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1.1论面子功夫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际遇的世界中,这个世界使他与其他参与者有面对面或间接的接 触。在这每一个接触中,他趋向于采用一种有时称为“路线”(line)的言语或非言语的行为 模式。通过这一模式,他表达自己对接触状态的看法,并借此表达他对参与者(尤其是他自 己)的评价。无论一个人是否有意采取一种路线,他将发现自己实际上已经这么做了。其他 参与者会假设他或多或少已经有意地采取了一个立场,因而,如果他要处理他们对他的反应, 他必须考虑他们可能已经对他形成的印象 面子 “面子”这个术语可以定义为一种正面的社会价值,人们通过别人假设他会在某个特 定接触中采取的路线,来有效地为自己争取这一价值。面子是一种用人们公认的社会品格来 描绘的自我形象,尽管他人可能会分享这一形象,因为当一个人在进行自我的良好展现时, 也为他的职业或宗教进行了良好的展现 对在与他人的接触中所享有的面子,人们倾向于对它立即做出一个情感上的反应。他 在面子中投入自己的感情,他的“情感”变得依恋它。如果际遇维护了一个他认为理所当然 的形象时,他可能会对此无动于衷。如果事情建立起一个比他预期要好的面子时,他很可能 会“感觉良好”:如果他通常的期望没有满足,可以想象他会“感觉糟糕”或“感觉受到伤 害”。一般而言,人们留恋一种特定的面子,加之,他自己和别人能够轻松地传递否定的信 息,这提供了一个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人们发现参与与他人的任何接触是一种承诺。一个人也 会对其他参与者保持的面子有感情,尽管这些感情与他对自己面子的感情在数量和方向上有 所差异,但这些情感会迅速和自发地融入他人的面子中,就像他对自己的面子所投入的情感。 一个人自己的面子和其他人的面子是同一种类的概念。群体的规则和对情境的定义决定了 个人对面子会有多大的情感,以及这一情感是如何在涉及到的各个面子中进行分配的。 当一个人有效采取的路线展示出他的形象内在一致时,人们就可能会说他有面子、符 合面子,或者保住面子。这可以通过其他参与者传递的判断和证据中得到印证,也可以通过 在情境中客观中介传递的证据来确认。在这些情况下,人的面子显然不是住在他身体内或身 体上的某个东西,而是分布在际遇事件流中的某一事物,并且只有当事件被观察和解释其中 表达的评价时,它才显露出来。 路线在与他人的接触中被个人也为了个人而维持,它趋向于成为一个合法的制度化形 式。在某个特定种类的接触中,一个拥有己知或可见品格的交际者期待自己能维持某一特定 面子,同时也感到这么做符合道德标准。考虑到他的品格和人际交往的规约性质,他会发现 只有很少的路线可以供他选择,而且只有很少可选的面子等待着他。而且,在少量已知的品 格基础上,他被赋予承担大量其他品格的责任。他的共同参与者们不一定意识到其中许多品 格的特征,直到他的行为明显败坏了他所拥有的这些品格,接着,每个人都意识到这些品质 并且假设他原来故意造成了拥有这些品质的假象。 这样,当对面子的关注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当前活动时,为了在这一活动中保持面子 他必须考虑到自己在这一活动以外的社会世界中的位置。一个能在当前状态下保持面子的 人,有意避免了过去的某些行动,因为这些行动以后可能会难以处理。此外,他现在害怕失 去面子,部分是因为他人会把这点视为一个标志,今后不必再表现出对他情感的考虑。然而 当前状态和更广大的社会世界间的相互依赖具有局限性:与一些今后不会再交往的人发生的 际遇,使人能够任意选择偏激但未来会败坏自己声誉的路线,或者忍受屈辱,而这样的屈辱 会使以后的交往变得很感概又不得不面对 H E Interaction Ritual( Garden City,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67[ 19551), pp5-9, 41-4511.1 论面子功夫﹡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际遇的世界中,这个世界使他与其他参与者有面对面或间接的接 触。