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与政府劳工政策的完善 指标化、数字化和形式化等问题。在工会组建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由于企业工会组 建主要是由雇主控制和主导,所以许多新建的企业工会是“挂牌工会”或“空壳工 会”。更为严重的是一部分新建工会被雇主所控制而成为“老板工会”,这些工会在 劳资冲突时,往往会选择站在雇主一方。①在集体协商的推进方面,由于党政高度重 视积极介入,并将其纳入政绩考核,这样可以快速提升集体合同的数目和覆盖范围, 但在一些地方这种集体合同签订成为一种行政行为,形同虚设或流于形式;重形式、 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政绩、轻实绩,是集体合同签订中较为普遍的问题 在一些地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集体合同制度背离了维护劳动者权益和调整劳动关系 的原意,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政绩工程。② 集体劳动关系形成的重要指标是工会组建率和集体合同签订率。但对于集体劳动 关系的形成判断,不仅要看这两个指标,更要看集体合同是否经过了协商谈判、其内 容是否规范有效并能够落实。如果只有形式没有内容,集体劳动关系便不可能形成。 企业中如果没有以工会为代表的工人参与,也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劳动关 系。遗憾的是,目前中国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的劳动关系,其性质基本上仍然处于原 子化和碎片化的状态,即一个雇主面对一群工人的这种个别劳动关系的构成状态。 集体化劳动关系的实现,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广大劳动者的诉求,需要劳 动者直接介入和参与。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没有工人的参与无法完成。由于集体劳 动关系与个体切身利益攸关,劳动者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推动着劳动关系的集体化。 这是一种自发的自下而上的行动。如果说,政府推动的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还是 种外在的推动力,那么劳动者推动的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则是一种内在的推动力。 而劳动者的行动有待于集体意识的发轫和觉醒。只有劳动者意识到要为改变现状而 采用集体行动时,方能促成集体劳动关系的形成。 中国工人是在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集体意识的。就其发展阶段 看,1980年代中期和2000年前后,各地曾引发了一些工人的集体行动。③但这一时 期工人对于市场经济的性质以及工人地位权利的认识,还未形成市场经济的劳动者意识。 劳动者意识又称为劳工意识( labor consciousness),是指市场经济下作为雇佣劳动者的工 人群体在特定的劳动形式和劳动过程中对于自身地位的认识。劳工权利意识是劳工意识 ①对此,广东省工会主席邓维龙曾明确指出:很多企业工会在工人心目中只是老板的附 设机构,工会在平常就做些困难员工帮扶、主持活动竞赛的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老板创造价值。但是当劳资矛盾发展到比较尖锐的时候,工会就 代表老板的利益了。(参见张小磊等:《广东省总工会主席:企业工会主席多不是民主 选举》,《羊城晚报》2010年7月3日,第A02版) 王晶:《集体协商谈判制度须以劳工三权为基础》,《战略与管理》2011年第5期。 关于1980年代中期中国工人的集体行动的评述,参见常凯:《工潮问题的调查与分 析》。(《当代工会文丛》第1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 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与政府劳工政策的完善 指标化、数字化和形式化等问题 。在工会组建方面的主要问题是 ,由于企业工会组 建主要是 由雇 主控制 和主导 ,所 以许 多新建 的企业工 会是 “挂牌 工会 ”或 “空壳 工 会”。更为严重的是一部分新建工会被雇主所控制而成为 “老板工会”,这些工会在 劳资冲突时,往往会选择站在雇主一方 。①在集体协商的推进方面,由于党政高度重 视积极介入 ,并将其纳人政绩考核 ,这样可以快速提升集体合同的数 目和覆盖范围, 但在一些地方这种集体合同签订成为一种行政行为,形同虚设或流于形式;重形式、 轻内容 ,重数量 、轻质量 ,重政绩 、轻实绩 ,是集体合同签订 中较为普遍 的问题。 在一些地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集体合同制度背离 了维护劳动者权益和调整劳动关系 的原意 ,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政绩工程。② 集体劳动关系形成的重要指标是工会组建率和集体合同签订率。但对于集体劳动 关系的形成判断,不仅要看这两个指标,更要看集体合同是否经过了协商谈判、其内 容是否规范有效并能够落实。如果只有形式没有内容,集体劳动关系便不可能形成。 企业中如果没有以工会为代表的工人参与,也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劳动关 系。遗憾的是 ,目前中国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的劳动关系,其性质基本上仍然处于原 子化和碎片化的状态 ,即一个雇 主面对一群工人 的这种个别劳动关系的构成状态 。 集体化劳动关系的实现 ,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广大劳动者的诉求 ,需要劳 动者直接介人和参与。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没有工人的参与无法完成 。由于集体劳 动关系与个体切身利益攸关,劳动者也在用 自己的行动推动着劳动关系的集体化。 这是一种 自发的自下而上的行动。如果说,政府推动的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还是一 种外在的推动力 ,那么劳动者推动的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则是一种 内在的推动力。 而劳动者的行动有待于集体意识 的发轫和觉醒。只有劳动者意识到要为改变现状而 采用集体行动时,方能促成集体劳动关系的形成。 中国工人是在市场化转 型的过程 中逐步形成 自己的集体 意识 的。就其发展 阶段 看 ,1980年代中期和 2000年前后 ,各地曾引发了一些工人的集体行动 。③但这一时 期工人对于市场经济的性质以及工人地位权利的认识,还未形成市场经济的劳动者意识。 劳动者意识又称为劳工意识 (1aborconsciousness),是指市场经济下作为雇佣劳动者的工 人群体在特定的劳动形式和劳动过程中对于 自身地位的认识。劳工权利意识是劳工意识 ① 对此,广东省工会主席邓维龙 曾明确指 出:很 多企业工会在工人心 目中只是老板 的附 设机构,工会在平常就做 些 困难 员工帮扶、主持活动竞赛 的事,调 动员工的积极 性,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老板创造价值。但是 当劳资矛盾发展到 比较尖锐 的时候,工会就 代表老板 的利益 了。(参见张小磊等:《广 东省总工会 主席:企业工会 主席 多不是 民主 选举》,《羊城 晚报》2010年 7月 3日,第 AO2版) ② 王晶:《集体协商谈判制度须以劳工三权为基础》,《战略与管理》2011年第 5期。 ⑧ 关于 1980年代 中期 中 国2F_人 的集体 行 动的评述,参 见常 凯:《2F-潮 问题 的调查 与分 析》。(《当代工会文丛》第 1辑 ,北京:工人 出版社 ,1988年) · 】0]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