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40卷第2期 中医药学报 vol.40,N.2,2012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 【医籍探析】 《黄帝内经》顾护正气思想在疾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王敏,邹艳春,臧海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本文所论之“顾护正气”非通常意义的虚证补充正气之概念,而是由于疾病特有的动态性和复 杂性致使治疗时稍有不馈便会再伤正气。基于此《黄帝内经》极其重視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对正气的守 护:对于虚证强调“五虛勿近”,虚证即便施用补法也要谨慎行之,尤其重症虚人甚至忌施针术;对于实 证提出“无逢其冲而泻之”,即大实之人(邪气太盛之时)避让其盛不可强攻其邪免伤正气等等。这些 观点看似有饽于治疗常法,实则有理可依,有法可循,是《黄帝内经》顾护正气思想在治疗中的具体体 现,也是《黄帝内经》治疗学中重要的指导思想之 关键词:黄帝内经;顾护正气;治疗学 中图分类号:R21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12)02-0131-02 在临证治疗中,“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疗疾病的依据。因此调摄顾护正气是保证病愈以及 则是指导治疗的不二准则。然临床中疾病变化多端,健康不病的根本因素,从这一意义讲在疾病治疗过程 病情错综复杂,如果医者守株待兔墨守成规,不知灵中时刻注意顾护正气应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然在临 活变通,那么稍有不慎反会更伤正气。因此在疾病治床实际应用中补虚不当会损伤正气,犯虚虚之戒;泻实 疗过程对大法大则尺度的把握以及随证变通的灵活性不当更伤正气。因此《内经》极其重视对正气的保护 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顾护正气”思想是《黄帝内经》治疗学中重要的指导 经》)强调虚人即便施用补法也不可冒然补之,要慎之思想之一,并贯穿于治疗学始终。在临床实践中,如何 又慎;重症虚人甚至忌用针治(《内经》治疗手段以针在正确施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一大法前提下 治为主),以免稍有不慎会再伤正气,犯虚虚之戒。实既达到治疗目的又顾及到对正气的完全呵护就显得尤 证施用泻法本正当其所然“大实”之人(邪气太盛之为重要 时)不可卒然强攻唯恐伤及正气这就是《内经》在疾2治疗原则 病治疗中一贯倡导的顾护正气的思想。因此笔者所探2.1虚人慎用或忌用针补 讨的治疗疾病过程中对正气的顾护决非通常意义的 需要说明的是针治法本当归类下文“治疗方法” “补虚泻实”之常法常规,看似有悖于常理,实则为临项下。但《内经》时期崇尚针术,盛行针法,针具是其最 证中必须遵从的治疗准绳因此对本题的探究在临床主要的治疗工具,如《灵枢》部分所论治疗工具几乎皆为 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下面笔者按照治针刺,故将针刺补法看作是泛化了的补法亦不为过 疗学体系框架结构即主导思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 虚则补之”是中医治疗原则必须遵循的大法,但 等三方面进行探讨 针治不同药治针孔腧穴处均可致经气外泄或邪气入 1主导思想 侵因此稍有不慎便可伤及正气所以施用补法每针必 《内经》的《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有开阖之阖法(出针时立即按闭针孔)可 为佐证。另 可 F”,说明机体生命不袞,健康不病的根本在于正气外针刺机理是以疏通经脉气血为主,加之针刺补法作 的强盛。《素问·评热病论》又云“邪之所凑,其气必用原理是“移气于不足”,即《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谓 虚”,揭示人体猴患疾病是正气的不足所致,这既是对补必用员”(引导它处正气移行至病所虚处),显然针 发病机理的高度概括,也是认识疾病的理论基础和治补资其化源之力远不及药补。因此《内经》反复强调 虚人慎用或忌用针法,故针补最适于不甚虚者;而对于 收稿日期:2011-10-10修回日期:2011-12-20 重证虚人当忌用针法或弃针从药,例如《灵枢·邪气 作者简介:王敏(196-),女硕士教没,硕土研究生导,主要从事内脏腑病形》篇就直言:“诸小者(言脉虚小),阴阳形气 经教学与临床应用研究 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灵枢·根结》篇 万方数据
