合成藏等8类(表1)15 表1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与分半(庐雄奇笔2003) 成因类型 成藏机理 油气成藏模式 形成条件与 分布特征 实例 代名动力 主控因素 时十分布在生气藏 1叫c时一积 常高压流体封存分布在流体高 塔中4油气藏 里木库车依 量舰形成低势 南2和克拉 分布在盐地有效源 Ⅱ离场低压吸 负压区 开启造成 海湾商河西 负压区 构边带中 随体携带溶 它释放到流体 区内或周边上 集成藏 匀气 1源岩中心周边斜城 层气 不整合作为优势通分布在与有效源岩连塔北除起奥陶系 接源区和圈闭通的不整合面上下风化壳油 N居力顺优势通 作为优势通道分布在与有效源岩 丘需且系白云 导油气运浮力输 内通的断裂带中 聚成藏 排的层内““气 Y气集或藏毛管力引 :时 高高 工致密的储集星(华 1,k<ImD煤系地层发育的蓝 W深盆(油气 成藏胀力 t气 L保的型形感工含煤盆地:②时 压条件 西西们利亚盆地 水合甲气分子时ceau ①低温:②高压 球两极水连区:亚水合甲烷 要西哥和叶 聚集成震合力 水合甲烷气藏 2 0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up: /nwg cnki ner

④河道与山谷充填形成的油气藏; ⑤成岩作用形成 的油气藏; ⑥裂缝形成的油气藏; ⑦毛管力形成的油 气藏[ 15 ]。 212 非浮力作用形成的油气藏也是隐蔽油气藏的 重要类型 浮力作用是形成构造油气藏, 尤其是背斜油气 藏的最重要的动力学因素。非浮力作用虽然也可以 为构造油气藏的形成作出贡献, 但最为重要的是它 们能够形成构造油气藏以外的非构造油气藏, 其中 包括岩性地层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深盆油 气藏、煤层气藏、水合甲烷气藏、露头油气藏等。庞雄 奇等(2002) 依据油气运聚的动力学条件不同, 将油 气成藏分为缓慢式、突发式和幕式 3 类以及高压驱 赶成藏、低势吸拉成藏、毛管力诱导成藏、浮力输导 成藏、流体携带成藏、分子体积膨胀成藏、分子吸附 成藏、分子结合成藏等8 类(表1) [ 15 ]。 表1 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与分类(庞雄奇等, 2003) 4 岩 性 油 气 藏 第19 卷 第1 期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庞雄奇等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3复杂构造油气藏也被包括在隐蔽油气藏的范包括在隐蔽油气藏之列。这些油气藏由于在现有技 围之内 术条件下很难识别,因而其隐蔽性较一般的岩性地 除了岩性地层油气藏、非浮力作用形成的一些层油气藏更深,勘探难度更大。随着高分辨率地震资 特殊类型的油气藏被包括在隐蔽油气藏之内外, 料的普遍应用和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类油气藏 些低幅背斜构造油气藏和一些复杂断块油气藏也被被发现的越来越多。表2是我国海拉尔盆地与断裂 表2海拉尔盆地断块油气藏分苯方案(庞雄奇等2006 油藏类型名称 亚类名称 车区实例 油藏特证与成因描述 Kd, 析背斜型油气藏 整体为断层切割背斜构造,两翼不对称,闭合度高 如苏3井 形成于主断裂活动剧区的生长断层下降盘,生长 逆牵引背斜型油气藏一1 断层多位坡坪式,断层伴生与主断裂走向相近而顾 断层相关背斜型 向相反的小断层,如霍1井 -an Pr-Pt 在基底突忐或地争状断块发育起来的,早白 披覆背斜型油气藏 世地质层逐时上超覆形成长期发育的披覆背斜构 12n ,如苏1构造 孙状构造上倾方向受断层切割封组面成 断油 K 1反同断层遮挡形成反向断层遮挡断弟,如演井 1 J r+Jb 2顺向断层遮挡形成顺问断是遮挡断,如贝27并 顺向断层在地层上倾方向形成遮挡,断层倾角大于 顺向断块型油气藏 地层倾角,油气主要以侧向运移方式向断块高部位 K lsiM 案集,如苏一苏6井 反向断层在地层上倾方向形成遮挡,油气主要分布 断块型 反向断块型油气藏 K于断层上升盘一侧,下伏烃源层的油气沿断层问上 运移辅以砂体侧向方式向断块高部位聚集,如苏 井 油藏受全断块两侧的断层控制,油气主要沿断层以 地垒型油气藏 垂向运移方式向上运移,如苏21并 13 1265m UnK n+Km+K 变质岩侵浊残山形成较的风化壳。