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http://www.cavip.com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4月第23卷第2期 2 Jourmal of TCM Univ. of Hunan Apr 2003 Vol 23 No.2 ·理论研究 《黄帝内经》形气理论及临床应用 谢宇峰,谢宇霞指导吴润秋 (湖南中医学院,湖南长沙410007 〔摘要〕讨论《黄帝内经》形气的基本含义和生理病理,认为形气关系的实质就是形体强弱与正气盛衰的 关系,而形气相称与否是区分形气生理病理状态的重要依据;指出形气关系对于判定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 义;运用形气理论养生的关键在于养形与养气的有机结合、协调平衡;最后从形气先病后病、形气病气有余 不足两方面阐述形气疾病的治疗原则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黄帝内经;形气理论;养生;预后;治疗 〔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633(2003)02-0024-02 形气理论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内容十分丰富,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以及 2形气的生理病理 指导养生有着特殊的意义。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体 《黄帝内经》认为,从生理角度来看,人体的形与 会,就形气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粗略阐述如下 气在一般情况下是相互应称的,即“有是形当有是 1形气的基本含义 气,有是气当有是形”。形体强壮者,其内在气血 也当充盈;形体瘦弱者,其内在气血会相应不足,故 《黄帝内经》中“形气”一词,有两种含义:其一为《素问刺志论》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 偏正词组,即以“形气”指代形体,如“形气有余,脉反此者病。”形强形弱,多由先天禀赋所致,只要形气 气不足”中之“形气”。《素问调经论》曰:“形有余则相合,就是正常无病的状态;反之,若形气不合,二者 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可见,从外观上表现不相一致,特别是气不能称其形,则其人必多疾 看,形气不足多表现为羸瘦、痿弱,而形气有余多表而不寿。所以《灵枢·寿天刚柔》说:“形与气相任则 现为肥胖、满壮。其二,指“形与气”这两个相对的概寿,不相任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 念,其中形指形体肌肉,气则有多种不同含义。大凡天”,《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形气相得则生,参伍不 《黄帝内经》有关形气理论中所涉及的气,主要有神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当然,在现实生活 气、脉气与病气。《灵枢·小针解》云:“神者,正气中,也有一些人气血特别充沛,超过其形所应有,这 也”,《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样的人不仅少疾,而且长寿,所以《灵枢·寿天刚柔》 可知神气是人体正气的外在直观表现。脉气,为脉又云:“平人而气胜形者寿”。在正常情况下,形和 中之经气,主要是指胃气,脉气有余为脉有胃气,脉气、脉和证、症状和病机、内和外应是一致的、相应 气不足为脉无胃气,或脉中胃气不足。