2012年第40卷第2期 中 医 药 学 报 V01.40.No.2.2012 Ae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科 ·131‘ 《黄帝内经》顾护正气思想在疾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王敏,邹艳春,臧海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本文所论之“顾护正气”非通常意义的虚证补充正气之概念,而是由于疾病特有的动态性和复 杂性致使治疗时稍有不慎便会再伤正气。基于此《黄帝内经》极其重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对正气的守 护:对于虚证强调“五虚勿近”,虚证即便施用补法也要谨慎行之,尤其重症虚人甚至忌施针术;对于实 证提出“无逢其冲而泻之”,即大实之人(邪气太盛之时)避让其盛,不可强攻其邪,免伤正气等等。这些 观点看似有悖于治疗常法,实则有理可依,有法可循,是《黄帝内经》顾护正气思想在治疗中的具体体 现,也是《黄帝内经》治疗学中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 关键词:黄帝内经;顾护正气;治疗学 中图分类号:R21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12)02—0131—02 在临证治疗中,“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 则是指导治疗的不二准则。然临床中疾病变化多端, 病情错综复杂,如果医者守株待兔、墨守成规,不知灵 活变通.那么稍有不慎反会更伤正气。因此在疾病治 疗过程对大法大则尺度的把握以及随汪变通的灵活性 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 经》)强调虚人即便施用补法也不可冒然补之,要慎之 又慎;重症虚人甚至忌用针治(《内经》治疗手段以针 治为主),以免稍有不慎会再伤正气,犯虚虚之戒。实 证施用泻法本正当其所,然“大实”之人(邪气太盛之 时)不可卒然强攻,唯恐伤及正气,这就是《内经》在疾 病治疗中一贯倡导的顾护正气的思想。因此笔者所探 讨的治疗疾病过程中对正气的顾护决非通常意义的 “补虚泻实”之常法常规,看似有悖于常理,实则为临 证中必须遵从的治疗准绳,因此对本题的探究在临床 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下面笔者按照治 疗学体系框架结构,即主导思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 等三方面进行探讨。 l主导思想 《内经》的《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 可干”。说明机体生命不衰,健康不病的根本在于正气 的强盛。《素问·评热病论》又云“邪之所凑,其气必 虚”,揭示人体罹患疾病是正气的不足所致,这既是对 发病机理的高度概括,也是认识疾病的理论基础和治 收稿日期:201l—10一10 修回日期:2011—12—20 作者简介:王敏(1956一),女,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内 经教学与临床应用研究。 疗疾病的依据。因此调摄、顾护正气是保证病愈以及 健康不病的根本因素,从这一意义讲,在疾病治疗过程 中时刻注意顾护正气应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然在临 床实际应用中补虚不当会损伤正气,犯虚虚之戒;泻实 不当更伤正气。因此《内经》极其重视对正气的保护, “顾护正气”思想足《黄帝内经》治疗学中重要的指导 思想之一,并贯穿于治疗学始终。在临床实践中,如何 在正确施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一大法前提下, 既达到治疗目的又顾及到对正气的完全呵护就显得尤 为重要。 2治疗原则 2.1 虚人慎用或忌用针补 需要说明的是针治法本当归类下文“治疗方法” 项下。但《内经》时期崇尚针术,盛行针法,针具是其最 主要的治疗工具,如《灵枢》部分所论治疗工具几乎皆为 针刺,故将针刺补法看作是泛化了的补法亦不为过。 “虚则补之”是中医治疗原则必须遵循的大法,但 针治不同药治,针孔腧穴处均可致经气外泄或邪气入 侵,因此稍有不慎便可伤及正气,所以施用补法每针必 有开阖之阖法(出针时立即按闭针孔)可为佐证。另 外针刺机理是以疏通经脉气血为主,加之针刺补法作 用原理是“移气于不足”,即《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谓 “补必用员”(引导它处正气移行至病所虚处),显然针 补资其化源之力远不及药补。因此《内经》反复强调 虚人慎用或忌用针法,故针补最适于不甚虚者;而对于 重证虚人当忌用针法或弃针从药,例如《灵枢·邪气 脏腑病形》篇就直言:“诸小者(言脉虚小),阴阳形气 俱不足,勿取以针,而凋以甘药也”;《灵枢-根结》篇 万方数据
