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宗教知识 气本少,受气本少则伤深,伤深则难救,难救故 乃是由于阴阳二气不调所致,“阴阳之气不得 不成仙也。”葛洪为此还特意进行了细致的对 宣泻,变成痈疽丁毒恶疮诸肿。”“阴胜则阳病, 比求证:“设有数人,年纪老壮既同,服食厚薄 阳胜则阴病,阴阳调和,(人)则平安。”(《道藏》 又等,俱造沙漠之地,并冒严寒之夜,素雪坠于 第26册,205、438、518页) 上,玄冰结于下,寒风摧条而宵骇,咳唾凝泺于 此外,《梁陶隐居序》还指出了其它一些招 唇吻,则其中将有独中冷者,而不必尽病也。非 疾致病的因素:“若饮食恣情,阴阳不节,最为 冷气之有偏,盖人体有不耐者耳。故俱食一物, 百疴之本,致使虚损内起,风湿外浸,所以共成 或独以结病者,非此物之有偏毒也。钧器齐饮, 其害。”《养性延命录》援引《道机》指出:“人生 而或醒或醉者,非酒势之有彼此也。同冒炎暑, 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 而或独以喝死者,非天热之有公私也。齐服一 过差,淫洗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 药,而或昏瞑烦闷者,非毒烈之有爱憎也。”当 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然有必要指出的是,葛洪在科学地洞见内在体 疾病的产生往往不是某种单一原因造成 质的不同与外在风寒暑湿等环境的诱发等因 的,而是由于人的生理、心理及生活环境等诸 素对致病有很大影响的同时,还指出“无道”致 多内外因素共同使然。《养性延命录》非常赞同 病论,这种神秘病因论可能是宗教医学本身所 《明医论》所言的“五劳”生“六极”,“六极”致 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在《极言》中,葛洪指出: “七伤”的恶性病因链:“《明医论》云:疾之所 “由兹以观,则人之无道,体已素病,因风寒暑 起,自生五劳,五劳既用,二藏先损,心肾受邪, 湿者以发之耳。苟能令正气不衰,形神相卫,莫 府(腑)藏(脏)俱病。五劳者:一日志劳,二日思 能伤也。凡为道者,常患于晚,不患于早也。恃 劳,三日心劳,四日忧劳,五日疲劳。五劳则生 年纪之少壮,体力之方刚者,自役过差,百病兼 六极:一日气极,二日血极,三日筋极,四日骨 结,命危朝露。”但是从心理疗法来看,无道之 极,五日精极,六日髓极。六极即为七伤,七伤 人往往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心理压力,因 故变为七痛,七痛为病,令人邪气多正气少。” 此,无道致病,有道体健,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在《补阙时后百一方·序》中,陶弘景将致病的 应不容忽视。 原因概括为“内疾、外发、他犯”三大类:“按病 陶弘景也十分推崇因气致病的病因说。在 虽千种,大约只有三条而已。一则脏腑经络因 《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一引《梁陶隐居序》中, 邪生疾;二则四肢九窍内外交媾;三则假为他 陶弘景指出:“人生气中,如鱼在水,水浊则鱼 物横来伤害。” 瘦,气昏则人病。邪气之伤人最为深重,经络既 陶弘景还从自然和人为两个层面入手,指 受此气,使入脏腑,随其虚实冷热,结以成病。” 明生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的生理、心理及其 在《养性延命录》中,他还指出“正气日衰,邪气 生活环境的“不和”及“失度”。《养性延命录》曾 日盛”是招疾致病的罪魁祸首。在长期的宗教 多次强调“和”在体无疾患中的重要性:“一体 实践中,道医还发现了一种不同于自然邪恶之 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和之于 气的“毒疠之气”,它不仅危害极大,而且还时 始,和之于终,静神灭想,生之道也。”作为一种 常急性发作、难于根治。“毒疠之气,忽逢触之, 宗教医学,陶弘景难能可贵之处还表现在他渐 其衰竭,”“入身而侵克脏腑经络”,“不能如自 渐有意识地抛弃了《太平经》及葛洪等早期道 然恶气治之”,“差(瘥)后,犹宜更为治,以消除 教医学中的神秘因素,较为客观地分析病因, 余势。不尔,亟终为患,令有时辄发。”道医孙思 并理智地认为各种疾病的产生及治疗“岂得关 邈在《千金要方》中也认为:“病者,即天地变化 于神明乎?惟当勤于药术疗理尔!”从而使道教 之一气也,斯盖造化必然之理。”人之所以生病 医药学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迈进。 万方数据 ◇43◇气本少,受气本少则伤深,伤深则难救,难救故 不成仙也。”