病气是人体的,即“有诸内,必形诸外”,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 气血的内在异常病理表现,病气不足者呈现神疲、气可能出现不相一致的反常现象,这就要求我们透过 短、乏力、畏冷、自汗等虚象;病气有余者则呈现兴复杂万变的疾病表象,探求这种异常变化的本质所 奋、狂乱、昏谵、壮热、气粗喘息、痰鸣喝喝等实象。在,从而正确诊断和指导治疗。 以上所述诸气,无论是神气、脉气,还是病气,从本质 上讲都是正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其有余不足都是机3形气关系与疾病预后 体正气盛衰的反映,因此,所谓形气关系,从根本上 形气关系对于疾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来说就是形体强弱与正气盛衰的关系。 《黄帝内经》中,从形气关系来判断预后的气,主要是 〔收稿日期]2003-01-15 作者简介〕谢宇峰(1971-),男,湖南株洲人,湖南中医学院2000级硕士研究生
湖 南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TCM Univ.ofHunan 20O3年 4月第 23卷第 2期 Apr.2003Vo1.23No.2 · 理论研 究 · 《黄帝 内经》形气理论及临床应用 谢宇峰 ,谢宇霞 指导 吴润秋 (湖南 中医学 院 ,湖南 长沙 410007) (摘要]讨论《黄帝内经>形气的基本含义和生理病理 ,认为形气关系的实质就是形体强弱与正气盛衰的 关系,而形气相称与否是区分形气生理病理状 态的重要依 据;指 出形 气关系对于判定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 义;/g用形气理论养生的关键在于养形与养气的有机 结合、协调平衡 ;最后从 形气先病后病、形 气病气有余 不足 两方 面 阐述形 气疾病 的 治疗原 则及 临床应 用 。 (关键词]黄帝内经;形气理论;养生;预后 ;治疗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633(2003)02一OO24—02 形气理论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 ,内容 十分 丰 富 ,对 于疾 病 的诊 断 、治 疗 、预后 以及 指导养生有着特殊的意义 。笔者结合 自己的学习体 会 ,就形 气 理论 及其 临床应 用 粗 略 阐述 如下 。 . 1 形气的基本含义 《黄帝内经》中“形气”一词 ,有两种含义:其一为 偏正词组 ,即以“形气”指代形体 ,如“形气有 余,脉 气不足”中之“形气”。《素问·调经论》日:“形有余则 腹胀 、泾溲 不利 ,不 足 则 四 支 不用 ”,可见 ,从 外 观 上 看,形气不足多表 现为赢瘦 、痿弱 ,而形气 有余多表 现为肥 胖 、满壮 。其 二 ,指 “形 与气 ”这 两个 相对 的概 念 ,其 中形 指形 体肌 肉 ,气 则 有 多种不 同含 义 。大凡 《黄帝内经》有关形气理论 中所涉及的气 ,主要有神 气、脉气 与病气 。《灵枢 ·小 针解》云:“神 者 ,正气 也”,《素问·移精变气论》日:“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可知神气是人体正气 的外在直观表现。脉气 ,为脉 中之经气,主要是指 胃气 ,脉气有 余为脉有 胃气 ,脉 气不足为脉无 胃气,或脉 中胃气 不足。病气是人体 气血的内在异常病理表现 ,病气不足者呈现神疲 、气 短、乏力、畏 冷、自汗等虚象 ;病气有余 者则呈现兴 奋 、狂 乱 、昏谵 、壮 热 、气 粗 喘 息 、痰 鸣 喝 喝 等 实 象 。 以上 所述 诸气 ,无 论是 神气 、脉 气 ,还 是病 气 ,从 本质 上讲都是正气的不 同表现形式 ,其有余不足都是机 体正气 盛衰 的反 映 ,因 此 ,所 谓 形 气关 系 ,从根 本 上 来说 就是 形体 强弱 与正 气盛 衰 的关 系 。 2 形气 的生理病理 《黄帝内经》认为,从生理角度来看 ,人体 的形与 气在一般情况下是相互应 称的,即“有是形 当有 是 气 ,有是气 当有是形”…。