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哲学关注 具体化的空间和时间;而抽象的道在现实世界中的具行理解和解说,实现了使之由卜筮之书向德性之书的 体表现却是复杂多样的。这种现实中的道的意义具有转换。《易传》的成书,见证了儒家是如何实现这个重 不确定性,其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是道的变动性。这大转变的。 就是阴阳之道,与时俱行,处于无休止的变动之中。 首先,《易传》通过解说《周易》卜筮的客观依据以 《系辞》所谓“道有变动”和“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及人的德性在筮占中的地位,实现了由卜筮解释向德 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即是此意。解释始于感,性解释的转变。按照《易传》的理解,《周易》具有预测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系辞》这句话本意是讲《周易》的功能:“《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 筮法通过感“神物”,沟通天人,明示福祸吉凶,然而如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是以君子将有为 果撇开《周易》的筮法层面,就文本而言,这已经内含了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 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问题:感通即是理解和解释。幽深遂知来物。”(《系辞》其之所以如此取决于天人感 感通《周易》,以尽圣人之意,以显天地之道这就是易应即是人借助于自然界中神的力量完成的。因为这 学解释学的终极目标。就释道而言,道的意义是确定种感应快捷迅速,神妙莫测,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故被 的清晰的抽象的,但道又是不确定的,表现为道在现称为神;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同上)。 实中的多样性和变动性。道的特性为解释者提供了广 《周易》有一套独特的内含天地之道的阴阳符 号 知气的为排包过文发c则分的波 三个转向由卜筮解释转向德义解释;由文字解释转向自然变化,卦蕴藏智慧,卦之德方以知,通神明之德, 普遍意义解释;由卦爻符号工具性解释转向世界意义用于预测的工具—蓍草与神龟,久远而有灵气,是神 及其概念解释 明的化身。行蓍过程效法宇宙天地演化之德圆而神 、由卜筮解释转向德义解释 也就是说,《周易》之所以能够预知未来,定天下之吉 凶取决于它是一部圣人效法自然而成的天书。如《系 无论是从其产生和产生以后的应用还是就其自辞》所言“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 身的内容看,《周易》当为卜筮之书而非德性之书①。下之亹麈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国内有学者通过分析现有的文献数据,力图证明《周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 易》产生后不久即分化为两个系统,其中一个系统由文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 王周公将其改造为修心养性的德性之书故文王周公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所作之《周易》是德性之书而非卜筮之书②。这些分析 人本来与万物一样,由天地氤氲合气而生,因此在 和证明不能完全说是毫无根据的然而,其说大多建立理论上与天地自然同性同德处天地之间,与天地同 在推测的基础之上,并没有真实可靠、令人信服的证居。这也是人之所以能够借助于《周易》这部天书,感 据。不可否认的是,《周易》是卜筮之书而非德性之书。通天人、预知未来的关键所在。如前所言现实中的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两者毫无瓜葛,相反这部卜筮之书由于禀受阴阳之气不同而有善恶吉凶之分。《系辞》曾 的文辞恰恰内含了德性的内容:作者是有德之人,文本指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 含有德行之辞。这是《易传》在承认《周易》为卜筮之书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这一大前提下将其解释为德性之书的重要根据。帛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 书《要》引孔子话云:“吾百占而七十当。易我后亓祝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 卜矣我观亓德义耳也。”从中可见孔子已很熟练地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文言》亦说:“同声相应,同 掌握了《周易》卜筮的方法而且能够加以运用,但是,孔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 子并未因此津津乐道于神奇的《周易》方法和用这种方 法占筮而达到的一定预期效果,而是更看重《周易》中④林忠军:《从周易二重性质谈倜周易是古代管理学》载《哲学研究》 所内含的、与其儒家学说趋向一致的德性思想。在此 理念支配之下,孔子及其后学把对《周易》的德性解释②美辉(文王滴周易新说一兼谈境遇与意义问题》,载《哲学研 确立为其解释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付诸解释实践经③廖名春《角书(要释文》我(国际易学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 过对这部带有神秘色彩的原典中所内含的德性思想进 1995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具体化的空间和时间;而抽象的道在现实世界中的具 体表现却是复杂多样的。这种现实中的道的意义具有 不确定性 ,其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是道的变动性。