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河北大学学报(晢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时位”的概念。“时”就是时间,“位”就是空间。《易传》认为对立面的转化,贵在得时,得时则吉,失时 则转化为凶。节卦九二爻辞说:“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祭,实受其福。”《彖辞》解释说 如西邻之时也。”这就是说大祭不如小祭的受福,是因为不得其时,即福与祸的转化是随看时间等条件的 变化而变化,并不是在任何时候有某种条件就可以得福或祸故损卦《绿醉》说:“损益盃虚,与时俱行。” 益卦《彖辞》说:“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益贵在得时,转化及时就能成功,反之则会失败,给人们带来祸 害。《易传》把时间作为转化的条件,实为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易传》不仅注意到了“转化”的时间,而且注意到了“转化的空间。认为若阳爻居阴位,或阴爻居阳 位,就是“不当位”,而不当泣一般说是不吉的;反之,若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则为“当位”,而“当位” 则总是吉的。《易传》模地猜到了时空在转化中的作用,当然它不能与辩证法的”一切以条件、地点和 时间的转移而转移”相比,但其思想价值是不可抹杀的 (三)“一阴一阳之谓道”—对立面转化的根源 《易传》认为对立面转化的根源在于事物自身存在的阴阳矛盾,阴阳相互包含又相互依存、斗争和转 化,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光辉命题。《系辞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往矣;动静 有常刚柔断矣。“这意味着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正是由于事物自身包含着矛盾即 阴阳,事物才有发展变化。《系辞传》说:“日月运行,寒一暑”,“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 焉”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命题是中国辩证法史上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最早的较确切的表述,是 《易传》对辩证法思想作出的一个重要贡献,也是中哲史上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探讨转化的原因。毛泽东 同志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尽管今天看来阴阳的对立 统一仍然是一种具体矛盾,但当时把它作为一个普遍规律,无疑是人类思维的一大进步 五、结束语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到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到《易传》的“一阴一阳谓之道”,“物极必反”,表明先 秦诸子对“转化”及“转化条件”问题的探讨已达到了相当深刻的程度,其许多思想已成为我们民族优秀 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为人类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先秦诸子在转化问题上的思想也为人类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教训。最明显的 就是从老子的辩证法到庄子的相对主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老子的转化是无条件的,完全以 必然的形式出现的,这意味着老子的思想含有把对立面混同为一的相对主义因素,以致于庄子把对立面 转化的相对性绝对化,走上了相对主义的道路 先秦诸子在“转化”及“转化条件”问题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而教训也是相当深刻的。无论是贡 献还是教训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辩证法的精髓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文得到了王永祥教授的指导,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参阅书目 《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庞朴《沉思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王永祥《中国古代同一思想史》齐鲁书社,1991年版 方克《中国辩证法思想史》(先秦),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孙实明《韩非思想新探》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研究生处) 2 o1994-2010 China 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p: //nw cnki. net“时”“位”的概念。“时”就是时间“, 位”就是空间。《易传》认为对立面的转化 ,贵在得时 ,得时则吉 ,失时 则转化为凶。节卦九二爻辞说“: 东邻杀牛 ,不如西邻之 祭 ,实受其福。”《彖辞》解释说“: 东邻杀牛 ,不 如西邻之时也。”这就是说大祭不如小祭的受福 ,是因为不得其时 ,即福与祸的转化是随着时间等条件的 变化而变化 ,并不是在任何时候有某种条件就可以得福或祸 ,故损卦《彖辞》说“: 损益盈虚 ,与时俱行。” 益卦《彖辞》说“: 凡益之道 ,与时偕行”,益贵在得时 ,转化及时就能成功 ,反之则会失败 ,给人们带来祸 害。《易传》把时间作为转化的条件 ,实为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易传》不仅注意到了“转化”的时间 ,而且注意到了“转化”的空间。认为若阳爻居阴位 ,或阴爻居阳 位 ,就是“不当位”,而不当位一般说是不吉的 ;反之 ,若阳爻居阳位 ,阴爻居阴位 ,则为“当位”,而“当位” 则总是吉的。《易传》模糊地猜到了时空在转化中的作用 ,当然它不能与辩证法的”一切以条件、地点和 时间的转移而转移”相比 ,但其思想价值是不可抹杀的。 (三)“一阴一阳之谓道”———对立面转化的根源 《易传》认为对立面转化的根源在于事物自身存在的阴阳矛盾 ,阴阳相互包含又相互依存、斗争和转 化 ,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光辉命题。《系辞传》说“: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 ,贵贱往矣 ;动静 有常 ,刚柔断矣。”这意味着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 ,正是由于事物自身包含着矛盾即 阴阳 ,事物才有发展变化。《系辞传》说“: 日月运行 ,一寒一暑”“, 日月相推 ,而明生焉。“寒暑相推 ,而岁成 焉”,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命题是中国辩证法史上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最早的较确切的表述 ,是 《易传》对辩证法思想作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也是中哲史上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探讨转化的原因。毛泽东 同志指出“: 事物的矛盾法则 ,即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尽管今天看来阴阳的对立 统一仍然是一种具体矛盾 ,但当时把它作为一个普遍规律 ,无疑是人类思维的一大进步。 五、结束语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到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到《易传》的“一阴一阳谓之道”“, 物极必反”,表明先 秦诸子对“转化”及“转化条件”问题的探讨已达到了相当深刻的程度 ,其许多思想已成为我们民族优秀 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为人类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先秦诸子在转化问题上的思想也为人类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教训。最明显的 就是从老子的辩证法到庄子的相对主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是因为老子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完全以 必然的形式出现的 ,这意味着老子的思想含有把对立面混同为一的相对主义因素 ,以致于庄子把对立面 转化的相对性绝对化 ,走上了相对主义的道路。 先秦诸子在“转化”及“转化条件”问题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而教训也是相当深刻的。无论是贡 献还是教训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辩证法的精髓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文得到了王永祥教授的指导 ,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参阅书目 : 《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 ,1971 年版。 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庞朴《沉思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王永祥《中国古代同一思想史》齐鲁书社 ,1991 年版。 方克《中国辩证法思想史》(先秦) ,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孙实明《韩非思想新探》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研究生处) 47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2 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