形体强壮者 ,其内在气血 也 当充 盈 ;形体瘦 弱 者 ,其 内在 气 血 会 相 应 不 足 ,故 《素问·刺志论》日:“气实形实 ,气虚形虚,此其常也 , 反 此者病 。”形强 形 弱 ,多 由先 天禀赋 所致 ,只要形 气 相合 ,就是正常无病 的状态;反之,若形气不合 ,二者 表 现 不相 一致 ,特别 是气 不能 称其 形 ,则其人 必 多疾 而不寿。所 以《灵枢 ·寿天 刚柔》说 :“形与气相任则 寿,不相任则天 ……血 气经络胜形则 寿,不 胜形则 天”,《素问·三部九候论》日:“形气相得则生,参伍不 调者病 ,三 部九 候 皆 相 失 者 死”。 当然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也 有一 些人 气血 特别 充 沛 ,超 过 其 形 所应 有 ,这 样 的人不仅少疾 ,而且长寿,所以《灵枢 ·寿天 刚柔》 又云 :“平 人 而气 胜 形 者 寿 ”。在 正 常 情 况 下 ,形 和 气、脉和证 、症状 和病机 、内和外应是 一致 的、相应 的 ,即“有诸 内 ,必形 诸外 ”,但 在某 些特 殊情 况下 ,有 可能 出现 不相 一致 的反 常 现 象 ,这 就要 求 我 们 透 过 复杂 万变 的疾 病表 象 ,探 求 这 种 异 常 变 化 的本 质 所 在 ,从 而正 确诊 断 和指 导治疗 。 3 形气关 系与疾病预后 形气 关 系 对 于 疾 病 的 预 后 有 着 重 要 的 意 义 。 《黄帝 内经》中,从形气关 系来判断预后 的气 ,主要是 【收稿 日期 】20O3一O1—15 【作者简介】谢宇 峰(1971一),男,湖南株洲人 ,湖南中医学 院 20OO级硕 士研究生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http://www.cavip.com 第2期 谢宇峰,等《黄帝内经》形气理论及临床应用 指脉气。《素问·方盛衰论》曰:“度事上下,脉事因正气不足,神疲不耐劳作者,则应注意多加休息 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过精神调养、起居调摄药食调补,以扶助正气,充壮 有余,形气不足生。”由此可知,脉气有余与否,是决形体,从而使形与气保持在适当的水平。当然,形体 定预后的关键,而脉气以胃气为本,只要脉有胃气,偏胖者不必过于追求节食减肥,形体偏瘦者也不必 则虽经大病久病,形体瘦弱,经治疗后仍可逐渐趋向刻意增补以求丰满,只要机体正气充沛,形气相得, 好转;若脉中胃气匮乏,则不论形强形弱,都属危重就是健康正常的状态,过分追求理想的形体反而有 证候治疗难而预后差。当然,脉气的有余不足对于可能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判定吉凶虽然重要,但形体因素也并非与预后无关。 《素问·三部九候论)日:“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5形气疾病的治疗 死。”《素问·玉机真脏论》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5.1按形气先病后病论治 胸中气喘,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 《灵枢寿天刚柔》曰:“风寒伤形,优恐忿怒伤 见,乃予之期日。”形肉俱脱,虚羸已极,是脾气亏虚、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筋 脏气衰败之恶候,脉中胃气也必然不足,故即使九候脉乃应。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形先病而未入脏 尚调,仍不免于死,若脉中胃气已绝,真脏脉显露,则者,刺之半其日;脏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 死期可知矣。因此,形与气这两方面因素对于定死外感六淫,先伤其形;内病七情,首犯其气。