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北京大学:《西方文明史导论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十讲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3,文件大小:263.4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十讲德国宗教改革运动 路德改革的背景 罗马教会的危机无法通过传统的内部纯洁运动或对异端的镇压来解决。为什么?因为1 5、16世纪的罗马教会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一种世俗权力,在宗教、经济、政治方面都要根 据世俗利益来进行安排。这样,罗马教会就无法进行放弃世俗利益的宗教改革。在罗马教会 控制之外,爆发了僧侣的宗教改革,一些僧侣企图通过至下而上社会运动,来推进基督教的 信仰 德国的僧侣是免税的,况且修道院又占有大量的地产,使想得到租地的农民和想夺取这 些地产的贵族都感到不满。教会宽容乞丐行乞,把盈利活动说成犯罪,这也使得正在壮大着 商人们大为不满。教会又向农民征收什一税,这使得本来就处在缺地少粮境地的农民十分愤 怒。教廷对德国课以重税,任意干预教职任命,据估计,每年从德国流向罗马的现金达三 万古尔盾以上,德国的高级教士在就职时都要向教廷缴纳一万到二万盾。德国的教会浪费成 风,况且教廷办事的奢侈浪费程度也是惊人的。这些情况,肯定是僧侣们起来进行宗教改革 的原因之 中世纪后期,僧侣们的宗教改革有两个目标:一,指出罗马教会这项那项的做法是不符 合基督教传统的(如圣职买卖、蜡烛费、反对十字军攻击基督徒),需要改革的;二是希望 找到一种纠正腐败的途径(如宗教会议、如推行内部纯洁、禁欲、如派好的神父任地方教职)。 这样的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基督教的传统,它主要在于废除一些不符合基督教传统的由罗马教 会发明的新的弊端,而不能改造整个基督教体系和教会体系。中世纪后期的宗教改革因此只 局限于地方性的、反对个别腐败行为的范围,因而不能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相提并论。 16世纪的提倡宗教改革的新教僧侣们也提出两个目标:一、他们指出教会的传统本身 有问题,不仅不能有助于人的得救、还对灵魂得救有害的;二、他们认为彻底解决教会腐败 的途径,是把教会所承担的那部分世俗权力交还给世俗权威,使教会重新变成“精神的”。 16世纪的新教僧侣们还宣扬《圣经》是基督教的基础。他们高举《圣经》的旗帜,反对罗 马教廷的腐败。 罗马教会和德国皇帝之间也存在矛盾。奥托一世时,皇帝取得了主教任命权,主教成了 帝国的代表,主教死后主教的土地要归皇帝。这使皇帝的力量增加。11世纪,教皇却取得 了胜利,主教因此同时隶属于皇帝和教皇,具有双重隶属关系。宗教改革运动爆发时,德国 皇帝査理五世( charlesⅴ)即位不久。教皇并没有支持查理继位,在德国皇位继 承人尚未确定之前,教皇还曾一度对路德所在萨克森领地的公爵采取让步态度,希望他支持 教皇支持的候选人。查理即位后,虽然他是一位天主教徒,同教皇的关系并不好。查理当时 年纪还轻,宗教改革时他正为意大利领地而卷入同法国的冲突之中,又把许多的精力放在抵 制土耳其在地中海扩张等事务上。他期望能扮演一个公正角色,来调解路德和教会的冲突。 这些政治因素,使得皇帝并没有对路德运动进行全力镇压,这给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宗教改革正好迎合了部分诸侯在领地范围内集中权力的要求。在领地范围,诸侯的权势 不断发展,成为领地的真正主人。大领地上的诸侯和领主于是同领地以外的势力,如皇帝和 教会的势力,进行斗争。消灭僧侣地主,夺取教会财产,可以大大增加诸侯的经济实力,并 能使诸侯摆脱主教和修道院长权势的干涉。因为,这些高级僧侣往往还是教皇和皇帝在领地 中的代表。部分诸侯支持宗教改革,希望建立一种新的宗教、社会秩序,要人们不服从罗马 教会和神圣帝国,却服从于领地诸侯 15世纪末,德国虽说基本上形成了地域上的统一,成为一个松散的统一国家,但远没

