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油气藏类型 名词解释: 构造圈闭 由于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 2、背斜油气藏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称为背斜圈闭,油气在 其中的聚集称为背斜油气藏 3、岩体刺穿油气藏 由于刺穿岩体接触遮挡而形成的圈闭,称岩体刺穿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称为岩体 刺穿油气藏 4、裂缝性油气藏 是指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裂缝性或溶孔(溶洞)的油气藏。 5、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是指沉积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 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就成为地层油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 由水动力或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 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的油气聚集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7、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剥蚀突起和剥蚀构造被后来沉积下来的不渗透性地层所覆盖而形成的圈闭,油气在其 中的聚集就称为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8、生物礁圈闭 是指礁组合中具有良好孔隙一渗透性的储集岩体被周围非渗透性岩层和下伏水体联合 封闭而形成的圈闭 9、复合油气藏 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起封闭作用而形成的圈闭称为复合圈闭,油气在其中的 聚集就称为复合油气藏
1 第七章 油气藏类型 一、名词解释: 1、构造圈闭 由于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 2、背斜油气藏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称为背斜圈闭,油气在 其中的聚集称为背斜油气藏。 3、岩体刺穿油气藏 由于刺穿岩体接触遮挡而形成的圈闭,称岩体刺穿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称为岩体 刺穿油气藏 4、裂缝性油气藏 是指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裂缝性或溶孔(溶洞)的油气藏。 5、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是指沉积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 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就成为地层油气藏。 6、水动力油气藏 由水动力或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 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的油气聚集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7、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剥蚀突起和剥蚀构造被后来沉积下来的不渗透性地层所覆盖而形成的圈闭,油气在其 中的聚集就称为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8、生物礁圈闭 是指礁组合中具有良好孔隙—渗透性的储集岩体被周围非渗透性岩层和下伏水体联合 封闭而形成的圈闭。 9、复合油气藏 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起封闭作用而形成的圈闭称为复合圈闭,油气在其中的 聚集就称为复合油气藏
