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哲学天地◆ 也。”他也承认从学理上说以利害关系来讲道德是一《天教补儒》,主张用上帝赏善罚恶说来弥补“孔子无赏 种粗浅的方式,讲超功利的纯粹道德才是一种精微的罚之权”的不足,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使儒学具有更大 学理。但人的追求总是精粗不齐的既有物质功利的的道德约束力。 追求,也有纯粹精神性的追求。因此,劝人为善、负教 二是有保留地接受,主要表现在黄宗羲、王夫之等 世之责的人,就必须首先正视人们的利益追求,“先布人的思想中。黄宗羲认为,志士仁人灵魂不灭,而基督 其粗,而后阐其精,必既切琢,而后磋磨矣”。君子固然教的上帝赏善罚恶说也可以“使阳世不得其平者,于此 懂得道德的超功利性的学理但小人并不懂得,“故教无不平焉”p)。面对利玛窦引证“六经”之言来证 宜曲就小人之意也。孔子至衙,见民众欲先富而后教明中国古人相信灵魂不灭和上帝赏善罚恶的做法,王 之,讵不知教为滋重乎?但小民由利而后可迪乎义夫之的思想陷入了矛盾之中:“盖鬼神者,君子不能谓 耳” (P66) 其无,而不可与天下明其有。……不能谓其无,六纤 质疑之五:人只要努力为善就是了,何必一定要信有微辞焉郊庙有精意焉,妄者且有托焉。9(p)所以 天堂地狱呢?儒者引宋儒俞文豹《吹剑录》中的一句话他虽然极力以关于自然气化的论说来破除鬼神迷信 来质疑利玛窦的说法:“第先贤之书云:何必信天堂地但并未完全否定鬼神的存在。他也像同时期的西方启 狱。如有天堂,君子必登之;如有地狱,小人必入之。蒙者一样,既反对神学,又不肯宜传无神论。在他心中 吾当为君子则已。”利玛窦回答说:“弗信天堂地狱之所深藏着的,依然是如果没有一个赏善罚恶的神,人们 理决非君子。”他认为,只有确信天主有赏罚,人才会就会无恶不作的隐忧。 努力为善。叶向高也提出了这一问题,说:“但执赏罚 为趋避,斯释氏报应之说,吾儒所不喜道者,姑置之不 二、人的真正的家园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 论何如?”艾儒略不同意这一说法强调君子必须有所 按照基督教哲学的灵魂不灭说,人的肉体生命死 敬畏。他说:“畏与不畏,此乃君子小人之分也。夫世亡后,其灵魂复归于天上的上帝,所以,灵魂的家 之所以陷溺愈深,造罪弥甚者,正由生死之大事不明,人的终极的精神家园——并不在现世,而是在天上。 身后之审判不论也。”(4 中国上古经典原本也有人死后灵魂升天之说,但后儒 当然,在基督教哲学中,道德行为的功利性与超功皆以现世为人的真正家园认为只有在世间尽伦尽责 利性也有某种统一。基督教哲学重身后之报而不重现才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人的真正的家园究竟 世之报,因而强调为善不求人知。《口铎日抄》载立陶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也就成为儒学与基督教人生哲 宛传教士卢安德( Andrius rudamina)之言曰:“我等学学对话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道之人,凡诸善事须暗然行之。若为名心所动,昭昭 利玛窦在写往西方的书信中陈述中国人的信仰状 章示于人,则人或赞扬之,推重之,是已获善报矣,身后况时说,“我不愿就中国的宗教思想浪费太多的纸张。 何报焉?必也力行善事,不求人知。”“夫人不知者,天简单地说,上层社会人士皆为伊比鸠鲁( Epoicurei 主已知之。人世所未报者,天主必终报之。