第十讲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 1. 路德改革的背景 罗马教会的危机无法通过传统的内部纯洁运动或对异端的镇压来解决。为什么?因为1 5、16世纪的罗马教会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一种世俗权力,在宗教、经济、政治方面都要根 据世俗利益来进行安排。这样,罗马教会就无法进行放弃世俗利益的宗教改革。在罗马教会 控制之外,爆发了僧侣的宗教改革,一些僧侣企图通过至下而上社会运动,来推进基督教的 信仰。 德国的僧侣是免税的,况且修道院又占有大量的地产,使想得到租地的农民和想夺取这 些地产的贵族都感到不满。教会宽容乞丐行乞,把盈利活动说成犯罪,这也使得正在壮大着 商人们大为不满。教会又向农民征收什一税,这使得本来就处在缺地少粮境地的农民十分愤 怒。教廷对德国课以重税,任意干预教职任命,据估计,每年从德国流向罗马的现金达三十 万古尔盾以上,德国的高级教士在就职时都要向教廷缴纳一万到二万盾。德国的教会浪费成 风,况且教廷办事的奢侈浪费程度也是惊人的。这些情况,肯定是僧侣们起来进行宗教改革 的原因之一。 中世纪后期,僧侣们的宗教改革有两个目标:一,指出罗马教会这项那项的做法是不符 合基督教传统的(如圣职买卖、蜡烛费、反对十字军攻击基督徒),需要改革的;二是希望 找到一种纠正腐败的途径(如宗教会议、如推行内部纯洁、禁欲、如派好的神父任地方教职)。 这样的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基督教的传统,它主要在于废除一些不符合基督教传统的由罗马教 会发明的新的弊端,而不能改造整个基督教体系和教会体系。中世纪后期的宗教改革因此只 局限于地方性的、反对个别腐败行为的范围,因而不能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相提并论。 16世纪的提倡宗教改革的新教僧侣们也提出两个目标:一、他们指出教会的传统本身 有问题,不仅不能有助于人的得救、还对灵魂得救有害的;二、他们认为彻底解决教会腐败 的途径,是把教会所承担的那部分世俗权力交还给世俗权威,使教会重新变成“精神的”。 16世纪的新教僧侣们还宣扬《圣经》是基督教的基础。他们高举《圣经》的旗帜,反对罗 马教廷的腐败。 罗马教会和德国皇帝之间也存在矛盾。奥托一世时,皇帝取得了主教任命权,主教成了 帝国的代表,主教死后主教的土地要归皇帝。这使皇帝的力量增加。11世纪,教皇却取得 了胜利,主教因此同时隶属于皇帝和教皇,具有双重隶属关系。宗教改革运动爆发时,德国 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即位不久。教皇并没有支持查理继位,在德国皇位继 承人尚未确定之前,教皇还曾一度对路德所在萨克森领地的公爵采取让步态度,希望他支持 教皇支持的候选人。查理即位后,虽然他是一位天主教徒,同教皇的关系并不好。查理当时 年纪还轻,宗教改革时他正为意大利领地而卷入同法国的冲突之中,又把许多的精力放在抵 制土耳其在地中海扩张等事务上。他期望能扮演一个公正角色,来调解路德和教会的冲突。 这些政治因素,使得皇帝并没有对路德运动进行全力镇压,这给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宗教改革正好迎合了部分诸侯在领地范围内集中权力的要求。在领地范围,诸侯的权势 不断发展,成为领地的真正主人。大领地上的诸侯和领主于是同领地以外的势力,如皇帝和 教会的势力,进行斗争。消灭僧侣地主,夺取教会财产,可以大大增加诸侯的经济实力,并 能使诸侯摆脱主教和修道院长权势的干涉。因为,这些高级僧侣往往还是教皇和皇帝在领地 中的代表。部分诸侯支持宗教改革,希望建立一种新的宗教、社会秩序,要人们不服从罗马 教会和神圣帝国,却服从于领地诸侯。 15世纪末,德国虽说基本上形成了地域上的统一,成为一个松散的统一国家,但远没