、简述题: 10、构造油气藏类型 、背斜油气藏: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称 为背斜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称为背斜油气藏。 二)、断层油气藏:是指由断层沿储集层上倾方向遮挡封闭而形成的圈闭中油气聚集 这类断层在断裂发育的裂谷盆地及前陆盆有较多的分布。 )、岩体刺穿油气藏:由于刺穿岩体接触遮挡而形成的圈闭,称岩体刺穿圈闭。油气 在其中的聚集。按刺穿岩体性质不同,可分为盐体刺穿、泥火山刺穿及岩浆柱刺穿。 四)、裂缝性油气藏:是指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裂缝性或溶孔(溶洞)的油 气藏。 11、背斜油气藏按照成因可分为哪几个亚类? 压背斜油气藏(二)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三)披覆背斜油气藏(四)底 辟拱升背斜油气藏(五)滚动背斜油气藏。 12、挤压背斜油气藏特点 两翼倾角陡,常呈不对称状;闭合度高,闭合面积小:常伴有断裂主要分布在挤压型盆 地的变形带,我国西部盆地以此类为主 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特点 两翼地层倾角平缓,闭合度小,闭合面积大,常呈穹窿状。 主要分布在地台内部坳陷和边缘坳陷中,常呈组或带出现,形成长垣或大隆起带。如大 庆长垣,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加瓦尔 14、油气藏的分类要遵循两条最基本的原则 1).科学性:充分反映圈闭成因、油气藏形成条件、各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实用性:能有效地指导勘探工作,比较简便实用 15、水动力油气圈闭类型 1.构造鼻或阶地型水动力油气藏 2.单斜型水动力油气藏 16、复合油气藏主要有: 构造一地层复合油气藏;构造一岩性油气藏:岩性一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17、油气藏的类型有哪些? 1.主要可分为五大类: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复合 油气藏 2.根据油田生产上分类 1)、按产量大小分: 高产油藏:100d 中产油藏:10-100td 低产油藏:2~10td 2)、按形态分 层状油气藏:油气呈层状分布,如背斜油气藏
2 二、简述题: 10、构造油气藏类型 一)、背斜油气藏: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称 为背斜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称为背斜油气藏。 二)、断层油气藏:是指由断层沿储集层上倾方向遮挡封闭而形成的圈闭中油气聚集。 这类断层在断裂发育的裂谷盆地及前陆盆有较多的分布。 三)、岩体刺穿油气藏:由于刺穿岩体接触遮挡而形成的圈闭,称岩体刺穿圈闭。油气 在其中的聚集。按刺穿岩体性质不同,可分为盐体刺穿、泥火山刺穿及岩浆柱刺穿。 四)、裂缝性油气藏:是指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裂缝性或溶孔(溶洞)的油 气藏。 11、背斜油气藏按照成因可分为哪几个亚类? (一)挤压背斜油气藏 (二)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 (三)披覆背斜油气藏 (四)底 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五)滚动背斜油气藏。 12、挤压背斜油气藏特点: 两翼倾角陡,常呈不对称状;闭合度高,闭合面积小;常伴有断裂主要分布在挤压型盆 地的变形带,我国西部盆地以此类为主。 13、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特点: 两翼地层倾角平缓,闭合度小,闭合面积大,常呈穹窿状。 主要分布在地台内部坳陷和边缘坳陷中,常呈组或带出现,形成长垣或大隆起带。如大 庆长垣,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加瓦尔。 14、油气藏的分类要遵循两条最基本的原则: 1).科学性:充分反映圈闭成因、油气藏形成条件、各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实用性:能有效地指导勘探工作,比较简便实用。 15、水动力油气圈闭类型 1.构造鼻或阶地型水动力油气藏 2.单斜型水动力油气藏 16、复合油气藏主要有: 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岩性—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17、油气藏的类型有哪些? 1.主要可分为五大类: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复合 油气藏。 2.根据油田生产上分类: 1)、按产量大小分: 高产油藏:100t/d 中产油藏:10~100t/d 低产油藏:2~10t/d 2)、按形态分: 层状油气藏:油气呈层状分布,如背斜油气藏
