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上海交通大学:《中医药文化》教学资源(通识教育)医道同源?_道教哲学对现代医学观的积极影响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3,文件大小:74.61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15卷第2期 医学。与社会 Vol.15 No.2 ·20·2002年4月 Medicine and Society Apr.2002 道教哲学对现代医学观的积极影响 吴素香 中山医科大学,广州510089 中图分类号R-02文献标识码A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中国历史上,常有 学家恩格尔(GL·Ege)提出来的。在这以前,没有人从 “医道亲缘性”之说,这一指医道同源,即传统医学与道教 医学模式的角度观察、分析医学。但是从理论上讲,有医 产生于共同的文化土壤,都与原始宗教的巫术、方仙道的 学就会有医学模式。在古代的文明国家中,由于社会生产 神仙方术有密切关系:另指医道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彼 力有一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有了一定的提 此融摄的复杂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道教以医传道, 高,因而他们较早摈弃了人类早期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借医弘道,不断“援医入道”:另方面,传统医学不断吸取 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是结合在一起的,自然科学家往往又 和借鉴道教医学的思想和成就,“援仙入医”。然而在今天, 是哲学家。他们从直观出发,在总体上观察自然界,用哲 在人类已经跨入了科学昌明、医学发达的21世纪,道教文 学规律和语言去解释医学,形成朴素的、辩证的整体医学 化,对现代医学还有没有影响呢?这是医学与哲学都在研 观一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最有代表性的是我国中医的阴 究的问题。如果说,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 阳五行学说和古希腊的四体液学说。其中中医的理论,是 的宝库,那么,道教文化就是这个宝库中的一块精湛独特 以道家的整体宇宙观为基础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打上了老 的瑰宝。当走近这块瑰宝时,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发掘和 子及其道家思想的烙印的。随着近代自然科学进入一个新 弘扬道教文化精华,对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新健康观的确 的发展时期,近代西方医学采用了分解还原的方法和实验 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手段,把医学建立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大大地促进了人 1“整体”宇宙观与医学模式的转变 类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研究,从而形成了生物医 道教中人奉“老子”为“教主”,道教实际上:“老子 学模式。这一模式认为,疾病是由已知和未知的理化或生 之教”,其最高信仰是“道”。老子是我国古代第一流的哲 物因素引起的,排除这些因素,将使病人得到治疗和缓解。 学家,他的哲学理论是先从整体的“宇宙观”出发,然后 可是,运用这一概念去解释许多心因性、功能性疾病及某 将“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修身之道”三者都归纳于 些精神疾病时,却陷入严重的困境。现代医学模式一生 一个共同的自然规律中。他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 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更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 而“道”是这个整体的根源和基础。宇宙间的一切自然之 生物医学的价值的同时,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 物,都是以“道”为其最大的共性和最初的本原的有机统 究对象中的地位,把生物学的人置于社会关系之中,从人 一的整体,人也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法地,地法天, 的本质属性出发,运用整体的方法,全方位地探求影响健 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人以地为法则, 康的因果关系。这是一种科学的整体医学观。 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 这无疑是人类医学观的一个“圆圈”,是思维方法的一 人由天地而生,天地由道而生,道本身就是自然而然。归 种“回归”。当然,这是一个开放的“圆圈”、一种更高水 根到底,人应当“法自然”,依照自然界的规律行事。这实 平的“回归”。现代医学己经证明,原有来自西方的生物医 际上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学模式已走到尽头,它终将被“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 以此为基础的道教医学观认为,“人是一个小乾坤”, 模式所代替,而这正是中国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中医学 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个缩影,又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和 模式。 