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etroleum Geology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 学时:54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石油地质学》是指导石油勘探与开发的理论基础,是资源勘査工程、地质学专业的主要必修 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石油与天然气的生成过程、影响油气生成的主要因素,烃源岩的特 点,掌握储集层的特征及影响储集性能的因素等,学习油气藏的成藏原理及分类,重点掌握含油气 盆地中油气分布的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了解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的轮廓,学会综合分析含油气盆地的 油气地质特征,以便为勘探及开发油气矿藏奠定理论基础。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石油地质学的内容石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我国石油勘探简史;世界油气勘探简史 3.油气勘探动向 第二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1.石油的成分及性质(元素组成、化学组成、物理性质) 2.天然气的成分及性质(天然气的产状、成分及物理性质) 3.油田水的成分及分类(油田水的无机及有机组成、油田水的分类,重点介绍苏林分类) 4.油气中的碳、氢同位素特征 第三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1.油气成因理论的发展概况 2.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沉积有机质、酐酪根的定义、种类及其特征) 3.促进有机质转化成油气的因素(温度、时间、细菌、催化剂) 4有机质演化的阶段性及成烃模式(四个阶段及其特征、油气成因理论的新进展介绍) 5.天然气的成因及特征(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无机气的成因及特征) 6.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大地构造环境及岩相古地理环境) 7.生油层研究(地质研究、有机地球化学硏究、各种地化指标) 8.油源对比(对比的思想及对比指标) 第四章储集层和盖层 1.岩石的孔隙性及渗透性(孔隙度、渗透率的概念、孔隙结构、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2.碎屑岩储集层(孔隙类型及影响物性主要因素 3.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类型、沉积环境) 4.其它类储集岩(火山岩及结晶岩储集层) 5.盖层(盖层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封盖机理、相对性) 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1油气运移作用概述 2油气初次运移(动力、方向、阻力、运移时期) 3地层压力及异常地层压力 4二次运移(相态、主要动力、通道、距离) 5地下流体势(势的概念及其意义) 第六章圈闭及油气藏类型 1.圈闭的概念及分类原则 2.构造油气藏(背斜、断层、裂缝、刺穿油气藏的形成及其特点 3.地层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生物礁油气藏) 4.岩性油气藏(岩性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及主要类型) 5.复合油气藏(复合油气藏的概念及主要类型) 第七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英文名称:Petroleum Geology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 学时:54 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石油地质学》是指导石油勘探与开发的理论基础,是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专业的主要必修 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石油与天然气的生成过程、影响油气生成的主要因素,烃源岩的特 点,掌握储集层的特征及影响储集性能的因素等,学习油气藏的成藏原理及分类,重点掌握含油气 盆地中油气分布的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了解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的轮廓,学会综合分析含油气盆地的 油气地质特征,以便为勘探及开发油气矿藏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 石油地质学的内容;石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我国石油勘探简史;世界油气勘探简史 3. 油气勘探动向 第二章 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1.石油的成分及性质(元素组成、化学组成、物理性质) 2.天然气的成分及性质(天然气的产状、成分及物理性质) 3.油田水的成分及分类(油田水的无机及有机组成、油田水的分类,重点介绍苏林分类) 4.油气中的碳、氢同位素特征 第三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1. 油气成因理论的发展概况 2.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沉积有机质、酐酪根的定义、种类及其特征) 3. 促进有机质转化成油气的因素(温度、时间、细菌、催化剂) 4. 有机质演化的阶段性及成烃模式(四个阶段及其特征、油气成因理论的新进展介绍) 5. 天然气的成因及特征(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无机气的成因及特征) 6. 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大地构造环境及岩相古地理环境) 7. 生油层研究(地质研究、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各种地化指标) 8. 油源对比(对比的思想及对比指标) 第四章 储集层和盖层 1. 岩石的孔隙性及渗透性(孔隙度、渗透率的概念、孔隙结构、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2. 碎屑岩储集层(孔隙类型及影响物性主要因素) 3. 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类型、沉积环境) 4. 其它类储集岩(火山岩及结晶岩储集层) 5. 盖层(盖层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封盖机理、相对性) 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1.油气运移作用概述 2.油气初次运移(动力、方向、阻力、运移时期) 3.地层压力及异常地层压力 4.二次运移(相态、主要动力、通道、距离) 5.地下流体势(势的概念及其意义) 第六章 圈闭及油气藏类型 1. 圈闭的概念及分类原则 2. 构造油气藏(背斜、断层、裂缝、刺穿油气藏的形成及其特点) 3. 地层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生物礁油气藏) 4. 岩性油气藏(岩性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及主要类型) 5. 复合油气藏(复合油气藏的概念及主要类型) 第七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1.油气藏的概念、度量 2.油气聚集(差异聚集原理) 3.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4油气藏的破坏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因素及其产物) 5.温度、压力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 含油气盆地的概念、结构、内部构造的划分、类型 2.油气系统 第九章油气资源分布 1.我国油气资源分布轮廓;世界油气资源分布轮廓 2.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克拉通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课堂讨论、室内实习、作业、辅导答疑、期中测验和 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 2、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应用油田的勘探实例、油气田开发过程中 的实例,理论结合实际,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运用实际资料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 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3、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做好课堂笔记,课前预习——泛读,课后复习—精读,从中学会自学的 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4、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能正确地应用这些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学时分配 学时 讲课内容 l、绪论 p、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及性质 B、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10 4、储集层及盖层 6 5、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6 圈闭和油气藏类型 7、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8 油气聚集单元 6 5、油气资源分布 合计 54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石油地质学》,张厚福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年 [2]《石油地质学》,潘钟祥主编,地质出版社,1987年 3]《石油地质学》,王震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4]《石油地质学》,陈荣书主编,地质出版社,2000年; 制订者 校对者 审定者 批准者
1. 油气藏的概念、度量 2. 油气聚集(差异聚集原理) 3. 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4. 油气藏的破坏(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因素及其产物) 5. 温度、压力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第八章 油气聚集单元 1. 含油气盆地的概念、结构、内部构造的划分、类型 2. 油气系统 第九章 油气资源分布 1. 我国油气资源分布轮廓;世界油气资源分布轮廓 2. 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克拉通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教学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课堂讨论、室内实习、作业、辅导答疑、期中测验和 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 2、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应用油田的勘探实例、油气田开发过程中 的实例,理论结合实际,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运用实际资料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 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3、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做好课堂笔记,课前预习——泛读,课后复习——精读,从中学会自学的 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4、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能正确地应用这些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学时分配 讲 课 内 容 学 时 1、绪论 2 2、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及性质 4 3、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10 4、储集层及盖层 6 5、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6 6、圈闭和油气藏类型 8 7、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8 8、油气聚集单元 6 9、油气资源分布 4 合 计 54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石油地质学》, 张厚福主编,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年; [2]《石油地质学》,潘钟祥主编 ,地质出版社,1987年; [3]《石油地质学》,王震亮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4]《石油地质学》,陈荣书主编, 地质出版社,2000年; 制订者: 校对者: 审定者: 批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