块状油气藏:油气呈块状分布,如古潜山。 不规则油气藏:分布无一定形态,如断层油气藏 3)、按烃类组成分:油藏、油气藏、气藏、凝析气藏 18、简述披覆背斜油气藏形成机理 在沉积基底上常存在有各种地形突起,由结晶基岩、坚硬致密的沉积岩或生物礁块等组 成。当其上有新的沉积物堆积后,这些突起部分的上覆沉积物一般较薄,而其周围的沉积物 较厚,因而在成岩过程中,由于沉积物厚度和自身重量的不同,所受到的压实程度不同,结 果便在地形突起(潜山)的部位,上覆地层呈披覆隆起形态,形成圈闭。这种构造也有人称 为披盖构造或差异压实背斜 19、简述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成因: 由地下塑性物质活动的结果。在特殊的沉积环境中,坳陷内可堆积巨厚的盐岩、膏岩和 泥,它们在地下高温、高压下一般呈较强的塑性。在上覆不均衡重力负荷或侧向水平应力作 用下,产生塑性蠕动,可在上覆地层薄弱地带发生底辟上拱,使上覆地层发生变形,形成底 辟拱升背斜圈闭 20、简述滚动背斜油气藏形成机理: 沉积过程中,由于张性断层的块断活动及重力滑动,边沉积边断裂,堆积在同生断层下 降盘上的砂泥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牵引(与正牵引比较),形成了这种特殊 的“滚动背斜”圈闭。 21、简述断层在油气藏形成的作用 1).封闭作用 油气在运移至封闭性断层时,既不能穿过断层做横向运移,也不能沿断裂带做垂向运移, 这样的断层为封闭的,即断层分为横向封闭和侧向封闭 2).通道和破坏作用: 断层伴生裂缝发育,一般是开启的:断层交叉部位往往是开启的:在脆性地层中的断裂 且未矿化应是开启的 22、简述断层油气藏形成条件 1)断层在纵横向是封闭的 2)断层位于储层的上倾方向: 3)在平面上封闭断层与构造等高线或地层尖灭线,或单独、或与后一、二者能组成侧 向封闭的闭合线,即能圈定出一定的闭合面积。 23、断层油气藏的类型有哪些? 断鼻构造油气藏2.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3.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4.断层与储层 上倾尖灭线构成的油气藏5.多断层复杂断块油气藏6.逆断层油气藏 24、简述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形成机理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形成机理可以形象地表示为:地壳运动→抬升→风化剥蚀→凹 突地形、破碎溶蚀带→沉降→接受盖层沉积
3 块状油气藏:油气呈块状分布,如古潜山。 不规则油气藏:分布无一定形态,如断层油气藏。 3)、按烃类组成分:油藏、油气藏、气藏、凝析气藏。 18、简述披覆背斜油气藏形成机理: 在沉积基底上常存在有各种地形突起,由结晶基岩、坚硬致密的沉积岩或生物礁块等组 成。当其上有新的沉积物堆积后,这些突起部分的上覆沉积物一般较薄,而其周围的沉积物 较厚,因而在成岩过程中,由于沉积物厚度和自身重量的不同,所受到的压实程度不同,结 果便在地形突起(潜山)的部位,上覆地层呈披覆隆起形态,形成圈闭。这种构造也有人称 为披盖构造或差异压实背斜。 19、简述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成因: 由地下塑性物质活动的结果。在特殊的沉积环境中,坳陷内可堆积巨厚的盐岩、膏岩和 泥,它们在地下高温、高压下一般呈较强的塑性。在上覆不均衡重力负荷或侧向水平应力作 用下,产生塑性蠕动,可在上覆地层薄弱地带发生底辟上拱,使上覆地层发生变形,形成底 辟拱升背斜圈闭。 20、简述滚动背斜油气藏形成机理: 沉积过程中,由于张性断层的块断活动及重力滑动,边沉积边断裂,堆积在同生断层下 降盘上的砂泥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牵引(与正牵引比较),形成了这种特殊 的“滚动背斜”圈闭。 21、简述断层在油气藏形成的作用 1).封闭作用: 油气在运移至封闭性断层时,既不能穿过断层做横向运移,也不能沿断裂带做垂向运移, 这样的断层为封闭的,即断层分为横向封闭和侧向封闭 2).通道和破坏作用: 断层伴生裂缝发育,一般是开启的;断层交叉部位往往是开启的;在脆性地层中的断裂, 且未矿化应是开启的。 22、简述断层油气藏形成条件 1)断层在纵横向是封闭的; 2)断层位于储层的上倾方向; 3)在平面上封闭断层与构造等高线或地层尖灭线,或单独、或与后一、二者能组成侧 向封闭的闭合线,即能圈定出一定的闭合面积。 23、断层油气藏的类型有哪些? 1.断鼻构造油气藏 2.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3.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 4.断层与储层 上倾尖灭线构成的油气藏 5.多断层复杂断块油气藏 6.逆断层油气藏 24、简述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形成机理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形成机理可以形象地表示为:地壳运动→抬升→风化剥蚀→凹 突地形、破碎溶蚀带→沉降→接受盖层沉积
25、简述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形成条件 地壳升降较频繁,沉积间断多,基底断裂发育。主要分布在地台区。我国的任丘、渤 海湾盆地、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均有分布 26、简述裂缝性油气藏特点 1.油气藏常呈块状。 2.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失和井喷现象。 3.试井获得的地层实际渗透率比实验室测得的渗透率大的多。 4.同一油气藏,不同的油气井之间产量相差悬殊,一般说单井产量都较高,而储量 般不大(除溶蚀作用形成的孔、洞性油气藏)。 