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学术月刊2007·7 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恶趋利避害,就吉化凶。以颜渊为例,他知晓善恶吉 也。这些是说,自然界和人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更有吉凶之细微变化,“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可 凶善恶之分,但虽然如此,人通过德性修养功夫,仍可谓“知几”,由此而获吉庆。在这个层面上,《易传》进 以复归于与天地合德的境界。 步提出了德性修养与吉庆的关系 《易传》紧紧抓住德性修养问题加以渲染和拓展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 认为只有德性高尚的人才能够运用《周易》达到预知未 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 来的目的,以此教育人们,以《周易》作者为表率,进德 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立诚、行善和义、去恶抑欲。在此基础上,《文言》、《系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文言》 辞》花费很大气力解说了《周易》的乾坤两卦和谦、复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 中孚等卦的卦象符号和文辞的德义;《大象传》更摒弃 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 了筮占,专门阐发了卦象的德性意义。由于过分重视 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 德性修养,客观上,《易传》已将对《周易》的筮占解释转 冰至。”盖言顺也。(同上) 换成德性解释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其次,《易传》论述修德失德与吉凶的关系,使《周易》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 的卜筮失去地位,文本解释的性质发生改变,由原来的卜 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 筮之书转变成为穷理尽性之书。如前所言,只有进行德 “何校灭耳,凶。”(《系辞》) 性修养,与天地合德才可以运用《周易》彰往察来,通幽 在《易传》看来德性修养与吉庆的关系是:吉庆依 明之故知死生之说断天下之疑。不仅如此《周易》与附于德性修养进行德性修养扬善抑恶积累善行则 天地准推天下至道解读其文本就可以驾驭天地人三“虽危无咎”逢凶化吉,成就功名相反若不进行德性 才之道知微知著知柔知刚知善知恶无需运用其筮占修养,积累恶行则不仅不能获吉庆,恶积而不可掩,罪 方法即可获吉庆。《系辞》引孔子的话说 大而不可解以至于灭身。以这种理论来推论,明吉凶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无需借助《周易》的预测方法,只要求德性即可。也正 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是在这个意义上,帛书《易传》提出:“君子德行焉求福, 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读其知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故明君不 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①先见者也。君子见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 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也此谓易道。<要》孔子及其后学者虽然精通《周 吉.个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易》筮法,却更偏重德性,以德性祈福,从而提出“仁 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者不忧”(《论语·宪问》)、善为《易》者“不占而已” 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 (《论语·学而》),以表达在理解《周易》问题上儒家 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与巫祝之分歧即“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③。 吉 几,是几微即事物将发生还未发生之时所显示出 由文字解释转向普遍意义解释 的征兆“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依《易传》的 《周易》有一整套独特的、与卜筮相关的、古奥的 理解,《周易》是“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之作,因为它 深奥和精微故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研几”文字系统。训释这套文字系统本义、重现作者意图, 对文本理解解释和探讨的活动,“知几”是“研几”要是每一位《周易》解释者和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首要任 达到的重要目标。换言之,“研几”是解释的过程“知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易传》采用了以象解辞和 几”是解释的结果,通过理解和解说“几”,以达到“知以训诂释辞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说,以象解辞从 几”。在《易传》那里,从“研几劉到“知几″蕴含了两层意属于文字解释;以象释辞是解释《周易》系辞之根据 思:一是运用神物感通天人,可以知几;二是研读《周 易》文辞探赜索隐,可以知几。“知几”就是能够提前①孔达云“诸本或有字者·《易正义》,第3页,北京,北京大 辨别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落实到人事,就是明察事 学出版社,1999。金景芳也作“吉之先见”,参见《周易全解》第584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物的吉凶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以做到见几而动,扬善抑②③廖名春:帛书要)释文》见国际易学研究》第1辑 42· 201994-2010ChinaAcademie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万物睹 ,本乎天者亲上 ,本乎地者亲下 ,则各从其类 也。”