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18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第23卷 势严峻。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河西走廊的城市化进程必然加快。快速城镇化进程中 水资源的硬约束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分析水资源对武威市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机制,探讨城市化 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对于改善河西走廊区域生态环境推进武威市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 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1985-2005年武威市统计年鉴和水利年报。 1水资源是武威城市兴衰与城镇变迁的关键限制因素 从根本上看,武威市城市发展的过程即不断与水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的过程,从本质上看,则是 干旱区城市及人类社会发展在多重时空尺度上与自然生态环境变迁的多维度耦合作用,在较长的耦合作 用下,以水为主的自然因素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城市发展的时空秩序,与城市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唇齿 相依的复杂关系(图1) 1.1水资源总量的变化与城镇人口规模、农业经济的兴衰休戚相关 在时间维度上,从汉朝至明清,武威 灌溉农业绿洲人口和城镇规模的更迭变 成市系统弱性的根源 化都随着境内石羊河及其各支流水量的 变化不断地变化。第四纪发源于祁连山城市开放巨系统 水资源 白然开放L系统 东段的石羊河的形成为武威盆地和民勤 盆地城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文条件。城市时空结构 水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系统 伴随石羊河流域水量的丰欠,加上政治、 战事、社会变迁、丝绸之路等因素影响,武 城市规模 水资源总量 城市一生态耦合交互作用L系 威城镇随之兴衰。汉朝至唐朝,境内石羊 河流域水系交错,祁连山冰雪融水带给石 城市铃济功能人水价厂产业结构 城市生态空间 羊河充足的水源,这期间,在武威盆地、民 勤盆地形成了姑臧、武威、武安郡、宣武 城山系统先进性的保障 休屠、鸾乌、扑怀、苍松等一批主要的城 镇。西汉太始2年,武威郡人口76×10 人,至唐天宝元年,人口达到1282×10F 图1水资源与城市化相互作用机制 ig 1 Recp ocity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and water resources 人,比西汉人口增加一倍左右。至唐后 期,流域内大部分河流从长流水变为季节性河流,区域内水资源量骤减,人类的农业活动受到限制,随着一 些河流湖泊的干涸,汉代以来形成的武安宣武、休屠等逐渐荒废1l。到明清时期,随着明初政府开荒屯 田兴修水利,武威农业发展达到顶峰,水源丰富、水量充足的武威、永昌、民勤一带人类活动频繁,集聚了大 量的人口,城镇密集,街市繁荣;到了清末,由于昌宁湖、腰井子湖、马莲井湖、马营湖等的干涸,加之荒灾 战事等因素,境内各城镇人口趋减,经济渐不如前 水资源的空间变化也引起了武威境内石羊河流域上下游人口多寡、城镇疏密、规模大小的地域差异 图2)。处于上游的武威盆地占地利之优势,石羊河及各支流的大部分水量在这里被开发利用,成为区域 内人口密集、农业发达、城镇广布的地带,而处于下游的民勤盆地,就只能以石羊河和金川河上游的来水量 和终端湖的大小来定其发展。民勤绿洲始于汉代,繁荣于魏晋,鼎盛于近代,萧条于现代,从一个"土沃泽 饶、可耕可渔"的湿生环境演变为"十地九沙、非灌不殖"的漫长的发展历史,同上游人类活动的日益频 繁和对水资源的过度索取引起的沙漠化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12河流迁徙导致旧城镇的消亡和新城镇的形成发展 受干旱的气候条件和生产力的影响,绿洲城市一般都分布在河流冲刷形成的三角洲平原或冲积平原 上。这些地方一般来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取水较易、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具备城镇发展的良好条 件。一旦河流改道迁徙,那么依河流而兴的绿洲城市就会失去继续发展的稳定水源保障绿洲生态大环境 逐渐凋敝,生产活动逐渐萎缩,生命无法维持,城市逐步衰败,最终走向消亡。武威市城镇的消亡兴起无 例外也受到这一客观规律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武威绿洲和民勤绿洲的河道、湖泊有由西向 东逐渐迁移的事实,伴随着水系的变化,武威城镇的位置也随之变化图1)。据统计,武威现存的19处古 文化遗址中,由于水系向东演变河流改道、干旱缺水、土地沙化而引起的文明没落有8处,占421%。