中医药学报 012年第40卷第2期 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vl.40,Nn.2,2012 更是举例虚人用针不当的严重后果警示医生“阴阳气的补药,若用之不当也会伤正,因此中病即止是其重要 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的治疗法则,《素问·五常正大论》的论述最具警示意 竭血气皆尽,五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 复矣”;《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的“五虚勿近”(五虚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 指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等五种虚尽之”。这一经典论述说明无论虚实寒热诸证,用药 证),强调即使补虚也要三思而行,不可急于求成,草中病即止”,过之会再伤正气揭示了顾护正气是《内 率行事,因为虚证本质是五脏虚弱,五脏为人体最重要经》治疗思想的核心,这些传世之语极具临证指导意 器官,稍有不慎会犯虚虚之戒,后果严重。正如《灵义,足可著之玉版,垂范后世。 枢本神》篇中的精辟概括:“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3治疗方法 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 《内经》顾护正气思想还体现在治疗方法和手段 以治之也”(“精神魂魄”藏与五脏)。因此把握用针原的运用上,如弃针从药、同病异治等等。《灵枢根结》 则对虚人而言尤显重要。尽管虚象不显也要时时不忘指出人之饮食有“膏粱菽藿之味”,这是借饮食不同喻 守护正气,虚证审慎施行补法充分体现了《内经》真正社会地位贵贱之别,更暗喻体质差异。意旨非体劳者 意义上对正气的顾护 施术应轻柔徐缓,免伤正气;体劳者手法可以峻猛,以 2.2实证亦非逢实必泻 极出其邪。如《灵枢寿夭刚柔》对同患寒痹者的治疗 通常意义的实证是正盛邪实(正虚不甚),“实则方法是:“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泻之”的治疗大法看似可以强攻,实则是正邪力量对(火焠即烧针一类峻猛手法强攻之,药熨即热敷疗法 比悬殊,即敌弱我强情况下为前提条件。《内经》认为缓火温气渐复其阳)。痹者闭也,施针用泻法疏通闭 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正气不足,“邪之所凑,其气必阻气血本当首选,然王公贵族体弱多虚,故奔“火焠” 虚”,同时认识到邪气最盛之时也往往是正气大虚之以从“药熨”,同一病证因体质不同或采用火针强攻驱 时,此时若釆用峻猛驱邪之法(泻法)将更伤正气,变寒,或弃针采取物理疗法以温气推排渐抽以除耳。这 证丛生,对此尤其强调对正气的保护,提倡避让其凶 措施堪称“因人制宜”、“同病异治”以及“顾护正 待其猖鱖之势衰减再去攻邪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气"思想并举的光辉典范(包括前文所述阴阳气血俱 论》所言“其盛,可待衰而已”以及《素问·离合真邪虚病人弃针从药方法的运用)。 论》的“其来不可逢”(邪气大盛则正气大虚,当避其邪 综上所引文言互桕发明,都是体现《内经》顾护正 气之锐);《灵枢·逆顺》篇的论述更为精彩:“《兵法》气思想的精华所在,尽管对正盛邪实的实证施用泻法 日: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也无一例外要考虑守护正气。