1则)这实 Epoicureanists)享乐派并非在名称上如此而且在法律 际上是把当下道德行为的超功利性与希求来世之报的与輿论上的确如此”;“尤其高官大员,几乎都不相信来 功利性统一起来了。 生,他们把今生当作天堂肥吃海喝……尽力享受” 3.基督教的灵魂不灭学说和上帝赏善罚恶说对明“下层社会之人承认灵魂不死不灭,他们是属于毕达哥 清之际中国哲学的影响 拉斯派( Pitagorici-- Pythagoreans),因为他们相信轮回 灵魂不灭学说和上帝赏善罚恶说对明清之际中国担心吃肉吃鱼,人在另一世界变成禽兽,或禽兽会变成 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 人之故”m)。然而,他也发现在中国的士大夫 一是认同,主要表现在皈依了基督教的部分学者中也有对人生意义作深人思考的人。《畸人十篇》第二 中。如杨廷筠在比较中西哲学异同时指出:“《大雅》之篇《人于今世惟侨寓耳》记录了1602年他与明朝礼部 文王,于昭于天,在帝左右’,精灵未尝散也。后人言尚书冯琦的对话。在这篇对话中,利玛窦倾听了冯琦 人死归于太虚,与西学灵性不灭之说,未同矣。灵性既对人生的思考,回答了冯琦的质疑阐述了“天堂才是 不可灭,必有造物主之审判,以定其永所,君子上达,与人的真正的家园”的观点。 天神为徒,小人下达,为魔鬼所苦,非如道家言仙,而不 1.家在何处,何处才是人的真正的家园 言非仙。释家言四生六道,又有作佛往生,未同 对话从冯琦向利玛窦倾诉人生之苦开始。冯琦论 矣1P)他认为认同基督教的灵魂不灭学说和上帝人生之苦简直说得沉痛到了极点。他首先将人与禽 赏善罚恶说其实是向中国古代经典的回归。张星曜著兽作了对比。从理论上说,天地万物之间唯人最贵故◆ 哲学天地 ◆ 也。”他也承认,从学理上说,以利害关系来讲道德是一 种粗浅的方式,讲超功利的纯粹道德才是一种精微的 学理。但人的追求总是精粗不齐的,既有物质、功利的 追求 ,也有纯粹精神性的追求。因此 ,劝人为善、负教 世之责的人 ,就必须首先正视人们的利益追求 ,“先布 其粗 ,而后阐其精,必既切琢,而后磋磨矣”。君子固然 懂得道德的超功利性的学理 ,但小人并不懂得 ,“故教 宜曲就小人之意也。孔子至衙,见民众 ,欲先富而后教 之,讵不知教为滋重乎?但小 民由利而后可迪乎义 耳 ”[3]( )。 质疑之五 :人只要努力为善就是了,何必一定要信 天堂地狱呢?儒者引宋儒俞文豹《吹剑录》中的一句话 来质疑利玛窦的说法:“第先贤之书云:‘何必信天堂地 狱。如有天堂,君子必登之;如有地狱,小人必入之。 吾 当为君子则已。”’利玛窦 回答说 :“弗信天堂地狱之 理,决非君子。”他认为,只有确信天主有赏罚,人才会 努力为善。叶向高也提出了这一问题 ,说:“但执赏罚 为趋避 ,斯释 氏报应之说 ,吾儒所不喜道者 ,姑置之不 论何如?”艾儒略不同意这一说法 ,强调君子必须有所 敬畏。他说:“畏与不畏,此乃君子小人之分也。夫世 之所以陷溺愈深 ,造罪弥甚者,正由生死之大事不明, 身后之审判不论也。” J( ’ 当然,在基督教哲学中,道德行为的功利性与超功 利性也有某种统一。基督教哲学重身后之报而不重现 世之报,因而强调为善不求人知。《口铎 日抄》载立陶 宛传教士卢安德(~mdriusRudamina)之言日:“我等学 道之人 ,凡诸善事 ,须暗然行之。若为名心所动 ,昭昭 章示于人 ,则人或赞扬之,推重之 ,是已获善报矣 ,身后 何报焉?必也力行善事,不求人知。”“夫人不知者,天 主已知之。 人世所未报者 ,天主必终报之。”l4J( ’这实 际上是把当下道德行为的超功种陛与希求来世之报的 功利性统一起来了。 3.