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马焕龙霍艳霞先秦诸子关于“转化”及“转化条件”问题初拯 程的每一步都需要有一定的条件,而不是无条件的。若没有他所说的一系列条件,就不可能实现从祸到 福或从福到祸的动态转化,而这一系列的具体条件韩非则概括为—“得事理”或“动弃理”。“理”就是 转化的条件。具体来说,“得事理”即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就能成功;而“动弃理”即违背事物发展的规 律,则将失败。因此若想使事物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就必须“得事理”反之着“动弃理”则将使事 物向不利于己的方面转化。这样韩非由对祸福转化的具体条件的分析,进而概括出对立面转化的一般 条件,这就比老子的原文更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就转化的条件而言,韩非的思想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 高水平,对于克服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然而我们也不得不 承认,韩非的许多论述固然生动、具体,但仍局限于经验性的领域,而且是他第一次从形式逻辑的角度 否认了“矛盾”否认了对立面的统 四、《易传》的“转化”思想 《易传》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对对立面间的相互转化进行了较深的论述。《易传》根据阴阳交感 的概念表述了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光辉命题;根据阴阳相互转 化的概念表述了运动变化的规律—“物极必反”。这些思想都达到了先秦时期的最高水平,而且对后 世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一)“物极必反”—事物变化所遵循的通则 《易传》认为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若能认识运动的规律,就能了解事物的奥妙,就能通“神”。因 此《易传》的作者非常注重研究事物运动的规律,认为圣人作《易》的目的就在于“通神明之德”,而圣人最 大的本领就在于“穷神知化”。事物运动的规律是什么呢?《易传》认为就是“物极必反”,并对此进行了 较全面的论证。《丰》卦《彖》辞说:“变化者,进退之象也”。这就是说事物的变化是退和进相互转化的过 程,即事物变化的通则就是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对立面不断转化。《系辞》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 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穷”就是矛盾发展到极点,“变”就 是转为其反面,“通”就是变为反面后的新发展,“久”是长久,但长久不是永远,它还要发展到“穷”的阶 段,这就叫“往来”。就卦象说,事物的成毁也就是乾坤的辟阖。事物的成是其来,毁是其往,一来一往就 是变,变就是来与往的相互转化,而这种往来转化是无穷的,惟其无穷所以世界无尽,这就是所谓“往来 不穷谓之通”。 从阴阳、乾坤自身来看,《易传》方面认为乾坤的地位是不变的,另一方面又认为乾坤的性能是可 以相互转化的。坤本来是主静、主柔的,但《文言》说:“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这样坤的“至柔 也就转化为“刚”,其“至静”也就转化为“动”了。《系辞》又说:“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这是说乾的动中有静,坤的静中也有动。本来是“阖户谓之坤 辟户谓之乾,"可坤也可以“其动也辟”了。既然乾坤的性能可以相互转化,则由乾坤引导出的其它一系 列矛盾也就可以相互转化。这意味着《易传》试图从乾坤的角度来证明其物极必反的通则 从卦序的排列看,也说明物极必反的通则。《序卦》明确指出,六十四卦的次序即表示物极必反的通 则。六十四卦中,相反的卦常是相连的,如泰卦和否卦,剥卦和复卦,既济卦和未济卦。《序卦》说:“泰 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是未济卦,《序卦》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 以未济终焉,”这意味着由于事物是无穷的,故世界永远处于“转化"过程中,故以未济卦结尾 《易传》试图从规律的角度对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进行理论概括,得出了“物极必反”的结论,这不能不 说是对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进一步发展。直到今天,“物极必反”仍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二)对立面转化的条件问题 对立面的转化总是以一定的时间空间等条件为前提,《易传》也模糊地猜测到了这一问题,提出了 2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wwcnkiner程的每一步都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而不是无条件的。