《内经》强调的虚人要 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方其盛也,慎行针法泻实要顾护正气的观点是遵法而不拘泥于 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此借兵法喻刺法,法,随证变迁,它是在不违背总的治疗原则基础上突 生动形象地昭示出“敌进我退”,保存“实力”的战术思出强调根据病情变化制定治疗方案,体现中医学灵活 想,攻邪要把握尺度,避其锋芒等待最佳时机,若非泻变通的治疗思想,是对《内经》顾护正气思想最完美的 不可,则可釆用攻补兼施以保护正气,做到攻邪不伤诠释 正,强调正气(相对)充盛是实施各种治疗原则和方法 补虚泻实之法看似简单明了,然在实际应用中,医 的大前提。上述经文的精神实质是突出正气在泻实中者在守其大法同时,并不能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顾护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治疔中应将正气的守护意正气,在不经意间损伤正气的案例亦非罕见,例如临床 识放在首位。 具有典型意义的病案就是现今“盛传”逍遥丸对女性 2.3中病即止 有美容、抗衰老作用之说致使许多女性被误导长期服 《内经》认为无论表针内药都应中病即止,否则会用。《内经》的观点是补药(无毒之药)也只能“十去其 诛伐无过,旧病未去又添新病,其旨义仍然是强调顾护九”,中病即止。更何况行气之药用之过久最易耗伤 正气的思想。 正气,致使滥用该品导致脾胃受损,证见面色萎黄,不 由于针治的特殊性(如前述),稍有不慎便可伤及欲食,脘腹痞满等脾虚证的病人多多。启示我们在临 正气,如留针时间较久可致经气外泄,相关警示见于床治疗中虚实补泻谨慎行之,行针用药中病即止,时时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提考虑对正气的守护,真正理解《内经》顾护正气思想在 示中病即止,否则会损伤精气体现对正气的守护。然治疗中具有的特殊理论指导价值和临证应用的实际 在对药物使用方面,强调无论何种性质药物包括无毒意义。 万方数据
中 医 药 学 报 2012年第40卷第2期 ·l 32· Ana Chinose Modieine and Pharmacology. Vol 40.Nn 2.201 2 更是举例虚人用针不当的严重后果警示医生“阴阳气 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 竭,血气皆尽,五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 复矣”;《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的“五虚勿近”(五虚 指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等五种虚 证),强调即使补虚也要三思而行,不可急于求成,草 率行事,因为虚证本质是五脏虚弱,五脏为人体最重要 器官,稍有不慎会犯虚虚之戒,后果严重。正如《灵 枢·本神》篇中的精辟概括:“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 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 以治之也”(“精神魂魄”藏与五脏)。因此把握用针原 则对虚人而言尤显重要。尽管虚象不显也要时时不忘 守护正气,虚汪审慎施行补法充分体现了《内经》真正 意义上对正气的顾护。 2.2实证亦非逢实必泻 通常意义的实证是正盛邪实(正虚不甚),“实则 泻之”的治疗大法看似可以强攻,实则是正邪力量对 比悬殊,即敌弱我强情况下为前提条件。《内经》认为 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正气不足,“邪之所凑,其气必 虚”,同时认识到邪气最盛之时也往往是正气大虚之 时,此时若采用峻猛驱邪之法(泻法)将更伤正气,变 证丛生,对此尤其强调对正气的保护,提倡避让其凶, 待其猖獗之势衰减再去攻邪,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所言“其盛,可待衰而已”以及《素问·离合真邪 论》的“其来不可逢”(邪气大盛则正气大虚,当避其邪 气之锐);《灵枢·逆顺》篇的论述更为精彩:“《兵法》 日: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日:无刺煸 煸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方其盛也. 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此借兵法喻刺法. 生动形象地昭示出“敌进我退”,保存“实力”的战术思 想,攻邪要把握尺度,避其锋芒等待最佳时机,若非泻 不可,则可采用攻补兼施以保护正气,做到攻邪不伤 正,强调正气(相对)充盛是实施各种治疗原则和方法 的大前提。