外邪侵 生、判预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气脱则形无以生,形袭形体而尚未入里,则病在表,治疗较易,疗程较短 枯则气无以附,形与气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互依故“刺之半其日”即可;情志损伤脏气病发自里而后 存关系,任何一方的损害达到一定程度,都会导致另应于形,因病位较深,治疗难度也较大,病程较长,故 方相应不足,所以临床上既要重视气,又不可忽视须“刺之倍其日”。所以临床上对于外在的形体病 形。另外,形气协调与否,对于判定疾病的顺逆转归症,首先要判明是外感所致,还是内伤所致;是形体 也很重要。《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形盛脉细,少气直接受病,还是内在脏气病变影响到形体而发病,这 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从疾病的对于确立正确的治法、疗程,以及判断预后,都有着 转归来说,形气相得,脉证相符者,如形强而脉象洪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水肿病,如为外感风邪所致 实,形弱而脉象细弱,此为顺证,预后较好;形气不则来势迅速,上半身先肿,多伴有恶风、发热、肢节酸 得,脉证不符者,如形盛而脉细,形瘦而脉大,此为反楚、苔薄脉浮等表证症状,治宜解表祛风,宣肺行水 常之逆证,多预后不良。故《素问·玉机真脏论》曰:方用越婢汤、防己黄芪汤之类,其病程较短,预后较 “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好;若因思虑伤脾,脾虚不能制水所致,则来势缓慢 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形气相失,腰以下肿甚,可伴有脘闷纳呆腹胀便溏、神疲肢冷、 谓之难治”。 苔白滑、脉沉缓等脾气阳两虚症状,治以温阳益气 4形气理论与养生 健脾利水,方用实脾散、参苓白术散之类,其病程较 长,预后较差。 形气理论对于养生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5.2按形气病气有余不足论治 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灵枢·根结》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 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可见,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 适当的形体运动可以促进气机的流转,防止气病的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 发生;同样,精神内守,气机平和,也有利于防止形体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 疾病的产生。因此,养形与养气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 才能做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在养生上,还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这里以形气病气分 要特别注意形气的协调平衡,防止某一方太过或不阴阳,形在外,形气属阳;病在内,病气属阴。如前已 及。如形体肥胖而气显不足、动则喘息汗出者,应注述,形气不足者羸瘦、痿弱,形气有余者肥胖、满壮; 意适当增加运动,合理控制饮食,保持较理想的体病气不足者表现为虚象,病气有余者表现为实象 重,使形减气增而形气关系趋于协调;形体瘦弱而兼故形体瘦弱而内见实证,为邪气偏胜,应(下转第28页)