发育大量裂 占潜山型油气藏 和孔洞,后被上覆泥质岩覆盖形成图,如贝16 贝,乌13井 断层相关地层型 地层不整合型 受断层和不整合面联合控制,油藏位于不整合面之 下,一般面积较交小,闭合度不高,如霍3并 油气藏 -aum EasT5 岩性砂体被断层切割封,油气受岩性与断层共同 断层相关岩性型断层切割型岩性 控制,如苏31井 FL) 油气藏 15m 2 0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up: /nwg cnki ner

213 复杂构造油气藏也被包括在隐蔽油气藏的范 围之内 除了岩性地层油气藏、非浮力作用形成的一些 特殊类型的油气藏被包括在隐蔽油气藏之内外, 一 些低幅背斜构造油气藏和一些复杂断块油气藏也被 包括在隐蔽油气藏之列。这些油气藏由于在现有技 术条件下很难识别, 因而其隐蔽性较一般的岩性地 层油气藏更深, 勘探难度更大。随着高分辨率地震资 料的普遍应用和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 这类油气藏 被发现的越来越多。表2 是我国海拉尔盆地与断裂 表2 海拉尔盆地断块油气藏分类方案(庞雄奇等, 2006) 2007 年 庞雄奇等: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5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岩性油气藏 第19卷第1期 构造有关的复杂构造油气藏,这类油气藏勘探效益度、低电阻率)的油气藏,③机理性隐蔽的油气藏。从 的提高既有赖于勘探技术的提高,更有赖于对油气油藏形成机理上无法解释,用传统理论无法预测其 成藏机制的新认识。 存在或发现后无法解释其成因的非常规性油气藏 2.4隐蔽油气藏分类 它们中有深盆气藏、露头油藏、煤层吸附气藏和水合 随着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上甲烷气藏等。从油气藏隐蔽方式上将它们划分为3 发现的油气藏类型将越来越多、越来越新。它们不仅类(表3):①Ⅰ类为储集体隐蔽性的油气藏,主要包 用常规的勘探技术和方法难于寻找,而且用传统的括岩性砂体油气藏、泥岩裂缝油气藏和碳酸盐溶洞 油气成藏理论难于解释。为讨论问题方便,本文将隐型油气藏等,②Ⅱ类为封盖条件隐蔽性的油气藏,主 蔽油气藏定义为很难依据现有资料或地质理论判要包括水动力封阻型油气藏、重力拖曳型的露头油 明圈闭和油气存在的油气藏。从油气藏判别的难度气藏、毛细管力束缚的深盆气藏③Ⅲ类为形态特征 将它们划分为3类①特征性隐蔽的油气藏。从油藏隐蔽性的油气藏,主要指受温压和介质条件多方面 特征上无法辨认,无法从目前所获得的资料中判别控制的产状多变的油气藏,包括水溶气藏、煤层吸附 出油气藏的外观特征,包括盖层、储层和油气水边界气藏和水溶甲烷气藏等。 等,它们中有低幅度构造油气藏、不整合面油气藏以3隐蔽油气藏概念在实际应用中需要 及溶洞和裂缝类油气藏等,②技术性隐蔽的油气藏。 从油藏技术上无法识别,无法从现有技术条件下获 注意的问题 隐蔽油气藏与当前常常用到的岩性地层油气 包括在测井曲线上呈“三低”特征(低孔隙度、低饱和藏、非构造油气藏、特殊机制形成的油气藏等概念的 表3从隐蔽方式上对隐蔽油气藏进行分类 分类 基本模式 地质特征 形成条件与 代号【名称 亚类成因机理 研究进展 存在问题 道砂若体坡折带控砂理论成因机理清楚 能集通常条件下,在地 砂岩透镜体油气藏 深水浊积岩体构造挠曲控继理论分布规律复杂 1|岩体剖面上无法识别出 闭中储层的形态与 式油闭中油气的存在裂缝 泥岩中造裂 叠合不整合面控洞 叠合框带控油 刹蚀不整合面 地下水溶漓带 碳酸盐岩不整合与溶洞型油气藏 ,水动力只形成在水动力条 水动力封 牛相对活跃地区 ∥条件通常条件下,在地 富集机理清楚 隐面上无法识别出圈重力 式油固盖层的封堵形式及拖曳 潜水面上重变只形成在构造变动主控因素复杂 露头油藏 锁强烈地区 力法处于 图闭中油气的存在 探索段 深盆气藏 普遍存在发育 毛管力束缚但目前能够利用 的仅有10%-1% m,压较高,水矿化普遍存在利用 度较低地区 价值很低 特证受温压和介质条件分子 压力高、媒温度在含煤盆地普遍富集机理不明 隐蔽诸方面控制,产状 变质程度高,存在,有10主因素复杂 式油多变 煤层吸附气藏 外部封闭条件较好30%可供利用预测方法困难 两极水久冻土下及 水合甲烷气藏 后可望投 低纬度陆坡带 c1994-2007 China Academic 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itp: //nww cnki ner

构造有关的复杂构造油气藏, 这类油气藏勘探效益 的提高既有赖于勘探技术的提高, 更有赖于对油气 成藏机制的新认识。 214 隐蔽油气藏分类 随着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 世界上 发现的油气藏类型将越来越多、越来越新。它们不仅 用常规的勘探技术和方法难于寻找, 而且用传统的 油气成藏理论难于解释。为讨论问题方便, 本文将隐 蔽油气藏定义为: 很难依据现有资料或地质理论判 明圈闭和油气存在的油气藏。从油气藏判别的难度 将它们划分为3 类: ①特征性隐蔽的油气藏。从油藏 特征上无法辨认, 无法从目前所获得的资料中判别 出油气藏的外观特征, 包括盖层、储层和油气水边界 等, 它们中有低幅度构造油气藏、不整合面油气藏以 及溶洞和裂缝类油气藏等; ②技术性隐蔽的油气藏。 从油藏技术上无法识别, 无法从现有技术条件下获 得的资料中判识出油气(层) 藏的存在, 它们中主要 包括在测井曲线上呈“三低”特征(低孔隙度、低饱和 度、低电阻率) 的油气藏; ③机理性隐蔽的油气藏。从 油藏形成机理上无法解释, 用传统理论无法预测其 存在或发现后无法解释其成因的非常规性油气藏, 它们中有深盆气藏、露头油藏、煤层吸附气藏和水合 甲烷气藏等。从油气藏隐蔽方式上将它们划分为 3 类(表3): ①É 类为储集体隐蔽性的油气藏, 主要包 括岩性砂体油气藏、泥岩裂缝油气藏和碳酸盐溶洞 型油气藏等; ②Ê 类为封盖条件隐蔽性的油气藏, 主 要包括水动力封阻型油气藏、重力拖曳型的露头油 气藏、毛细管力束缚的深盆气藏; ③Ë 类为形态特征 隐蔽性的油气藏, 主要指受温压和介质条件多方面 控制的产状多变的油气藏, 包括水溶气藏、煤层吸附 气藏和水溶甲烷气藏等。 3 隐蔽油气藏概念在实际应用中需要 注意的问题 隐蔽油气藏与当前常常用到的岩性地层油气 藏、非构造油气藏、特殊机制形成的油气藏等概念的 表3 从隐蔽方式上对隐蔽油气藏进行分类 6 岩 性 油 气 藏 第19 卷 第1 期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庞雄奇等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术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表4),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油气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这类油气藏在形态特征 注意下列问题。 上与显形构造油气藏具有很大的不同,二是这类油 3.1隐蔽油气藏属于油气田勘探或油气勘探学的气藏很难用当前油气勘探方法和技术识别。