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1期 蔺雪芹等水资源硬约束下的武威城市化过程与节水型城市建设 119· 考的16处古郡址、古县址及都尉所均是沿着大西河、东大河、石羊河大靖河、古浪河等河流的两岸或者上 下游布局。如民勤,随着大西河河道和自然绿洲自西向东迁移,依古河道发展起来的三角城等早期居 民点逐渐衰败,新的聚落在新的大西河河道两旁形成,城镇逐步形成并发展 可见,水孕育了武威的文化,决定了武威古城的分布并维系着武威城镇的发展。水系变迁是影响武威 城市变迁的重要的自然生长力,它破坏了城市发展的生态秩序,并使得城市在水资源演化过程中寻求最优 分布,以获取最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 1.3水资源空间分布是武威城镇体系形成的自然基础,并进一步制约着当代武威城镇体系的优化 受到干旱地表结构的影响,城镇发展 的唯水性"使水源丰富成为城市形成发 展的首要条件。受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 的深刻影响,主要城镇武威、天祝、古浪、 民勤等均沿杂木河、金强河、古浪河、石羊 角城放八西渠道 河等主要的河道布局,同时由于水资源的 东湖镇 有限性和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武威境内 连城古址山镇 石羊河流域各绿洲的分布较为分散,且规 东坝镇 模不大,彼此相隔甚远1,相应的城镇体 红沙堡遗址民勤县 系表现出如下特征:1)城镇拓展空间有 柳湖墩遗址 限,城镇规模小、密度低,等级结构不完 善。2005年武威市除3县1区外,共有乡 桌城 镇93个,形成了中心城区一中心镇一重点增地镇 镇—一般乡镇的城镇体系框架。除中心 罐滩遗址 城区外,人口在6-8万的县城和中心镇有 娘娘台 天祝、古浪、民勤和黄羊三县一镇,人口在 镇,背次 2-6万之间的重点镇25个,人口在2万 大了不主景占城 人以下的一般镇有67个,城镇体系首位城 海子滩 市不明显,等级规模偏小,同级城市规模 大靖镇 相差不大,处于无序的低级均衡阶段;2) 哈溪镇昌松 城镇密度低,空间分布不均衡。2005年 一企、 武威市城镇密度29个历km2,其中凉州 酱,打柴沟镇松山占城 区72个历kn2,民勤县11个历km2,古 大祝液族 浪县37个历km2,天祝县26个历kmn2 图例 城市数量偏少,且主要密集在水源丰富的 新石器时代遗址 地区;3)城镇发展环境封闭,产业同构,专 汉代古城 门化程度低。由于在各自绿洲内相对封 唐代古城 闭,自成体系,相互之间经济联系不多,致 现代城镇 使散布在绿洲内的城镇其基本职能都停 留在低水平的地方性集镇上,各级城镇产 图2武威各代古城遗址变迁分布 业结构雷同,大多数为所在地区的商业贸 Fig 2 D istribution and vicissitude of archaic town in W uei City 易、农产品加工服务中心,且专门化程度很低,城镇职能分工不明显;4)城镇体系呈大范围稀疏区包围的 小尺度斑状稠密区,且稠密之间缺少过渡,表现为明显的组团结构特征:依托于武威绿洲民勤绿洲和金强 河的武威片区、民勤片区和天祝片区。空间相互作用上因被大面积的戈壁分割形成不连续地域,加之市场 发育程度低、各城镇间竖冋行政联系多、横向经济联系少,所以在同一团块内城镇间相互作用较强,而不同 的城镇团块间相互作用较弱);5)城镇之间空间间隔远,各城镇发展相对独立,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难以 形成和发挥,城镇之间联动发展的良性网络体系难以形成。随着今后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口将进一步向 城镇集聚,由水资源主导的这种"斑状绿洲±大片荒漠"的地理条件将势必影响武威市城镇体系规模、等 级、空间结构的优化。 