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 道医文化略论 学汝松 “医道同源”、“十道九医”成为道教与医学 多足疾者,地气不悦也。多五内疾病者,是五行 密不可分的真实写照。《抱朴子内篇·杂应》云: 气战也。多病四肢者,四时气不和也。多病聋盲 “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 者,三光失度也。多病寒热者,阴阳气忿争也。 道教在早期发展过程中,主要通过治病化人, …多病温而死者,太阳气杀也。多病寒死者, 吸引信众,组织道团。随着长生成仙的终极理 太阴气害也。多病卒死者,刑气太急也。”《太平 想逐渐明朗,道教已不再满足于借助医学进行 经》明确指出了人之所以生病的原因在于体气 形式上的宣教,而是进一步在内涵上发展医药 失调,并指出不同的疾病是由不同的“气”造成 学为其信仰服务,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 的,这种病因论无疑有其内在的合理性。然而, 医学。行医证教既是重人贵生的道教实现自 道教医学毕竟是一种宗教医学,它在套用天人 利、利他宗教情怀的突出表现,也是其文化内 合一的宗教思维模式时,留下了“天气”、“地 涵及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气”、“五行气”、“四时气”、“阴阳气”、“太阳 道气论是道教宇宙观和生命论的核心内 气”、“太阴气”及“刑气”等让人难以理解的宗 容。道教宇宙论认为,气为万物之本,宇宙万物 教神秘性因素。 包括天、地、人等,都始于一气。《太平经》云: 葛洪认为人的生命乃禀父母血气而生,是 “夫物始于元气。”“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 天地、父母精神气血和合的产物。在《抱补子内 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 篇·塞难》中,葛洪指出:“授气流形者父母也, 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 受而有之者我身也。”在《勤求》中,他还指出: 生,长养凡物。”《抱朴子内篇·至理》也云:“夫 “夫人生先受精神于天地,后禀气血于父母。” 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 由于人先天禀赋之气不仅有质和量的差别,而 气以生者也。”由此看来,“气”已成为“道”的代 且成身之体气还处于不断的流变过程中,所以 名词。以此为基础,道教生命论认为,精气神是人肯定会生病。但由于人受气不同而体质有 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而气又是其中最为根本 别,所以,其所生之病也就有轻重迟速而不等。 性的东西。《养性延命录》曾引《服气经》白:“道 葛洪在《极言》中指出:“人无少长,莫不有疾, 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神者,精 但轻重言之耳。而受气各有多少,多者其尽迟, 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精者,血脉之川川 少者其竭速。其知道者补而救之,必先复故,然 流,守骨之灵神也。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 后方求量表之益。”因此,生活中年老而体强、 是以为道,务宝其精。” 年轻而不壮等反常现象也就有了合理性:“或 正因为道气在生命活动中所具有的特殊 年老为道而得仙者,或年少为道而不成者,何 功能,所以道教医学提出了“因气致病”的病理 哉?彼虽年老而受气本多,受气本多则伤损薄, 病因说。《太平经》云:“多头疾者,天气不悦也。 伤损薄则易养,易养故得仙也。此虽年少而受 ◇42◇ 万方数据
道医文化略论 窜进凇 “医道同源”、“十道九医”成为道教与医学 密不可分的真实写照。《抱朴子内篇·杂应》云: “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 道教在早期发展过程中,主要通过治病化人, 吸引信众,组织道团。随着长生成仙的终极理 想逐渐明朗,道教已不再满足于借助医学进行 形式上的宣教,而是进一步在内涵上发展医药 学为其信仰服务,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 医学。行医证教既是重人贵生的道教实现自 利、利他宗教情怀的突出表现,也是其文化内 涵及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道气论是道教宇宙观和生命论的核心内 容。道教宇宙论认为,气为万物之本,宇宙万物 包括天、地、人等,都始于一气。《太平经》云: “夫物始于元气。”“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 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 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 生,长养凡物。”《抱朴子内篇·至理》也云:“夫 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 气以生者也。”由此看来,“气”已成为“道”的代 名词。以此为基础,道教生命论认为,精气神是 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而气又是其中最为根本 性的东西。《养性延命录》曾引妇艮气经》日:“道 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神者,精 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精者,血脉之川 流,守骨之灵神也。