在这每一个接触中,他趋向于采用一种有时称为“路线”(line)的言语或非言语的行为 模式。通过这一模式,他表达自己对接触状态的看法,并借此表达他对参与者(尤其是他自 己)的评价。无论一个人是否有意采取一种路线,他将发现自己实际上已经这么做了。其他 参与者会假设他或多或少已经有意地采取了一个立场,因而,如果他要处理他们对他的反应, 他必须考虑他们可能已经对他形成的印象。 面子 “面子”这个术语可以定义为一种正面的社会价值,人们通过别人假设他会在某个特 定接触中采取的路线,来有效地为自己争取这一价值。面子是一种用人们公认的社会品格来 描绘的自我形象,尽管他人可能会分享这一形象,因为当一个人在进行自我的良好展现时, 也为他的职业或宗教进行了良好的展现。 对在与他人的接触中所享有的面子,人们倾向于对它立即做出一个情感上的反应。他 在面子中投入自己的感情,他的“情感”变得依恋它。如果际遇维护了一个他认为理所当然 的形象时,他可能会对此无动于衷。如果事情建立起一个比他预期要好的面子时,他很可能 会“感觉良好”;如果他通常的期望没有满足,可以想象他会“感觉糟糕”或“感觉受到伤 害”。一般而言,人们留恋一种特定的面子,加之,他自己和别人能够轻松地传递否定的信 息,这提供了一个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人们发现参与与他人的任何接触是一种承诺。一个人也 会对其他参与者保持的面子有感情,尽管这些感情与他对自己面子的感情在数量和方向上有 所差异,但这些情感会迅速和自发地融入他人的面子中,就像他对自己的面子所投入的情感。 一个人自己的面子和其他人的面子是同一种类的概念。群体的规则和对情境的定义决定了一 个人对面子会有多大的情感,以及这一情感是如何在涉及到的各个面子中进行分配的。 当一个人有效采取的路线展示出他的形象内在一致时,人们就可能会说他有面子、符 合面子,或者保住面子。这可以通过其他参与者传递的判断和证据中得到印证,也可以通过 在情境中客观中介传递的证据来确认。在这些情况下,人的面子显然不是住在他身体内或身 体上的某个东西,而是分布在际遇事件流中的某一事物,并且只有当事件被观察和解释其中 表达的评价时,它才显露出来。 路线在与他人的接触中被个人也为了个人而维持,它趋向于成为一个合法的制度化形 式。在某个特定种类的接触中,一个拥有已知或可见品格的交际者期待自己能维持某一特定 面子,同时也感到这么做符合道德标准。考虑到他的品格和人际交往的规约性质,他会发现 只有很少的路线可以供他选择,而且只有很少可选的面子等待着他。而且,在少量已知的品 格基础上,他被赋予承担大量其他品格的责任。他的共同参与者们不一定意识到其中许多品 格的特征,直到他的行为明显败坏了他所拥有的这些品格,接着,每个人都意识到这些品质 并且假设他原来故意造成了拥有这些品质的假象。 这样,当对面子的关注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当前活动时,为了在这一活动中保持面子, 他必须考虑到自己在这一活动以外的社会世界中的位置。一个能在当前状态下保持面子的 人,有意避免了过去的某些行动,因为这些行动以后可能会难以处理。此外,他现在害怕失 去面子,部分是因为他人会把这点视为一个标志,今后不必再表现出对他情感的考虑。然而, 当前状态和更广大的社会世界间的相互依赖具有局限性:与一些今后不会再交往的人发生的 际遇,使人能够任意选择偏激但未来会败坏自己声誉的路线,或者忍受屈辱,而这样的屈辱 会使以后的交往变得很感概又不得不面对。 ﹡ 摘自 Interaction Ritual ( Garden City,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67 [ 1955 ] ), pp.5-9, 41-45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