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在战国时早已存在,因而他“对于上博藏楚竹书《周易》与今本《周易》经文内容大体一致这 件事”3并不感到惊讶。他的根据是:《晋书·束皙传》记载了晋时出土的汲冢战国《易》 经“与《周易》上、下经同”,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也说汲冢“《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 又《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载有周史以《周易》为陈侯敬仲占卜,用了今本《周易·观卦》六 四爻辞。 (二)爻题问题 楚竹书《周易》以“九”、“六”为爻题,表明先秦已有“九六”之名,直接证伪了所谓“九 六”爻题“皆为汉人所加”的说法。这一点学者都有指出。但这并没有证明春秋时有“九 六”之称,而只能证明战国时有此称,我们也不能据此认为“九六”之称始于此时。“爻题” 名最初由高亨先生提出,王新春先生则对此名作了进一步的界定,他把《左》《国》中记载 的“某卦之某爻”的以卦名为主体的称爻方式,名之为“文字式爻题”,而将后来以九六为主 体的称爻方式,名之为“数字式爻题”(第25页)3。他推断“数字式爻题”出现的年代“在 战国中期,乃至更早”(第22页)。关于数字式爻题之源的问题,王先生指出数字式爻 题导源于“大衍筮法”已是学界共识,他认为数字式爻题忠实地接续了文字式爻题时期的 以爻示变、筮占尚变之原则。他进而发掘了数字式爻题所含蕴的“流变互通”的深层意涵。 (三)卦画问题 廖名春先生认为简书阴爻作“八”,“是抄手为避免阴爻中间断开的部分墨水模糊连成 直线以致与阳爻相混而采取的变通办法2,并不一定与数字卦有关。这一点李学勤先 生早在其《周易经传溯源》一书中点明,学者们似已有共识。但这也并不能推翻张政烺先 生据殷周考古资料所提出的“数字卦”说。数字卦和符号卦的关系问题依然值得研究。王 新春先生认为,“符号化的卦爻画形式在《周易》古经于西周时期诞生的同时实际即必业已 存在! 而张政烺先生所释读的数字卦,则只会在具体卜筮操作中出现,它们当分别是 当时具体筮占所得数字尚未予以向阴阳爻转换的原始记录。”(第27页)王先生还指 出,“楚竹书《周易》的卦画,其上下两经卦间皆留有明显的间隙,一览便可清晰分辨出构成 别卦的是哪两个经卦。……可见,至少在楚竹书《周易》抄写的时代乃至其前,即已确立了 构成别卦的两个经卦既为两个相对独立之单元、又二而实一、一体无隔的理念。”(第27 页)39 此外,楚竹书《周易》涉及的有关卦名出现年代问题、本经作年等问题,廖名春先生在 其《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一文中都有谈到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考释上, 这是最为基础的工作。还有学者利用楚竹书《周易》的文字来解决以前尚未解决的其它古 文字的认读问题,或纠正以前的释读错误。因此,其古文字学上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相 比较而言,在易学文本解读以及易学问题上的研究似乎难以深入。虽然已有三种不同的 对楚竹书《周易》卦序的排法,但由于楚竹书《周易》残缺过半,使得卦序问题总是一种推 测。虽然已有学者例示了通过比较各种《周易》版本的用字用词,来发掘不同的《周易》版 本所反映的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状况和思想意义,但我们仍然需要其它领域的研究成果 作为佐证。解读《周易》卦爻辞及其思想文化内涵仍然是一件具体而微又十分艰巨的任 务 20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在 战国时早 已 存在 , 因而他 “ 对 于上 博藏楚竹书《周易 》与今本《周易 》经文 内容大体一致这 件事 ’心习 并不 感 到惊讶 。 