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3、图书易学研究之秘:图解卦象,书蕴教理。图起陈抟,而逐渐泛滥,真假难辨。综观古今易图, 只不过是更形象地说明义理而已。当然,图形与符号一样,更能完整表达意思,但却缺乏规定性而不明 确,容易遭致误解。宋代以前,图书不见于世,可能是秘而不宣。其实,其秘也许就在图与文的区别吧 了!就象时间,可以用手表、时钟、日历、数字、文字等不同形式来表示一样。 4、儒家易学研究之秘:求证数理,安排人事。象数、义理、图书等流派,大部分都可归在儒家易 学中。总体上看,更重视国计民生和人事变化,接近今天的管理学与政治经济学。其秘可能不在于穷究 学理,而是主张“天人合一”,“奉天承运”,“循天理”,按《易经》揭示的规律办事! 5、道家易学研究之秘:援道解易,学易养生。援引道家思想解释《周易》,始于王弼,可归属义理 学派,重在领悟玄理,更接近西方哲学。而学习《易经》的道理,并用于养生修炼,是道家易学者的目 的,一切学理尽在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其秘可能在于把握阴阳变化之道,用于人体心肾气血调养 6、佛家易学研究之秘:万法唯心,心易相通。明代高僧智旭《周易禅解》是其代表作,试图证明 佛易是相通的。主要是运用理学和心学的思想,通过《易传》理解《易经》,借助“万法唯心”的理念, 让佛法与《易》之辞义、思维找到契合点。其秘也许就是敢于逾越人为观念的鸿沟,努力寻找文化思想 的共同点,促使儒道佛“三教合一”从理论到现实都成为可能 以上择要而论,点到为止,聊表心得,有乞识者鉴之。此外,还有许多易学研究流派和人物,可能 都有一些“秘”法,限于学力,实在是难以尽窥 六、探讨易学研究方法之变 关于如何改进研究方法的问题,往往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可一概相提并论。在此,主要是 从宏观上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以供思考: l、为何而变?改变方法是有原因的,不可能无缘无故。那么,为何人而变?人不同人。为何事而 变?事非故事。为何法而变?法无定法。简单地说,一切都是变化的。明于此,则无不知变化之道也。 2、如何而变?思变也许容易些,但怎么改变就难了。这就会涉及到几个问题:若不变如何?如果 研究方法不改变,会怎么样?若善变几何?如果善于改变,又能变出几种来?若乱变奈何?如果方法乱 变,又能怎么样呢?这些想法,往往是自我调整方法的重大阻力,若不果断对治,就会影响进步。 3、应何而变?面对改变,其实应该顺其自然,实事求是。既要懂得以不变应万变,相信真金不怕 火炼:又要因所变而改变,深知真实不容掩盖:也要发现万变不离其宗,理解真谛不会远逝。不管如何 千变万化,只有紧紧守住正道,才能把握好易学研究的方向。 谈到最后,突然惊奇地发现:以变化为思想核心的易学,本身就是一部硏究一切的方法论。尽管如 此,关于易学研究方法论,我想还是需要再作更具体深入的探讨,分门别类,建构理论,充实例证,有 的放矢,才能对后学者起到引导作用,也可使不同研究者有交流和借鉴的机会。本文仅对一些个人经常 思考的问题发表意见,尽管思虑欠周,空疏简陋,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宋)朱熹:《周易本义◎周易序》,天津市古籍书店,1986年12月版。 [2]张善文:《周易入门》,学林书店,1990年11月版,P168-173。 作者联系方法: 地址:200433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中文系 子信箱:chinayixueO6@126.com6 3、图书易学研究之秘:图解卦象,书蕴数理。图起陈抟,而逐渐泛滥,真假难辨。综观古今易图, 只不过是更形象地说明义理而已。当然,图形与符号一样,更能完整表达意思,但却缺乏规定性而不明 确,容易遭致误解。宋代以前,图书不见于世,可能是秘而不宣。其实,其秘也许就在图与文的区别吧 了!就象时间,可以用手表、时钟、日历、数字、文字等不同形式来表示一样。 4、儒家易学研究之秘:求证数理,安排人事。象数、义理、图书等流派,大部分都可归在儒家易 学中。总体上看,更重视国计民生和人事变化,接近今天的管理学与政治经济学。其秘可能不在于穷究 学理,而是主张“天人合一”,“奉天承运”,“循天理”,按《易经》揭示的规律办事! 5、道家易学研究之秘:援道解易,学易养生。援引道家思想解释《周易》,始于王弼,可归属义理 学派,重在领悟玄理,更接近西方哲学。而学习《易经》的道理,并用于养生修炼,是道家易学者的目 的,一切学理尽在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其秘可能在于把握阴阳变化之道,用于人体心肾气血调养。 6、佛家易学研究之秘:万法唯心,心易相通。明代高僧智旭《周易禅解》是其代表作,试图证明 佛易是相通的。主要是运用理学和心学的思想,通过《易传》理解《易经》,借助“万法唯心”的理念, 让佛法与《易》之辞义、思维找到契合点。其秘也许就是敢于逾越人为观念的鸿沟,努力寻找文化思想 的共同点,促使儒道佛“三教合一”从理论到现实都成为可能。 以上择要而论,点到为止,聊表心得,有乞识者鉴之。此外,还有许多易学研究流派和人物,可能 都有一些“秘”法,限于学力,实在是难以尽窥。 六、探讨易学研究方法之变 关于如何改进研究方法的问题,往往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可一概相提并论。在此,主要是 从宏观上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以供思考: 1、为何而变?改变方法是有原因的,不可能无缘无故。那么,为何人而变?人不同人。为何事而 变?事非故事。为何法而变?法无定法。简单地说,一切都是变化的。明于此,则无不知变化之道也。 2、如何而变?思变也许容易些,但怎么改变就难了。这就会涉及到几个问题:若不变如何?如果 研究方法不改变,会怎么样?若善变几何?如果善于改变,又能变出几种来?若乱变奈何?如果方法乱 变,又能怎么样呢?这些想法,往往是自我调整方法的重大阻力,若不果断对治,就会影响进步。 3、应何而变?面对改变,其实应该顺其自然,实事求是。既要懂得以不变应万变,相信真金不怕 火炼;又要因所变而改变,深知真实不容掩盖;也要发现万变不离其宗,理解真谛不会远逝。不管如何 千变万化,只有紧紧守住正道,才能把握好易学研究的方向。 谈到最后,突然惊奇地发现:以变化为思想核心的易学,本身就是一部研究一切的方法论。尽管如 此,关于易学研究方法论,我想还是需要再作更具体深入的探讨,分门别类,建构理论,充实例证,有 的放矢,才能对后学者起到引导作用,也可使不同研究者有交流和借鉴的机会。本文仅对一些个人经常 思考的问题发表意见,尽管思虑欠周,空疏简陋,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周易本义◎周易序》,天津市古籍书店,1986 年 12 月版。 [2] 张善文:《周易入门》,学林书店,1990 年 11 月版,P168—173。 作者联系方法: 地址:200433 上海市邯郸路 220 号,复旦大学中文系 电子信箱:chinayixue06@126.com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