有真正统一。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在自己的称号前冠以“德意志 王”,但德国的中央集权化程度仍然很低,权力是掌握在割地为王的诸侯手里。主要有勃兰 登堡边地侯、萨克森公爵、捷克国王、巴拉丁伯爵和美因兹、科伦、特里尔三个大主教是主 宰德国命运的七大诸侯,他们有权选举皇帝,在各自的领地中有征税。铸币和司法等各种权 力。此外,德国还有十几个大的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和上千个独立的骑士领地。皇帝、大 小诸侯和骑士实际上是各自为政,忽战忽和,不存在统一的政治制度。这种封建化比较严重 的政治状态,使路德能够得到萨克森公爵的保护。公爵保护路德的原因主要是路德是他办的 大学中的教授,加之他也明令反对赎罪券在萨克森地区的售卖活动。加上路德在政治上比较 保守态度,他承认诸侯世俗权威的合法性。这样,路德至少得到部分极有势力的德国诸侯的 支持,同胡司、威克里夫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德国的诸侯们当时正热衷于发展诸侯领地政府, 希望把自己的领地建成真正的近代化君主式统治。当然不能容忍其他人来干涉自己领地中的 事务,听凭教皇、皇帝来把自己领地上的教授处死。 从思想文化角度上看,民间的宗教热情为路德宗教改革铺平了道路。世俗的宗教热情往 往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的人仍然承认教会在灵魂得救中的作用,他们需要一种真正的纯洁的 教会,可以担当传播上帝的福音的任务。这些人在修道院的制度中看到了这种可能性。例如 圣·弗兰西斯的贫穷教会的理想在主张共同生活的“兄弟会”中就得到体现。这个组织,虽 然仍然是天主教,却代表了民间要求真正的纯洁的教会的理想。另一种情况是在教会体系之 外寻找灵魂得救的途径,大批民间的传教士在街头巷尾进行布道,他们成为传播新神学的传 播者。城市、行会和乡村都有各种热心的民间传教士在传播福音和“真正的上帝之言”,使 民间的宗教信仰活动出现了高潮。这成为人民宗教改革运动思想发展的摇篮。 这些因素都从某个方面对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起了作用。路德成功之处是把反对教会腐 败的斗争变成了什么是真正的基督教的理论争论,并提出摆脱繁琐仪式、“以信称义”的神 学理论。这样,路德就把宗教改革建立在深刻的新神学基础上。路德的宗教改革得到了许多 人们的支持,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终于爆发了。 2.路德宗教改革 (1)青年路德 路德的一生充满各种事件。他于1483年11月10日生在图林根和萨克森之间的 小城艾斯莱本( Eisleben),父亲名叫汉斯·路德,原是一个农民,由于勤劳致 富,最后成为一个矿业的经营者。父母都是虔诚的、但不拘教会礼仪的教徒。路德的父亲期 望儿子能够当律师,所以在1501年把他送到了爱尔福特大学学习,该校建立于1392, 在德国享有盛名。大学座落在图林根最著名的商业中心,大学气氛比较活跃,盛行的是奥卡 姆派的经院哲学,对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采取批判态度。路德受到这里老师们的影响,也 开始对中世纪的神学进行怀疑,并成为一个奥卡姆主义者。后来路德强调信仰和理性的区别 只有信仰才能达到真理的认识,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受他大学生活的影响。