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 是以为道,务宝其精。” 正因为道气在生命活动中所具有的特殊 功能,所以道教医学提出了“因气致病”的病理 病因说。《太平经》云:“多头疾者,天气不悦也。 多足疾者,地气不悦也。多五内疾病者,是五行 气战也。多病四肢者,四时气不和也。多病聋盲 者,三光失度也。多病寒热者,阴阳气忿争也。 ……多病温而死者,太阳气杀也。多病寒死者, 太阴气害也。多病卒死者,刑气太急也。”《太平 经》明确指出了人之所以生病的原因在于体气 失调,并指出不同的疾病是由不同的“气”造成 的,这种病因论无疑有其内在的合理性。然而, 道教医学毕竟是一种宗教医学,它在套用天人 合一的宗教思维模式时,留下了“天气”、“地 气”、“五行气”、“四时气”、“阴阳气”、“太阳 气”、“太阴气”及“刑气”等让人难以理解的宗 教神秘性因素。 葛洪认为人的生命乃禀父母血气而生,是 天地、父母精神气血和合的产物。在《抱朴子内 篇·塞难》中,葛洪指出:“授气流形者父母也, 受而有之者我身也。”在《勤求》中,他还指出: “夫人生先受精神于天地,后禀气血于父母。” 由于入先天禀赋之气不仅有质和量的差别,而 且成身之体气还处于不断的流变过程中,所以 人肯定会生病。但由于人受气不同而体质有 别,所以,其所生之病也就有轻重迟速而不等。 葛洪在《极言》中指出:“人无少长,莫不有疾, 但轻重言之耳。而受气各有多少,多者其尽迟, 少者其竭速。其知道者补而救之,必先复故,然 后方求量表之益:”因此,生活中年老而体强、 年轻而不壮等反常现象也就有了合理性:“或 年老为道而得仙者,或年少为道而不成者,何 哉?彼虽年老而受气本多,受气本多则伤损薄, 伤损薄则易养,易养故得仙也。此虽年少而受 ◇42◇ 万方数据
宗教知识 气本少,受气本少则伤深,伤深则难救,难救故 乃是由于阴阳二气不调所致,“阴阳之气不得 不成仙也。”葛洪为此还特意进行了细致的对 宣泻,变成痈疽丁毒恶疮诸肿。”“阴胜则阳病, 比求证:“设有数人,年纪老壮既同,服食厚薄 阳胜则阴病,阴阳调和,(人)则平安。”(《道藏》 又等,俱造沙漠之地,并冒严寒之夜,素雪坠于 第26册,205、438、518页) 上,玄冰结于下,寒风摧条而宵骇,咳唾凝泺于 此外,《梁陶隐居序》还指出了其它一些招 唇吻,则其中将有独中冷者,而不必尽病也。非 疾致病的因素:“若饮食恣情,阴阳不节,最为 冷气之有偏,盖人体有不耐者耳。故俱食一物, 百疴之本,致使虚损内起,风湿外浸,所以共成 或独以结病者,非此物之有偏毒也。钧器齐饮, 其害。”《养性延命录》援引《道机》指出:“人生 而或醒或醉者,非酒势之有彼此也。同冒炎暑, 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 而或独以喝死者,非天热之有公私也。齐服一 过差,淫洗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 药,而或昏瞑烦闷者,非毒烈之有爱憎也。”当 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然有必要指出的是,葛洪在科学地洞见内在体 疾病的产生往往不是某种单一原因造成 质的不同与外在风寒暑湿等环境的诱发等因 的,而是由于人的生理、心理及生活环境等诸 素对致病有很大影响的同时,还指出“无道”致 多内外因素共同使然。《养性延命录》非常赞同 病论,这种神秘病因论可能是宗教医学本身所 《明医论》所言的“五劳”生“六极”,“六极”致 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在《极言》中,葛洪指出: “七伤”的恶性病因链:“《明医论》云:疾之所 “由兹以观,则人之无道,体已素病,因风寒暑 起,自生五劳,五劳既用,二藏先损,心肾受邪, 湿者以发之耳。苟能令正气不衰,形神相卫,莫 府(腑)藏(脏)俱病。五劳者:一日志劳,二日思 能伤也。凡为道者,常患于晚,不患于早也。恃 劳,三日心劳,四日忧劳,五日疲劳。五劳则生 年纪之少壮,体力之方刚者,自役过差,百病兼 六极:一日气极,二日血极,三日筋极,四日骨 结,命危朝露。”但是从心理疗法来看,无道之 极,五日精极,六日髓极。六极即为七伤,七伤 人往往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心理压力,因 故变为七痛,七痛为病,令人邪气多正气少。” 此,无道致病,有道体健,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在《补阙时后百一方·序》中,陶弘景将致病的 应不容忽视。 原因概括为“内疾、外发、他犯”三大类:“按病 陶弘景也十分推崇因气致病的病因说。在 虽千种,大约只有三条而已。一则脏腑经络因 《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一引《梁陶隐居序》中, 邪生疾;二则四肢九窍内外交媾;三则假为他 陶弘景指出:“人生气中,如鱼在水,水浊则鱼 物横来伤害。” 瘦,气昏则人病。邪气之伤人最为深重,经络既 陶弘景还从自然和人为两个层面入手,指 受此气,使入脏腑,随其虚实冷热,结以成病。” 明生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的生理、心理及其 在《养性延命录》中,他还指出“正气日衰,邪气 生活环境的“不和”及“失度”。《养性延命录》曾 日盛”是招疾致病的罪魁祸首。在长期的宗教 多次强调“和”在体无疾患中的重要性:“一体 实践中,道医还发现了一种不同于自然邪恶之 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和之于 气的“毒疠之气”,它不仅危害极大,而且还时 始,和之于终,静神灭想,生之道也。”作为一种 常急性发作、难于根治。“毒疠之气,忽逢触之, 宗教医学,陶弘景难能可贵之处还表现在他渐 其衰竭,”“入身而侵克脏腑经络”,“不能如自 渐有意识地抛弃了《太平经》及葛洪等早期道 然恶气治之”,“差(瘥)后,犹宜更为治,以消除 教医学中的神秘因素,较为客观地分析病因, 余势。不尔,亟终为患,令有时辄发。”道医孙思 并理智地认为各种疾病的产生及治疗“岂得关 邈在《千金要方》中也认为:“病者,即天地变化 于神明乎?惟当勤于药术疗理尔!”从而使道教 之一气也,斯盖造化必然之理。”人之所以生病 医药学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迈进。 万方数据 ◇43◇
