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012年第40卷第2期 中医药学报 vol.40,N.2,2012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 【医籍探析】 《黄帝内经》顾护正气思想在疾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王敏,邹艳春,臧海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本文所论之“顾护正气”非通常意义的虚证补充正气之概念,而是由于疾病特有的动态性和复 杂性致使治疗时稍有不馈便会再伤正气。基于此《黄帝内经》极其重視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对正气的守 护:对于虚证强调“五虛勿近”,虚证即便施用补法也要谨慎行之,尤其重症虚人甚至忌施针术;对于实 证提出“无逢其冲而泻之”,即大实之人(邪气太盛之时)避让其盛不可强攻其邪免伤正气等等。这些 观点看似有饽于治疗常法,实则有理可依,有法可循,是《黄帝内经》顾护正气思想在治疗中的具体体 现,也是《黄帝内经》治疗学中重要的指导思想之 关键词:黄帝内经;顾护正气;治疗学 中图分类号:R21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12)02-0131-02 在临证治疗中,“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疗疾病的依据。因此调摄顾护正气是保证病愈以及 则是指导治疗的不二准则。然临床中疾病变化多端,健康不病的根本因素,从这一意义讲在疾病治疗过程 病情错综复杂,如果医者守株待兔墨守成规,不知灵中时刻注意顾护正气应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然在临 活变通,那么稍有不慎反会更伤正气。因此在疾病治床实际应用中补虚不当会损伤正气,犯虚虚之戒;泻实 疗过程对大法大则尺度的把握以及随证变通的灵活性不当更伤正气。因此《内经》极其重视对正气的保护 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顾护正气”思想是《黄帝内经》治疗学中重要的指导 经》)强调虚人即便施用补法也不可冒然补之,要慎之思想之一,并贯穿于治疗学始终。在临床实践中,如何 又慎;重症虚人甚至忌用针治(《内经》治疗手段以针在正确施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一大法前提下 治为主),以免稍有不慎会再伤正气,犯虚虚之戒。实既达到治疗目的又顾及到对正气的完全呵护就显得尤 证施用泻法本正当其所然“大实”之人(邪气太盛之为重要 时)不可卒然强攻唯恐伤及正气这就是《内经》在疾2治疗原则 病治疗中一贯倡导的顾护正气的思想。因此笔者所探2.1虚人慎用或忌用针补 讨的治疗疾病过程中对正气的顾护决非通常意义的 需要说明的是针治法本当归类下文“治疗方法” “补虚泻实”之常法常规,看似有悖于常理,实则为临项下。但《内经》时期崇尚针术,盛行针法,针具是其最 证中必须遵从的治疗准绳因此对本题的探究在临床主要的治疗工具,如《灵枢》部分所论治疗工具几乎皆为 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下面笔者按照治针刺,故将针刺补法看作是泛化了的补法亦不为过 疗学体系框架结构即主导思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 虚则补之”是中医治疗原则必须遵循的大法,但 等三方面进行探讨 针治不同药治针孔腧穴处均可致经气外泄或邪气入 1主导思想 侵因此稍有不慎便可伤及正气所以施用补法每针必 《内经》的《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有开阖之阖法(出针时立即按闭针孔)可 为佐证。另 可 F”,说明机体生命不袞,健康不病的根本在于正气外针刺机理是以疏通经脉气血为主,加之针刺补法作 的强盛。《素问·评热病论》又云“邪之所凑,其气必用原理是“移气于不足”,即《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谓 虚”,揭示人体猴患疾病是正气的不足所致,这既是对补必用员”(引导它处正气移行至病所虚处),显然针 发病机理的高度概括,也是认识疾病的理论基础和治补资其化源之力远不及药补。因此《内经》反复强调 虚人慎用或忌用针法,故针补最适于不甚虚者;而对于 收稿日期:2011-10-10修回日期:2011-12-20 重证虚人当忌用针法或弃针从药,例如《灵枢·邪气 作者简介:王敏(196-),女硕士教没,硕土研究生导,主要从事内脏腑病形》篇就直言:“诸小者(言脉虚小),阴阳形气 经教学与临床应用研究 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灵枢·根结》篇 万方数据2012年第40卷第2期 中 医 药 学 报 V01.40.No.2.2012 Ae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科 ·131‘ 《黄帝内经》顾护正气思想在疾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王敏,邹艳春,臧海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本文所论之“顾护正气”非通常意义的虚证补充正气之概念,而是由于疾病特有的动态性和复 杂性致使治疗时稍有不慎便会再伤正气。