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宗教知识 正因为“气”是生命之源,是人体致病的主 也曾强调防微杜渐的重要性:“治身养性,务谨 要原因,即如《抱朴子内篇》所言:“身劳则神 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 散,气竭则命终。”因此,修道治病的首要任务 为无伤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至 就是行气健身。《云笈七籤》载《服气疗病论》也 亿也。若能爱之于微,成之于著,则几乎知道 肯定行气治病的妙用:“夫气之为功也,广矣妙 矣。”孙思邈对葛洪“治未病”等重视疾病预防 矣。…是能存之为家,则神灵俨然;用之于 的道教医学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在《千金 禁,则功效著矣。况以我之心,使我之气,适我 要方》中,他把预防疾病看成是医道之上乘,认 之体,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焉?习服闲居则易 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 为存,使诸有疾痛,皆可按而疗之。” 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 为此,道教还发明了许多强身健体的行气 救矣。” 法术,如导引、吐纳、服气等炼气功法。陶弘景 就道医医德而言,孙思邈堪称楷模。本着 在《养性延命录》中独辑《服气疗病篇》,阐明如 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孙思邈首先强调“大医习 何行气治病:“常闭气纳息,从平旦至日中,乃 业”,“大医精诚”,认为习医者应精通医理,“博 跪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十,乃 极医源,精勤不倦。”其次,孙思邈认为道医应 起行言笑。其偶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 有不惮劳苦的敬业奉献精神。“其有患疮痍、下 所患,必存其身头面、九窍、五脏、四肢,至于发 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 端,皆令所在觉其气云行体中,起于鼻口,下达 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 十指末,则澄和真神,不须针药灸刺。凡行气欲 也。”最后,孙思邈强调为医者应怀侧隐之情, 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 对患者要一视同仁,视患如亲。“凡大医治病, 和气住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时气中冷, 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 可闭气以取汗,汗出周身则解矣。”《养性延命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 录》还载有“吐故纳新”的“吹”、“呼”、“唏”、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 “呵”、“嘘”、“咽”等六气治病法:“凡病之来,不 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 离于五脏,事须识根。不识者,勿为之耳。心藏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 病者,体有冷热,呼吹二气出之;肺藏病者,胸 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 背胀满,嘘气出之;脾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 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 身痒疼闷,唏气出之。肝藏病者,眼疼,愁优不 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此外,高度的责任心 乐,呵气出之。已上十二种调气法,依常以鼻引 也是道医医德的重要表现。《抱朴子内篇·对 气,口中吐气,当令气声逐字吹呼嘘呵唏咽吐 俗》云:“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 之。若患者依此法,皆须恭敬用心为之,无有不 不枉死为上功也。”《勤求》篇也告诫道:“人能 差(瘥),愈病长生要术。” 救治者,必不为之吝劳辱而惮卑辞也。必获生 在强调行气治病的同时,葛洪和陶弘景都 生之功也。”陶弘景则警示道:“至于汤药,一物 反对巫祝祈祷、占卜祭祀等非科学治病术,表 有谬,便性命及之。”这种严谨负责的态度,无 现了道医治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务实及科学 疑是其医疗过程中崇高医德的生动体现。 理性精神。 (注:本成果属于“科学、道教与再启蒙”国 值得一提的是,道教医学文化还十分注重 际顶目,批准号GPSSMAP04。由巴黎多学科大 疾患的预防及敬业之医德。《抱朴子内篇·地 学和美国埃朗大学共同主持的GPSS大奖工程 真》曾云:“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 资助。) 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极言》 ◇44◇ 万方数据正因为“气”是生命之源,是人体致病的主 要原因,即如《抱朴子内篇》所言:“身劳则神 散,气竭则命终。”因此,修道治病的首要任务 就是行气健身。《云笈七藏》载钼艮气疗病论》也 肯定行气治病的妙用:“夫气之为功也,广矣妙 矣。……是能存之为家,则神灵俨然;用之于 禁,则功效著矣。况以我之心,使我之气,适我 之体,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焉?习服闲居则易 为存,使诸有疾痛,皆可按而疗之。” 为此,道教还发明了许多强身健体的行气 法术,如导引、吐纳、服气等炼气功法。陶弘景 在《养性延命录》中独辑《服气疗病篇》,阐明如 何行气治病:“常闭气纳息,从平旦至日中,乃 跪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十,乃 起行言笑。其偶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 所息,必存其身头面、九窍、五脏、四肢,至于发 端,皆令所在觉其气云行体中,起于鼻口,下达 十指末,则澄和真神,不须针药灸刺。凡行气欲 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 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时气中冷, 可闭气以取汗,汗出周身则解矣。”《养性延命 录》还载有“吐故纳新”的“吹”、“呼”、“唏”、 “呵”、“嘘”、“咽”等六气治病法:“凡病之来,不 离于五脏,事须识根。不识者,勿为之耳。心藏 病者,体有冷热,呼吹二气出之;肺藏病者,胸 背胀满,嘘气出之;脾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 身痒疼闷,唏气出之。肝藏病者,眼疼,愁忧不 乐,呵气出之。已上十二种调气法,依常以鼻引 气,口中吐气,当令气声逐字吹呼嘘呵唏咽吐 之。若患者依此法,皆须恭敬用心为之,无有不 差(瘥),愈病长生要术。” 在强调行气治病的同时,葛洪和陶弘景都 反对巫祝祈祷、占卜祭祀等非科学治病术,表 现了道医治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务实及科学 理}生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道教医学文化还十分注重 疾息的预防及敬业之医德。《抱朴子内篇·地 真》曾云:“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 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极言》 也曾强调防微杜渐的重要性:“治身养性,务谨 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 为无伤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至 亿也。若能爱之于微,成之于著,则几乎知道 矣。”孙思邈对葛洪“治未病”等重视疾病预防 的道教医学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在《干金 要方》中,他把预防疾病看成是医道之上乘,认 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 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 救矣。” 就道医医德而言,孙思邈堪称楷模。本着 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孙思邈首先强调“大医习 业”,“大医精诚”,认为习医者应精通医理,“博 极医源,精勤不倦。”其次,孙思邈认为道医应 有不惮劳苦的敬业奉献精神。“其有患疮痍、下 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隗凄怜 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 也。”最后,孙思邈强调为医者应怀恻隐之情, 对患者要一视同仁,视患如亲。“凡大医治病, 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 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 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 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 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 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 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此外,高度的责任心 也是道医医德的重要表现。《抱朴子内篇·对 俗》云:“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 不枉死为上功也。”《勤求》篇也告诫道:“人能 救治者,必不为之吝劳辱而惮卑辞也。必获生 生之功也。”陶弘景则警示道:“至于汤药,一物 有谬,便|生命及之。”这种严谨负责的态度,无 疑是其医疗过程中崇高医德的生动体现。 (注:本成果属于“科学、道教与再启蒙”国 际项目,批准号GPSSMAP04。由巴黎多学科大 学和美国埃朗大学共同主持的GPSS大奖工程 资助。) ◇44◇ 万方数据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