葛洪为此还特意进行了细致的对 比求证:“设有数人,年纪老壮既同,服食厚薄 又等,俱造沙漠之地,并冒严寒之夜,素雪坠于 一L,玄冰结于下,寒风摧条而宵骇,咳唾凝泺于 唇吻,则其中将有独中冷者,而不必尽病也。非 冷气之有偏,盖人体有不耐者耳。故俱食一物, 或独以结病者,非此物之有偏毒也。钧器齐饮, 而或醒或醉者,非酒势之有彼此也。同冒炎暑, 而或独以喝死者,非天热之有公私也。齐服一 药,而或昏瞑烦闷者,非毒烈之有爱憎也。”当 然有必要指出的是,葛洪在科学地洞见内在体 质的不同与外在风寒暑湿等环境的诱发等因 素对致病有很大影响的同时,还指出“无道”致 病论,这种神秘病因论可能是宗教医学本身所 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在《极言》中,葛洪指出: “由兹以观,则人之无道,体已素病,因风寒暑 湿者以发之耳。苟能令正气不衰,形神相卫,莫 能伤也。凡为道者,常患于晚,不患于早也。恃 年纪之少壮,体力之方刚者,自役过差,百病兼 结,命危朝露。”但是从心理疗法来看,无道之 人往往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心理压力,因 此,无道致病,有道体健,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应不容忽视。 陶弘景也十分推崇因气致病的病因说。在 《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一引《梁陶隐居序》中, 陶弘景指出:“人生气中,如鱼在水,水浊则鱼 瘦,气昏则人病。邪气之伤人最为深重,经络既 受此气,使入脏腑,随其虚实冷热,结以成病。” 在《养性延命录》中,他还指出“正气日衰,邪气 目盛”是招疾致病的罪魁祸首。在长期的宗教 实践中,道医还发现了一种不同于自然邪恶之 气的“毒疠之气”,它不仅危害极大,而且还时 常急性发作、难于根治。“毒疠之气,忽逢触之, 其衰竭,”“人身而侵克脏腑经络”,“不能如自 然恶气洽之”,“差(瘥)后,犹宜更为治,以消除 余势。不尔,亟终为患,令有时辄发。”道医孙思 邈在《干金要方》中也认为:“病者,即天地变化 之一气也,斯盖造化必然之理。”人之所以生病 乃是由于阴阳二气不调所致,“阴阳之气不得 宣泻,变成痈疽丁毒恶疮诸肿。”“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阴阳调和,(人)则平安。”(《道藏》 第26册,205、438、518页) 此外,《梁陶隐居序》还指出了其它一些招 疾致病的因素:“若饮食恣情,阴阳不节,最为 百疴之本,致使虚损内起,风湿外浸,所以共成 其害。”《养性延命录》援引《道机》指出:“人生 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 过差,淫,j失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 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疾病的产生往往不是某种单一原因造成 的,而是由于人的生理、心理及生活环境等诸 多内外因素共同使然。《养性延命录》非常赞同 《明医论》所言的“五劳”生“六极”,“六极”致 “七伤”的恶性病因链:“《明医论》云:疾之所 起,自生五劳,五劳既用,二藏先损,心肾受邪, 府(腑)藏(脏)俱病。五劳者:一日志劳,二日思 劳,三日心劳,四日忧劳,五日疲劳。五劳则生 六极:一日气极,二日血极,三日筋极,四日骨 极,五日精极,六日髓极。六极即为七伤,七伤 故变为七痛,七痛为病,令人邪气多正气少。” 在《补阙肘后百一方·序》中,陶弘景将致病的 原因概括为“内疾、外发、他犯”三大类:“按病 虽干种,大约只有三条而已。一则脏腑经络因 邪生疾;--二.N四肢九窍内外交媾;三则假为他 物横来伤害。” 陶弘景还从自然和人为两个层面入手,指 明生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的生理、心理及其 生活环境的“不和”及“失度”。《养性延命录》曾 多次强调“和”在体无疾患中的重要性:“一体 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和之于 始,和之于终,静神灭想,生之道也。”作为一种 宗教医学,陶弘景难能可贵之处还表现在他渐 渐有意识地抛弃了《太平经》及葛洪等早期道 教医学中的神秘因素,较为客观地分析病因, 并理智地认为各种疾病的产生及治疗“岂得关 于神明乎?惟当勤于药术疗理尔!”从而使道教 医药学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迈进。 万方数据 ◇43◇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