27、地层油气藏主要分为三类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剥蚀突起和剥蚀构造被后来沉积下来的不渗透性地层所覆 盖而形成的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分为潜伏剥蚀突起圈闭及其油气藏和潜伏构造圈闭及 其油气藏。 2.地层超覆油气藏:水进时,沉积范围不断扩大,较新沉积层覆盖了较老地层,原在 坳陷边部的侵蚀面沉积了孔隙性砂岩,后来在其上沉积了不渗透性泥岩,就形成了地层超覆 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就形成了地层超覆油气藏。 3.生物礁块油气藏:生物礁圈闭是指礁组合中具有良好孔隙一渗透性的储集岩体被周 围非渗透性岩层和下伏水体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生物礁分为前礁、主体和后礁相,最为 有利的储集体为前礁和主体一其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均发育,构成良好的储存空间;而且除 其本身具良好的生油条件外,邻近的油源可提供充足的油源 28、简述岩性油气藏形成机理 岩性圈闭是指储集层岩性变化所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成为岩性油气藏。主 要为上倾尖灭油气藏和透镜体油气藏两类。其形成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亦可在成岩过程中 形成。沉积过程中,因沉积环境或动力条件的改变,岩性在横向上会发生相变。当砂岩层向 个方向上变薄,直至上下层面相交于一点即尖灭在泥岩中,形成岩性尖灭圈闭,若向两边 尖灭则形成透镜体圈闭。在成岩和后生作用期间,因次生作用改造亦可形成岩性圈闭。 简述岩性油气藏特点 1.储集体往往穿插和尖灭在生油岩体中,不仅有充足的油气来源,而且有良好的储盖 组合条件。 2.圈闭形成时间早,直接与源岩相接触,具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性。 3.其分布与河湖沉积体系和古地形有关。在三角洲相、海(湖)相、河流相和浊积相 中最易被发现一即有较多的分布
4 25、简述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形成条件 地壳升降较频繁,沉积间断多,基底断裂发育。主要分布在地台区。我国的任丘、渤 海湾盆地、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均有分布。 26、简述裂缝性油气藏特点: 1.油气藏常呈块状。 2.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失和井喷现象。 3.试井获得的地层实际渗透率比实验室测得的渗透率大的多。 4.同一油气藏,不同的油气井之间产量相差悬殊,一般说单井产量都较高,而储量一 般不大(除溶蚀作用形成的孔、洞性油气藏)。 27、地层油气藏主要分为三类: 1.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剥蚀突起和剥蚀构造被后来沉积下来的不渗透性地层所覆 盖而形成的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分为潜伏剥蚀突起圈闭及其油气藏和潜伏构造圈闭及 其油气藏。 2.地层超覆油气藏:水进时,沉积范围不断扩大,较新沉积层覆盖了较老地层,原在 坳陷边部的侵蚀面沉积了孔隙性砂岩,后来在其上沉积了不渗透性泥岩,就形成了地层超覆 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就形成了地层超覆油气藏。 3.生物礁块油气藏:生物礁圈闭是指礁组合中具有良好孔隙—渗透性的储集岩体被周 围非渗透性岩层和下伏水体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生物礁分为前礁、主体和后礁相,最为 有利的储集体为前礁和主体—其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均发育,构成良好的储存空间;而且除 其本身具良好的生油条件外,邻近的油源可提供充足的油源。 28、简述岩性油气藏形成机理 岩性圈闭是指储集层岩性变化所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成为岩性油气藏。主 要为上倾尖灭油气藏和透镜体油气藏两类。其形成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亦可在成岩过程中 形成。沉积过程中,因沉积环境或动力条件的改变,岩性在横向上会发生相变。当砂岩层向 一个方向上变薄,直至上下层面相交于一点即尖灭在泥岩中,形成岩性尖灭圈闭,若向两边 尖灭则形成透镜体圈闭。在成岩和后生作用期间,因次生作用改造亦可形成岩性圈闭。 29、简述岩性油气藏特点 1.储集体往往穿插和尖灭在生油岩体中,不仅有充足的油气来源,而且有良好的储盖 组合条件。 2.圈闭形成时间早,直接与源岩相接触,具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性。 3.其分布与河湖沉积体系和古地形有关。在三角洲相、海(湖)相、河流相和浊积相 中最易被发现—即有较多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