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易传》的哲学体系与《乐记》的文艺理论体系 状态,即把“中”作为尺度和界限使事物保持在秩序、平衡、稳定的常态。“节”是自 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普遍节制机制。而《乐记》显然承袭了这一机制:“天地之道 风雨不节则饥……事不节则无功。”(《乐施》)《易传》的制约机制的提出是源于天道和 性命的哲学基垫:“乾道变化,各正性命ε保合大和,乃‘利贞’”(《乾·彖》)“乾道 即夭道,“性命”即天道、天理的体现,而“大和”即事物的“性命”之正。这就是它 的理性追求:“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节”的制约机制显然是欲使事物归于 “性命”之正,以保持和谐正常的存在。《乐记》的制约机制也是在“天地之命”及天理 与人性的阈限而生发立论的。《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 也。物至知之,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 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 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 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t。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 节。”(《乐本》)礼乐的目的与功能就是要约束人性的无理层面“性之欲”,使之反归 人道之正”:“是先王之制礼乐起,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 人道之正也。”(同上)最终达到“顺天休命”(《大有·象》)的境地,即人道、人性要顺 从天道、天理。郭沫若曾一语道破玄机:“好恶得其节就是理,不得其节就是灭理。 《乐化》为所说“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就在于艺术对天理、天道的接受。 因此,《乐记》提出了具体的节制原则: 道理乱。“人不耐(能)无乐,乐不 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 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 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化》)此“道”实际就是以中和节 制乱、流、放、邪,使乐归于和正,亦即“中和之纪”。二、以道制欲。“乐者,乐也。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 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向方也,可以观德矣。”(《乐象》)以道制 欲是“天理”与“人欲”论的衍生,即以“人道之正”去节制剔除人欲,使乐归于和 正。三、以理节情。《乐记》对艺术的情感内涵有非常清晰的理解:“乐也者,情之不可 变者也。”(《乐情》)但是“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乐言》),“好恶 无节于内”(《乐论》),“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 (《乐象》)。所以情感不能放肆不羁,需以理性加以节制,才能归于和正。否则,“乐胜 则流”(《乐论》)、“乐极则忧”(《乐礼》),必以“中和之纪”为纲纪并辅以节制机制方 能成“大乐”。(下转第94页) 工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91页《易传 》的哲学体系与《乐记 》的又 艺理论 体 系 状态 , 即把 “ 中 ” 作为尺度和 界 限使事物保持在秩序 、 平衡 、 稳 定的常态 。 “ 节 ” 是 自 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普遍节制 机制 。 而 《乐记 》显 然承袭 了这一机制 “ 天 地之道 … … 风雨不节则饥 … …事不 节则无功 。 ” 《乐施 》 《易传 》的制约机制的提 出是源于 天道和 性命的哲学基垫 “ 乾道 变化 , 各正性命 保合大和 , 乃 ‘ 利贞 ’ ” 《乾 · 象 》 “ 乾道 ” 即天道 , “ 性命 ” 即天道 、 天理的体现 , 而 “ 大 和 ” 即事物 的 “ 性命 ” 之正 。 这 就是它 的理性追求 “ 穷理尽性 , 以 至于命 。 ” 《说卦 》 “ 节 ” 的制约机制显然是欲使事物归 于 “ 性命 ” 之正 , 以保持和谐正常的存在 。 《乐记 》的制约机制也是在 “ 天地之命 ” 及天理 与人性 的阂限而生发立论的 。 《乐记 》日 “ 人生 而静 , 天之性也 。 感 于物而动 , 性之欲 也 。 物 至知之 , 然后好恶形焉 。 好恶无节于 内 , 知诱于外 , 不能反躬 , 天理灭矣 。 夫物 之感人无穷 , 而人之好恶 无节 , 则 是 物 至而人 化物也 。 人 化物 也者 , 灭 天 理而 穷人欲 也 。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 , 有淫 佚作乱之事 。 是故强者胁弱 , 众者暴寡 , 知者诈愚 , 勇 者苦怯 , 疾病不养 , 老幼 孤独 不 得其所 , 此大乱之道 也 。 是 故 先王 之 制 礼乐 , 人 为 之 节 。 ” 《乐本 》 礼乐 的 目的与功 能 就是要 约束人性 的无理层 面 “ 性之 欲 ” , 使之反 归 “ 人道之正 ” “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 , 非 以极 口 腹耳 目之 欲也 , 将 以 教 民平好恶 , 而 反 人道之正也 。 ” 同上 最终达到 “ 顺天休命 ” 《大有 · 象 》 的境地 , 即人道 、 人性要顺 从天道 、 天理 。 郭沫若曾一语道破玄机 “ 好恶 得 其节就是理 , 不得 其节 就是灭理 。 ” ① 《乐化 》为所说 “ 乐者 , 天地之命 , 中和之纪 ” , 就在于艺术对天理 、 天道 的接受 。 因此 , 《乐记 》提 出了具体的节制原则 一 、 以道理乱 。 “ 人不耐 能 无乐 , 乐不 耐无形 , 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 。 先王耻其乱 , 故制 《雅 》《颂 》之声 以 道 之 , 使其声 足 乐而不流 , 使其文 足论而 不 息 , 使其 曲直 、 繁痔 廉 肉 、 节 奏 , 足 以 感 动人之 善心 而 已 矣 , 不使放心 邪气得接焉 。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 ” 《乐化 》 此 “ 道 ” 实际就是 以 中和节 制乱 、 流 、 放 、 邪 , 使乐归于 和正 , 亦 即 “ 中和之纪 ” 。 二 、 以道制 欲 。 “ 乐者 , 乐也 。 君子乐得其道 , 小人乐得其欲 。 以 道制欲 , 则乐而不乱 以 欲忘道 , 则惑 而不乐 。 是故 君子反情 以 和其志 , 广乐 以 成其教 。 乐行而 民 向方也 , 可 以 观德矣 。 ” 《乐 象 》 以 道制 欲是 “ 天理 ” 与 “ 人 欲 ” 论 的衍 生 , 即 以 ‘“ 人 道之 正 ” 去 节 制剔除 人 欲 , 使乐 归 于 和 正 。 三 、 以理节情 。 《乐 记 》对艺术的情感 内涵有非 常清晰 的理解 “ 乐也者 , 情之不可 变者也 。 ” 《乐情 》 但是 “ 民有血气心 知之性 , 而无哀乐喜怒之常 ” 《乐言 》 , “ 好恶 无节于 内 ” 《乐论 》 , “ 是故君子 反情 以 和其志 , 比类 以成其行 。 奸声乱色 , 不 留聪明 ” 《乐 象 》 。 所 以情感不能放肆不羁 , 需 以理性加 以节制 , 才能 归于和正 。 否则 , “ 乐胜 则流 ” 《乐论 》 、 “ 乐极则优 ” 《乐礼 》 , 必 以 “ 中和之纪 ” 为纲纪并辅 以 节制机制方 能成 “ 大乐 ” 。 下 转 第 页 工 郭沫若 《郭沫若全集 · 历史编 》第一卷 , 北京 , 人 民出版社 年 , 第 页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