基于此《黄帝内经》极其重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对正气的守 护:对于虚证强调“五虚勿近”,虚证即便施用补法也要谨慎行之,尤其重症虚人甚至忌施针术;对于实 证提出“无逢其冲而泻之”,即大实之人(邪气太盛之时)避让其盛,不可强攻其邪,免伤正气等等。这些 观点看似有悖于治疗常法,实则有理可依,有法可循,是《黄帝内经》顾护正气思想在治疗中的具体体 现,也是《黄帝内经》治疗学中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 关键词:黄帝内经;顾护正气;治疗学 中图分类号:R21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12)02—0131—02 在临证治疗中,“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 则是指导治疗的不二准则。然临床中疾病变化多端, 病情错综复杂,如果医者守株待兔、墨守成规,不知灵 活变通.那么稍有不慎反会更伤正气。因此在疾病治 疗过程对大法大则尺度的把握以及随汪变通的灵活性 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 经》)强调虚人即便施用补法也不可冒然补之,要慎之 又慎;重症虚人甚至忌用针治(《内经》治疗手段以针 治为主),以免稍有不慎会再伤正气,犯虚虚之戒。实 证施用泻法本正当其所,然“大实”之人(邪气太盛之 时)不可卒然强攻,唯恐伤及正气,这就是《内经》在疾 病治疗中一贯倡导的顾护正气的思想。因此笔者所探 讨的治疗疾病过程中对正气的顾护决非通常意义的 “补虚泻实”之常法常规,看似有悖于常理,实则为临 证中必须遵从的治疗准绳,因此对本题的探究在临床 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下面笔者按照治 疗学体系框架结构,即主导思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 等三方面进行探讨。 l主导思想 《内经》的《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 可干”。说明机体生命不衰,健康不病的根本在于正气 的强盛。《素问·评热病论》又云“邪之所凑,其气必 虚”,揭示人体罹患疾病是正气的不足所致,这既是对 发病机理的高度概括,也是认识疾病的理论基础和治 收稿日期:201l—10一10 修回日期:2011—12—20 作者简介:王敏(1956一),女,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内 经教学与临床应用研究。 疗疾病的依据。因此调摄、顾护正气是保证病愈以及 健康不病的根本因素,从这一意义讲,在疾病治疗过程 中时刻注意顾护正气应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然在临 床实际应用中补虚不当会损伤正气,犯虚虚之戒;泻实 不当更伤正气。因此《内经》极其重视对正气的保护, “顾护正气”思想足《黄帝内经》治疗学中重要的指导 思想之一,并贯穿于治疗学始终。在临床实践中,如何 在正确施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一大法前提下, 既达到治疗目的又顾及到对正气的完全呵护就显得尤 为重要。 2治疗原则 2.1 虚人慎用或忌用针补 需要说明的是针治法本当归类下文“治疗方法” 项下。但《内经》时期崇尚针术,盛行针法,针具是其最 主要的治疗工具,如《灵枢》部分所论治疗工具几乎皆为 针刺,故将针刺补法看作是泛化了的补法亦不为过。 “虚则补之”是中医治疗原则必须遵循的大法,但 针治不同药治,针孔腧穴处均可致经气外泄或邪气入 侵,因此稍有不慎便可伤及正气,所以施用补法每针必 有开阖之阖法(出针时立即按闭针孔)可为佐证。另 外针刺机理是以疏通经脉气血为主,加之针刺补法作 用原理是“移气于不足”,即《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谓 “补必用员”(引导它处正气移行至病所虚处),显然针 补资其化源之力远不及药补。因此《内经》反复强调 虚人慎用或忌用针法,故针补最适于不甚虚者;而对于 重证虚人当忌用针法或弃针从药,例如《灵枢·邪气 脏腑病形》篇就直言:“诸小者(言脉虚小),阴阳形气 俱不足,勿取以针,而凋以甘药也”;《灵枢-根结》篇 万方数据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