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点。这说明无论是用绝对贫困标准测量,还是以低收入标准测量,中国近年来的减贫工 作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要彻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分地区来看, 201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2688万,其中,东部地区124万,中部地区813万,西部地区 1751万,贫困发生率分别为04%、25%和6.1%,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重分别为46%、 30.3%和65.1%。20002010年,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下降较快。十年期 间,中部地区由8.8%下降至2.5%,西部地区由20.6%下降至6.1%。20002010年间,东 部地区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重由10.2%下降至4.6%,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占全国贫 困人口的比重由608%升至65.1%,目前贫困人口进一步向西部地区集中。这就意味着, 当前中国的扶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特别是西部地区。而扶贫攻坚的关键是要通过外 部“输血性支援”来增强贫困型农户自身的“独立造血性发展功能”,从而逐渐摆脱对外 部救济性依赖,最终走上独立发展和脱贫致富的良性轨道,这种“输血型支援”则需要同 时借助财政机制、金融机制和社会互助机制,并产生协同作用,才能够迅速推进扶贫进程, 取得良好的扶贫效果(王定祥等,2011)。 近几年来,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农村扶贫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财政支农支出总 量持续增加,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那么,中央实施的财政金 融支农政策对农村贫困的减少是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如果是,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在多 大程度上能够推动农村减贫?政府是否能够运用合理的经济政策手段,更好地推动农户走 出贫困陷阱?省域间的农村贫困程度是相互独立还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表现出相互依赖 性?各省域的财政金融支农政策的减贫效应是否存在空间外溢效应?这些都已成为现阶 段中国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即是本文 研究目的所在。 、文献回顾 长期以来,贫困问题一直是当代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各国政府都致力于经 济发展,利用财政资金或者外部援助等扶贫手段来减少本国贫困,学术界也因此基本上都 沿着微观视角来研究单项(部门)公共支出减贫的思路,他们认为健康和教育支出( Gomanee 和 Morrissey,2002; Gachassin et al,2010)、农村道路投资( Fan et al,2005)、农业补贴 ( Davis et al.,2005)、社会性公共支出( Caminada和Kes,2009)是实现减贫的有效手段。 但是 Rozelle et al.(2000运用四川和陕西的数据分析了贫困降低的原因,认为中国的经 济增长能够解释绝大部分的农村贫困缓解原因,而中国的扶贫政策对减贫几乎没有作用; 另一项针对各种扶贫措施的研究也发现,众多的财政支农投入中,扶贫贷款对减贫的作用 ③20002008年间,中国的农村贫困设定有两条标准,一条被称为绝对贫困标准,另一条被称为低收入标 准。绝对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 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人口称为绝对贫困人口。绝对贫困标准是生存标准,而低收入标 准则是一种温饱标准,但二者均属于绝对贫困范畴的度量。在不同年份有相应调整,其中,2008年中 国绝对贫困线标准为人均纯收入785元以下,低收入贫困线标准为人均纯收入1067元。2009年后,将 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合并,取低收入线为贫困线,2010年,中国低收入贫困线为1274元/人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1》。点 。①这说明无论是用绝对贫困标准测量 ,还是以低收入标准测量 ,中国近年来的减贫工 作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要彻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分地区来看 , 20 10 年 全国农村贫困人 口 2688 万 ,其 中 ,东部地区 124 万 ,中部地区 8 13 万 ,西 部地区 17 5 1 万 ,贫 困发 生 率 分 别 为 0 .4%、 2 .5% 和 6 .1%, 占全 国农 村 贫 困人 口的 比 重 分 别 为 4 .6%、 30.3% 和 6 5.1%。 2 000-20 10 年 , 中西 部地 区尤 其 是 西部 地 区贫 困发 生 率下 降较 快 。十 年 期 间 , 中部 地 区 由 8 .8% 下 降 至 2 .5%, 西 部 地 区 由 2 0.6% 下 降 至 6 .1%。 2 000-20 10 年 间 ,东 部 地 区贫 困人 口占全 国贫 困人 口的 比重 由 10 .2% 下降 至 4 .6%,西 部地 区贫 困人 口占全 国贫 困人 口的 比重 由 6 0.8% 上升至 6 5.1%, 目前 贫 困人 口进 一 步 向西 部地 区集 中 。这 就 意味着 , 当前中国的扶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特别是西部地区 。而扶贫攻坚的关键是要通过外 部 “ 输血性支援” 来增强贫困型农户 自身的 “ 独立造血性发展功能”, 从而逐渐摆脱对外 部救济性依赖 ,最 终走上独立发展和脱贫致富的 良性轨道 ,这种 “ 输血型支援” 则需要同 时借助财政机制 、金融机制和社会互助机制 ,并产生协同作用 ,才 能够迅速推进扶贫进程 , 取 得 良好 的扶贫效果 (王定祥等 ,20 11) 。 近几年来 ,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农村扶贫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 ,特 别是财政支农支出总 量持续增加 ,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那么 ,中央实施的财政金 融支农政策对农村贫困的减少是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如果是 ,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在多 大程度上能够推动农村减贫 ?政府是否能够运用合理的经济政策手段 ,更好地推动农户走 出贫 困陷阱 ?省域间的农村贫 困程度是相互独立还是在一定区域 范围内表 现 出相互依赖 性 ?各 省域 的财政金融支农政策的减贫效应是否存在空间外溢效应 ?这 些都 已成为现阶 段 中国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即是本文 研 究 目的所在 。 ① 2000-2008年 间 ,中国的农村贫困设定有两条标准 ,一条被称为绝对贫困标准 ,另一条被称为低收入标 准 。绝对贫困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 ,个人和家庭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 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 ,这 样的人口称为绝对贫困人 口 。绝对贫困标准是生存标准 ,而低收入标 准则是一种温饱标准 ,但二者均属于绝对贫困范畴的度量 。在不同年份有相应调整 ,其 中 ,2008 年 中 国绝 对贫 困线标准 为人均纯收入 785 元 以下 ,低 收入贫 困线标准为人 均纯 收入 1067 元 。2009 年 后 ,将 绝 对贫 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合并 ,取 低收入 线为贫 困线 ,20 10 年 ,中国低 收入贫 困线为 1274 元 /人 。 资料 来源 :《中国农 村贫 困监测报 告 20 11》 。 二 、文 献 回顾 长期以来 ,贫 困问题一直是当代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 ,各 国政府都致力于经 济发展 ,利用财政资金或者外部援助等扶贫手段来减少本国贫 困 ,学术界也因此基本上都 沿 着微 观 视 角来 研 究单项 (部 门 )公 共支 出减 贫 的思 路 ,他 们 认 为健 康 和教 育支 出(G om anee 和 M o rrisse y, 2 0 0 2 ; G a ch a ssin e t a l.,2 0 10 )、农 村 道 路 投 资 (F a n e t a l., 2 0 0 5 )、农 业 补 贴 (D av is et a l., 2 0 0 5 ) 、社 会 性 公 共 支 出 (C am in ada 和 K ees,2 0 0 9 )是 实 现 减 贫 的 有 效 手 段 。 但 是 R ozelle et a l. (2000 )运 用 四 川 和 陕 西 的 数 据 分 析 了贫 困 降 低 的 原 因 ,认 为 中 国 的 经 济增长能够解释绝大部分的农村贫困缓解原因 ,而 中国的扶贫政策对减贫几乎没有作用 ; 另一项针对各种扶贫措施的研究也发现 ,众 多的财政支农投入中 ,扶 贫贷款对减贫的作用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