气本少,受气本少则伤深,伤深则难救,难救故 不成仙也。”葛洪为此还特意进行了细致的对 比求证:“设有数人,年纪老壮既同,服食厚薄 又等,俱造沙漠之地,并冒严寒之夜,素雪坠于 一L,玄冰结于下,寒风摧条而宵骇,咳唾凝泺于 唇吻,则其中将有独中冷者,而不必尽病也。非 冷气之有偏,盖人体有不耐者耳。故俱食一物, 或独以结病者,非此物之有偏毒也。钧器齐饮, 而或醒或醉者,非酒势之有彼此也。同冒炎暑, 而或独以喝死者,非天热之有公私也。齐服一 药,而或昏瞑烦闷者,非毒烈之有爱憎也。”当 然有必要指出的是,葛洪在科学地洞见内在体 质的不同与外在风寒暑湿等环境的诱发等因 素对致病有很大影响的同时,还指出“无道”致 病论,这种神秘病因论可能是宗教医学本身所 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在《极言》中,葛洪指出: “由兹以观,则人之无道,体已素病,因风寒暑 湿者以发之耳。苟能令正气不衰,形神相卫,莫 能伤也。凡为道者,常患于晚,不患于早也。恃 年纪之少壮,体力之方刚者,自役过差,百病兼 结,命危朝露。”但是从心理疗法来看,无道之 人往往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心理压力,因 此,无道致病,有道体健,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应不容忽视。 陶弘景也十分推崇因气致病的病因说。在 《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一引《梁陶隐居序》中, 陶弘景指出:“人生气中,如鱼在水,水浊则鱼 瘦,气昏则人病。邪气之伤人最为深重,经络既 受此气,使入脏腑,随其虚实冷热,结以成病。” 在《养性延命录》中,他还指出“正气日衰,邪气 目盛”是招疾致病的罪魁祸首。在长期的宗教 实践中,道医还发现了一种不同于自然邪恶之 气的“毒疠之气”,它不仅危害极大,而且还时 常急性发作、难于根治。“毒疠之气,忽逢触之, 其衰竭,”“人身而侵克脏腑经络”,“不能如自 然恶气洽之”,“差(瘥)后,犹宜更为治,以消除 余势。不尔,亟终为患,令有时辄发。”道医孙思 邈在《干金要方》中也认为:“病者,即天地变化 之一气也,斯盖造化必然之理。”人之所以生病 乃是由于阴阳二气不调所致,“阴阳之气不得 宣泻,变成痈疽丁毒恶疮诸肿。”“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阴阳调和,(人)则平安。”(《道藏》 第26册,205、438、518页) 此外,《梁陶隐居序》还指出了其它一些招 疾致病的因素:“若饮食恣情,阴阳不节,最为 百疴之本,致使虚损内起,风湿外浸,所以共成 其害。”《养性延命录》援引《道机》指出:“人生 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 过差,淫,j失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 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疾病的产生往往不是某种单一原因造成 的,而是由于人的生理、心理及生活环境等诸 多内外因素共同使然。《养性延命录》非常赞同 《明医论》所言的“五劳”生“六极”,“六极”致 “七伤”的恶性病因链:“《明医论》云:疾之所 起,自生五劳,五劳既用,二藏先损,心肾受邪, 府(腑)藏(脏)俱病。五劳者:一日志劳,二日思 劳,三日心劳,四日忧劳,五日疲劳。五劳则生 六极:一日气极,二日血极,三日筋极,四日骨 极,五日精极,六日髓极。六极即为七伤,七伤 故变为七痛,七痛为病,令人邪气多正气少。” 在《补阙肘后百一方·序》中,陶弘景将致病的 原因概括为“内疾、外发、他犯”三大类:“按病 虽干种,大约只有三条而已。一则脏腑经络因 邪生疾;--二.N四肢九窍内外交媾;三则假为他 物横来伤害。” 陶弘景还从自然和人为两个层面入手,指 明生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的生理、心理及其 生活环境的“不和”及“失度”。《养性延命录》曾 多次强调“和”在体无疾患中的重要性:“一体 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和之于 始,和之于终,静神灭想,生之道也。”作为一种 宗教医学,陶弘景难能可贵之处还表现在他渐 渐有意识地抛弃了《太平经》及葛洪等早期道 教医学中的神秘因素,较为客观地分析病因, 并理智地认为各种疾病的产生及治疗“岂得关 于神明乎?惟当勤于药术疗理尔!”从而使道教 医药学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迈进。 万方数据 ◇43◇