第 2期 谢宇峰,等 《黄帝内经》形气理论及临床应用 指脉气。《素问·方盛衰论》日:“度事上下,脉事因 格。是 以形弱气虚死 ;形气有余 ,脉气不足死;脉气 有余 ,形气不足生。”由此可知 ,脉气有余与否,是决 定预后 的关键 ,而脉气以胃气为本 ,只要脉有 胃气 , 则虽 经大病 久病 ,形 体瘦 弱 ,经 治疗 后仍 可逐 渐趋 向 好转 ;若脉 中 胃气 匮乏 ,则 不 论 形 强 形 弱 ,都 属 危重 证候 ,治疗难而预后差。当然 ,脉气 的有余不足对于 判定吉凶虽然重要 ,但形体因素也并非与预后无关。 《素问 ·三部 九候论》日:“形 肉 已脱 ,九候 虽调,犹 死。”《素问·玉机真脏论》日:“大骨枯槁 ,大 肉陷下 , 胸中气 喘 ,喘 息 不 便 ,其 气 动 形 ,期 六 月死 ,真 脏 脉 见 ,乃予之期 日。”形 肉俱 脱 ,虚 赢 已极 ,是 脾 气亏虚 、 脏气 衰败之 恶候 ,脉 中 胃气也 必然不 足 ,故 即使九候 尚调 ,仍不免 于死 ,若 脉 中 胃气 已绝 ,真脏 脉显 露 ,则 死 期可 知矣 。因 此 ,形 与气 这 两 方 面 因 素 对 于定 死 生 、判 预后都 有着 重要 的 意义 。气脱 则形 无 以生 ,形 枯 则气无 以附 ,形 与 气存 在 着 某 种 程 度 上 的 相互 依 存关系,任何一方的损害达到一定程度 ,都会导致另 一 方相 应不 足 ,所 以临床上 既要 重视 气 ,又不 可忽视 形 。另 外 ,形 气 协调 与否 ,对于判 定 疾病 的顺 逆转归 也很重要。《素问·三部九候论》日:“形盛脉细,少气 不足 以息者危 ;形 瘦脉 大 ,胸 中多气 者死 。”从 疾病 的 转归来 说 ,形 气相 得 ,脉 证 相 符 者 ,如 形 强 而 脉 象洪 实 ,形弱 而 脉 象 细 弱 ,此 为 顺 证 ,预 后 较 好 ;形 气 不 得 ,脉 证不符 者 ,如形 盛而 脉细 ,形瘦 而脉 大 ,此为反 常之逆证,多预后不 良。故《素问 ·玉机真脏论》日: “凡 治病 ,察其 形 气 色泽 ,脉 之盛 衰 ,病 之 新 故 ,乃治 之无 后 其时 。形 气 相 得 ,谓 之 可治 ,…… 形 气相 失 , 谓之难 治 ”。 4 形气理论 与养生 形气 理 论 对 于 养 生 也 有 着 一 定 的 指 导 意 义 。 《吕氏春秋 ·尽数》日:“流水不腐 ,户枢不 蝼,动也。 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可见 , 适 当的形体运 动 可 以促 进 气 机 的流转 ,防 止 气病 的 发生 ;同样,精神内守 ,气机平和,也有利于防止形体 疾病的产生。因此 ,养形与养气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 才能做 到“形 与神俱 ,而尽终 其 天年 ”。在养 生 上 ,还 要特 别注意 形气 的 协调 平 衡 ,防 止某 一 方 太 过 或不 及。如形体肥胖而气显不足、动则喘息汗出者,应注 意适当增加运动 ,合理控制饮 食,保持 较理想的体 重,使形减气增而形气关系趋于协调;形体瘦弱而兼 正气不足 ,神疲不耐劳作者 ,则应 注意 多加休息,通 过精神调养 、起居调摄、药食调补,以扶助正气,充壮 形体 ,从而使形与气保持在适当的水平。当然 ,形体 偏胖者不必过于追 求节食减肥 ,形体偏瘦者也不必 刻意增 补 以求 丰 满 ,只要 机 体 正气 充 沛 ,形 气 相得 , 就是健康正常的状态 ,过分追求理想 的形体反而有 可能 适得 其反 ,弄巧成 拙 。 5 形气疾病 的治 疗 5.I 按形 气先病 后病 论 治 《灵枢 ·寿天刚柔》日:“风寒伤 形,忧恐忿 怒伤 气 。气 伤 脏 ,乃病 脏 ;寒 伤 形 ,乃应 形 ;风伤 筋 脉 ,筋 脉乃 应 。此 形气 外 内之 相应 也 ……形 先病 而未入 脏 者 ,刺之 半其 日;脏 先病 而 形 乃 应者 ,刺 之倍 其 日。99 外 感六 淫 ,先 伤 其形 ;内病 七 情 ,首 犯 其 气 。外 邪 侵 袭形体而尚未入里 ,则病在表,治疗较易,疗程较短 , 故 “刺 之半其 日”即可 ;情志损 伤脏 气 ,病 发 自里而 后 应 于形 ,因病 位较 深 ,治 疗难 度也 较大 ,病 程 较长 ,故 须 “刺 之倍 其 日99。