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凡空者,目标虚无缥缈也,多因研究目的不明确,而不信终极意义,不求根本目的,不守观点立场,不 能有所成就,随波逐流,浅尝辄止,朝三暮四,空疏浅陋。最常见的是,看似认真作研究,却是用心不 够,一味排遣文辞,热衷语言游戏,漫不经心,学无所成,欺名盗世,自欺欺人,老来如梦一场空。缘 木求鱼,虽实亦空,真犹如竹篮子打水一般! 其实,很多不当方法的症状似是而非,并非完全如同以上可以分开而论,因此很难察觉,也很难消 除。让人无可奈何的是,这些不当方法引致的不良成果,大多还是熔铸在易学的园地里,如化石般存在, 经验教训,也会误导后学;既是珍贵的材料,也是可怕的绊脚石!当然,从某种意义上也使易学园 地日益变得丰富而生动,惊险而有趣。这也是我们在借鉴以往研究方法的同时,必须充分意识到的。 四、探讨易学研究方法之最 如果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我们不难发现有一系列问题最难回答,却又最常被问及。人类思维的 惯性,导致了“最”问题的出现,在需要回答的前提下,我们理所当然要作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 探讨。以下先试着简答几个“最”问题: 1、最重要的方法:思考研究的目的。对目的的思考,涉及到许多重大问题,包括信仰、前途、兴 趣、功用等。思考得越成熟,目的就越明确,动力也就越强劲。而一旦目的确定了,就容易借鉴一些有 效的方法,并逐渐摸索和发现一些独特的方法。在前行中,也才不会过于迷乱和懈怠 2、最主要的方法:考辨易史的源流。易学本身博大精深,又持续流传数千年,文化积淀极其深厚, 表象呈现纷繁复杂。对于后来的研究者,要获得研究的问题和方法以及结论的证据,都要回到漫长的历 史材料中。所以,只要能走进历史,把学说形成发展的源流搞清楚,自然有所发现,研究也就逐渐深入。 3、最轻松的方法:精研经典的易著。易学的思想源于《易经》《易传》,而经典文本还保留至今。 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回到甚至是超越孔子时代,直接与经典文本对话。当然,要是经典无法读懂,最好 还是先精研几部历代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如孔颖达《周易正义》、李鼎祚《周易集解》、朱熹《周易本义》 等,适当参考《左传》《国语》中所记载的古筮例,以及元、明、清以来各家的经说 4、最费力的方法:读遍古今的易蓍。治学之难,在于必须面对汗牛充栋的书籍材料。轻松的捷径 选择性地阅读,但结果肯定是挂一漏万,即使深入也不全面,难免有所疏漏;而要全面收集易学古籍 资料,并广泛普遍阅读,不仅受到人力物力限制,而且不容易贯彻到底,可谓是最笨最费力的方法。但 是,从做学问的角度讲,读书破万卷仍然是很必要的。所以,治学者如果条件允许,也应尽力博览群书。 5、最难懂的方法:悟透文辞和符号。方法并不纯粹是知识性和技术性的,也并非老师言传身教即 可掌握。易学本身古奥神秘,更使其硏究方法若隐若现,非常人可容易掌握。一般涉及历史知识和占筮 技巧方面的,与其它学说的研究大同小异,只要按照要求完成阅读或操作即可。但《周易》古奥文辞蕴 涵意象数理,卦爻符号源于独特思维,如果根器迟钝,就无法理解,甚至是误解。可以说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是最难懂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若能得高人指点,也能茅塞顿开! 6、最难学的方法:把握易学的方向。从历史时间的向度上看,任何学说都在朝着未来的某方向发 展。这个方向可能具有终极意义,也可能是固有的朝向和归趋。由于时空的界限,未来的方向隐显莫测 没有人可以完全做到胸有成竹、了如指掌地预知正确的方向。所以,只能凭借各自的易学素养和心智能 力,努力寻找自己感觉是正确的方向。无师可教,无书可读,全靠自学,又要做到不迷失,故为最难。 五、探讨易学研究方法之秘 秘者,秘诀,就是秘而不宣的方法,一般被认为是简便高明的绝招。由这个词,可以让我们联想到 个博大精深而又神秘莫测的古代中国。当然,也会因此让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古今易学流派众多,且 各有师法家法,在传承中有关于研究方法的秘诀吗?如果没有的话,各家各派如何传教后学而保证易学 真义精髓不失?如果有的话,各种可能存在过的秘诀主旨会是什么呢?类似的问题,可巨可细,可以只 局限在大的学派流派之秘,若细化到历代易家之秘也可以。但不管怎样,问题是明摆着,要作出正确回 答却委实不能。所以,为了有利于难题的深入探讨,只好勉为其难,简单作一些尝试性的理解。 1、象数易学研究之秘:象因数显,数由天定。易学起于象数,深刻揭示卦爻符号与数理的对应联 系。历代象数硏究,主要致力于解释宏观和微观上更隐秘的联系,用以解释卦爻辞蕴涵的数理,以及把 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今天的数码技术,才让人得以理解象与数的关系。数即象,由此似可窥其秘! 2、义理易学研究之秘:从道推理,理衍生义。事物的发展规律,与道相合,蕴为数,推为理,表 为辞,解为义,是一环紧扣一环的。义理学家深信于此。故常反其道而求之,欲寻求天理而治人心,而 探求《易》之本义真义以为佐证。注重考证的追问,接近哲学家的理论思考。