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a) Top ic,是十NP十也。 (b) Top ic,N十是十也。 自古到今,汉语的基本语序都是svO,而且作主宾语的也常为名词性短语。 同时在上下文可以确定其所指时,主语或者宾语常常可以省略。这样汉语的普通句 子就有下面两个变式 (A)V+NP(无主句) (B)NP+V(无宾句) 很明显,回指“是”的两个格式分别对应于汉语普通句子的两个变式。这里回指 “是”占据的句法位置正好与普通动词的相同,即其前或者其后常有一个名词性成 分。在这种条件下,指代词的“是”就有可能通过来自普通动词格式的类推而获得 普通动词的性质。语言的发展史毫无例外地证明,使用频率高、范围广的强势语法 格式是类推的源动力。大约于公元前一世纪,判断词“是”的用法开始出现。作为 判断词的“是”具有动词的特性,比如可以受副词修饰,连接主宾语,等等。此 外,象普通动词与其后的宾语结合紧密一样,判断词“是”与其后的名词边界也被 消弱了,表现为前期的副词只能插在“是”和其说明部分之间,后期则必须移到整 个“是+NP”之前。 “是”的发展表明,类推的发生常常导源于业已存在的语法格式。“是”由名 词性的指代词变成动词性的判断词,是受动词的语法格式的类推的影响。这种强大 的类推源动力,使得判断词的用法由少到多,最后完全取代先秦汉语的判断句范式 “NP(者),NP+也”,而成为汉语唯一合法的判断句。同时,“是”的发展过 程也是一个重新分析过程,它与其后的成分边界消失。而该重新分析又是为类推机 制所诱发的。 二、结构助词“的” 让我们再用结构助词“底”的发展说明类推机制的作用。“底”(“的”的早 期书写形式)在三世纪和九世纪之间也是一个指代词,相当于“那”或者“哪”。 根据石毓智和李讷(1998)考察,指代词的“底”向结构助词的演化首先发生在修 饰语为动词性成分的句法环境里,后来才慢慢类推到其它类型的偏正短语中。类推 的大致顺序为 (a)VP+底+NPlP→> (b)NP额有十底+NP]P→ (c)[AP+底+N小Np→ (d)[Adv.+底+VNP 个类推到底能走多远,取决于该语言的语法规则。从古到今,汉语偏正结构的语 序都是修饰语居于中心语之前。上述四类偏正短语都共有一个抽象格式:修饰语 中心语,尽管它们所属的语义类型和句法范畴不同。8 (a)Topic,是+NP+也。 (b)Topic,N +是+也。 自古到今,汉语的基本语序都是 SVO,而且作主宾语的也常为名词性短语。 同时在上下文可以确定其所指时,主语或者宾语常常可以省略。这样汉语的普通句 子就有下面两个变式: (A)V+NP(无主句) (B)NP+V(无宾句) 很明显,回指“是”的两个格式分别对应于汉语普通句子的两个变式。这里回指 “是”占据的句法位置正好与普通动词的相同,即其前或者其后常有一个名词性成 分。在这种条件下,指代词的“是”就有可能通过来自普通动词格式的类推而获得 普通动词的性质。语言的发展史毫无例外地证明,使用频率高、范围广的强势语法 格式是类推的源动力。大约于公元前一世纪,判断词“是”的用法开始出现。作为 判断词的“是”具有动词的特性,比如可以受副词修饰,连接主宾语,等等。此 外,象普通动词与其后的宾语结合紧密一样,判断词“是”与其后的名词边界也被 消弱了,表现为前期的副词只能插在“是”和其说明部分之间,后期则必须移到整 个“是+NP”之前。 “是”的发展表明,类推的发生常常导源于业已存在的语法格式。“是”由名 词性的指代词变成动词性的判断词,是受动词的语法格式的类推的影响。这种强大 的类推源动力,使得判断词的用法由少到多,最后完全取代先秦汉语的判断句范式 “NP (者),NP+也”,而成为汉语唯一合法的判断句。同时,“是”的发展过 程也是一个重新分析过程,它与其后的成分边界消失。而该重新分析又是为类推机 制所诱发的。 二、结构助词“的” 让我们再用结构助词“底”的发展说明类推机制的作用。“底”(“的”的早 期书写形式)在三世纪和九世纪之间也是一个指代词,相当于“那”或者“哪”。 根据石毓智和李讷(1998)考察,指代词的“底”向结构助词的演化首先发生在修 饰语为动词性成分的句法环境里,后来才慢慢类推到其它类型的偏正短语中。类推 的大致顺序为: (a) [VP + 底 +NP]NP→ (b) [NP 领有 +底+NP]NP → (c) [AP + 底+N]NP → (d) [Adv. + 底+V]NP 一个类推到底能走多远,取决于该语言的语法规则。从古到今,汉语偏正结构的语 序都是修饰语居于中心语之前。上述四类偏正短语都共有一个抽象格式:修饰语+ 中心语,尽管它们所属的语义类型和句法范畴不同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