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新分析过程;二是使得通过重新分析而产生的语法格式扩展到整个语言中去。先让 我们看一下普通语言学中的适合汉语情况的有关“类推”的定义。 (a)类推是语法结构的优化过程( opt imizat i on),它发展的步骤和 范围受制于该语言的整体结构特性。( Kipar sky1992:57) b)类推是一个语法格式的表层形式的变化,不会马上带来深层结构 的改变,它是对业已形成的句法规则的推广和应用。( Harris和 Campbe II 1995:97) (c)类推是句法组织的范式化,会引起表层搭配的变化。( Hopper和 Traugott 1993: 56, 61) 简单地说,类推就是一个句法规则的扩展。下面我们以判断词“是”和结构助 词“的”的发展为例扼要说明有关类推的两个重要问题:类推的源动力和类推的限 是”的发展 多数学者(如王力1958,Li和 Thompson1977, Peyraube和 Wiebush1994) 都认为,判断词“是”是从下面的句法环境中发展出来的: (10) Topic(话题),是+ Comment(说明) 其中的“是”的作用是回指其前的话题。但是我们认为,“是”的发展还有更广阔 的背景,它在上述结构中的发展是由当时的单句结构的类推引起的。为了说明这 问题,我们简单地讨论“是”发展初期的一些情况。 在没有语法化之前,“是”是一个普通的指示代词,经常用于(10)所刻划的 句法环境来回指位于其前的话题。被回指的话题通常为单独的判断(句子)或者复 杂的名词短语,一般不能为单纯的名词(关于“是”的详细发展过程,请参见石毓 智、李讷2001)。例如: (1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可是大约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回指“是”出现了两种规律性的用法。一是 说明部分越来越多由名词性成分充任,由《论语》时代(约公元前六世纪)的 50%发展到《荀子》时代(约公元前三世纪)的近80%,如例(11)所示;二 是,如果“说明”部分是一个光杆名词、人称代词或者人名,常常引起回指“是” 与“说明”部分的倒装。例如: (12)天下之道,管是矣。(荀子·荣辱) 上例中话题是一个名词短语“天下之道”,说明部分是一个光杆名词“管”,与回 指“是”的位置颠倒。此时“是”常出现的两种格式可以概括为:7 新分析过程;二是使得通过重新分析而产生的语法格式扩展到整个语言中去。先让 我们看一下普通语言学中的适合汉语情况的有关“类推”的定义。 (a) 类推是语法结构的优化过程(optimization),它发展的步骤和 范围受制于该语言的整体结构特性。(Kiparsky 1992:57) (b) 类推是一个语法格式的表层形式的变化,不会马上带来深层结构 的改变,它是对业已形成的句法规则的推广和应用。(Harris 和 Campbell 1995:97) (c) 类推是句法组织的范式化,会引起表层搭配的变化。(Hopper 和 Traugott 1993:56,61) 简单地说,类推就是一个句法规则的扩展。下面我们以判断词“是”和结构助 词“的”的发展为例扼要说明有关类推的两个重要问题:类推的源动力和类推的限 制。 一、“是”的发展 多数学者(如王力 1958,Li 和 Thompson 1977,Peyraube 和 Wiebush 1994) 都认为,判断词“是”是从下面的句法环境中发展出来的: (10)Topic(话题), 是 + Comment(说明) 其中的“是”的作用是回指其前的话题。但是我们认为,“是”的发展还有更广阔 的背景,它在上述结构中的发展是由当时的单句结构的类推引起的。为了说明这一 问题,我们简单地讨论“是”发展初期的一些情况。 在没有语法化之前,“是”是一个普通的指示代词,经常用于(10)所刻划的 句法环境来回指位于其前的话题。被回指的话题通常为单独的判断(句子)或者复 杂的名词短语,一般不能为单纯的名词(关于“是”的详细发展过程,请参见石毓 智、李讷 2001)。例如: (1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可是大约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回指“是”出现了两种规律性的用法。一是 说明部分越来越多由名词性成分充任,由《论语》时代(约公元前六世纪)的 50%发展到《荀子》时代(约公元前三世纪)的近 80%,如例(11)所示;二 是,如果“说明”部分是一个光杆名词、人称代词或者人名,常常引起回指“是” 与“说明”部分的倒装。例如: (12)天下之道,管是矣。(荀子·荣辱) 上例中话题是一个名词短语“天下之道”,说明部分是一个光杆名词“管”,与回 指“是”的位置颠倒。此时“是”常出现的两种格式可以概括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