,所 以 临 床 上 对 于 外 在 的形 体 病 症 ,首 先要判 明是 外 感所 致 ,还是 内 伤 所 致 ;是形 体 直接受病,还是内在脏气病变影响到形体而发病 ,这 对 于确立 正确 的治 法 、疗 程 ,以及 判 断 预 后 ,都 有着 重要 的指导 意义 .。 比如 水肿 病 ,如为外感 风 邪所致 , 则 来 势迅速 ,上半 身先 肿 ,多伴有 恶风 、发热 、肢节 酸 楚 、苔 薄脉 浮等表 证症 状 ,治 宜解 表祛风 ,宣 肺行水 , 方 用越 婢汤 、防 己黄 芪 汤 之类 ,其 病 程 较 短 ,预后 较 好 ;若 因思虑 伤脾 ,脾 虚 不能制 水 所致 ,则 来 势缓慢 , 腰 以下肿甚 ,可伴有脘闷纳呆 、腹胀便溏 、神疲肢冷 、 苔白滑、脉沉缓等脾气阳两虚症状,治 以温阳益气 , 健脾利水,方用实脾散、参苓 白术散之类 ,其病程较 长 ,预 后较差 。 5.2 按形气病气有余不足论治 《灵枢·根结》日:“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 也 ,急泻之 ;形气有余 ,病气不足 ,急补之;形气不足, 病 气不 足 ,此 阴 阳俱 不 足 也 ,不 可刺 之 ,刺 之 则 重 不 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 ;……形气有余 ,病气有余 ,此 谓阴阳俱有余也 ,急泻其邪 ,调其虚实。故 日:有余 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这里以形气病气分 阴 阳 ,形在外 ,形 气属 阳 ;病 在 内,病气 属 阴。 如前 已 述,形气不足者赢瘦 、痿弱 ,形气有余者肥胖、满壮 ; 病气 不 足 者 表 现 为 虚 象 ,病 气 有 余 者 表 现 为 实 象 。 故形体瘦弱而内见实证 ,为邪气偏胜 ,应 (下转第28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http://www.cavip.com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年第23卷 2.3比较两方功效:越是祛风越少用 >服。”而对半身不遂为主,兼血压高者,予潜阳通 《古今录验》续命汤原由麻黄汤为主,又加人参、络,选用风引汤加减。丁光迪则将侯氏黑散和风引 甘草补中益气,当归、川芎养血调营通络,干姜和胃汤视为平肝熄风和镇肝熄风的方祖。可见,对于侯 温中,又反佐石膏清气。认为如此,则气血渐旺,风氏黑散和风引汤这两方,对于张仲景治疗中风病的 邪外出,而病可愈。由此可见,此方是在补气养血的思想,我们有必要重新进行认识 基础上祛风散邪的。而《千金》三黄汤中以麻黄、独 综观《金匮要略》对中风病因病机的阐述和治 活、细辛等祛风解表为主,再加一味黄芪固表。这疗,可以看出,张仲景在理论上继承了《黄帝内经》的 样,两方皆与《金匮要略》的“正虚邪中”之论相吻合。“正虚邪中”的思想,但在治疗上却要么以寒凉潜镇 但是,在中风的治疗史上,两方之中,《古今录验》续要么以温通熄风,因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是脱节的、矛 命汤用得更为广泛。其中原因,或许正是由于上述盾的。在古人看来,医圣应当不会出现如此“低级” 两方之中,《千金》三黄汤更注重祛外风,因而疗效更的错误,因而想方设法对之进行补充和“完善”,结果 差,更易伤人正气,为害更剧,才使外风论者也不敢适得其反,使中风病的外风理论在历史上继续盛行 轻易使用。 了千年之久,严重阻碍了内风学说前进的脚步,甚至 3讨论 金元以后,持中风外因论者仍大有人在。从《金匮要 略》论治中风的理法方药上矛盾和脱节现象,我们可 根据以上中风4方来源的分析,若要研究《金匮以看出,张仲景一方面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从 要略》治疗中风病的思想,当以探讨侯氏黑散和风引《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医籍中找到合适的理论 汤为妥。