托马斯·阿奎那 企图调和人类作用和上帝意愿的关系,路德对这一点感到怀疑。路德在这里还学习了古代罗 马的文学和新派拉丁语的诗,有时也去旁听诗歌的课程。路德读书的时候,爱尔福特大学中 人文主义气氛还不是很浓厚,在路德毕业以后,那里人文主义学术空气才开始变得重要。 502年,路德获得了学士学位。1505年他获文学硕士学位。他在一个17人的班级中 名列第二,以优等生毕业。他的父亲希望他继续学习法律,但路德在学习了法律3个月后 突然离开了学校,进入了爱尔福特城一个奥古斯丁派的修道院

有真正统一。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在自己的称号前冠以“德意志 王”,但德国的中央集权化程度仍然很低,权力是掌握在割地为王的诸侯手里。主要有勃兰 登堡边地侯、萨克森公爵、捷克国王、巴拉丁伯爵和美因兹、科伦、特里尔三个大主教是主 宰德国命运的七大诸侯,他们有权选举皇帝,在各自的领地中有征税。铸币和司法等各种权 力。此外,德国还有十几个大的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和上千个独立的骑士领地。皇帝、大 小诸侯和骑士实际上是各自为政,忽战忽和,不存在统一的政治制度。这种封建化比较严重 的政治状态,使路德能够得到萨克森公爵的保护。公爵保护路德的原因主要是路德是他办的 大学中的教授,加之他也明令反对赎罪券在萨克森地区的售卖活动。加上路德在政治上比较 保守态度,他承认诸侯世俗权威的合法性。这样,路德至少得到部分极有势力的德国诸侯的 支持,同胡司、威克里夫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德国的诸侯们当时正热衷于发展诸侯领地政府, 希望把自己的领地建成真正的近代化君主式统治。当然不能容忍其他人来干涉自己领地中的 事务,听凭教皇、皇帝来把自己领地上的教授处死。 从思想文化角度上看,民间的宗教热情为路德宗教改革铺平了道路。世俗的宗教热情往 往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的人仍然承认教会在灵魂得救中的作用,他们需要一种真正的纯洁的 教会,可以担当传播上帝的福音的任务。这些人在修道院的制度中看到了这种可能性。例如 圣·弗兰西斯的贫穷教会的理想在主张共同生活的“兄弟会”中就得到体现。这个组织,虽 然仍然是天主教,却代表了民间要求真正的纯洁的教会的理想。另一种情况是在教会体系之 外寻找灵魂得救的途径,大批民间的传教士在街头巷尾进行布道,他们成为传播新神学的传 播者。城市、行会和乡村都有各种热心的民间传教士在传播福音和“真正的上帝之言”,使 民间的宗教信仰活动出现了高潮。这成为人民宗教改革运动思想发展的摇篮。 这些因素都从某个方面对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起了作用。路德成功之处是把反对教会腐 败的斗争变成了什么是真正的基督教的理论争论,并提出摆脱繁琐仪式、“以信称义”的神 学理论。这样,路德就把宗教改革建立在深刻的新神学基础上。路德的宗教改革得到了许多 人们的支持,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终于爆发了。 2.路德宗教改革 (1)青年路德 路德的一生充满各种事件。他于1483年11月10日生在图林根和萨克森之间的一 个小城艾斯莱本(Eisleben),父亲名叫汉斯·路德,原是一个农民,由于勤劳致 富,最后成为一个矿业的经营者。父母都是虔诚的、但不拘教会礼仪的教徒。路德的父亲期 望儿子能够当律师,所以在1501年把他送到了爱尔福特大学学习,该校建立于1392, 在德国享有盛名。大学座落在图林根最著名的商业中心,大学气氛比较活跃,盛行的是奥卡 姆派的经院哲学,对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采取批判态度。