由于油 范畴 气田勘探的方法和技术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因此 隐蔽油气藏属于油气田勘探的范畴,它概指的一些过去被称之为隐蔽油气藏的在当前条件下可能 表4隐蔽油气藏常用概念术语的区别和联系 油气藏 油气藏 油气臧 判识难度成因类别基本类型 亚类 油气藏 显露 显形简单断 背斜与挤压有关的油气藏、与隆升有关的油气藏、与断裂伴随的油气藏等 同向断块油气藏、反向断块油气藏、地垒式断块油气藏、地堑式断块油气藏 隐形复杂 岩性突变 复杂背斜油气藏、复杂断块油气藏、低幅构造油气臧等 隐覆砂体油气藏、生物礁体油气藏、河道砂体油气藏等 岩性地层[物性突变 次生孔洞油气藏、成岩裂缝油气藏、构造裂缝油气藏等 隐蔽 勾造 地层突变 地层超覆油气藏、地层削截油气藏等 构造鼻型水动力油气藏、单斜型水动力油气藏等 特殊「压异 煤层气藏、水溶气藏、露头油气藏等 水合甲烷、深盆油气臧等 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蔽油气藏,当前被判定为隐剩余资源量的50%以上。 蔽油气藏的在未来方法技术条件下可能较容易被发33非构造油气藏不能等同于隐蔽油气藏 现。这些说明,隐蔽油气藏这一概念在油气田勘探的 非构造油气藏主要是针对在勘探中发现的与构 任何阶段都可以使用,但它所包含的确切的内容是造油气藏不同的圈闭成因类型而提出来的。根据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改变 见义(1986的分类方案,非构造油气藏主要包 从国外隐蔽油气藏术语的提出及论述来看,隐括岩性油气藏(由储集层上倾尖灭型、古河道砂岩 蔽油气藏是在基于现有的勘探技术所能发现的构造型、湖相透镜体型、裂缝型、生物礁块型、储集层物性 油气藏愈来愈少及勘探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提出封闭型组成)、地层油气藏(主要由地层不整合超覆 来的,目的在于提醒勘探家转变传统的寻找构造圈型、地层不整合遮挡型及潜山型组成)、混合型及水 闭的勘探思维方式,积极寻找传统手段不易发现和动力型油气藏。不难看出,这些非构造油气藏实质上 识别的圈闭类型和油气赋存状态。“隐蔽油气藏”是都是岩性地层油气藏,除此之外它还应该包括目前 勘探范畴的术语,是对各类以非构造为主的圈闭类发现的非构造成因的一些特殊类型的油气藏,其中 型的一种通俗表达6 包括煤层气藏、水合甲烷气藏、水溶气藏、深盆气藏 32岩性地层油气藏只是隐蔽油气藏的一部分等。这些说明,非构造油气藏包括了所有的岩性地层 岩性地层油气藏主要包括沉积岩相变化、地层油气藏,同时还包括了所有的特殊成因的油气藏,它 厚度变化、物性大小变化所形成的油气藏。它们只是们都属于隐蔽油气藏,但不能等同于隐蔽油气藏,因 隐蔽油气藏的一部分。在目前的勘探水平和条件下,为隐蔽油气藏还包括了一部分用常规勘探方法无法 岩性地层油气藏仍然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主体。据识别的构造油气藏。 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逐步统计,美国隐蔽油气藏储34构造油气藏之中包括有隐蔽油气藏 量占总地质储量的427%,产量占油气总产量的44 构造油气藏是指构造因素是圈闭成因主导作用 %.美国截止到1976年所统计的2709个含油气圈而形成的油气藏,这些构造运动主要包括褶皱、断 闭中,岩性地层圈闭和复合圈闭为1085个,占40%层、底辟等作用。构造油气藏主要包括各类背斜油气 近几年,国内陆上油气勘探无论是在东部高成熟探藏、断层油气藏和岩体刺穿油气藏。这类圈闭成因的 区还是在中西部低程度探区,在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油气藏易于采用常规的地震勘探方法查明和识别。 勘探方面都取得重要突破,我国东部地区岩性地层 隐蔽油气藏含义非常广泛,它除了包括非构造 油气藏的探明储量已达到当年发现储量的60%~油气藏的各种类型外,在目前的勘探水平下,还包括 70%,中油股份公司探区范围内剩余油气资源中岩了一些构造油气藏。圈闭识别、描述和评价的难 性地层油气藏的石油资源量为125×103t,占石油总易程度取决于勘探技术及方法的发展水平、盆地的 c1994-2007 China Academic 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np: //nnw cnkiner

