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的地位出现危机的时候,经过中国科学院和众多学者的努力,它才在1997年成为一个一级 学科。然而,这个学科至今没有自己的学科评议组,要接受其他学科专家的评议。在课题评 审方面,也时常是由外行做裁判的。 科学技术史至今尚未以一个独立学科的身份进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的资助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里只有数学、天文学、机械工程等少数学科组少量资助本学 科史的研究,其评价标准有时与科技史学科的创造研究特点相左。科技史学者申请资助的渠 道太少。 在1999年香山会议提出的几个目标中,已经实现的大概只有将科技史期刊列入核心期 刊这一项。将科学技术史增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争取成立国务院学 位委员会的科技史学科评议组等目标尚未实现。 在中国,科技史学者时常被问:“科技史有什么用?”问科学史或历史学有什么用,这 其实是对文化缺乏理解的一个表现。有些科学家或工程师评价一个学科的标准主要是看它有 什么用。他们容易认同的是那些“古为今用”式的科学技术史研究。但是,在现代科技领域 仍有直接影响力的科技史研究方向和专题毕竟是少数。因此,在这些科技专家的实用标尺面 前,科技史的确是比较渺小的 项好的科技史研究工作饱含着研究者的艰辛和创造。遗憾的是,科技史学科在基金立 项、成果评价、奖励等方面时而受到误解和歧视。某些科技专家和管理者不甚了解史学研究 的特点,容易轻视科技史领域的创造性,将科技史硏究简单地误解为“编书”。 3.4问题和研究方法的转变 古代中国有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传统,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中国古代 科技史在国际学术界是一个有魅力的学术领域。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我们的科技史开拓者们 以现代科技体系为参照系,努力发掘、整理、研究和总结中国科技遗产。他们善于按照学科 门类,描述和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科学家的事迹,并试图评价其历史地位和贡献。他 们首先关心的问题是“有什么”(或“是什么”)、“谁”、“哪里”等内史问题(3W),即: 中国古代有什么发明创造、科学成果? 按照现在科学技术的标准,古代成就的科技内涵究竟是什么? 发明创造是由谁、在哪里做出的 某项发明创造的水平究竟有多高(根据各朝代的杰出成就所达到的高度,可以画出 条知识高度的曲线),或者比外国早了多长时间? 这些问题基本上是这个学科创建时期不能回避的问题。研究这些内史问题,需要有一定 的理工农医等学科的专业背景。 然而,科技史研究的问题和方法很多,古代科技史的问题也远不止上述几个。如果科 技史界局限于研究上述问题和描述古代成就,有的专家编写某些选题重复、内容大同小异的 书,那就会受到质疑。 如今,对“有什么”、“是什么”、“谁”、“哪里”这类问题已有大量的研究,对很多问题 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甚至认识得比较充分。在此情况下,我们还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应该 及时研究“怎么”、“如何”、“为什么”之类的内史问题和外史问题,比如: 科学知识、技术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并达到一定水平的,如何成长、传承的? 科学知识的体系结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究竟是怎样的? 科学、技术、宗教、艺术、哲学、语言、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之间是怎么互动 的?或者说,科学和技术的社会文化与境是什么? 早期的技术发明、科学知识形成的时间究竟比文字记载早多少? 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是怎样发生的?其模式是怎样的? 科学和技术的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是什么?7 的地位出现危机的时候,经过中国科学院和众多学者的努力,它才在 1997 年成为一个一级 学科。然而,这个学科至今没有自己的学科评议组,要接受其他学科专家的评议。在课题评 审方面,也时常是由外行做裁判的。 科学技术史至今尚未以一个独立学科的身份进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的资助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里只有数学、天文学、机械工程等少数学科组少量资助本学 科史的研究,其评价标准有时与科技史学科的创造研究特点相左。科技史学者申请资助的渠 道太少。 在 1999 年香山会议提出的几个目标中,已经实现的大概只有将科技史期刊列入核心期 刊这一项。将科学技术史增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争取成立国务院学 位委员会的科技史学科评议组等目标尚未实现。 在中国,科技史学者时常被问:“科技史有什么用?”问科学史或历史学有什么用,这 其实是对文化缺乏理解的一个表现。有些科学家或工程师评价一个学科的标准主要是看它有 什么用。他们容易认同的是那些“古为今用”式的科学技术史研究。但是,在现代科技领域 仍有直接影响力的科技史研究方向和专题毕竟是少数。因此,在这些科技专家的实用标尺面 前,科技史的确是比较渺小的。 一项好的科技史研究工作饱含着研究者的艰辛和创造。遗憾的是,科技史学科在基金立 项、成果评价、奖励等方面时而受到误解和歧视。某些科技专家和管理者不甚了解史学研究 的特点,容易轻视科技史领域的创造性,将科技史研究简单地误解为“编书”。 3.4 问题和研究方法的转变 古代中国有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传统,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中国古代 科技史在国际学术界是一个有魅力的学术领域。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我们的科技史开拓者们 以现代科技体系为参照系,努力发掘、整理、研究和总结中国科技遗产。他们善于按照学科 门类,描述和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科学家的事迹,并试图评价其历史地位和贡献[10]。他 们首先关心的问题是“有什么”(或“是什么”)、“谁”、“哪里”等内史问题(3W),即: 中国古代有什么发明创造、科学成果? 按照现在科学技术的标准,古代成就的科技内涵究竟是什么? 发明创造是由谁、在哪里做出的? 某项发明创造的水平究竟有多高(根据各朝代的杰出成就所达到的高度,可以画出一 条知识高度的曲线),或者比外国早了多长时间? 这些问题基本上是这个学科创建时期不能回避的问题。研究这些内史问题,需要有一定 的理工农医等学科的专业背景。 然而,科技史研究的问题和方法很多,古代科技史的问题也远不止上述几个。如果科 技史界局限于研究上述问题和描述古代成就,有的专家编写某些选题重复、内容大同小异的 书,那就会受到质疑。 如今,对“有什么”、“是什么”、“谁”、“哪里”这类问题已有大量的研究,对很多问题 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甚至认识得比较充分。在此情况下,我们还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应该 及时研究“怎么”、“如何”、“为什么”之类的内史问题和外史问题,比如: 科学知识、技术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并达到一定水平的,如何成长、传承的? 科学知识的体系结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究竟是怎样的? 科学、技术、宗教、艺术、哲学、语言、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之间是怎么互动 的?或者说,科学和技术的社会文化与境是什么? 早期的技术发明、科学知识形成的时间究竟比文字记载早多少? 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是怎样发生的?其模式是怎样的? 科学和技术的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是什么?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