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中医药学报 012年第40卷第2期 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vl.40,Nn.2,2012 更是举例虚人用针不当的严重后果警示医生“阴阳气的补药,若用之不当也会伤正,因此中病即止是其重要 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的治疗法则,《素问·五常正大论》的论述最具警示意 竭血气皆尽,五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 复矣”;《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的“五虚勿近”(五虚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 指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等五种虚尽之”。这一经典论述说明无论虚实寒热诸证,用药 证),强调即使补虚也要三思而行,不可急于求成,草中病即止”,过之会再伤正气揭示了顾护正气是《内 率行事,因为虚证本质是五脏虚弱,五脏为人体最重要经》治疗思想的核心,这些传世之语极具临证指导意 器官,稍有不慎会犯虚虚之戒,后果严重。正如《灵义,足可著之玉版,垂范后世。 枢本神》篇中的精辟概括:“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3治疗方法 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 《内经》顾护正气思想还体现在治疗方法和手段 以治之也”(“精神魂魄”藏与五脏)。因此把握用针原的运用上,如弃针从药、同病异治等等。《灵枢根结》 则对虚人而言尤显重要。尽管虚象不显也要时时不忘指出人之饮食有“膏粱菽藿之味”,这是借饮食不同喻 守护正气,虚证审慎施行补法充分体现了《内经》真正社会地位贵贱之别,更暗喻体质差异。意旨非体劳者 意义上对正气的顾护 施术应轻柔徐缓,免伤正气;体劳者手法可以峻猛,以 2.2实证亦非逢实必泻 极出其邪。如《灵枢寿夭刚柔》对同患寒痹者的治疗 通常意义的实证是正盛邪实(正虚不甚),“实则方法是:“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泻之”的治疗大法看似可以强攻,实则是正邪力量对(火焠即烧针一类峻猛手法强攻之,药熨即热敷疗法 比悬殊,即敌弱我强情况下为前提条件。《内经》认为缓火温气渐复其阳)。痹者闭也,施针用泻法疏通闭 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正气不足,“邪之所凑,其气必阻气血本当首选,然王公贵族体弱多虚,故奔“火焠” 虚”,同时认识到邪气最盛之时也往往是正气大虚之以从“药熨”,同一病证因体质不同或采用火针强攻驱 时,此时若釆用峻猛驱邪之法(泻法)将更伤正气,变寒,或弃针采取物理疗法以温气推排渐抽以除耳。这 证丛生,对此尤其强调对正气的保护,提倡避让其凶 措施堪称“因人制宜”、“同病异治”以及“顾护正 待其猖鱖之势衰减再去攻邪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气"思想并举的光辉典范(包括前文所述阴阳气血俱 论》所言“其盛,可待衰而已”以及《素问·离合真邪虚病人弃针从药方法的运用)。 论》的“其来不可逢”(邪气大盛则正气大虚,当避其邪 综上所引文言互桕发明,都是体现《内经》顾护正 气之锐);《灵枢·逆顺》篇的论述更为精彩:“《兵法》气思想的精华所在,尽管对正盛邪实的实证施用泻法 日: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也无一例外要考虑守护正气。《内经》强调的虚人要 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方其盛也,慎行针法泻实要顾护正气的观点是遵法而不拘泥于 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此借兵法喻刺法,法,随证变迁,它是在不违背总的治疗原则基础上突 生动形象地昭示出“敌进我退”,保存“实力”的战术思出强调根据病情变化制定治疗方案,体现中医学灵活 想,攻邪要把握尺度,避其锋芒等待最佳时机,若非泻变通的治疗思想,是对《内经》顾护正气思想最完美的 不可,则可釆用攻补兼施以保护正气,做到攻邪不伤诠释 正,强调正气(相对)充盛是实施各种治疗原则和方法 补虚泻实之法看似简单明了,然在实际应用中,医 的大前提。上述经文的精神实质是突出正气在泻实中者在守其大法同时,并不能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顾护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治疔中应将正气的守护意正气,在不经意间损伤正气的案例亦非罕见,例如临床 识放在首位。 具有典型意义的病案就是现今“盛传”逍遥丸对女性 2.3中病即止 有美容、抗衰老作用之说致使许多女性被误导长期服 《内经》认为无论表针内药都应中病即止,否则会用。《内经》的观点是补药(无毒之药)也只能“十去其 诛伐无过,旧病未去又添新病,其旨义仍然是强调顾护九”,中病即止。更何况行气之药用之过久最易耗伤 正气的思想。 正气,致使滥用该品导致脾胃受损,证见面色萎黄,不 由于针治的特殊性(如前述),稍有不慎便可伤及欲食,脘腹痞满等脾虚证的病人多多。启示我们在临 正气,如留针时间较久可致经气外泄,相关警示见于床治疗中虚实补泻谨慎行之,行针用药中病即止,时时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提考虑对正气的守护,真正理解《内经》顾护正气思想在 示中病即止,否则会损伤精气体现对正气的守护。然治疗中具有的特殊理论指导价值和临证应用的实际 在对药物使用方面,强调无论何种性质药物包括无毒意义。 