术语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表 4) ,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 注意下列问题。 311 隐蔽油气藏属于油气田勘探或油气勘探学的 范畴 隐蔽油气藏属于油气田勘探的范畴, 它概指的 油气藏具有双重属性: 一是这类油气藏在形态特征 上与显形构造油气藏具有很大的不同; 二是这类油 气藏很难用当前油气勘探方法和技术识别。由于油 气田勘探的方法和技术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 因此 一些过去被称之为隐蔽油气藏的在当前条件下可能 表4 隐蔽油气藏常用概念术语的区别和联系 油气藏 判识难度 油气藏 成因类别 油气藏 基本类型 亚类 油 气 藏 显露 隐蔽 构造 非构造 显形简单 背斜 与挤压有关的油气藏、与隆升有关的油气藏、与断裂伴随的油气藏等 断块 同向断块油气藏、反向断块油气藏、地垒式断块油气藏、地堑式断块油气藏等 隐形复杂 复杂背斜油气藏、复杂断块油气藏、低幅构造油气藏等 岩性地层 岩性突变 隐覆砂体油气藏、生物礁体油气藏、河道砂体油气藏等 物性突变 次生孔洞油气藏、成岩裂缝油气藏、构造裂缝油气藏等 地层突变 地层超覆油气藏、地层削截油气藏等 水动力 构造鼻型水动力油气藏、单斜型水动力油气藏等 特殊 介质异常 煤层气藏、水溶气藏、露头油气藏等 温压异常 水合甲烷、深盆油气藏等 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蔽油气藏, 当前被判定为隐 蔽油气藏的在未来方法技术条件下可能较容易被发 现。这些说明, 隐蔽油气藏这一概念在油气田勘探的 任何阶段都可以使用, 但它所包含的确切的内容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改变的。 从国外隐蔽油气藏术语的提出及论述来看, 隐 蔽油气藏是在基于现有的勘探技术所能发现的构造 油气藏愈来愈少及勘探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提出 来的, 目的在于提醒勘探家转变传统的寻找构造圈 闭的勘探思维方式, 积极寻找传统手段不易发现和 识别的圈闭类型和油气赋存状态。“隐蔽油气藏”是 勘探范畴的术语, 是对各类以非构造为主的圈闭类 型的一种通俗表达[ 16 ]。 3. 2 岩性地层油气藏只是隐蔽油气藏的一部分 岩性地层油气藏主要包括沉积岩相变化、地层 厚度变化、物性大小变化所形成的油气藏。它们只是 隐蔽油气藏的一部分。在目前的勘探水平和条件下, 岩性地层油气藏仍然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主体。据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的逐步统计, 美国隐蔽油气藏储 量占总地质储量的42. 7% , 产量占油气总产量的44. 8%. 美国截止到1976 年所统计的2 709 个含油气圈 闭中, 岩性地层圈闭和复合圈闭为1 085 个, 占40%. 近几年, 国内陆上油气勘探无论是在东部高成熟探 区还是在中西部低程度探区, 在岩性地层油气藏的 勘探方面都取得重要突破, 我国东部地区岩性地层 油气藏的探明储量已达到当年发现储量的 60%~ 70% , 中油股份公司探区范围内剩余油气资源中岩 性地层油气藏的石油资源量为125×108 t, 占石油总 剩余资源量的50% 以上[ 4 ]。 3. 3 非构造油气藏不能等同于隐蔽油气藏 非构造油气藏主要是针对在勘探中发现的与构 造油气藏不同的圈闭成因类型而提出来的。根据胡 见义 (1986) 的分类方案[ 11 ] , 非构造油气藏主要包 括: 岩性油气藏(由储集层上倾尖灭型、古河道砂岩 型、湖相透镜体型、裂缝型、生物礁块型、储集层物性 封闭型组成)、地层油气藏(主要由地层不整合超覆 型、地层不整合遮挡型及潜山型组成)、混合型及水 动力型油气藏。不难看出, 这些非构造油气藏实质上 都是岩性地层油气藏, 除此之外它还应该包括目前 发现的非构造成因的一些特殊类型的油气藏, 其中 包括煤层气藏、水合甲烷气藏、水溶气藏、深盆气藏 等。