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46 量子力学朝花少拾—教与学篇 知道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的。” QM为什么这样难橙?我体会难懂的焦点就在这个1上。而费曼的忠告确 非常重婴,我们千万不要在时机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就对QM的基本解释去苦思 徒然在死胡同里浪费时间。我读到他们的话已是很迟的半,自己庆幸不 曾过早地去钻死湖同,但之谜却一直挂在我的心头。 3测不准关系和信息 Heisenberg于1927年通过用显微镜观察电子的理想实验而建立QM中的“不 △p,△r≥7 在早期中国物理书中曾译为“测不准关系”,我觉得很好。因为 ,或x的数值都 是通过测量才能从实验中得出的。这种测量在QM中表示为算符对波函数的作 用,例如要从式(2)取出那个动量P,必须用式(4)中的算符多。作用于它一对泼 函数作一个“空间平移”操作(推它一下) B9=ih=-ih四红+△,。0 (6) 50年前,当我刚学到此式时,觉得大惑不解:为什么一个好端端的数p(它在 经典物理中有确定的意义和数值),到了QM中会变成一个算符户,相应地有测不 准关系式(5)和对易关系式(1)呢?难道p不是原来(未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吗 经过许多年对QM的研究和思考,并了解东西方哲学的差异以后,我才忧然 大 :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许多物理学家之所以认为力和工都是原来就存在(称 之为物理要素),是由于西方哲学的主流是重视数字、数学和原子论的,并且默认为 粒子(如电子)是一个接近于点粒子的“客体”,从而把波函数中的x看作是未测之 前的“点粒子坐标”同时波函数中的 则被认为是粒子(在未测之 就有)的“多 量”。以Bohr和He g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深不同意上述看法,他们已开始 接受东方哲学的精神。我想我们应该比哥本哈根观点走得更远,明确以下两个基 本的认识论现点: (1)客体在未被测量之前,本不含任何信息(包括x ,E等等) (2)测量过程不是一种“反陕”过程,而是 种 过程 在此过程中主 体通过仪器作用于客体 共同制造出信息来。 个物理量在QM中要化为算符 正是两个认识论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变革性原理)的严格数学表述,如式(6)所示。 东方哲学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及孔子编的大学·礼记) 中关于”格物致知的论述开始,一直有上述观点。公孙龙对离坚白”命题的论辩 也是一个出色的范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把“格物”作“变革”解释,又进一步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