上述经文的精神实质是突出正气在泻实巾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治疗中应将正气的守护意 识放在首位。 2.3中病即止 《内经》认为无论表针内药都应中病即止,否则会 诛伐无过,旧病未去又添新病,其旨义仍然是强涮顾护 正气的思想。 由于针治的特殊性(如前述),稍有不慎便可伤及 正气,如留针时间较久可致经气外泄,相关警示见于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害,巾而不去,则精泄”。提 示中病即止,否则会损伤精气,体现对正气的守护。然 在对药物使用方面,强调无论何种性质药物包括无毒 的补药,若用之不当也会伤正,因此中病即止是其重要 的治疗法则,《素问·五常正大论》的论述最具警示意 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 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 尽之”。这一经典论述说明无论虚实寒热诸证,用药 “中病即止”,过之会再伤正气,揭示了顾护正气是《内 经》治疗思想的核心,这些传世之语极具临证指导意 义,足可著之玉版,垂范后世。 3治疗方法 《内经》顾护正气思想还体现在治疗方法和手段 的运用上,如弃针从药、同病异治等等。《灵枢·根结》 指出人之饮食有“膏粱菽藿之味”,这是借饮食不同喻 社会地位贵贱之别,更暗喻体质差异。意旨非体劳者 施术应轻柔徐缓,免伤正气;体劳者手法可以峻猛,以 极出其邪。如《灵枢·寿夭刚柔》对同患寒痹者的治疗 方法是:“刺布衣者,以火焯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火埠即烧针一类峻猛手法强攻之,药熨即热敷疗法 缓火温气渐复其阳)。痹者闭也,施针用泻法疏通闭 阻气血本当首选,然王公贵族体弱多虚,故弃“火焯” 以从“药熨”,同一病证因体质不同或采用火针强攻驱 寒,或弃针采取物理疗法以温气推排渐抽以除耳。这 一措施堪称“因人制宜”、“同病异治”以及“顾护正 气”思想并举的光辉典范(包括前文所述阴阳气血俱 虚病人弃针从药方法的运用)。 综上所引文言互相发明,都是体现《内经》顾护正 气思想的精华所在,尽管对正盛邪实的实证施用泻法. 也无一例外要考虑守护正气。《内经》强调的虚人要 慎行针法、泻实要顾护正气的观点是遵法而不拘泥于 法,随证变迁,它是在不违背总的治疗原则基础上。突 出强调根据病情变化制定治疗方案,体现中医学灵活 变通的治疗思想,是对《内经》顾护正气思想最完美的 诠释。 补虚泻实之法看似简单明了,然在实际应用中,医 者在守其大法同时,并不能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顾护 正气,在不经意问损伤正气的案例亦非罕见,例如临床 具有典型意义的病案就是现今“盛传”逍遥丸对女性 有美容、抗衰老作用之说,致使许多女性被误导长期服 用。《内经》的观点是补药(无毒之药)也只能“十去其 九”,中病即止。更何况行气之药用之过久最易耗伤 正气,致使滥用该品导致脾胃受损,证见面色萎黄。不 欲食,脘腹痞满等脾虚证的病人多多。启示我们在临 床治疗中虚实补泻谨慎行之,行针用药中病即止,时时 考虑对正气的守护,真正理解《内经》顾护正气思想在 治疗巾具有的特殊理论指导价值和临证应用的实际 意义。 万方数据
《黄帝内经》顾护正气思想在疾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旧数据 文献链接 作者 王敏,邹艳春,臧海涛 作者单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刊名: 医药学报sT 英文刊名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年,卷(期):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yyxb201202048.aspx
《黄帝内经》顾护正气思想在疾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作者: 王敏, 邹艳春, 臧海涛 作者单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刊名: 中医药学报 英文刊名: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年,卷(期): 2012,40(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yyxb20120204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