万方数据中 医 药 学 报 2012年第40卷第2期 ·l 32· Ana Chinose Modieine and Pharmacology. Vol 40.Nn 2.201 2 更是举例虚人用针不当的严重后果警示医生“阴阳气 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 竭,血气皆尽,五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 复矣”;《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的“五虚勿近”(五虚 指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等五种虚 证),强调即使补虚也要三思而行,不可急于求成,草 率行事,因为虚证本质是五脏虚弱,五脏为人体最重要 器官,稍有不慎会犯虚虚之戒,后果严重。正如《灵 枢·本神》篇中的精辟概括:“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 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 以治之也”(“精神魂魄”藏与五脏)。因此把握用针原 则对虚人而言尤显重要。尽管虚象不显也要时时不忘 守护正气,虚汪审慎施行补法充分体现了《内经》真正 意义上对正气的顾护。 2.2实证亦非逢实必泻 通常意义的实证是正盛邪实(正虚不甚),“实则 泻之”的治疗大法看似可以强攻,实则是正邪力量对 比悬殊,即敌弱我强情况下为前提条件。《内经》认为 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正气不足,“邪之所凑,其气必 虚”,同时认识到邪气最盛之时也往往是正气大虚之 时,此时若采用峻猛驱邪之法(泻法)将更伤正气,变 证丛生,对此尤其强调对正气的保护,提倡避让其凶, 待其猖獗之势衰减再去攻邪,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所言“其盛,可待衰而已”以及《素问·离合真邪 论》的“其来不可逢”(邪气大盛则正气大虚,当避其邪 气之锐);《灵枢·逆顺》篇的论述更为精彩:“《兵法》 日: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日:无刺煸 煸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方其盛也. 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此借兵法喻刺法. 生动形象地昭示出“敌进我退”,保存“实力”的战术思 想,攻邪要把握尺度,避其锋芒等待最佳时机,若非泻 不可,则可采用攻补兼施以保护正气,做到攻邪不伤 正,强调正气(相对)充盛是实施各种治疗原则和方法 的大前提。上述经文的精神实质是突出正气在泻实巾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治疗中应将正气的守护意 识放在首位。 2.3中病即止 《内经》认为无论表针内药都应中病即止,否则会 诛伐无过,旧病未去又添新病,其旨义仍然是强涮顾护 正气的思想。 由于针治的特殊性(如前述),稍有不慎便可伤及 正气,如留针时间较久可致经气外泄,相关警示见于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害,巾而不去,则精泄”。提 示中病即止,否则会损伤精气,体现对正气的守护。然 在对药物使用方面,强调无论何种性质药物包括无毒 的补药,若用之不当也会伤正,因此中病即止是其重要 的治疗法则,《素问·五常正大论》的论述最具警示意 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 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 尽之”。这一经典论述说明无论虚实寒热诸证,用药 “中病即止”,过之会再伤正气,揭示了顾护正气是《内 经》治疗思想的核心,这些传世之语极具临证指导意 义,足可著之玉版,垂范后世。 3治疗方法 《内经》顾护正气思想还体现在治疗方法和手段 的运用上,如弃针从药、同病异治等等。《灵枢·根结》 指出人之饮食有“膏粱菽藿之味”,这是借饮食不同喻 社会地位贵贱之别,更暗喻体质差异。意旨非体劳者 施术应轻柔徐缓,免伤正气;体劳者手法可以峻猛,以 极出其邪。如《灵枢·寿夭刚柔》对同患寒痹者的治疗 方法是:“刺布衣者,以火焯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火埠即烧针一类峻猛手法强攻之,药熨即热敷疗法 缓火温气渐复其阳)。痹者闭也,施针用泻法疏通闭 阻气血本当首选,然王公贵族体弱多虚,故弃“火焯” 以从“药熨”,同一病证因体质不同或采用火针强攻驱 寒,或弃针采取物理疗法以温气推排渐抽以除耳。这 一措施堪称“因人制宜”、“同病异治”以及“顾护正 气”思想并举的光辉典范(包括前文所述阴阳气血俱 虚病人弃针从药方法的运用)。 综上所引文言互相发明,都是体现《内经》顾护正 气思想的精华所在,尽管对正盛邪实的实证施用泻法. 也无一例外要考虑守护正气。《内经》强调的虚人要 慎行针法、泻实要顾护正气的观点是遵法而不拘泥于 法,随证变迁,它是在不违背总的治疗原则基础上。突 出强调根据病情变化制定治疗方案,体现中医学灵活 变通的治疗思想,是对《内经》顾护正气思想最完美的 诠释。 补虚泻实之法看似简单明了,然在实际应用中,医 者在守其大法同时,并不能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顾护 正气,在不经意问损伤正气的案例亦非罕见,例如临床 具有典型意义的病案就是现今“盛传”逍遥丸对女性 有美容、抗衰老作用之说,致使许多女性被误导长期服 用。《内经》的观点是补药(无毒之药)也只能“十去其 九”,中病即止。更何况行气之药用之过久最易耗伤 正气,致使滥用该品导致脾胃受损,证见面色萎黄。不 欲食,脘腹痞满等脾虚证的病人多多。启示我们在临 床治疗中虚实补泻谨慎行之,行针用药中病即止,时时 考虑对正气的守护,真正理解《内经》顾护正气思想在 治疗巾具有的特殊理论指导价值和临证应用的实际 意义。 万方数据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