天地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供人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目前,生物医学模式在我国的医疗保健事业中仍然占 人应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使之达到“天人相应”的境界, 统治地位,它向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虽势在必行,但仍须 这样才能“长生久视”,尽终天年,反之则灾害降临,疾病 作出许多努力。例如,要求全社会特别是医学工作者在世 丛生。同时,人的自身是形体和精神相结合的统一体,因 界观和思维方式上实现转变,由静止地、孤立地、局部地 此,人类自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需要顾及人和自然、人际 分析医学研究对象转变为辩证地、发展地、整体地去把握 关系、人体自身的精神和形体。这种把人、社会、自然看 研究对象。为此,认真地学一点道教哲学,吸取其中的精 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来考察华,对于实现这种转变是非常必要的。 的观点和方法,与现代医学模式所需要的观点和方法,如2“无为”、“重生”的价值观与新健康观 出一辙。 “无为”、“重生”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老子从整体 虽然,医衡龔作为一个范畴,是197年美国身心医 宇宙观出发,提出“顺乎自然”、“无为而治”的原则。他

道教哲学对现代医学观的积极影响 吴素香 中山医科大学,广州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中国历史上,常有 “医道亲缘性”之说,这一指医道同源,即传统医学与道教 产生于共同的文化土壤,都与原始宗教的巫术、方仙道的 神仙方术有密切关系;另指医道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彼 此融摄的复杂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道教以医传道, 借医弘道,不断“援医入道”;另方面,传统医学不断吸取 和借鉴道教医学的思想和成就,“援仙入医”。然而在今天, 在人类已经跨入了科学昌明、医学发达的 (" 世纪,道教文 化,对现代医学还有没有影响呢?这是医学与哲学都在研 究的问题。如果说,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 的宝库,那么,道教文化就是这个宝库中的一块精湛独特 的瑰宝。当走近这块瑰宝时,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发掘和 弘扬道教文化精华,对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新健康观的确 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整体”宇宙观与医学模式的转变 道教中人奉“老子”为“教主”,道教实际上:“老子 之教”,其最高信仰是“道”。老子是我国古代第一流的哲 学家,他的哲学理论是先从整体的“宇宙观”出发,然后 将“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修身之道”三者都归纳于 一个共同的自然规律中。他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 而“道”是这个整体的根源和基础。宇宙间的一切自然之 物,都是以“道”为其最大的共性和最初的本原的有机统 一的整体,人也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 (! 章)人以地为法则, 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 人由天地而生,天地由道而生,道本身就是自然而然。归 根到底,人应当“法自然”,依照自然界的规律行事。这实 际上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以此为基础的道教医学观认为,“人是一个小乾坤”, 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个缩影,又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和 天地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供人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人应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使之达到“天人相应”的境界, 这样才能“长生久视”,尽终天年,反之则灾害降临,疾病 丛生。同时,人的自身是形体和精神相结合的统一体,因 此,人类自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需要顾及人和自然、人际 关系、人体自身的精神和形体。这种把人、社会、自然看 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来考察 的观点和方法,与现代医学模式所需要的观点和方法,如 出一辙。 虽然,医学模式作为一个范畴,是 "%** 年美国身心医 学家恩格尔(+·,·-./01)提出来的。在这以前,没有人从 医学模式的角度观察、分析医学。但是从理论上讲,有医 学就会有医学模式。在古代的文明国家中,由于社会生产 力有一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有了一定的提 高,因而他们较早摈弃了人类早期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是结合在一起的,自然科学家往往又 是哲学家。他们从直观出发,在总体上观察自然界,用哲 学规律和语言去解释医学,形成朴素的、辩证的整体医学 观———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最有代表性的是我国中医的阴 阳五行学说和古希腊的四体液学说。其中中医的理论,是 以道家的整体宇宙观为基础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打上了老 子及其道家思想的烙印的。