从两方可见,《金匮要略》虽论重外风,在治根据,因而理论上仍沿袭前人和当时代人的普遍应 疗中风时却独重内因,两方的区别在于,一偏于热而用的外风论;另一方面在临床上却发现风引汤和侯 偏于凉,一长于通补而一长于潜降,其所创立的温氏黑散更为有效,因而摒弃众方不用,反将此两方录 通熄风和寒凉潜镇法可以视为今天治疗缺血性和出入书中,实际上贯彻了从内风治疗中风的思想,可见 血性两大类中风的重要治法。 其以临床疗效为重的大胆实践的精神和勇于革新的 赵锡武说:“半身不遂善后方,选用侯氏黑散,宜非凡气魄。 (上接第25页)急泻其邪;形体虽肥胖满壮而内见气短纳增,连原有的心绞痛及脂肪肝也一并好转。嘱其 神疲、自汗畏冷等虚象,应补其所虚;形气病气俱不适当运动、清淡饮食以调理善后。在这一病案中,患 足者,是形弱而正虚,不可用泻法,泻之则虚者益虚,者形肥体胖而病嗜睡乏力,是形气有余,病气不足 而阴阳俱竭;形气病气皆有余,是内外皆实,阴阳俱尊经旨治以补法为主,其效若桴鼓。又如《古今医案 有余,当先急泻其邪实,然后根据机体虚实状况进行按·卷六·大便秘结》载虞抟治一五旬妇人,其人身形 调理善后。由此可见,或补或泻,不是根据人体的外瘦小,大便燥结不通,饮食少进,小腹作痛。虞诊之, 观表象强弱,而是根据机体内在气血的盛衰,“有余以其形弱且六脉沉伏结涩,作血虚治,方用四物汤加 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是针对病气之有余不足而言。桃仁、麻仁、煨大黄等味。岂料数服而便仍不通,反 这就告诉我们,临床治疗不能被外在形体的强弱所增满闷。遂以备急丸外包黄蜡(以使其不犯胃气) 迷惑形体的强弱只能作为参考决定补泻治疗原则令服三丸,次日燥屎下满闷痛皆除,继以四物汤、润 的是内在病气的有余不足。正如《素问·三部九候肠丸调理而愈。此案中,病妇形体瘦小而便秘腹痛 论》所言:“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是形气不足,病气有余,为邪胜也,当急用泄法以去 则泻之,虚则补之”。如熊继柏主任医师曾治一吴姓其燥结。然纵如虞抟之大家,初尚为其形脉所惑,而 病人,男,49岁,机关干部,患嗜睡8个月。诊见形误作血虚治疗,可见经文之意,须在临证中多加仔细 体肥胖神疲乏力,坐则欲睡,脘闷纳呆,舌质淡胖,揣摩和体会,方可得运用自如。 边有齿痕,苔白腻。伴有脂肪肝及心绞痛。证属脾 虚湿困治当补气健脾化湿。方用补中益气汤稍加参考文献: 燥湿之品。服30剂后,嗜睡除,精神佳,脘闷消,食[1]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D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5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 23卷 2.3 比较 两方功 效 :越 是祛 风越 少用 《古今录验》续命汤原由麻黄汤为主,又加人参、 甘草补中益气 ,当归 、川芎养血调 营通络 ,干姜 和 胃 温 中 ,又 反佐 石膏 清 气 。认 为 如 此 ,则 气 血 渐 旺 ,风 邪外 出,而病可愈。由此可见 ,此方是在补气养血的 基础上祛风散邪的。而《千金》三黄汤中以麻黄、独 活 、细辛等祛 风解表 为主,再 加一味黄芪 固表。这 样,两方皆与《金匮要略》的“正虚邪中”之论相吻合。 但是,在中风的治疗史上,两方之中,《古今录验》续 命汤用得更为广泛。其中原因,或许 正是由于 上述 两方之中,《千金》三黄汤更注重祛外风,因而疗效更 差 ,更易伤 人 正气 ,为 害 更 剧 ,才 使 外 风论 者也 不敢 轻 易使用 。 3 讨论 根据 以上中风 4方来源的分析,若要研究《金匮 要略》治疗中风病的思想,当以探讨侯氏黑散和风引 汤为妥。从两方可见,《金匮要略》虽论重外风,在治 疗 中风时却独重内因 ,两方的区别在于,一偏于热而 一 偏于 凉 ,一长 于通补 而一 长 于潜 降 ,其 所创 立 的温 通 熄风 和寒 凉潜镇 法 可 以视 为 今天 治疗 缺血性 和 出 血性 两 大类 中风 的重要 治法 。 赵锡 武说 :“半 身不 遂善 后方 ,选 用侯 氏黑 散 ,宜 冷服。”而对半 身不遂为主 ,兼血压 高者 ,予潜 阳通 络 ,选用 风 引汤 加 减 。丁 光迪 则 将侯 氏黑 散 和 风 引 汤视为 平 肝熄 风和 镇 肝 熄 风 的 方 祖 。