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心理学家克雷奇等人①D.Kech&R.S. Crutchfield)1963年的研究也表明, 在被试可以非常肯定的项目上,从众率只有朽%,较为肯定的项目为24%;而 难于肯定的项目从众率为36% 个性特征时于从众性的影响已经为许多研究所证实。施奈德等人(久 Snyderetal.)1960年的研究发现,被试的自我评价越高,从众性越低。我国心理 学工作者1982年的研究也发现,表现一致的独立行为被试,倾向于对自己的看 法积极而稳定,有很多的自信心。他们都强调:“尽管许多同学与我不一致,我 还是深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相反,易于从众的被试表现出自信心较差。他们表示“有几次我感到不对头, 但还是跟从了大家。”“开始我坚持,后来发现大家说得同我不一样,就开始怀疑 自己眼睛有问题,害怕自己弄错了,跟随了大家。” 晚近的研究也证明了个性对从众性的影响。艾克斯等人(w. Ickesetal.)1981 年的硏究发现,被试航果斯性越强,则越倾向于不从众。董婉月1986年的硏究 发现,在中等自我卷入的具体价值取向问题上,认知方式倾向于场独立的被试, 从众率明显低于场依存的被试。 (四)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一种意见一旦被表达出来,对于个人自己,人们会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已经 选择了某种态度。如果由于群体压力,迫使人们作出与多数人相同,而与原来选 择不同的态度,人们也会明确知道自己屈服群体压力而作出了态度改变。很显然, 这种意识会激发人们的抗拒反应,促使人们保持自己态度的一致,不轻易屈服于 他人的压力,从而使人们倾向于作不从众的选择。如果意见是当众表达的、则不 仅有上述自我意识更为强烈的问题,还有一个在公众面前是否有独立性,是否有 坚持自己意见的自我形象问题。这种意识会使人们选择不从众的倾向更为强烈。 心理学家多依奇等人M. Deutschetal.)l955年的一个极为巧妙的研究,极 好地证明了以上推论。研究者设计了四种情境,来考察被试从众率的不同。这种 情境分别为:(1)实验的刺激呈现后,被试在听到群体其他人表达意见前,完全 不表达自己的判断。这一情境与阿希等人的实验情境相类似;(2)被试在听到别 人意见之前,先在石墨魔术本上写上自己判断的答案(魔术本即石墨与玻璃纸做 成的写字板。写字时,玻璃纸被石墨吸住,出现字迹,揭开玻璃纸,字迹即消失)。心理学家克雷奇等人(D.Krech&R.S.Crutehfield)1963 年的研究也表明, 在被试可以非常肯定的项目上,从众率只有朽%,较为肯定的项目为 24%;而 难于肯定的项目从众率为 36%。 个性特征时于从众性的影响已经为许多研究所证实。施奈德等人(久 Snyderetal.)1960 年的研究发现,被试的自我评价越高,从众性越低。我国心理 学工作者 1982 年的研究也发现,表现一致的独立行为被试,倾向于对自己的看 法积极而稳定,有很多的自信心。他们都强调:“尽管许多同学与我不一致,我 还是深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相反,易于从众的被试表现出自信心较差。他们表示“有几次我感到不对头, 但还是跟从了大家。”“开始我坚持,后来发现大家说得同我不一样,就开始怀疑 自己眼睛有问题,害怕自己弄错了,跟随了大家。” 晚近的研究也证明了个性对从众性的影响。艾克斯等人(w.Ickesetal.)1981 年的研究发现,被试航果斯性越强,则越倾向于不从众。董婉月 1986 年的研究 发现,在中等自我卷入的具体价值取向问题上,认知方式倾向于场独立的被试, 从众率明显低于场依存的被试。 (四)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一种意见一旦被表达出来,对于个人自己,人们会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已经 选择了某种态度。如果由于群体压力,迫使人们作出与多数人相同,而与原来选 择不同的态度,人们也会明确知道自己屈服群体压力而作出了态度改变。很显然, 这种意识会激发人们的抗拒反应,促使人们保持自己态度的一致,不轻易屈服于 他人的压力,从而使人们倾向于作不从众的选择。如果意见是当众表达的、则不 仅有上述自我意识更为强烈的问题,还有一个在公众面前是否有独立性,是否有 坚持自己意见的自我形象问题。这种意识会使人们选择不从众的倾向更为强烈。 心理学家多依奇等人(M.Deutschetal.)1955 年的一个极为巧妙的研究,极 好地证明了以上推论。研究者设计了四种情境,来考察被试从众率的不同。这种 情境分别为:(1)实验的刺激呈现后,被试在听到群体其他人表达意见前,完全 不表达自己的判断。这一情境与阿希等人的实验情境相类似;(2)被试在听到别 人意见之前,先在石墨魔术本上写上自己判断的答案(魔术本即石墨与玻璃纸做 成的写字板。写字时,玻璃纸被石墨吸住,出现字迹,揭开玻璃纸,字迹即消失)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