其秘也许在于求真务实!5 凡空者,目标虚无缥缈也,多因研究目的不明确,而不信终极意义,不求根本目的,不守观点立场,不 能有所成就,随波逐流,浅尝辄止,朝三暮四,空疏浅陋。最常见的是,看似认真作研究,却是用心不 够,一味排遣文辞,热衷语言游戏,漫不经心,学无所成,欺名盗世,自欺欺人,老来如梦一场空。缘 木求鱼,虽实亦空,真犹如竹篮子打水一般! 其实,很多不当方法的症状似是而非,并非完全如同以上可以分开而论,因此很难察觉,也很难消 除。让人无可奈何的是,这些不当方法引致的不良成果,大多还是熔铸在易学的园地里,如化石般存在, 可作经验教训,也会误导后学;既是珍贵的材料,也是可怕的绊脚石!当然,从某种意义上也使易学园 地日益变得丰富而生动,惊险而有趣。这也是我们在借鉴以往研究方法的同时,必须充分意识到的。 四、探讨易学研究方法之最 如果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我们不难发现有一系列问题最难回答,却又最常被问及。人类思维的 惯性,导致了“最”问题的出现,在需要回答的前提下,我们理所当然要作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 探讨。以下先试着简答几个“最”问题: 1、最重要的方法:思考研究的目的。对目的的思考,涉及到许多重大问题,包括信仰、前途、兴 趣、功用等。思考得越成熟,目的就越明确,动力也就越强劲。而一旦目的确定了,就容易借鉴一些有 效的方法,并逐渐摸索和发现一些独特的方法。在前行中,也才不会过于迷乱和懈怠。 2、最主要的方法:考辨易史的源流。易学本身博大精深,又持续流传数千年,文化积淀极其深厚, 表象呈现纷繁复杂。对于后来的研究者,要获得研究的问题和方法以及结论的证据,都要回到漫长的历 史材料中。所以,只要能走进历史,把学说形成发展的源流搞清楚,自然有所发现,研究也就逐渐深入。 3、最轻松的方法:精研经典的易著。易学的思想源于《易经》《易传》,而经典文本还保留至今。 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回到甚至是超越孔子时代,直接与经典文本对话。当然,要是经典无法读懂,最好 还是先精研几部历代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如孔颖达《周易正义》、李鼎祚《周易集解》、朱熹《周易本义》 等,适当参考《左传》《国语》中所记载的古筮例,以及元、明、清以来各家的经说。 4、最费力的方法:读遍古今的易著。治学之难,在于必须面对汗牛充栋的书籍材料。轻松的捷径 是选择性地阅读,但结果肯定是挂一漏万,即使深入也不全面,难免有所疏漏;而要全面收集易学古籍 资料,并广泛普遍阅读,不仅受到人力物力限制,而且不容易贯彻到底,可谓是最笨最费力的方法。但 是,从做学问的角度讲,读书破万卷仍然是很必要的。所以,治学者如果条件允许,也应尽力博览群书。 5、最难懂的方法:悟透文辞和符号。方法并不纯粹是知识性和技术性的,也并非老师言传身教即 可掌握。易学本身古奥神秘,更使其研究方法若隐若现,非常人可容易掌握。一般涉及历史知识和占筮 技巧方面的,与其它学说的研究大同小异,只要按照要求完成阅读或操作即可。但《周易》古奥文辞蕴 涵意象数理,卦爻符号源于独特思维,如果根器迟钝,就无法理解,甚至是误解。可以说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是最难懂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若能得高人指点,也能茅塞顿开! 6、最难学的方法:把握易学的方向。从历史时间的向度上看,任何学说都在朝着未来的某方向发 展。这个方向可能具有终极意义,也可能是固有的朝向和归趋。由于时空的界限,未来的方向隐显莫测, 没有人可以完全做到胸有成竹、了如指掌地预知正确的方向。所以,只能凭借各自的易学素养和心智能 力,努力寻找自己感觉是正确的方向。无师可教,无书可读,全靠自学,又要做到不迷失,故为最难。 五、探讨易学研究方法之秘 秘者,秘诀,就是秘而不宣的方法,一般被认为是简便高明的绝招。由这个词,可以让我们联想到 一个博大精深而又神秘莫测的古代中国。当然,也会因此让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古今易学流派众多,且 各有师法家法,在传承中有关于研究方法的秘诀吗?如果没有的话,各家各派如何传教后学而保证易学 真义精髓不失?如果有的话,各种可能存在过的秘诀主旨会是什么呢?类似的问题,可巨可细,可以只 局限在大的学派流派之秘,若细化到历代易家之秘也可以。但不管怎样,问题是明摆着,要作出正确回 答却委实不能。所以,为了有利于难题的深入探讨,只好勉为其难,简单作一些尝试性的理解。 1、象数易学研究之秘:象因数显,数由天定。易学起于象数,深刻揭示卦爻符号与数理的对应联 系。历代象数研究,主要致力于解释宏观和微观上更隐秘的联系,用以解释卦爻辞蕴涵的数理,以及把 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今天的数码技术,才让人得以理解象与数的关系。数即象,由此似可窥其秘! 2、义理易学研究之秘:从道推理,理衍生义。事物的发展规律,与道相合,蕴为数,推为理,表 为辞,解为义,是一环紧扣一环的。义理学家深信于此。故常反其道而求之,欲寻求天理而治人心,而 探求《易》之本义真义以为佐证。注重考证的追问,接近哲学家的理论思考。其秘也许在于求真务实!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