可 91994-2009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enki.net势严峻。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河西走廊的城市化进程必然加快 [ 13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 水资源的硬约束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 15 ]。因此 ,分析水资源对武威市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机制 ,探讨城市化 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 ,对于改善河西走廊区域生态环境 ,推进武威市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 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 1985 - 2005年武威市统计年鉴和水利年报。 1 水资源是武威城市兴衰与城镇变迁的关键限制因素 从根本上看 ,武威市城市发展的过程即不断与水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的过程 ,从本质上看 ,则是 干旱区城市及人类社会发展在多重时空尺度上与自然生态环境变迁的多维度耦合作用 ,在较长的耦合作 用下 ,以水为主的自然因素以其特有的方式 ,影响着城市发展的时空秩序 ,与城市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唇齿 相依的复杂关系 (图 1)。 1. 1 水资源总量的变化与城镇人口规模、农业经济的兴衰休戚相关 图 1 水资源与城市化相互作用机制 Fig. 1 Recip rocity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and water resources 在时间维度上 ,从汉朝至明清 ,武威 灌溉农业、绿洲人口和城镇规模的更迭变 化都随着境内石羊河及其各支流水量的 变化不断地变化。第四纪发源于祁连山 东段的石羊河的形成为武威盆地和民勤 盆地城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文条件。 伴随石羊河流域水量的丰欠 ,加上政治、 战事、社会变迁、丝绸之路等因素影响 ,武 威城镇随之兴衰。汉朝至唐朝 ,境内石羊 河流域水系交错 ,祁连山冰雪融水带给石 羊河充足的水源 ,这期间 ,在武威盆地、民 勤盆地形成了姑臧、武威、武安郡、宣武、 休屠、鸾乌、扑怀、苍松等一批主要的城 镇。西汉太始 2年 ,武威郡人口 7. 6 ×10 4 人 ,至唐天宝元年 ,人口达到 12. 82 ×10 4 人 ,比西汉人口增加一倍左右。至唐后 期 ,流域内大部分河流从长流水变为季节性河流 ,区域内水资源量骤减 ,人类的农业活动受到限制 ,随着一 些河流湖泊的干涸 ,汉代以来形成的武安、宣武、休屠等逐渐荒废 [ 16 ]。到明清时期 ,随着明初政府开荒屯 田兴修水利 ,武威农业发展达到顶峰 ,水源丰富、水量充足的武威、永昌、民勤一带人类活动频繁 ,集聚了大 量的人口 ,城镇密集 ,街市繁荣 ;到了清末 ,由于昌宁湖、腰井子湖、马莲井湖、马营湖等的干涸 ,加之荒灾、 战事等因素 ,境内各城镇人口趋减 ,经济渐不如前。 水资源的空间变化也引起了武威境内石羊河流域上下游人口多寡、城镇疏密、规模大小的地域差异 (图 2)。处于上游的武威盆地占地利之优势 ,石羊河及各支流的大部分水量在这里被开发利用 ,成为区域 内人口密集、农业发达、城镇广布的地带 ,而处于下游的民勤盆地 ,就只能以石羊河和金川河上游的来水量 和终端湖的大小来定其发展。民勤绿洲始于汉代 ,繁荣于魏晋 ,鼎盛于近代 ,萧条于现代 ,从一个 "土沃泽 饶、可耕可渔 "的湿生环境演变为 "十地九沙、非灌不殖 "的漫长的发展历史 [ 17 ] ,同上游人类活动的日益频 繁和对水资源的过度索取引起的沙漠化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1. 2 河流迁徙导致旧城镇的消亡和新城镇的形成发展 受干旱的气候条件和生产力的影响 ,绿洲城市一般都分布在河流冲刷形成的三角洲平原或冲积平原 上。这些地方一般来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取水较易、农业发达、交通便利 [ 18 ] ,具备城镇发展的良好条 件。一旦河流改道迁徙 ,那么依河流而兴的绿洲城市就会失去继续发展的稳定水源保障 ,绿洲生态大环境 逐渐凋敝 ,生产活动逐渐萎缩 ,生命无法维持 ,城市逐步衰败 ,最终走向消亡。武威市城镇的消亡兴起无一 例外也受到这一客观规律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武威绿洲和民勤绿洲的河道、湖泊有由西向 东逐渐迁移的事实 ,伴随着水系的变化 ,武威城镇的位置也随之变化 (图 1)。据统计 ,武威现存的 19处古 文化遗址中 ,由于水系向东演变、河流改道、干旱缺水、土地沙化而引起的文明没落有 8处 ,占 42. 1%。可 ·118· 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 第 23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