宗教知识 正因为“气”是生命之源,是人体致病的主 也曾强调防微杜渐的重要性:“治身养性,务谨 要原因,即如《抱朴子内篇》所言:“身劳则神 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 散,气竭则命终。”因此,修道治病的首要任务 为无伤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至 就是行气健身。《云笈七籤》载《服气疗病论》也 亿也。若能爱之于微,成之于著,则几乎知道 肯定行气治病的妙用:“夫气之为功也,广矣妙 矣。”孙思邈对葛洪“治未病”等重视疾病预防 矣。…是能存之为家,则神灵俨然;用之于 的道教医学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在《千金 禁,则功效著矣。况以我之心,使我之气,适我 要方》中,他把预防疾病看成是医道之上乘,认 之体,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焉?习服闲居则易 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 为存,使诸有疾痛,皆可按而疗之。” 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 为此,道教还发明了许多强身健体的行气 救矣。” 法术,如导引、吐纳、服气等炼气功法。陶弘景 就道医医德而言,孙思邈堪称楷模。本着 在《养性延命录》中独辑《服气疗病篇》,阐明如 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孙思邈首先强调“大医习 何行气治病:“常闭气纳息,从平旦至日中,乃 业”,“大医精诚”,认为习医者应精通医理,“博 跪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十,乃 极医源,精勤不倦。”其次,孙思邈认为道医应 起行言笑。其偶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 有不惮劳苦的敬业奉献精神。“其有患疮痍、下 所患,必存其身头面、九窍、五脏、四肢,至于发 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 端,皆令所在觉其气云行体中,起于鼻口,下达 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 十指末,则澄和真神,不须针药灸刺。凡行气欲 也。”最后,孙思邈强调为医者应怀侧隐之情, 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 对患者要一视同仁,视患如亲。“凡大医治病, 和气住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时气中冷, 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 可闭气以取汗,汗出周身则解矣。”《养性延命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 录》还载有“吐故纳新”的“吹”、“呼”、“唏”、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 “呵”、“嘘”、“咽”等六气治病法:“凡病之来,不 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 离于五脏,事须识根。不识者,勿为之耳。心藏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 病者,体有冷热,呼吹二气出之;肺藏病者,胸 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 背胀满,嘘气出之;脾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 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 身痒疼闷,唏气出之。肝藏病者,眼疼,愁优不 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此外,高度的责任心 乐,呵气出之。已上十二种调气法,依常以鼻引 也是道医医德的重要表现。《抱朴子内篇·对 气,口中吐气,当令气声逐字吹呼嘘呵唏咽吐 俗》云:“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 之。若患者依此法,皆须恭敬用心为之,无有不 不枉死为上功也。”《勤求》篇也告诫道:“人能 差(瘥),愈病长生要术。” 救治者,必不为之吝劳辱而惮卑辞也。必获生 在强调行气治病的同时,葛洪和陶弘景都 生之功也。”陶弘景则警示道:“至于汤药,一物 反对巫祝祈祷、占卜祭祀等非科学治病术,表 有谬,便性命及之。”这种严谨负责的态度,无 现了道医治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务实及科学 疑是其医疗过程中崇高医德的生动体现。 理性精神。 (注:本成果属于“科学、道教与再启蒙”国 值得一提的是,道教医学文化还十分注重 际顶目,批准号GPSSMAP04。由巴黎多学科大 疾患的预防及敬业之医德。《抱朴子内篇·地 学和美国埃朗大学共同主持的GPSS大奖工程 真》曾云:“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 资助。) 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极言》 ◇44◇ 万方数据