路德受到这里老师们的影响,也 开始对中世纪的神学进行怀疑,并成为一个奥卡姆主义者。后来路德强调信仰和理性的区别, 只有信仰才能达到真理的认识,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受他大学生活的影响。托马斯·阿奎那 企图调和人类作用和上帝意愿的关系,路德对这一点感到怀疑。路德在这里还学习了古代罗 马的文学和新派拉丁语的诗,有时也去旁听诗歌的课程。路德读书的时候,爱尔福特大学中 人文主义气氛还不是很浓厚,在路德毕业以后,那里人文主义学术空气才开始变得重要。1 502年,路德获得了学士学位。1505年他获文学硕士学位。他在一个17人的班级中 名列第二,以优等生毕业。他的父亲希望他继续学习法律,但路德在学习了法律3个月后, 突然离开了学校,进入了爱尔福特城一个奥古斯丁派的修道院

为什么路德中断了学习却进入修道院的原因不得而知。据说路德因一个朋友去世受到刺 激,又在1505年又亲身经历了一场恐怖的雷阵雨,狂风暴雨使他想到了魔鬼、地狱和最 后的审判诸问题。在这个恐怖的时刻,路德曾呼唤圣徒的名字,希望得到佑护,并发誓要进 入修道院作为回报。更深刻的讲,路德这时正在思考灵魂得救的问题,他对此十分关注,并 且怀疑如何真正灵魂得救。也许进入修道院可能帮助他解决灵魂得救的问题。1505年7 月路德进入修道院。过了一年,即1506年秋,他下了决心要成为一名教区神父。 在爱尔福特约有20座修道院,路德选择教规严格、学风著名的奥古斯丁教派的 MITES修道院。奥古斯丁教派在13世纪建立于意大利,不久就传播到德国,16世纪 时该教派在德国分会在各地建立了100布道教堂。1477年,该教派在萨克森、图林根 行省的负责僧侣安德烈亚斯·普洛列斯( andreas proles,1429-1 503)把30个教堂加以合并,进行改革。又在约翰·冯·斯陶皮兹( Joha nnv o n staupitz,?-1524)的督理下,把爱里密特斯( Er es) 修道院建成为修道院的完美典型。路德进λ这所修道院后,得到斯陶皮兹的直接指点。斯陶 皮斯的虔诚和慈爱,对路德产生很大影响。 奧古斯丁派修道院流行的神学观点主要是继承奥古斯丁的宗教见解,重视讲道,但具有 某些神秘倾向。修道院并且同爱尔福特大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僧侣也到大学去听课。奧 卡姆派的教授开始教导只要热爱和服从上帝,就能得到上帝的慈爱的理论。这也许是路德去 修道院的动机之一。路德自己说那时他是一个最虔诚最献身的僧侣,如果有谁能够进天堂, 那他一定身列其中。修道院的生活强调教规和仪式的重要性。路德尽最大努力来做一个好的 僧侣。虽然他尽心尽力,但仍然怀疑这样是否可以灵魂得救。由于路德表现出色、知识渊博 得到周围僧侣的赞赏。1507年路德正式被教派所接受,成为该教派的一名布道神父。 一个月后,路德成功主持了当了神父后的第一次弥撒。路德的布道和主持弥撒受人称道, 1508年,被聘为新建立的维滕贝格大学的文科教员。维滕贝格大学座落在一个小镇上 居民仅2000人。路德在那里度过了他一生的大部分日子。大学是萨克森公爵在6年前仓 办的,由皇帝马克西米利安颁布大学建立的敕令。奥古斯丁派僧侣曾在那个大学持有两项教 职:《圣经》的教授职务和亚里斯多德伦理学课程的讲师。路德获得的是后一个职位。路德 对古典晢学不感,心里十分不痛快。因为他习惯于研究神学。尽管路德已经有了一个硕士学 位,为了获得教授神学的资格,他继续学习大学课程。1509年,路德获得了《圣经》专 业的学士学位,使他梦想成真,成为《圣经》课程的讲师。1510年,路德考进爱尔福特 大学,在那里学习。在这段时间内。路德在学术上涉及面很广,主要是对奥古斯丁以后的神 学著作和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批判。路德开始领悟上帝的恩赐、前定论在灵魂得救问题 上的重要作用。 