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河北大学学报(晢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死守等,指出“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土地篇》)另一方面又非常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讲 势”,指出“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势篇》)这说明孙子已触及到战争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 证关系问题。战争中的客观规律是战争中敌我双方矛盾发展变化所形成的。战争的殊负是敌我双方各 自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生死博斗的剧烈运动决定的,是客观可能性、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等综合作用的结 果。战争开始时,敌我双方的客观条件的优劣,只能显示战争胜负的可能性。战争胜负的必然性是在 定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在战争实践中通过敌我双方各自发挥主观能动性而相互较量的结果。但主观能 动性的大小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受制于有关客观条件人们不可能超越客观条件去企求战争的胜利,而 只能在一定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争取战争胜利的条件。孙武“转化”思想的精 恰恰在于漫岀发浑主观能动性,创造取得胜利的条件。一部《孙子兵法》可以说通篇贯穿的就是发挥 主观能动性,我方总是居于战争过程中有利的方面,陷敌方于不利的方面。为了创造条件,使对立双 方朝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孙武着重研究了集中与分散、实与虚的辩证关系。他说:“用兵之法,十则 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虚实篇》)这是说如何利用双方 兵力,以控制战争发展的方向,创造有利于己的条件。甚至“能为敌之司令。”(《虚实篇》)即成为敌方命 运的主宰者。而发挥能动性的原则就是出奇制胜。《势篇》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 无穷如无地,不竭如江河。呲此外还应调动敌人,使敌方听从于我方的指挥,《势篇》说:“善动敌者,形之 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这样,通过一系列能动性的发挥,使我方处于战争中矛盾双方之有利的方 面,从而达到消灭敌人,取得胜利的目的。可见,孙武强调可为,最终目的在于取得战争的胜利。通过对 战争规律的探讨,对人的能动性做如此深刻的探讨在同时代的中西方哲学家中并不多见。 孙武提出转化的条件性使其辩证法与相对主义区别开来,从而也避免了转向相对主义的可能。重 视转化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提出“可为”,从而与老子的“无为区别开来。但孙武对“条件性”和 “可为”的探讨只局限于军事领域,在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老子的辩证法更具有普遍性。 三、韩非对“转化条件”的探讨 老子的“转化”是无条件的,孙武注意并探讨了转化的条件问题,但没有从理论的层次上对转化条件 进行概括,韩非则在转化的条件性方面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他不仅在理论上对转化的条件进 行了概括,而且详细地阐述了祸福等转化所需的具体条件 韩非明确指出:“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随时,与理相应,万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万物得之以 败,得之以成。道譬诸若水,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适饮之即生;譬之若剑戟,愚人以行忿则祸生,圣人以 诛暴则福成;故得之以死,得之以生;得之以败,得之以成”(《韩非子解老》以下只写篇名)这是说没有 定的条件,万物就不能成形,柔弱胜刚强也有一个适时的问题,不是在任何时候柔弱都能胜刚强。与具 体事物的规律相适应,诸条件若符合死的规律就会死,符合生的规律就会生;失败和成功也如此。同是 剑和戟,愚者为了泄私忿而去用它杀人,就会产生祸患;而圣人用它去铲除暴虐,则得到幸福。水亦是同 样,溺者因过量饮之而死,渴者因适量饮之而得生。在这里韩非已明确提出了转化条件—“不制不 形”而且通过对祸福相互转化的具体分析,进而概括出对立面转化的具体条件—“得事理”或“动弃 理”。在对老子的祸福转化进行解释时韩非指出:“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 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命;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 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其成功也;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 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天。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天 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解老》在这里韩非精辟 地论述了祸福转化的条件和过程。