这些说明, 非构造油气藏包括了所有的岩性地层 油气藏, 同时还包括了所有的特殊成因的油气藏, 它 们都属于隐蔽油气藏, 但不能等同于隐蔽油气藏, 因 为隐蔽油气藏还包括了一部分用常规勘探方法无法 识别的构造油气藏。 3. 4 构造油气藏之中包括有隐蔽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是指构造因素是圈闭成因主导作用 而形成的油气藏, 这些构造运动主要包括褶皱、断 层、底辟等作用。构造油气藏主要包括各类背斜油气 藏、断层油气藏和岩体刺穿油气藏。这类圈闭成因的 油气藏易于采用常规的地震勘探方法查明和识别。 隐蔽油气藏含义非常广泛, 它除了包括非构造 油气藏的各种类型外, 在目前的勘探水平下, 还包括 了一些构造油气藏[ 17 ]。圈闭识别、描述和评价的难 易程度取决于勘探技术及方法的发展水平、盆地的 2007 年 庞雄奇等: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7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岩性油气藏 第19卷第1期 勘探阶段以及盆地的类型。东部断陷盆地中的低幅 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 背斜、复杂断块以及在前陆盆地逆冲大断裂下盘的 (10):4-10 隐伏背斜等构造油气藏也是为隐蔽油气藏所涵盖的3]关徳师,李建忠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藏成藏要素及勘探方向 种类型。这些油气藏采用常规的勘探方法和技41)张运东薛红兵朱如凯等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现状 术无法识别出来,它们的隐蔽性较之大多数的岩性 中国石油勘探,2005,10(3):64-68 地层油气藏更难预测。 〔5]郑和荣,胡宗全隐蔽油藏勘探潜力与中国石油储量增长趋势 J}当代石油石化2004,12(6):12-15 4结论 [6 Carll J E. The geo logy of the oil regons ofw arren, Ven- (1)隐蔽油气藏属于油气勘探学的范畴,它泛 ango,and Butler counties[J) The 2nd Pennsylvan ia Geol 指依据传统的油气地质理论和当前常规的勘探方法 η] Halbouty Mτ.探寻地层、不整合、古地貌圈闭的理论基础 不能识别的油气藏,隐蔽油气藏形态特征多变、形成 [A}见劳伯特E金,主编周家珩,译地层圈闭油气田(上 机理复杂。“隐蔽油气藏”这一术语在任何勘探阶段 册)[C↓北京: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2:1-2 都可使用,但在不同阶段它所包含的内容会发生变 8] Halbouty M T编,刘民中等译寻找隐蔽油臧M↓北京:石 油工业出版社,1988:12 9]张渝昌从盆地演化看江苏的油气远景卩J}石油实验地质 (2)隐蔽油气藏包括了岩性地层油气藏、非浮 1980,2(3):1-9 力作用形成的特殊类型的油气藏和复杂构造油气藏10杨万里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实践与认识[A见《大庆石油地 三大类。依据判别的难度和内容将隐蔽油气藏分为 质与开发》编辑部中国隐蔽油气藏勘探论文集[C}哈尔滨: 特征性隐蔽的油气藏、技术性隐蔽的油气、机理性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7-28 隐蔽的油气藏3类。从隐蔽的内容和方式将隐荍油 [1]胡见义,徐树宝,刘淑萓,等非构造油气藏M↓北京:石油工 业出版社,1986:1-294 气藏分为储集体隐蔽的油气减封盖条件隐蔽的油12潘元林孔凡仙杨申镰等主编中国隐蔽油气藏M1北京 气藏和形态特征隐蔽的油气臧3类。 