随着近代自然科学进入一个新 的发展时期,近代西方医学采用了分解还原的方法和实验 手段,把医学建立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大大地促进了人 类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研究,从而形成了生物医 学模式。这一模式认为,疾病是由已知和未知的理化或生 物因素引起的,排除这些因素,将使病人得到治疗和缓解。 可是,运用这一概念去解释许多心因性、功能性疾病及某 些精神疾病时,却陷入严重的困境。现代医学模式———生 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更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 生物医学的价值的同时,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 究对象中的地位,把生物学的人置于社会关系之中,从人 的本质属性出发,运用整体的方法,全方位地探求影响健 康的因果关系。这是一种科学的整体医学观。 这无疑是人类医学观的一个“圆圈”,是思维方法的一 种“回归”。当然,这是一个开放的“圆圈”、一种更高水 平的“回归”。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原有来自西方的生物医 学模式已走到尽头,它终将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模式所代替,而这正是中国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中医学 模式。 目前,生物医学模式在我国的医疗保健事业中仍然占 统治地位,它向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虽势在必行,但仍须 作出许多努力。例如,要求全社会特别是医学工作者在世 界观和思维方式上实现转变,由静止地、孤立地、局部地 分析医学研究对象转变为辩证地、发展地、整体地去把握 研究对象。为此,认真地学一点道教哲学,吸取其中的精 华,对于实现这种转变是非常必要的。 " “无为”、“重生”的价值观与新健康观 “无为”、“重生”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老子从整体 宇宙观出发,提出“顺乎自然”、“无为而治”的原则。他 · (# · 第 "! 卷第 ( 期 (##( 年 2 月 医 学 与 社 会 304565.0 7.4 89650:; 9= ( )?@= (##( 万方数据

吴素香.道教哲学对现代医学观的积极影响 ·21· 认为“无为”是“天之道”,所谓“天之道”就是天地万物 鸟为食亡”:也有人认为“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把“名 的规律即自然界的规律。“自然”是依事物的本性自由伸展 垂千古”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而老子却破天荒地发现了 的状态,“无为”并非绝对不为,而是顺其自然而不含有人 人的生命价值。他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 为地强加妄为之意思。“无为”是“道”的法则,也是人类 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第44章)这 行为应遵守的法则,因而必然也是人事(政治)和人生 就是说,名利和生命对人来说,生命更重要。因为名利是 (伦理)的法则。“重生”则是重视生命的原则,把人的生 身外之物,如果为了它而丧生,那就是舍本逐末。老子从 命看作重于一切,“更重于物”,“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按 “重生”的基本立场出发,认为生命贵于名利,追求名利是 照以上法则,人们应该崇尚自然、恬淡虚无、清静无为、 为了生命,如果名利损害人的生命,宁可抛弃名利,也要 寡欲不争、重生轻物、善待生命、慈俭济人、积功累德。 保存生命。在那诸侯纷争、个人生命价值受到严重践踏的 有人认为,老子这一思想是逃避现实、逃避矛盾的哲学。 春秋战国时代,老子的“重生轻物”思想,实在是一种惊 而笔者认为,在物欲横流,人们身心普遍承受着巨大压力 世骇俗之论,它发现了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唤起人类主 的今天,这一思想境界对贯彻新健康观对人们精神或人格 体意识的觉醒,是一种价值观念的转换,在中国思想史上 健康的要求,是有重大意义的。 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贡款。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昌盛,人类愈来 “重生”必须“无为”。老子认为,从“重生”的立场 愈关注自身的健康。什么叫健康?健康的标志到底是什么? 出发,人应尽力地去掉种种私欲,使人心恢复到如水一样 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关于“健康”的新定义:“健 的虚静状态,从而“致虚极”、“守静笃”,达到“上德若 康是人的肉体、精神和社会的康乐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 谷”、“长生久视”、“尽其天年”的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 指无疾病或无体弱的状态。”并且指出,尽管人的心理或精 必须“无为”,即“顺乎自然”,不强加妄为。古代中医吸 神、人格健康的标准因社会、时代、文化、传统、民族、 收了老子这一思想,将养性作为养生的首要任务,指出人 种族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但这样的三条原则是精神或 们若能排除私心杂念,不患得患失,不慕虚荣,不纵欲, 人格健康的共同标志:(1)自我控制的能力:(2)正确对 保持乐观情绪,性格开朗,就能健康长寿。唐代孙思邈在 待外界的影响的能力:(3)保持内心平衡和满足状态的能 《备急千金要方》中,认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 力。这是一种以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的新的 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 健康观。 