正因为“气”是生命之源,是人体致病的主 要原因,即如《抱朴子内篇》所言:“身劳则神 散,气竭则命终。”因此,修道治病的首要任务 就是行气健身。《云笈七藏》载钼艮气疗病论》也 肯定行气治病的妙用:“夫气之为功也,广矣妙 矣。……是能存之为家,则神灵俨然;用之于 禁,则功效著矣。况以我之心,使我之气,适我 之体,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焉?习服闲居则易 为存,使诸有疾痛,皆可按而疗之。” 为此,道教还发明了许多强身健体的行气 法术,如导引、吐纳、服气等炼气功法。陶弘景 在《养性延命录》中独辑《服气疗病篇》,阐明如 何行气治病:“常闭气纳息,从平旦至日中,乃 跪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十,乃 起行言笑。其偶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 所息,必存其身头面、九窍、五脏、四肢,至于发 端,皆令所在觉其气云行体中,起于鼻口,下达 十指末,则澄和真神,不须针药灸刺。凡行气欲 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 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时气中冷, 可闭气以取汗,汗出周身则解矣。”《养性延命 录》还载有“吐故纳新”的“吹”、“呼”、“唏”、 “呵”、“嘘”、“咽”等六气治病法:“凡病之来,不 离于五脏,事须识根。不识者,勿为之耳。心藏 病者,体有冷热,呼吹二气出之;肺藏病者,胸 背胀满,嘘气出之;脾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 身痒疼闷,唏气出之。肝藏病者,眼疼,愁忧不 乐,呵气出之。已上十二种调气法,依常以鼻引 气,口中吐气,当令气声逐字吹呼嘘呵唏咽吐 之。若患者依此法,皆须恭敬用心为之,无有不 差(瘥),愈病长生要术。” 在强调行气治病的同时,葛洪和陶弘景都 反对巫祝祈祷、占卜祭祀等非科学治病术,表 现了道医治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务实及科学 理}生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道教医学文化还十分注重 疾息的预防及敬业之医德。《抱朴子内篇·地 真》曾云:“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 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极言》 也曾强调防微杜渐的重要性:“治身养性,务谨 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 为无伤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至 亿也。若能爱之于微,成之于著,则几乎知道 矣。”孙思邈对葛洪“治未病”等重视疾病预防 的道教医学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在《干金 要方》中,他把预防疾病看成是医道之上乘,认 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 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 救矣。” 就道医医德而言,孙思邈堪称楷模。本着 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孙思邈首先强调“大医习 业”,“大医精诚”,认为习医者应精通医理,“博 极医源,精勤不倦。”其次,孙思邈认为道医应 有不惮劳苦的敬业奉献精神。“其有患疮痍、下 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隗凄怜 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 也。”最后,孙思邈强调为医者应怀恻隐之情, 对患者要一视同仁,视患如亲。“凡大医治病, 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 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 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 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 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 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 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此外,高度的责任心 也是道医医德的重要表现。《抱朴子内篇·对 俗》云:“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 不枉死为上功也。”《勤求》篇也告诫道:“人能 救治者,必不为之吝劳辱而惮卑辞也。必获生 生之功也。”陶弘景则警示道:“至于汤药,一物 有谬,便|生命及之。”这种严谨负责的态度,无 疑是其医疗过程中崇高医德的生动体现。 (注:本成果属于“科学、道教与再启蒙”国 际项目,批准号GPSSMAP04。由巴黎多学科大 学和美国埃朗大学共同主持的GPSS大奖工程 资助。) ◇44◇ 万方数据
道医文化略论 田万方数据 ANFANG DATA 文献链接 作者: 宇汝松 作者单位: 刊名: 世界宗教文化PKU CSSCI 英文刊名: THE RELIGIOUS CULTURES IN THE WORLD 年,卷(期): 2007(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jzjwh200704013.aspx
道医文化略论 作者: 宇汝松 作者单位: 刊名: 世界宗教文化 英文刊名: THE RELIGIOUS CULTURES IN THE WORLD 年,卷(期): 2007(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jzjwh20070401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