质出版社,1998 (3)岩性地层油气藏是隐蔽油气藏中的一类13]李不龙庞雄奇,主编隐蔽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勘探实践M↓ 非构造油气藏包括岩性地层油气藏,也包括特殊机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63-69,26-38 制形成的油气藏,它们同样只是隐蔽油气藏中的一 [14]贾承造,池英柳中国岩性地层油气臧资源潜力与勘探技术 见李丕龙,庞雄奇,主编第三届隐蔽油气臧国际学术 部分,构造油气藏和非构造油气藏构成了油气藏的 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10 全部,隐蔽油气藏包括了所有的非构造油气藏,同时151庞雄奇,金之钧,左胜杰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与分类U1 还包括了构造油气藏中无法用当前常规勘探方法识 地学前缘,2000,7(4):507-514 别的复杂构造油气藏 [16]牛嘉玉,李秋芬,鲁卫华,等关于“隐蔽油气藏”概念的若干思 考[J}石油学报,2005,26(2):122-126 参考文献 I17]高瑞琪赵政璋中国油气新区勘探(第3卷)—一渤海湾盆地 [1] Levorsen A I The obscure and subtle trap [J I AAPG Bull, 隐蔽油气藏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50 1964,48(5):141-156 18]沈守义,彭大钧颜其彬,等试论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思 [2]李丕龙,张善文,宋国奇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 路[}石油学报,200021(1):16-22 o1994-2007 China Academic 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p: //min, cnkiner

勘探阶段以及盆地的类型。东部断陷盆地中的低幅 背斜、复杂断块以及在前陆盆地逆冲大断裂下盘的 隐伏背斜等构造油气藏也是为隐蔽油气藏所涵盖的 一种类型[ 18 ]。这些油气藏采用常规的勘探方法和技 术无法识别出来, 它们的隐蔽性较之大多数的岩性 地层油气藏更难预测。 4 结论 (1) 隐蔽油气藏属于油气勘探学的范畴, 它泛 指依据传统的油气地质理论和当前常规的勘探方法 不能识别的油气藏, 隐蔽油气藏形态特征多变、形成 机理复杂。“隐蔽油气藏”这一术语在任何勘探阶段 都可使用, 但在不同阶段它所包含的内容会发生变 化。 (2) 隐蔽油气藏包括了岩性地层油气藏、非浮 力作用形成的特殊类型的油气藏和复杂构造油气藏 三大类。依据判别的难度和内容将隐蔽油气藏分为 特征性隐蔽的油气藏、技术性隐蔽的油气藏、机理性 隐蔽的油气藏3 类。从隐蔽的内容和方式将隐蔽油 气藏分为储集体隐蔽的油气藏、封盖条件隐蔽的油 气藏和形态特征隐蔽的油气藏3 类。 (3) 岩性地层油气藏是隐蔽油气藏中的一类; 非构造油气藏包括岩性地层油气藏, 也包括特殊机 制形成的油气藏, 它们同样只是隐蔽油气藏中的一 部分; 构造油气藏和非构造油气藏构成了油气藏的 全部, 隐蔽油气藏包括了所有的非构造油气藏, 同时 还包括了构造油气藏中无法用当前常规勘探方法识 别的复杂构造油气藏。 参考文献: [ 1 ] L evo rsen A I. T he obscure and subtle trap [J ]. AA PG Bull, 1964, 48 (5): 1412156. [ 2 ] 李丕龙, 张善文, 宋国奇. 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 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J ]. 石油实验地质, 2004, 26 (10): 4210. [ 3 ] 关德师, 李建忠. 