1510年11月路德为了教会公务和另外一人一同去了一次罗马。那个时期奥古斯丁 派正在德国组成一个全德性的机构,想把所有的奥古斯丁派修道院统一在一起。但有几个修 道院,包括爱尔福特的修道院都反对这项计划。所以派路德等人去罗马向教廷陈述意见。路 德的这次罗马之行没有取得什么成果,但是教会的学术空气,教廷的世俗化生活给路德罗马 之行给路德留下深刻的印象。路德后来说到这次罗马之行,口气十分奇怪,他说他带到罗马 去的是洋葱,从罗马取回来的却是大蒜,意指虚行一次,毫无收获。 路德不久又回到了维滕贝格城,被任命为一个修道院的副院长,并在他的朋友维滕贝格 大学神学教授斯陶皮兹等人的鼓励下,为获得博士学位作准备。1512年的10月,路德 28岁,获得了维腾贝格大学的神学博士的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路德接替了他的朋 友斯陶皮兹的职位,成为萨克森维滕贝格大学的神学和《圣经》讲座的教授,主讲圣保罗和 圣奥古斯丁派的神学主张。路德从《圣经》的“诗篇”讲起,然后继续讲解整个《新约·圣 经》。这种系统的讲学使他具备了神学知识,也时刻呼唤着他的灵魂意识。他主要考虑的问

为什么路德中断了学习却进入修道院的原因不得而知。据说路德因一个朋友去世受到刺 激,又在1505年又亲身经历了一场恐怖的雷阵雨,狂风暴雨使他想到了魔鬼、地狱和最 后的审判诸问题。在这个恐怖的时刻,路德曾呼唤圣徒的名字,希望得到佑护,并发誓要进 入修道院作为回报。更深刻的讲,路德这时正在思考灵魂得救的问题,他对此十分关注,并 且怀疑如何真正灵魂得救。也许进入修道院可能帮助他解决灵魂得救的问题。1505年7 月路德进入修道院。过了一年,即1506年秋,他下了决心要成为一名教区神父。 在爱尔福特约有20座修道院,路德选择教规严格、学风著名的奥古斯丁教派的ERE MITES修道院。奥古斯丁教派在13世纪建立于意大利,不久就传播到德国,16世纪 时该教派在德国分会在各地建立了100布道教堂。1477年,该教派在萨克森、图林根 行省的负责僧侣安德烈亚斯·普洛列斯(Andereas Proles,1429-1 503)把30个教堂加以合并,进行改革。又在约翰·冯·斯陶皮兹(Johann v on Staupitz, ?-1524)的督理下,把爱里密特斯(Eremites) 修道院建成为修道院的完美典型。路德进入这所修道院后,得到斯陶皮兹的直接指点。斯陶 皮斯的虔诚和慈爱,对路德产生很大影响。 奥古斯丁派修道院流行的神学观点主要是继承奥古斯丁的宗教见解,重视讲道,但具有 某些神秘倾向。修道院并且同爱尔福特大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僧侣也到大学去听课。奥 卡姆派的教授开始教导只要热爱和服从上帝,就能得到上帝的慈爱的理论。这也许是路德去 修道院的动机之一。路德自己说那时他是一个最虔诚最献身的僧侣,如果有谁能够进天堂, 那他一定身列其中。修道院的生活强调教规和仪式的重要性。路德尽最大努力来做一个好的 僧侣。虽然他尽心尽力,但仍然怀疑这样是否可以灵魂得救。由于路德表现出色、知识渊博, 得到周围僧侣的赞赏。1507年路德正式被教派所接受,成为该教派的一名布道神父。 一个月后,路德成功主持了当了神父后的第一次弥撒。路德的布道和主持弥撒受人称道, 1508年,被聘为新建立的维滕贝格大学的文科教员。维滕贝格大学座落在一个小镇上, 居民仅2000人。路德在那里度过了他一生的大部分日子。大学是萨克森公爵在6年前创 办的,由皇帝马克西米利安颁布大学建立的敕令。奥古斯丁派僧侣曾在那个大学持有两项教 职:《圣经》的教授职务和亚里斯多德伦理学课程的讲师。路德获得的是后一个职位。路德 对古典哲学不感,心里十分不痛快。因为他习惯于研究神学。尽管路德已经有了一个硕士学 位,为了获得教授神学的资格,他继续学习大学课程。1509年,路德获得了《圣经》专 业的学士学位,使他梦想成真,成为《圣经》课程的讲师。1510年,路德考进爱尔福特 大学,在那里学习。在这段时间内。