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macrolides fMet Arg 8 888 GGA 大环内酯类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阻断转肽作用及mRNA位移,抑制蛋白质合成 2细菌的耐药机制 2.1遗传性耐药 2.1.1固有耐药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不利环境,经过优胜劣汰,微生物己获得抵抗多种不利 因素的能力。一些微生物如放线菌、真菌等可以合成适量抗生素以杀灭周边的细菌 而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生存的环境,周边的细菌也为了适应环境,在长期抗生素压力下 通过诱导突变,对抗生素产生了抵抗力,这种耐药有特异性,耐药基因存在于染色体 上。如绿脓杆菌、醋酸不动杆菌、假单胞菌属及大多数G杆菌耐万古霉素和甲氧 西林:肠球菌耐头孢菌素;厌氧菌耐氨基糖苷类药物;铜绿假单胞菌耐头孢氨苄、头孢 克洛、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四环素;嗜麦牙假单胞菌耐泰能等。 2.1.2染色体突变耐药 染色体突变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始遗传基础,质粒的产生和传播是细菌扩散耐 药性、新菌株获得耐药性的一种快捷方式。突变可发生于DNA分子,可发生于质粒 和转痤子的基因上。耐药菌株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可能通过染色体断裂或缺失,使带有 耐药基因的DNA片段脱离形成耐药质粒,通过质粒的转移和插入累计,使耐药性在不 同菌株间传播,使同一菌株的抗菌谱扩大。 2.2获得性耐药 2.2.1灭活酶和钝化酶的产生 细菌可产生灭活酶和钝化酶,这些酶通过修饰、水解乙酰化、磷酸化等破坏抗生 素从而使其失去抗菌作用。目前发现的酶类主要有B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红霉素类药物钝化酶以及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大环内酯类结合到细菌核糖体 50S 亚基上,阻断转肽作用及 mRNA 位移,抑制蛋白质合成 2 细菌的耐药机制 2.1 遗传性耐药 2.1.1 固有耐药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不利环境,经过优胜劣汰,微生物已获得抵抗多种不利 因素的能力。一些微生物如放线菌、真菌等可以合成适量抗生素以杀灭周边的细菌 而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生存的环境,周边的细菌也为了适应环境,在长期抗生素压力下 通过诱导突变,对抗生素产生了抵抗力,这种耐药有特异性,耐药基因存在于染色体 上。如绿脓杆菌、醋酸不动杆菌、假单胞菌属及大多数 G-杆菌耐万古霉素和甲氧 西林;肠球菌耐头孢菌素;厌氧菌耐氨基糖苷类药物;铜绿假单胞菌耐头孢氨苄、头孢 克洛、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四环素;嗜麦牙假单胞菌耐泰能等。 2.1.2 染色体突变耐药 染色体突变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始遗传基础,质粒的产生和传播是细菌扩散耐 药性、新菌株获得耐药性的一种快捷方式。突变可发生于 DNA 分子,可发生于质粒 和转痤子的基因上。耐药菌株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可能通过染色体断裂或缺失,使带有 耐药基因的 DNA 片段脱离形成耐药质粒,通过质粒的转移和插入累计,使耐药性在不 同菌株间传播,使同一菌株的抗菌谱扩大。 2.2 获得性耐药 2.2.1 灭活酶和钝化酶的产生 细菌可产生灭活酶和钝化酶,这些酶通过修饰、水解乙酰化、磷酸化等破坏抗生 素从而使其失去抗菌作用。目前发现的酶类主要有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红霉素类药物钝化酶以及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