虑精散为五难。若能克服这五难,必能健康长寿。被中医 然而,实际上,我们正处于一个发展迅速、变迁频繁、 奉为经典的《内经》有二十四字养生箴言:“虚邪贼风,避 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世界: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 之有时: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 困惑、压力和烦扰,常常导致自控能力丧失,对外界的影 里前8个字指的就是“顺乎自然”:后16个字指的就是 响不能正确对待,出现内心不平衡和不满的状态。现代医 “清静无为”,因而真气充足,精神稳定,健康无病。而在 学研究成果已经表明,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到来,人类在控 老子看来,一个真正顺乎自然、清静无为的人,就能够无 制自然和利用自然方面,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理化因 私无我、胸怀若谷、豁达大度,凡事取后不争:面对五彩 素和生物性刺激因子引起疾病的死亡率已明显降低,发病 缤纷的外部世界,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他都会宠辱不惊、 率也大为减少,随之而来的是与精神因素相关的慢性疾病, 心如止水、随缘度日、吃亏是福,内心始终都是平衡和满 如头痛、高血压、神经性疾患、精神病等发病率迅速增加。 足。那么,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必定是有“自我控制的能 疾病谱改变的客观事实,从实践上告诉人们,健康更多的 力”,有“正确对待外界影响的能力”,有“保持内心平衡 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树立新健康观,重视养生,注重精 和满足状态的能力”的人,必定是一个健康长寿的人。 神修养,是健康长寿之非常重要和十分必要的手段。 古老与现代是如此相通。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 老子的“无为”、“重生”的思想有深远的意义。在老 新的健康观念,而要真正使身心处于健康、完善的状态, 子看来,养生的法则在于:清静无为,少思寡欲。人的心 就必须学习古老的智慧。为了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这古老 灵本来是虚明宁静、无私无欲的。但是,人们往往为私欲 的智慧是必须发扬光大的。 所蔽,使人昏味紊乱,多有差错。他说:“不见可欲,使民 当然,作为一种古代文化遗产,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 心不乱。”(《老子》,第3章)“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是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的。如道教追求得道成仙,长生久 (《老子》,第37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 视,这是需要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的。但 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老子》,第12章) 尽管如此,发掘和弘扬道教文化精华,是有不可忽视的积 对人生来说,功名、财富和生命都是需要的,而三者相比, 极作用的。 哪一个更重要呢?在这个迷宫中,有人认为“人为财死, (收稿日期200110-23)(责任编辑程欣) 万方数据

认为“无为”是“天之道”,所谓“天之道”就是天地万物 的规律即自然界的规律。“自然”是依事物的本性自由伸展 的状态,“无为”并非绝对不为,而是顺其自然而不含有人 为地强加妄为之意思。“无为”是“道”的法则,也是人类 行为应遵守的法则,因而必然也是人事(政治)和人生 (伦理)的法则。“重生”则是重视生命的原则,把人的生 命看作重于一切,“更重于物”,“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按 照以上法则,人们应该崇尚自然、恬淡虚无、清静无为、 寡欲不争、重生轻物、善待生命、慈俭济人、积功累德。 有人认为,老子这一思想是逃避现实、逃避矛盾的哲学。 而笔者认为,在物欲横流,人们身心普遍承受着巨大压力 的今天,这一思想境界对贯彻新健康观对人们精神或人格 健康的要求,是有重大意义的。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昌盛,人类愈来 愈关注自身的健康。什么叫健康?健康的标志到底是什么? !"#$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关于“健康”的新定义:“健 康是人的肉体、精神和社会的康乐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 指无疾病或无体弱的状态。”并且指出,尽管人的心理或精 神、人格健康的标准因社会、时代、文化、传统、民族、 种族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但这样的三条原则是精神或 人格健康的共同标志:(!)自我控制的能力;(%)正确对 待外界的影响的能力;(&)保持内心平衡和满足状态的能 力。这是一种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的新的 健康观。 然而,实际上,我们正处于一个发展迅速、变迁频繁、 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世界;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 困惑、压力和烦扰,常常导致自控能力丧失,对外界的影 响不能正确对待,出现内心不平衡和不满的状态。现代医 学研究成果已经表明,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到来,人类在控 制自然和利用自然方面,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理化因 素和生物性刺激因子引起疾病的死亡率已明显降低,发病 率也大为减少,随之而来的是与精神因素相关的慢性疾病, 如头痛、高血压、神经性疾患、精神病等发病率迅速增加。 