这些是说 ,自然界和人有两种不同的性质 ,更有吉 凶善恶之分 ,但虽然如此 ,人通过德性修养功夫 ,仍可 以复归于与天地合德的境界。 《易传》紧紧抓住德性修养问题加以渲染和拓展 , 认为只有德性高尚的人才能够运用《周易》达到预知未 来的目的 ,以此教育人们 ,以《周易》作者为表率 ,进德、 立诚、行善、和义、去恶、抑欲。在此基础上《, 文言》《、系 辞》花费很大气力解说了《周易》的乾坤两卦和谦、复、 中孚等卦的卦象符号和文辞的德义《; 大象传》更摒弃 了筮占 ,专门阐发了卦象的德性意义。由于过分重视 德性修养 ,客观上《, 易传》已将对《周易》的筮占解释转 换成德性解释。 其次《, 易传》论述修德失德与吉凶的关系 ,使《周易》 的卜筮失去地位 ,文本解释的性质发生改变 ,由原来的卜 筮之书转变成为穷理尽性之书。如前所言 ,只有进行德 性修养 ,与天地合德 ,才可以运用《周易》彰往察来 ,通幽 明之故 ,知死生之说 ,断天下之疑。不仅如此《, 周易》与 天地准 ,推天下至道 ,解读其文本 ,就可以驾驭天地人三 才之道 ,知微知著 ,知柔知刚 ,知善知恶 ,无需运用其筮占 方法 ,即可获吉庆。《系辞》引孔子的话说: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 , 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 ,故能成天下之务。 知几其神乎 ? 君子上交不谄 ,下交不渎 ,其知 几乎 ? 几者 ,动之微 ,吉凶①之先见者也。君子见 几而作 ,不俟终日。《易》曰“: 介于石 ,不终日 ,贞 吉。”介如石焉 ,宁用终日 ,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 彰 ,知柔知刚 ,万夫之望。 颜氏之子 ,其殆庶几乎 ? 有不善 ,未尝不知 , 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 不远复 ,无祗悔 ,元 吉。” 几 ,是几微 ,即事物将发生还未发生之时所显示出 的征兆“, 几者动之微 ,吉凶之先见者也”。依《易传》的 理解《, 周易》是“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之作 ,因为它 深奥和精微 ,故能通天下之志 ,成天下之务。“研几”是 对文本理解、解释和探讨的活动“, 知几”是“研几”所要 达到的重要目标。换言之“, 研几”是解释的过程“, 知 几”是解释的结果 ,通过理解和解说“几”,以达到“知 几”。在《易传》那里 ,从“研几”到“知几”蕴含了两层意 思:一是运用神物感通天人 ,可以知几;二是研读《周 易》文辞 ,探赜索隐 ,可以知几。“知几”就是能够提前 辨别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落实到人事 ,就是明察事 物的吉凶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以做到见几而动 ,扬善抑 恶 ,趋利避害 ,就吉化凶。以颜渊为例 ,他知晓善恶吉 凶之细微变化“, 有不善未尝不知 ,知之未尝复行”,可 谓“知几”,由此而获吉庆。在这个层面上《, 易传》进一 步提出了德性修养与吉庆的关系: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 诚 ,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 ,可与几也。知终终之 , 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 ,在下位而不忧。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 ,虽危而无咎矣。《( 文言》)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 ,必有余 殃。臣弒其君 ,子弒其父 ,非一朝一夕之故 ,其所 由来者渐矣 ,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 履霜坚 冰至。”盖言顺也。(同上) 善不积 ,不足以成名;恶不积 ,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 ,以小恶为无伤而弗 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 ,罪大而不可解。《易》曰: “何校灭耳 ,凶。”《( 系辞》) 在《易传》看来 ,德性修养与吉庆的关系是:吉庆依 附于德性修养;进行德性修养 ,扬善抑恶 ,积累善行 ,则 “虽危无咎”,逢凶化吉 ,成就功名;相反 ,若不进行德性 修养 ,积累恶行 ,则不仅不能获吉庆 ,恶积而不可掩 ,罪 大而不可解以至于灭身。以这种理论来推论 ,明吉凶 无需借助《周易》的预测方法 ,只要求德性即可。也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 ,帛书《易传》提出“: 君子德行焉求福 , 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 ,故卜筮而希也。故明君不 时不宿 ,不日不月 ,不卜不筮 ,而知吉与凶 ,顺于天地之 也 ,此谓易道。”《( 要》②)孔子及其后学者虽然精通《周 易》筮法 ,却更偏重德性 ,以德性祈福 ,从而提出“仁 者不忧”《( 论语 ·宪问》) 、善为《易》者“不占而已” 《( 论语 ·学而》) ,以表达在理解《周易》问题上儒家 与巫祝之分歧 ,即“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③ 。 二、由文字解释转向普遍意义解释 《周易》有一整套独特的、与卜筮相关的、古奥的 文字系统。训释这套文字系统本义、重现作者意图 , 是每一位《周易》解释者和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首要任 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 易传》采用了以象解辞和 以训诂释辞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说 ,以象解辞从 属于文字解释 ;以象释辞是解释《周易》系辞之根据 ; · 24 · 学术月刊 2007 ·7 ① ② 孔颖达云“: 诸本或有凶字者。”《周易正义》,第 309 页 ,北京 ,北京大 学出版社 ,1999。金景芳也作“吉之先见”,参见《周易全解》,第 584 页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③ 廖名春《: 帛书〈要〉释文》,见《国际易学研究》,第 1 辑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