他 的根据是 《晋 书 · 束哲传 》记 载 了晋 时 出土 的汲 家 战 国《易 》 经 “ 与《周易 》上 、 下经 同 ” ,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 序 》也说汲 家 “《周易 》上 下 篇与今 正 同 ” , 又《左 传 · 庄公二 十二年 》载有周史 以《周 易 》为陈侯 敬 仲 占 卜 , 用 了今 本《周 易 · 观 卦 》六 四 艾 辞 。 二 艾题 问题 楚竹 书《周易 》以 “ 九 ” 、 “ 六 ” 为艾 题 , 表 明先秦 已 有 “ 九六 ” 之名 , 直 接证 伪 了所 谓 “ 九 六 ” 交题 “ 皆为汉人 所 加 ” 的说法 。 这 一 点学 者都有 指 出 。 但这并没 有证 明春秋 时有 “ 九 六 ”之称 ‘ , 而 只能证 明战国时有此称 , 我们也 不 能据此 认 为 “ 九六 ” 之称始 于 此 时 。 “ 交题 ” 一 名最初 由高亨先生提 出 , 王新春先生则对此名作了进一步 的界定 , 他把《左 国 》中记 载 的 “ 某卦之某艾 ” 的 以卦名为主体的称丈方式 , 名之为 “ 文字式艾题 ” , 而将后来 以九六 为主 体 的称艾方式 , 名之为 “ 数字式交题 ” 第 页 〕 。 他推断 “ 数字式交题 ” 出现 的年代 “ 在 战 国 中期 , 乃 至更 早 ” 第 页 幻 。 关 于 数字式 交题 之 源 的 问题 , 王 先生 指 出数 字式 交 题导 源 于 “ 大衍 笙 法 ” 已 是 学界共识 , 他认 为数字 式 艾题 忠 实地 接续 了文字 式 丈题 时 期 的 以交示 变 、 笠 占尚变之原则 。 他 进而发掘 了数字式艾题所含 蕴 的 “ 流变互 通 ” 的深层 意涵 。 三 卦 画 问题 廖名 春先 生认为简书阴艾作 “ 八 ” , “ 是抄手为避免 阴交 中间断开 的部分墨水模糊连成 直线 以致 与 阳交相混 而采取 的变通 办法 ” ’〕, 并 不 一 定 与数 字卦有关 。 这 一 点李 学 勤先 生早 在其《周易经传溯源 》一 书 中点 明 , 学者们 似 已有共识 。 但这 也并 不 能 推 翻 张政娘 先 生 据殷 周考古 资料所 提 出的 “ 数字卦 ”说 。 数字卦和符号卦的关 系 问题依然值得研究 。 王 新 春先生认 为 , “ 符号 化 的卦艾 画形 式在《周易 》古经 于西 周时期诞 生 的同时实际 即必业 已 存在 … …而 张政娘先生所释读的数字卦 , 则 只会在 具体 卜篮操作 中出现 , 它们 当分别是 当时具体笙 占所 得数 字 尚未 予 以 向阴 阳 丈 转换 的原始 记 录 。 ” 第 页 户幻 王 先 生 还 指 出 , “ 楚竹 书《周易 》的卦画 , 其上下两 经 卦 间皆留有明显 的间 隙 , 一览便可清晰分辨出构成 别 卦 的是哪两 个 经 卦 。 … …可见 , 至少在楚竹 书《周易 》抄写 的时代乃 至其前 , 即 已 确立 了 构 成别卦 的两 个 经卦 既 为 两 个 相 对 独 立 之 单 元 、 又 二 而 实 一 、 一 体 无 隔 的理 念 。 ” 第 页 。 此外 , 楚竹 书《周 易 》涉及 的有关卦名 出现 年 代 问题 、 本 经 作 年 等 问题 , 廖名 春先 生 在 其《上海博 物馆藏 楚简 周 易 管窥 》一 文 中都有谈 到 。 综 上所 述 , 目前对 于上 海博 物馆藏 战国楚 竹 书《周易 》的研究 主要集 中在文字考 释上 , 这 是最 为基 础 的工作 。 还 有 学者利用 楚竹 书《周易 》的文字来解 决 以前 尚未解 决 的其它古 文 字 的认读 问题 , 或 纠正 以前 的释读错 误 。 因此 , 其古文字学上 的意义 是显 而易见 的 。 相 比较而言 , 在 易学 文本解读 以及易学 问题 上 的研 究 似乎 难 以深 人 。 虽 然 已 有 三 种 不 同 的 对楚 竹 书《周易 》卦序 的排 法 , 但 由于 楚 竹 书《周 易 》残 缺 过 半 , 使 得 卦序 问题 总是 一 种 推 测 。 虽 然 已 有 学者例示 了通过 比较各种《周 易 》版 本 的 用 字 用 词 , 来 发 掘 不 同的《周 易 》版 本所 反 映 的不 同时代 的社会 文化 状况 和 思 想 意义 , 但 我们 仍然 需要 其 它领 域 的研究 成果 作 为佐证 。 解读《周 易 》卦交辞及 其思 想 文 化 内涵仍然 是 一 件具 体而微 又 十分艰 巨 的任 务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