路德在学术上涉及面很广,主要是对奥古斯丁以后的神 学著作和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批判。路德开始领悟上帝的恩赐、前定论在灵魂得救问题 上的重要作用。 1510年11月路德为了教会公务和另外一人一同去了一次罗马。那个时期奥古斯丁 派正在德国组成一个全德性的机构,想把所有的奥古斯丁派修道院统一在一起。但有几个修 道院,包括爱尔福特的修道院都反对这项计划。所以派路德等人去罗马向教廷陈述意见。路 德的这次罗马之行没有取得什么成果,但是教会的学术空气,教廷的世俗化生活给路德罗马 之行给路德留下深刻的印象。路德后来说到这次罗马之行,口气十分奇怪,他说他带到罗马 去的是洋葱,从罗马取回来的却是大蒜,意指虚行一次,毫无收获。 路德不久又回到了维滕贝格城,被任命为一个修道院的副院长,并在他的朋友维滕贝格 大学神学教授斯陶皮兹等人的鼓励下,为获得博士学位作准备。1512年的10月,路德 28岁,获得了维腾贝格大学的神学博士的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路德接替了他的朋 友斯陶皮兹的职位,成为萨克森维滕贝格大学的神学和《圣经》讲座的教授,主讲圣保罗和 圣奥古斯丁派的神学主张。路德从《圣经》的“诗篇”讲起,然后继续讲解整个《新约·圣 经》。这种系统的讲学使他具备了神学知识,也时刻呼唤着他的灵魂意识。他主要考虑的问

题就是“上帝的恩赐”问题。他考虑自己的罪行,而修道院和教会都无法改变这种罪行。他 认为自己的一切事情都是上帝无法接受的。他面对上帝,感到自己的空虚和无助。 对《圣经》的学习使他渐渐形成了新的思想。他从保罗、奥古斯丁、德国神秘主义那里 吸收了许多养料。路德得出上帝是运用恩赐的眼光来考虑人的皈依问题的新观点。上帝不统 计人的努力,灵魂得救完全依赖上帝的恩赐。路德的《圣经》学习,使他1517年时能够 在《圣经》基础上提出系统化的新教理论,为宗教改革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2)赎罪券风波 1517年10月31日是万圣节,路德在维滕贝格的卡斯特教堂中贴出了95论纲 这个论纲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出售赎罪券。路德谴责教皇说如果他真的想拯救德国人民的话, 应宁可让圣彼得大教堂到在尘埃中也不会以信徒的血肉来重建它。更重要的是他对赎罪券的 神学基础表示怀疑,对教皇掌管人们进入天国的钥匙一说也表示怀疑。此外,赎罪券还诱使 人们进入犯了罪就可以用金钱来赎罪的错误心理,使罪人逃避惩罚。这个论纲在开始的时候 也许只是为了学术讨论的目的,它用拉丁语写成,它引起了维滕贝格大学教师们的争论。我 们仍然不知道这个论纲如何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成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 被路德攻击的人名为约翰·台彻尔( johannite tze1,1470-151 9)他是一个能说会道的多米尼克会的修士。他在维滕贝格附近兜售赎罪券。这次兜售活动 的起因有两个,一是教皇需要钱来建造圣彼得大教堂,二是勃兰登堡的阿尔布雷希特同教皇 进行了一项交易:选帝侯乔基姆的弟弟阿尔布雷希特希望得到美因兹大主教的职位,那时他 仅24岁,因而大大低于教会法规规定的担任大主教的法定年龄。他必须服从教会法规,因 为这个时候他已经是马格德堡大主教。为了找到一个变通的办法,他愿意向教会支付一笔巨 大的款项,这样他的大主教职位就有可能得到批准。他运用各种方法来增加收入,他准备在 北部德国出售赎罪券,得到的钱财一半归自己,另一半交给罗马供建立圣彼得大教堂所用。 在路德时代,赎罪券已同它原有的含义大相径庭。赎罪券起于11世纪,它同以苦行赎 罪的宗教思想相关联。它的原始含义有两项:如何解决人的犯罪问题和如何宽恕人的罪行。 