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S.一一箍筋的间距 U。一一截面核心混凝士土部分的周长,计算时可取箍筋内表皮间的距离来得到。 试验表明,由于纵筋与箍筋间的内力重分布,受扭构件中的纵筋和箍筋基本上能同时屈 服,配筋强度比5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为稳妥起见,限制为0.6≤(≤1.7。设计时可取 5=1.0-12。 即使在配筋强度比(不变的条件下,纵筋及箍筋的配筋量也会对受扭构件的破坏形态有 影响。图5-7为5=1时箍筋量,A/S,和抗扭承载力T的关系。BC段为适筋抗扭构件, 这时随箍筋用量的增加,构件抗扭承载力提高很快。CD段为部分超配筋受扭构件,由于未 屈服的推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构件的抗扭承载力增长速度相应变慢。到了完全超筋时(D 段),箍筋配筋量的增加对抗扭承载力的提高已不明显。当配筋量过低时会出现少筋受扭构 件的情况,如图57中的AB段,扭转裂缝一出现,构件就破坏。对不同的配筋强度比5, 少筋和适筋、适筋和超筋的界限位置是不同的。 十部分超简十完全超 D 51 图5-7配筋量对抗扭承载力的影响 5.1.3纯扭构件的承载力计算理论 对于钢筋混凝土纯扭构件的受力情况,在计算理论上可以采用不同的力学模型来加以解 释。目前所用的计算模式(或计算理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欧美广泛采用的变角度空间 桁架模型:另一种是前苏联H·H·列西克为代表的斜弯曲破坏理论。 1)变角度空间桁架模型 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表明,在裂缝充分发展且钢筋应力接近屈服强度时,构件截面核心 混凝土退出工作。因此,实心截面的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如图5-8所示,可以假想为一箱 形截面构件。此时,具有螺旋形裂缝的混凝土外壳、纵筋和箍筋共同组成空间桁架,以抵抗 外扭矩的作用。图5-8中F为角点纵筋拉力,D,为混凝土斜压杆轴压力,N,为单肢箍筋拉 力。 5-5 v S ——箍筋的间距; Ucor ——截面核心混凝土部分的周长,计算时可取箍筋内表皮间的距离来得到。 试验表明,由于纵筋与箍筋间的内力重分布,受扭构件中的纵筋和箍筋基本上能同时屈 服,配筋强度比  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为稳妥起见,限制为 0.6≤  ≤1.7。设计时可取  =1.0~1.2。 即使在配筋强度比  不变的条件下,纵筋及箍筋的配筋量也会对受扭构件的破坏形态有 影响。图 5-7 为  =1 时箍筋量 svAsv Sv f 1 和抗扭承载力 T 的关系。BC 段为适筋抗扭构件, 这时随箍筋用量的增加,构件抗扭承载力提高很快。CD 段为部分超配筋受扭构件,由于未 屈服的箍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构件的抗扭承载力增长速度相应变慢。到了完全超筋时(DE 段),箍筋配筋量的增加对抗扭承载力的提高已不明显。当配筋量过低时会出现少筋受扭构 件的情况,如图 5-7 中的 AB 段,扭转裂缝一出现,构件就破坏。对不同的配筋强度比  , 少筋和适筋、适筋和超筋的界限位置是不同的。 少 筋 适筋 部分超筋 完全超筋 图 5-7 配筋量对抗扭承载力的影响 5.1.3 纯扭构件的承载力计算理论 对于钢筋混凝土纯扭构件的受力情况,在计算理论上可以采用不同的力学模型来加以解 释。目前所用的计算模式(或计算理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欧美广泛采用的变角度空间 桁架模型;另一种是前苏联 H·H·列西克为代表的斜弯曲破坏理论。 1)变角度空间桁架模型 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表明,在裂缝充分发展且钢筋应力接近屈服强度时,构件截面核心 混凝土退出工作。因此,实心截面的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如图 5-8 所示,可以假想为一箱 形截面构件。此时,具有螺旋形裂缝的混凝土外壳、纵筋和箍筋共同组成空间桁架,以抵抗 外扭矩的作用。图 5-8 中 Fi 为角点纵筋拉力, Di 为混凝土斜压杆轴压力, Ni 为单肢箍筋拉 力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