基督教的灵魂不灭学说和上帝赏善罚恶说对明 清之际中国哲学的影响 灵魂不灭学说和上帝赏善罚恶说对明清之际中国 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 : 一 是认同,主要表现在皈依了基督教 的部分学者 中。如杨廷筠在比较中西哲学异同时指出:“《大雅》之 文王,‘于昭于天,在帝左右’,精灵未尝散也。后人言 人死归于太虚 ,与西学灵性不灭之说 ,未同矣。灵性既 不可灭 ,必有造物主之审判,以定其永所,君子上达,与 天神为徒 ,小人下达,为魔鬼所苦,非如道家言仙 ,而不 言 非 仙。释 家 言 四生 六 道,又有 作 佛 往 生,未 同 矣。”[](啪 他认为,认同基督教的灵魂不灭学说和上帝 赏善罚恶说其实是向中国古代经典的回归。张星曜著 《天教补儒》,主张用上帝赏善罚恶说来弥补“孑L子无赏 罚之权”的不足 ,认为只有如此 ,才能使儒学具有更大 的道德约束力。 二是有保留地接受,主要表现在黄宗羲、王夫之等 人的思想中。黄宗羲认为,志士仁人灵魂不灭,而基督 教的上帝赏善罚恶说也可以“使阳世不得其平者,于此 无不平焉” J(嗍)。面对利玛窦引证“六经”之言来证 明中国古人相信灵魂不灭和上帝赏善罚恶的做法,王 夫之的思想陷入了矛盾之中:“盖鬼神者,君子不能谓 其无,而不可与天下明其有。……不能谓其无,‘六经’ 有微辞焉,郊庙有精意焉,妄者且有托焉。”[9](n 所以, 他虽然极力以关于 自然气化的论说来破除鬼神迷信 , 但并未完全否定鬼神的存在。他也像同时期的西方启 蒙者一样,既反对神学,又不肯宣传无神论。在他心中 所深藏着的,依然是如果没有一个赏善罚恶的神,人们 就会无恶不作的隐忧。 二、人的真正的家园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 按照基督教哲学的灵魂不灭说,人的肉体生命死 亡后 ,其灵魂复归于天上的上帝 ,所 以,灵魂 的家—一 人的终极 的精神家园——并不在现世 ,而是在天上。 中国上古经典原本也有人死后灵魂升天之说,但后儒 皆以现世为人的真正家园,认为只有在世间尽伦尽责, 才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人的真正的家园究竟 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也就成为儒学与基督教人生哲 学对话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利玛窦在写往西方的书信中陈述中国人的信仰状 况时说,“我不愿就中国的宗教思想浪费太多的纸张。 简单地说 ,上层社会人士皆为伊 比鸠鲁 (E curei— Ep0icure sts)享乐派,并非在名称上如此 ,而且在法律 与舆论上的确如此”;“尤其高官大员,几乎都不相信来 生,他们把今生当作天堂,肥吃海 喝……尽力享受”; “下层社会之人承认灵魂不死不灭 ,他们是属于毕达哥 拉斯派(Pitagorici~Pythagoreans),因为他们相信轮回, 担心吃肉吃鱼,人在另一世界变成禽兽 ,或禽兽会变成 人之故”[1o](朐卅 )。然而,他也发现,在中国的士大夫 中也有对人生意义作深 ^思考的人。《畸人十篇》第二 篇《人于今世陆侨寓耳》记录了 1602年他与明朝礼部 尚书冯琦的对话。在这篇对话中,利玛窦倾听了冯琦 对人生的思考,回答 了冯琦 的质疑,阐述了“天堂才是 人的真正的家园”的观 。 1.家在何处 ,何处才是人的真正的家园 对话6J、冯琦向利玛窦倾诉 人生之苦开始。冯琦论 人生之苦,简直说得沉痛到了极点。他首先将人与禽 兽作了对 比。从理论 匕说,天地万物之间唯人最贵 ,故 25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