1.4用水结构影响了产业发展格局,限制了实现城市资本积累的产业优化升级考的 16处古郡址、古县址及都尉所均是沿着大西河、东大河、石羊河、大靖河、古浪河等河流的两岸或者上 下游布局 [ 19 ]。如民勤 ,随着大西河河道和自然绿洲自西向东迁移 ,依古河道发展起来的三角城等早期居 民点逐渐衰败 ,新的聚落在新的大西河河道两旁形成 ,城镇逐步形成并发展。 可见 ,水孕育了武威的文化 ,决定了武威古城的分布并维系着武威城镇的发展。水系变迁是影响武威 城市变迁的重要的自然生长力 ,它破坏了城市发展的生态秩序 ,并使得城市在水资源演化过程中寻求最优 分布 ,以获取最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 1. 3 水资源空间分布是武威城镇体系形成的自然基础 ,并进一步制约着当代武威城镇体系的优化 图 2 武威各代古城遗址变迁分布 Fig. 2 D istribution and vicissitude of archaic town in W uwei City 受到干旱地表结构的影响 ,城镇发展 的 "唯水性 "使水源丰富成为城市形成发 展的首要条件。受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 的深刻影响 ,主要城镇武威、天祝、古浪、 民勤等均沿杂木河、金强河、古浪河、石羊 河等主要的河道布局 ,同时由于水资源的 有限性和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 ,武威境内 石羊河流域各绿洲的分布较为分散 ,且规 模不大 ,彼此相隔甚远 [ 18 ] ,相应的城镇体 系表现出如下特征 : 1 )城镇拓展空间有 限 ,城镇规模小、密度低 ,等级结构不完 善。2005年武威市除 3县 1区外 ,共有乡 镇 93个 ,形成了中心城区 —中心镇 —重点 镇 —一般乡镇的城镇体系框架。除中心 城区外 ,人口在 6 - 8万的县城和中心镇有 天祝、古浪、民勤和黄羊三县一镇 ,人口在 2 - 6万之间的重点镇 25个 ,人口在 2万 人以下的一般镇有 67个 ,城镇体系首位城 市不明显 ,等级规模偏小 ,同级城市规模 相差不大 ,处于无序的低级均衡阶段 ; 2 ) 城镇密度低 ,空间分布不均衡。2005年 , 武威市城镇密度 29个 /万 km 2 ,其中凉州 区 72个 /万 km 2 ,民勤县 11个 /万 km 2 ,古 浪县 37个 /万 km 2 ,天祝县 26个 /万 km 2 , 城市数量偏少 ,且主要密集在水源丰富的 地区 ; 3)城镇发展环境封闭 ,产业同构 ,专 门化程度低。由于在各自绿洲内相对封 闭 ,自成体系 ,相互之间经济联系不多 ,致 使散布在绿洲内的城镇其基本职能都停 留在低水平的地方性集镇上 ,各级城镇产 业结构雷同 ,大多数为所在地区的商业贸 易、农产品加工服务中心 ,且专门化程度很低 ,城镇职能分工不明显 ; 4)城镇体系呈大范围稀疏区包围的 小尺度斑状稠密区 ,且稠密之间缺少过渡 ,表现为明显的组团结构特征 :依托于武威绿洲、民勤绿洲和金强 河的武威片区、民勤片区和天祝片区。空间相互作用上因被大面积的戈壁分割形成不连续地域 ,加之市场 发育程度低、各城镇间竖向行政联系多、横向经济联系少 ,所以在同一团块内城镇间相互作用较强 ,而不同 的城镇团块间相互作用较弱 [ 20 ] ; 5)城镇之间空间间隔远 ,各城镇发展相对独立 ,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难以 形成和发挥 ,城镇之间联动发展的良性网络体系难以形成。随着今后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人口将进一步向 城镇集聚 ,由水资源主导的这种 "斑状绿洲 +大片荒漠 "的地理条件将势必影响武威市城镇体系规模、等 级、空间结构的优化。 1. 4 用水结构影响了产业发展格局 ,限制了实现城市资本积累的产业优化升级 第 1期 蔺雪芹等 水资源硬约束下的武威城市化过程与节水型城市建设 ·119·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