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即任何教育方法都离不开一定的教育方法观的指导和制约。而教育方法观作为教育思想的组成部 分,是随着教育实践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完善的。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教育方法观。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王晓辉,赵中建等译。《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2,10,第293页 (一)注入式教育方法观 注入式教育方法观在中西方的封建社会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早期,非常流行。在这种教育 方法观的指导下,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任意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习主体一一学生的能动作 用,把学生视为被动的装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育中仅仅起到现成信息的载体和传递的作用,学 生则起信息接受和储存的作用,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阻止学生独立思考,阻碍了学生 主体性和个性的张扬。在教育关系上,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是教育 的客体,否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权威和领导决定作用。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上,把教 育的目的仅放在掌握知识层面。教育方法上,片面强调教师外在的注入、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 不注重教师的启发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等。 (二)启发式教育方法观 这种教育方法观出现在奴隶社会,在中国集中体现在孔子的教育方法中,在西方以苏格拉底 为主要代表。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后来朱熹将孔子的“愤悱”原理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 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①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想弄明白某个道理或有些 兴趣,但是却弄不明白;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是指学生想说,但却说不出来、说不清的情况。孔 子主张,在这种情况下,要帮助学生弄清他要弄清的道理,理清其思路,使之能表达淸楚。孔子 启发式的条件是“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则要另外选择 其他的途径。因此,有人说他主张“叩则鸣,不叩则不鸣”,即学生问才作答,不问则不作答 这就是传统的启发式教育方法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也称产婆术,是西方最 早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的代表。他主张教师不要把知识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应启发学生去思考, 帮助学生自己发现和获取知识。 资料-1 产婆术,也就是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它源于苏格拉底对教师作用的个比喻。他将教师比作产婆,意即产婆 ①王炳照:《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页3 即任何教育方法都离不开一定的教育方法观的指导和制约。而教育方法观作为教育思想的组成部 分,是随着教育实践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完善的。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教育方法观。 —————————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王晓辉,赵中建等译。《为了 21 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2,10,第 293 页。 (一)注入式教育方法观 注入式教育方法观在中西方的封建社会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早期,非常流行。在这种教育 方法观的指导下,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任意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习主体——学生的能动作 用,把学生视为被动的装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育中仅仅起到现成信息的载体和传递的作用,学 生则起信息接受和储存的作用,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阻止学生独立思考,阻碍了学生 主体性和个性的张扬。在教育关系上,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是教育 的客体,否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权威和领导决定作用。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上,把教 育的目的仅放在掌握知识层面。教育方法上,片面强调教师外在的注入、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 不注重教师的启发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等。 (二)启发式教育方法观 这种教育方法观出现在奴隶社会,在中国集中体现在孔子的教育方法中,在西方以苏格拉底 为主要代表。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后来朱熹将孔子的“愤悱”原理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 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①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想弄明白某个道理或有些 兴趣,但是却弄不明白;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是指学生想说,但却说不出来、说不清的情况。孔 子主张,在这种情况下,要帮助学生弄清他要弄清的道理,理清其思路,使之能表达清楚。孔子 启发式的条件是“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则要另外选择 其他的途径。因此,有人说他主张“叩则鸣,不叩则不鸣”,即学生问才作答,不问则不作答。 这就是传统的启发式教育方法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也称产婆术,是西方最 早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的代表。他主张教师不要把知识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应启发学生去思考, 帮助学生自己发现和获取知识。 资料Ⅸ-1 产婆术,也就是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它源于苏格拉底对教师作用的一个比喻。他将教师比作产婆,意即产婆 ①王炳照:《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11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