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藏成藏要素及勘探方向 [J ]. 石油学报, 2003, 24 (3): 25227. [ 4 ] 张运东, 薛红兵, 朱如凯, 等. 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现状[J ]. 中国石油勘探, 2005, 10 (3): 64268. [ 5 ] 郑和荣, 胡宗全. 隐蔽油藏勘探潜力与中国石油储量增长趋势 [J ]. 当代石油石化, 2004, 12 (6): 12215. [ 6 ] Carll J F. T he geo logy of the o il regions of W arren, V en2 ango, and Butler counties[J ]. T he 2nd Pennsylvania Geo l. Survey, 1880, 3: 482. [ 7 ] H albouty M T. 探寻地层、不整合、古地貌圈闭的理论基础 [A ]. 见: 劳伯特. E. 金, 主编. 周家珩, 译. 地层圈闭油气田(上 册) [C ]. 北京: 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 1972: 122. [ 8 ] H albouty M T 编, 刘民中, 等译. 寻找隐蔽油藏[M ]. 北京: 石 油工业出版社, 1988: 12. [ 9 ] 张渝昌. 从盆地演化看江苏的油气远景[J ]. 石油实验地质, 1980, 2 (3): 129. [ 10 ] 杨万里. 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实践与认识[A ]. 见:《大庆石油地 质与开发》编辑部. 中国隐蔽油气藏勘探论文集[C ].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27228. [ 11 ] 胡见义, 徐树宝, 刘淑萱, 等. 非构造油气藏[M ]. 北京: 石油工 业出版社, 1986: 12294. [ 12 ] 潘元林, 孔凡仙, 杨申镰, 等主编. 中国隐蔽油气藏[M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8. [ 13 ] 李丕龙, 庞雄奇, 主编. 隐蔽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勘探实践[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 63269, 26238. [ 14 ] 贾承造, 池英柳. 中国岩性地层油气藏资源潜力与勘探技术 [A ]. 见: 李丕龙, 庞雄奇, 主编. 第三届隐蔽油气藏国际学术 研讨会论文集[C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 1210. [ 15 ] 庞雄奇, 金之钧, 左胜杰. 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与分类[J ]. 地学前缘, 2000, 7 (4): 5072514. [ 16 ] 牛嘉玉, 李秋芬, 鲁卫华, 等. 关于“隐蔽油气藏”概念的若干思 考[J ]. 石油学报, 2005, 26 (2): 1222126. [ 17 ] 高瑞琪, 赵政璋. 中国油气新区勘探(第3 卷) ——渤海湾盆地 隐蔽油气藏勘探[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506. [ 18 ] 沈守义, 彭大钧, 颜其彬, 等. 试论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及勘探思 路[J ]. 石油学报, 2000, 21 (1): 16222. 8 岩 性 油 气 藏 第19 卷 第1 期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