祸转化为福,福转化为祸,都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次完成的,过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cnki.net死守等 ,指出“合于利而动 ,不合于利而止”; 《( 土地篇》) 另一方面又非常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讲 “势”,指出“势者 ,因利而制权也”。《( 势篇》) 这说明孙子已触及到战争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 证关系问题。战争中的客观规律是战争中敌我双方矛盾发展变化所形成的。战争的胜负是敌我双方各 自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生死博斗的剧烈运动决定的 ,是客观可能性、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等综合作用的结 果。战争开始时 ,敌我双方的客观条件的优劣 ,只能显示战争胜负的可能性。战争胜负的必然性是在一 定客观条件的基础上 ,在战争实践中 ,通过敌我双方各自发挥主观能动性而相互较量的结果。但主观能 动性的大小不是凭空而来 ,而是受制于有关客观条件 ,人们不可能超越客观条件去企求战争的胜利 ,而 只能在一定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争取战争胜利的条件。孙武“转化”思想的精 华恰恰在于提出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取得胜利的条件。一部《孙子兵法》可以说通篇贯穿的就是发挥 主观能动性 ,使我方总是居于战争过程中有利的方面 ,陷敌方于不利的方面。为了创造条件 ,使对立双 方朝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 ,孙武着重研究了集中与分散、实与虚的辩证关系。他说“: 用兵之法 ,十则 围之 ,五则攻之 ,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 ,少则能逃之 ,不若则能避之。”《( 虚实篇》) 这是说如何利用双方 兵力 ,以控制战争发展的方向 ,创造有利于己的条件。甚至“能为敌之司令。”《( 虚实篇》) 即成为敌方命 运的主宰者。而发挥能动性的原则就是出奇制胜。《势篇》说“: 凡战者 ,以正合 ,以奇胜。故善出奇者 , 无穷如无地 ,不竭如江河。”此外还应调动敌人 ,使敌方听从于我方的指挥《, 势篇》说“: 善动敌者 ,形之 , 敌必从之 ;予之 ,敌必取之。”这样 ,通过一系列能动性的发挥 ,使我方处于战争中矛盾双方之有利的方 面 ,从而达到消灭敌人 ,取得胜利的目的。可见 ,孙武强调可为 ,最终目的在于取得战争的胜利。通过对 战争规律的探讨 ,对人的能动性做如此深刻的探讨在同时代的中西方哲学家中并不多见。 孙武提出转化的条件性使其辩证法与相对主义区别开来 ,从而也避免了转向相对主义的可能。重 视转化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提出“可为”,从而与老子的“无为”区别开来。但孙武对“条件性”和 “可为”的探讨只局限于军事领域 ,在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老子的辩证法更具有普遍性。 三、韩非对“转化条件”的探讨 老子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孙武注意并探讨了转化的条件问题 ,但没有从理论的层次上对转化条件 进行概括 ,韩非则在转化的条件性方面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他不仅在理论上对转化的条件进 行了概括 ,而且详细地阐述了祸福等转化所需的具体条件。 韩非明确指出“: 凡道之情 ,不制不形 ,柔弱随时 ,与理相应 ,万物得之以死 ,得之以生 ,万物得之以 败 ,得之以成。道譬诸若水 ,溺者多饮之即死 ,渴者适饮之即生 ;譬之若剑戟 ,愚人以行忿则祸生 ,圣人以 诛暴则福成 ;故得之以死 ,得之以生 ;得之以败 ,得之以成”《( 韩非子·解老》以下只写篇名) 这是说没有一 定的条件 ,万物就不能成形 ,柔弱胜刚强也有一个适时的问题 ,不是在任何时候柔弱都能胜刚强。与具 体事物的规律相适应 ,诸条件若符合死的规律就会死 ,符合生的规律就会生 ;失败和成功也如此。同是 剑和戟 ,愚者为了泄私忿而去用它杀人 ,就会产生祸患 ;而圣人用它去铲除暴虐 ,则得到幸福。水亦是同 样 ,溺者因过量饮之而死 ,渴者因适量饮之而得生。在这里韩非已明确提出了转化条件 ———“不制不 形”,而且通过对祸福相互转化的具体分析 ,进而概括出对立面转化的具体条件 ———“得事理”或“动弃 理”。在对老子的祸福转化进行解释时韩非指出“: 人有祸则心畏恐 ,心畏恐则行端直 ,行端直则思虑熟 , 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 ,无祸害则尽天命 ;得事理则必成功 ,尽天年则全而寿 ,必成功则富与 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 ,故曰‘: 祸兮福之所倚 ,以其成功也 ;’人有福则富贵至 ,富贵至则 衣食美 ,衣食美则骄心生 ,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 之难 ,而外无成功之名者 ,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 ,故曰 ‘: 福兮祸之所伏。’《( 解老》) 在这里韩非精辟 地论述了祸福转化的条件和过程。祸转化为福 ,福转化为祸 ,都是一个动态过程 ,而不是一次完成的 ,过 27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2 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