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十讲德国宗教改革运动 路德改革的背景 罗马教会的危机无法通过传统的内部纯洁运动或对异端的镇压来解决。为什么?因为1 5、16世纪的罗马教会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一种世俗权力,在宗教、经济、政治方面都要根 据世俗利益来进行安排。这样,罗马教会就无法进行放弃世俗利益的宗教改革。在罗马教会 控制之外,爆发了僧侣的宗教改革,一些僧侣企图通过至下而上社会运动,来推进基督教的 信仰 德国的僧侣是免税的,况且修道院又占有大量的地产,使想得到租地的农民和想夺取这 些地产的贵族都感到不满。教会宽容乞丐行乞,把盈利活动说成犯罪,这也使得正在壮大着 商人们大为不满。教会又向农民征收什一税,这使得本来就处在缺地少粮境地的农民十分愤 怒。教廷对德国课以重税,任意干预教职任命,据估计,每年从德国流向罗马的现金达三 万古尔盾以上,德国的高级教士在就职时都要向教廷缴纳一万到二万盾。德国的教会浪费成 风,况且教廷办事的奢侈浪费程度也是惊人的。这些情况,肯定是僧侣们起来进行宗教改革 的原因之 中世纪后期,僧侣们的宗教改革有两个目标:一,指出罗马教会这项那项的做法是不符 合基督教传统的(如圣职买卖、蜡烛费、反对十字军攻击基督徒),需要改革的;二是希望 找到一种纠正腐败的途径(如宗教会议、如推行内部纯洁、禁欲、如派好的神父任地方教职)。 这样的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基督教的传统,它主要在于废除一些不符合基督教传统的由罗马教 会发明的新的弊端,而不能改造整个基督教体系和教会体系。中世纪后期的宗教改革因此只 局限于地方性的、反对个别腐败行为的范围,因而不能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相提并论。 16世纪的提倡宗教改革的新教僧侣们也提出两个目标:一、他们指出教会的传统本身 有问题,不仅不能有助于人的得救、还对灵魂得救有害的;二、他们认为彻底解决教会腐败 的途径,是把教会所承担的那部分世俗权力交还给世俗权威,使教会重新变成“精神的”。 16世纪的新教僧侣们还宣扬《圣经》是基督教的基础。他们高举《圣经》的旗帜,反对罗 马教廷的腐败。 罗马教会和德国皇帝之间也存在矛盾。奥托一世时,皇帝取得了主教任命权,主教成了 帝国的代表,主教死后主教的土地要归皇帝。这使皇帝的力量增加。11世纪,教皇却取得 了胜利,主教因此同时隶属于皇帝和教皇,具有双重隶属关系。宗教改革运动爆发时,德国 皇帝査理五世( charlesⅴ)即位不久。教皇并没有支持查理继位,在德国皇位继 承人尚未确定之前,教皇还曾一度对路德所在萨克森领地的公爵采取让步态度,希望他支持 教皇支持的候选人。查理即位后,虽然他是一位天主教徒,同教皇的关系并不好。查理当时 年纪还轻,宗教改革时他正为意大利领地而卷入同法国的冲突之中,又把许多的精力放在抵 制土耳其在地中海扩张等事务上。他期望能扮演一个公正角色,来调解路德和教会的冲突。 这些政治因素,使得皇帝并没有对路德运动进行全力镇压,这给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宗教改革正好迎合了部分诸侯在领地范围内集中权力的要求。在领地范围,诸侯的权势 不断发展,成为领地的真正主人。大领地上的诸侯和领主于是同领地以外的势力,如皇帝和 教会的势力,进行斗争。消灭僧侣地主,夺取教会财产,可以大大增加诸侯的经济实力,并 能使诸侯摆脱主教和修道院长权势的干涉。因为,这些高级僧侣往往还是教皇和皇帝在领地 中的代表。部分诸侯支持宗教改革,希望建立一种新的宗教、社会秩序,要人们不服从罗马 教会和神圣帝国,却服从于领地诸侯 15世纪末,德国虽说基本上形成了地域上的统一,成为一个松散的统一国家,但远没第十讲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 1. 