可见 ,对 于 侯 氏黑散 和 风引 汤这 两 方 ,对 于 张 仲景 治疗 中风 病 的 思想 ,我们 有必 要重 新进行 认 识 。 综观《金匮要略》对中风病因病机的阐述和治 疗,可以看 出,张仲景在理论上继承了《黄帝 内经》的 “正虚邪中”的思想 ,但在治疗上却要么以寒凉潜镇 , 要 么以温 通熄 风 ,因而 在理论 和实 践上 是脱 节 的 、矛 盾的。在古人看来,医圣应当不会 出现如此“低级” 的错误 ,因而想 方设 法对 之进 行 补充 和“完 善”,结果 适得其 反 ,使 中风病 的外 风 理 论 在 历 史 上继 续 盛 行 了千 年之 久 ,严重 阻碍 了 内风学说 前进 的脚步 ,甚至 金元以后 ,持中风外 因论者仍大有人在。从《金匮要 略》论治中风的理法方药上矛盾和脱节现象,我们可 以看 出 ,张 仲景 一方 面 限于 当时 的历史 条 件 ,未 能从 《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医籍中找到合适的理论 根据 ,因而 理论 上仍 沿袭 前 人 和 当时 代人 的普 遍 应 用 的外 风 论 ;另 一方 面在 临床 上 却 发 现 风引 汤 和 侯 氏黑 散更 为有 效 ,因而摒 弃众 方 不用 ,反将 此两 方 录 入 书中 ,实 际 上贯彻 了从 内风治疗 中风 的思想 ,可见 其以临床疗效为重的大胆实践的精神和勇于革新的 非 凡气 魄。 (上接第25页)急泻 其 邪 ;形 体 虽 肥 胖 满 壮 而 内见 气 短 神疲、自汗畏冷等虚象 ,应补其所虚 ;形气病气俱不 足 者 ,是形 弱而 正虚 ,不可用 泻法 ,泻 之则 虚者 益 虚 , 而阴阳俱竭 ;形气病气皆有余 ,是 内外 皆实 ,阴阳俱 有 余 ,当先 急泻其 邪实 ,然后 根据 机体 虚 实状 况进 行 调理善后。由此可见 ,或补或泻 ,不是根据人体的外 观 表象 强弱 ,而是 根 据机 体 内在 气 血 的盛 衰 ,“有余 者 泻 之 ,不 足者 补之”,是针 对病 气之 有余 不 足而 言 。 这 就告诉 我 们 ,临床 治疗 不 能被 外 在 形 体 的 强 弱 所 迷惑 ,形体的强弱只能作为参考,决定补泻治疗原则 的是内在 病气的有余 不足。正如《素问 ·三部九 候 论》所言:“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 之虚实 ,实 则 泻 之 ,虚 则补 之”。 如熊继 柏 主任 医师 曾治 一吴 姓 病 人 ,男 ,49岁 ,机 关 干 部 ,患 嗜 睡 8个 月 。诊 见 形 体 肥胖 ,神疲 乏 力 ,坐则 欲 睡 ,脘 闷 纳呆 ,舌 质淡 胖 , 边 有齿 痕 ,苔 白腻 。伴 有 脂 肪 肝 及 心 绞 痛 。证 属 脾 虚湿 困 ,治 当补气 健 脾 化 湿 。方 用 补 中益 气 汤 稍加 燥 湿 之品 。服 30剂后 ,嗜 睡 除 ,精 神 佳 ,脘 闷消 ,食 纳增 ,连原 有 的心 绞 痛 及 脂 肪 肝也 一 并好 转 。 嘱其 适 当运动 、清 淡饮食 以调理 善后 。在 这一 病案 中 ,患 者形肥 体 胖而 病 嗜 睡 乏力 ,是 形 气 有余 ,病 气 不 足 , 尊经 旨治以补法为主,其效若桴鼓 。又如《古今医案 按·卷六·大便秘结》载虞抟治一五旬妇人,其人身形 瘦小 ,大便燥结不通 ,饮食少进 ,小腹作痛。虞诊之 , 以其 形弱 且六 脉沉 伏结 涩 ,作 血 虚治 ,方用 四物 汤加 桃仁、麻仁、煨大黄等味。岂料数服而便仍不通 ,反 增满闷。遂以备急丸外包黄蜡 (以使其不犯 胃气 ), 令 服三丸 ,次 日燥屎 下 ,满 闷痛 皆除 ,继 以四物 汤 、润 肠丸 调理 而愈 。此 案 中 ,病 妇形 体瘦 小而 便秘腹 痛 , 是形气 不 足 ,病气 有 余 ,为 邪 胜也 ,当急 用 泄法 以去 其燥结。然纵如虞抟之大家 ,初 尚为其形脉所惑 ,而 误作 血虚 治疗 ,可见 经 文之 意 ,须在 临证 中多加 仔 细 揣摩 和体 会 ,方可得 运 用 自如 。 参考 文献 : [1] 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