这 就是阴阳之道 ,与时俱行 ,处于无休止的变动之中。 《系辞》所谓“道有变动”和“为道也屡迁 ,变动不居 ,周流 六虚 ,上下无常 ,刚柔相易”,即是此意。解释始于感 ,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系辞》这句话本意是讲《周易》的 筮法 ,通过感“神物”,沟通天人 ,明示福祸吉凶 ,然而 ,如 果撇开《周易》的筮法层面 ,就文本而言 ,这已经内含了 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问题:感通即是理解和解释。 感通《周易》,以尽圣人之意 ,以显天地之道 ,这就是易 学解释学的终极目标。就释道而言 ,道的意义是确定 的、清晰的、抽象的 ,但道又是不确定的 ,表现为道在现 实中的多样性和变动性。道的特性为解释者提供了广 阔无限的解释和认知空间。以“唯变所适”和“见仁见 知”原则为出发点《, 易传》通过解释《周易》文本实现了 三个转向:由卜筮解释转向德义解释;由文字解释转向 普遍意义解释;由卦爻符号工具性解释转向世界意义 及其概念解释。 一、由卜筮解释转向德义解释 无论是从其产生和产生以后的应用 ,还是就其自 身的内容看《, 周易》当为卜筮之书 ,而非德性之书①。 国内有学者通过分析现有的文献数据 ,力图证明《周 易》产生后不久即分化为两个系统 ,其中一个系统由文 王周公将其改造为修心养性的德性之书 ,故文王周公 所作之《周易》是德性之书而非卜筮之书②。这些分析 和证明不能完全说是毫无根据的 ,然而 ,其说大多建立 在推测的基础之上 ,并没有真实可靠、令人信服的证 据。不可否认的是《, 周易》是卜筮之书而非德性之书。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两者毫无瓜葛 ,相反 ,这部卜筮之书 的文辞恰恰内含了德性的内容:作者是有德之人 ,文本 含有德行之辞。这是《易传》在承认《周易》为卜筮之书 这一大前提下 ,将其解释为德性之书的重要根据。帛 书《要》引孔子话云“: 吾百占而七十当。”“易 ,我后亓祝 卜矣 ,我观亓德义耳也。”③从中可见 ,孔子已很熟练地 掌握了《周易》卜筮的方法而且能够加以运用 ,但是 ,孔 子并未因此津津乐道于神奇的《周易》方法和用这种方 法占筮而达到的一定预期效果 ,而是更看重《周易》中 所内含的、与其儒家学说趋向一致的德性思想。在此 理念支配之下 ,孔子及其后学把对《周易》的德性解释 确立为其解释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并付诸解释实践 ,经 过对这部带有神秘色彩的原典中所内含的德性思想进 行理解和解说 ,实现了使之由卜筮之书向德性之书的 转换。《易传》的成书 ,见证了儒家是如何实现这个重 大转变的。 首先《, 易传》通过解说《周易》卜筮的客观依据以 及人的德性在筮占中的地位 ,实现了由卜筮解释向德 性解释的转变。按照《易传》的理解《, 周易》具有预测 功能“:《易》无思也 ,无为也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天下之 故 ,非天下之至神 ,其孰能与于此 ?”“是以君子将有为 也 ,将有行也 ,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 ,无有远近 幽深 ,遂知来物。”《( 系辞》)其之所以如此取决于天人感 应 ,即是人借助于自然界中神的力量完成的。因为这 种感应快捷迅速 ,神妙莫测 ,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故被 称为神“, 唯神也 ,故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同上) 。 《周易》有一套独特的、内含天地之道的阴阳符号 , 囊括古今智能的话语系统及效法宇宙演化的筮法。 《周易》的卦爻符号由古代圣人仰观俯察而成 ,爻效法 自然变化 ,卦蕴藏智慧 ,卦之德方以知 ,通神明之德。 用于预测的工具 ———蓍草与神龟 ,久远而有灵气 ,是神 明的化身。行蓍过程效法宇宙天地演化之德圆而神。 也就是说《, 周易》之所以能够预知未来 ,定天下之吉 凶 ,取决于它是一部圣人效法自然而成的天书。如《系 辞》所言“: 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 ,以定天下之吉凶 ,成天 下之亹亹者 ,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 ,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 ,圣人效之。天垂象 ,见吉凶 ,圣人象之。河 出图 ,洛出书 ,圣人则之。《易》有四象 ,所以示也。系 辞焉 ,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 ,所以断也。” 人本来与万物一样 ,由天地氤氲合气而生 ,因此在 理论上与天地自然同性同德 ,处天地之间 ,与天地同 居。这也是人之所以能够借助于《周易》这部天书 ,感 通天人、预知未来的关键所在。如前所言 ,现实中的人 由于禀受阴阳之气不同而有善恶吉凶之分。《系辞》曾 指出“: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卑高以陈 ,贵贱位矣。动 静有常 ,刚柔断矣。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 ,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 ,八卦 相荡。鼓之以雷霆 ,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 ,一寒一 暑。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文言》亦说“: 同声相应 ,同 气相求。水流湿 ,火就燥 ,云从龙 ,风从虎。圣人作而 · 14 · ◇ 哲学关注 ① ② ③ 林忠军《: 从周易二重性质谈〈周易〉是古代管理学》,载《哲学研究》, 2005(3) 。 姜广辉《: 文王演周易新说 ———兼谈境遇与意义问题》,载《哲学研 究》,1997(3) 。 廖名春《: 帛书〈要〉释文》,载《国际易学研究》,北京 ,华夏出版社 , 1995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