路德改革的背景 罗马教会的危机无法通过传统的内部纯洁运动或对异端的镇压来解决。为什么?因为1 5、16世纪的罗马教会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一种世俗权力,在宗教、经济、政治方面都要根 据世俗利益来进行安排。这样,罗马教会就无法进行放弃世俗利益的宗教改革。在罗马教会 控制之外,爆发了僧侣的宗教改革,一些僧侣企图通过至下而上社会运动,来推进基督教的 信仰。 德国的僧侣是免税的,况且修道院又占有大量的地产,使想得到租地的农民和想夺取这 些地产的贵族都感到不满。教会宽容乞丐行乞,把盈利活动说成犯罪,这也使得正在壮大着 商人们大为不满。教会又向农民征收什一税,这使得本来就处在缺地少粮境地的农民十分愤 怒。教廷对德国课以重税,任意干预教职任命,据估计,每年从德国流向罗马的现金达三十 万古尔盾以上,德国的高级教士在就职时都要向教廷缴纳一万到二万盾。德国的教会浪费成 风,况且教廷办事的奢侈浪费程度也是惊人的。这些情况,肯定是僧侣们起来进行宗教改革 的原因之一。 中世纪后期,僧侣们的宗教改革有两个目标:一,指出罗马教会这项那项的做法是不符 合基督教传统的(如圣职买卖、蜡烛费、反对十字军攻击基督徒),需要改革的;二是希望 找到一种纠正腐败的途径(如宗教会议、如推行内部纯洁、禁欲、如派好的神父任地方教职)。 这样的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基督教的传统,它主要在于废除一些不符合基督教传统的由罗马教 会发明的新的弊端,而不能改造整个基督教体系和教会体系。中世纪后期的宗教改革因此只 局限于地方性的、反对个别腐败行为的范围,因而不能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相提并论。 16世纪的提倡宗教改革的新教僧侣们也提出两个目标:一、他们指出教会的传统本身 有问题,不仅不能有助于人的得救、还对灵魂得救有害的;二、他们认为彻底解决教会腐败 的途径,是把教会所承担的那部分世俗权力交还给世俗权威,使教会重新变成“精神的”。 16世纪的新教僧侣们还宣扬《圣经》是基督教的基础。他们高举《圣经》的旗帜,反对罗 马教廷的腐败。 罗马教会和德国皇帝之间也存在矛盾。奥托一世时,皇帝取得了主教任命权,主教成了 帝国的代表,主教死后主教的土地要归皇帝。这使皇帝的力量增加。11世纪,教皇却取得 了胜利,主教因此同时隶属于皇帝和教皇,具有双重隶属关系。宗教改革运动爆发时,德国 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即位不久。教皇并没有支持查理继位,在德国皇位继 承人尚未确定之前,教皇还曾一度对路德所在萨克森领地的公爵采取让步态度,希望他支持 教皇支持的候选人。查理即位后,虽然他是一位天主教徒,同教皇的关系并不好。查理当时 年纪还轻,宗教改革时他正为意大利领地而卷入同法国的冲突之中,又把许多的精力放在抵 制土耳其在地中海扩张等事务上。他期望能扮演一个公正角色,来调解路德和教会的冲突。 这些政治因素,使得皇帝并没有对路德运动进行全力镇压,这给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宗教改革正好迎合了部分诸侯在领地范围内集中权力的要求。在领地范围,诸侯的权势 不断发展,成为领地的真正主人。大领地上的诸侯和领主于是同领地以外的势力,如皇帝和 教会的势力,进行斗争。消灭僧侣地主,夺取教会财产,可以大大增加诸侯的经济实力,并 能使诸侯摆脱主教和修道院长权势的干涉。因为,这些高级僧侣往往还是教皇和皇帝在领地 中的代表。部分诸侯支持宗教改革,希望建立一种新的宗教、社会秩序,要人们不服从罗马 教会和神圣帝国,却服从于领地诸侯。 15世纪末,德国虽说基本上形成了地域上的统一,成为一个松散的统一国家,但远没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