若没有他所说的一系列条件 ,就不可能实现从祸到 福或从福到祸的动态转化 ,而这一系列的具体条件韩非则概括为 ———“得事理”或“动弃理”。“理”就是 转化的条件。具体来说“, 得事理”即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就能成功 ;而“动弃理”即违背事物发展的规 律 ,则将失败。因此若想使事物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 ,就必须“得事理”;反之若“动弃理”则将使事 物向不利于己的方面转化。这样韩非由对祸福转化的具体条件的分析 ,进而概括出对立面转化的一般 条件 ,这就比老子的原文更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就转化的条件而言 ,韩非的思想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 高水平 ,对于克服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甚至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然而我们也不得不 承认 ,韩非的许多论述固然生动、具体 ,但仍局限于经验性的领域 ,而且是他第一次从形式逻辑的角度 , 否认了“矛盾”,否认了对立面的统一。 四《、易传》的“转化”思想 《易传》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 ,对对立面间的相互转化进行了较深的论述。《易传》根据阴阳交感 的概念表述了辩证法的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光辉命题 ;根据阴阳相互转 化的概念表述了运动变化的规律 ———“物极必反”。这些思想都达到了先秦时期的最高水平 ,而且对后 世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如“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一)“物极必反”———事物变化所遵循的通则 《易传》认为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若能认识运动的规律 ,就能了解事物的奥妙 ,就能通“神”。因 此《易传》的作者非常注重研究事物运动的规律 ,认为圣人作《易》的目的就在于“通神明之德”,而圣人最 大的本领就在于“穷神知化”。事物运动的规律是什么呢 ?《易传》认为就是“物极必反”,并对此进行了 较全面的论证。《丰》卦《彖》辞说“: 变化者 ,进退之象也”。这就是说事物的变化是退和进相互转化的过 程 ,即事物变化的通则就是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对立面不断转化。《系辞》说“: 易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 久”“, 阖户谓之坤 ,辟户谓之乾 ,一阖一辟谓之变 ,往来不穷谓之通。”“穷”就是矛盾发展到极点“, 变”就 是转为其反面“, 通”就是变为反面后的新发展 “, 久”是长久 ,但长久不是永远 ,它还要发展到“穷”的阶 段 ,这就叫“往来”。就卦象说 ,事物的成毁也就是乾坤的辟阖。事物的成是其来 ,毁是其往 ,一来一往就 是变 ,变就是来与往的相互转化 ,而这种往来转化是无穷的 ,惟其无穷 ,所以世界无尽 ,这就是所谓“往来 不穷谓之通”。 从阴阳、乾坤自身来看《, 易传》一方面认为乾坤的地位是不变的 ,另一方面又认为乾坤的性能是可 以相互转化的。坤本来是主静、主柔的 ,但《文言》说“: 坤至柔而动也刚 ,至静而德方。”这样坤的“至柔” 也就转化为“刚”,其“至静”也就转化为“动”了。《系辞》又说“: 夫乾 ,其静也专 ,其动也直 ,是以大生焉。 夫坤 ,其静也翕 ,其动也辟 ,是以广生焉。”这是说乾的动中有静 ,坤的静中也有动。本来是“阖户谓之坤 , 辟户谓之乾 ,”可坤也可以“其动也辟”了。既然乾坤的性能可以相互转化 ,则由乾坤引导出的其它一系 列矛盾也就可以相互转化。这意味着《易传》试图从乾坤的角度来证明其物极必反的通则。 从卦序的排列看 ,也说明物极必反的通则。《序卦》明确指出 ,六十四卦的次序即表示物极必反的通 则。六十四卦中 ,相反的卦常是相连的 ,如泰卦和否卦 ,剥卦和复卦 ,既济卦和未济卦。《序卦》说 “: 泰 者 ,通也 ,物不可以终通 ,故受之以否。”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是未济卦《, 序卦》说“: 物不可穷也 ,故受之 以未济终焉 ,”这意味着由于事物是无穷的 ,故世界永远处于“转化”过程中 ,故以未济卦结尾。 《易传》试图从规律的角度对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进行理论概括 ,得出了“物极必反”的结论 ,这不能不 说是对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进一步发展。直到今天“, 物极必反”仍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二) 对立面转化的条件问题 对立面的转化总是以一定的时间、空间等条件为前提《, 易传》也模糊地猜测到了这一问题 ,提出了 马焕龙 霍艳霞 先秦诸子关于“转化”及“转化条件”问题初探 3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