疾病谱改变的客观事实,从实践上告诉人们,健康更多的 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树立新健康观,重视养生,注重精 神修养,是健康长寿之非常重要和十分必要的手段。 老子的“无为”、“重生”的思想有深远的意义。在老 子看来,养生的法则在于:清静无为,少思寡欲。人的心 灵本来是虚明宁静、无私无欲的。但是,人们往往为私欲 所蔽,使人昏昧紊乱,多有差错。他说:“不见可欲,使民 心不乱。”(《老子》,第 & 章)“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老子》,第 &# 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 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老子》,第 !% 章) 对人生来说,功名、财富和生命都是需要的,而三者相比, 哪一个更重要呢?在这个迷宫中,有人认为“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也有人认为“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把“名 垂千古”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而老子却破天荒地发现了 人的生命价值。他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 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第 $$ 章)这 就是说,名利和生命对人来说,生命更重要。因为名利是 身外之物,如果为了它而丧生,那就是舍本逐末。老子从 “重生”的基本立场出发,认为生命贵于名利,追求名利是 为了生命,如果名利损害人的生命,宁可抛弃名利,也要 保存生命。在那诸侯纷争、个人生命价值受到严重践踏的 春秋战国时代,老子的“重生轻物”思想,实在是一种惊 世骇俗之论,它发现了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唤起人类主 体意识的觉醒,是一种价值观念的转换,在中国思想史上 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贡献。 “重生”必须“无为”。老子认为,从“重生”的立场 出发,人应尽力地去掉种种私欲,使人心恢复到如水一样 的虚静状态,从而“致虚极”、“守静笃”,达到“上德若 谷”、“长生久视”、“尽其天年”的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 必须“无为”,即“顺乎自然”,不强加妄为。古代中医吸 收了老子这一思想,将养性作为养生的首要任务,指出人 们若能排除私心杂念,不患得患失,不慕虚荣,不纵欲, 保持乐观情绪,性格开朗,就能健康长寿。唐代孙思邈在 《备急千金要方》中,认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 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 虑精散为五难。若能克服这五难,必能健康长寿。被中医 奉为经典的《内经》有二十四字养生箴言:“虚邪贼风,避 之有时;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 里前 ’ 个字指的就是“顺乎自然”;后 !( 个字指的就是 “清静无为”,因而真气充足,精神稳定,健康无病。而在 老子看来,一个真正顺乎自然、清静无为的人,就能够无 私无我、胸怀若谷、豁达大度,凡事取后不争;面对五彩 缤纷的外部世界,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他都会宠辱不惊、 心如止水、随缘度日、吃亏是福,内心始终都是平衡和满 足。那么,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必定是有“自我控制的能 力”,有“正确对待外界影响的能力”,有“保持内心平衡 和满足状态的能力”的人,必定是一个健康长寿的人。 古老与现代是如此相通。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 新的健康观念,而要真正使身心处于健康、完善的状态, 就必须学习古老的智慧。为了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这古老 的智慧是必须发扬光大的。 当然,作为一种古代文化遗产,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 是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的。如道教追求得道成仙,长生久 视,这是需要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的。但 尽管如此,发掘和弘扬道教文化精华,是有不可忽视的积 极作用的。 (收稿日期 %))!*!)*%&)(责任编辑 程 欣) 吴素香+ 道教哲学对现代医学观的积极影响 · %! · 万方数据

道教哲学对现代医学观的积极影响 田万方数据 WANFANG DATA文献统接 作者: 吴素香 作者单位: 中山医科大学,广州,510089 刊名: 医学与社会STIC 英文刊名: MEDICINE AND SOCIETY 年,卷(期): 2002,15(2) 被引用次数: 1次 引证文献1条) 1.王少坤中医药理论的哲学分析[期刊论文]-药学进展2005(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xysh200202009.aspx

道教哲学对现代医学观的积极影响 作者: 吴素香 作者单位: 中山医科大学,广州,510089 刊名: 医学与社会 英文刊名: MEDICINE AND SOCIETY 年,卷(期): 2002,15(2) 被引用次数: 1次 引证文献(1条) 1.王少坤 中医药理论的哲学分析[期刊论文]-药学进展 2005(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xysh200202009.aspx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