传统的理论是上帝可以通过僧侣来给人以宽恕。犯罪的人必须见到僧侣,由僧侣听取他的忏 悔,给他以宽恕。赦免罪行的途径主要是建立功德,如进行斋戒、请著名的僧侣来为他祈祷, 施舍穷人等 通过做好事(善功)和把基督和圣徒的功德转化为人的功德(功德转让)最后被引向了 为教会作好事。教皇为了十字军征伐,宣称参加十字军的人可以建立宗教上的功德,如果不 参加十字军的人在家里也可以建立同样的功德,如果他们愿意为十字军捐献财物或干其他的 功德之事。如果一个人犯了罪,他也可以通过给教会捐款而获得赦免。教会对赎罪券的定 义是用赎罪券的办法来代替惩罚。教会的理由是根据《圣经》教会本身具有功德,它可以把 这种功德转换给男人女人,增加他们的功德。16世纪时,赎罪券和以苦行赎罪的宗教仪式 之间的联系已经不很提倡。赎罪券的发展甚至可以赦免死去的人的罪行。教会不坚持有关赎 罪券的宗教原理,因为它迫切需要财政上的支持 在教会的行政扩大、财政有了困难以后,赎罪制度也有所扩大,成为搜刮钱财的一种途 径。刚开始的时候,赎罪券的买卖往往起于特殊背景,如十字军,建设教堂等。后来教会腐 败加剧,主教等也开始出卖赎罪券。教会本来是纯洁和精神的象征,现在却表现出误入歧途。 路德认为这是基督教本身出现了重大错误。不仅是现象,还是一个对神学本身的理解问题。 路德认为:赎罪券问题实际上是究竟什么基督教的问题。如果赎罪券的基础是功德可以 转让,那么教会就具有这种转换功德的功能。路德是一个十分敏感喜欢争辩的人。为自己的 灵魂得救问题深深担忧。他从根本上怀疑“行为”在灵魂得救中的意义,他于是转向保罗和

题就是“上帝的恩赐”问题。他考虑自己的罪行,而修道院和教会都无法改变这种罪行。他 认为自己的一切事情都是上帝无法接受的。他面对上帝,感到自己的空虚和无助。 对《圣经》的学习使他渐渐形成了新的思想。他从保罗、奥古斯丁、德国神秘主义那里 吸收了许多养料。路德得出上帝是运用恩赐的眼光来考虑人的皈依问题的新观点。上帝不统 计人的努力,灵魂得救完全依赖上帝的恩赐。路德的《圣经》学习,使他1517年时能够 在《圣经》基础上提出系统化的新教理论,为宗教改革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2)赎罪券风波 1517年10月31日是万圣节,路德在维滕贝格的卡斯特教堂中贴出了95论纲。 这个论纲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出售赎罪券。路德谴责教皇说如果他真的想拯救德国人民的话, 应宁可让圣彼得大教堂到在尘埃中也不会以信徒的血肉来重建它。更重要的是他对赎罪券的 神学基础表示怀疑,对教皇掌管人们进入天国的钥匙一说也表示怀疑。此外,赎罪券还诱使 人们进入犯了罪就可以用金钱来赎罪的错误心理,使罪人逃避惩罚。这个论纲在开始的时候 也许只是为了学术讨论的目的,它用拉丁语写成,它引起了维滕贝格大学教师们的争论。我 们仍然不知道这个论纲如何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成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 被路德攻击的人名为约翰·台彻尔(Johann Tetzel,1470-151 9)他是一个能说会道的多米尼克会的修士。他在维滕贝格附近兜售赎罪券。这次兜售活动 的起因有两个,一是教皇需要钱来建造圣彼得大教堂,二是勃兰登堡的阿尔布雷希特同教皇 进行了一项交易:选帝侯乔基姆的弟弟阿尔布雷希特希望得到美因兹大主教的职位,那时他 仅24岁,因而大大低于教会法规规定的担任大主教的法定年龄。他必须服从教会法规,因 为这个时候他已经是马格德堡大主教。为了找到一个变通的办法,他愿意向教会支付一笔巨 大的款项,这样他的大主教职位就有可能得到批准。他运用各种方法来增加收入,他准备在 北部德国出售赎罪券,得到的钱财一半归自己,另一半交给罗马供建立圣彼得大教堂所用。 在路德时代,赎罪券已同它原有的含义大相径庭。赎罪券起于11世纪,它同以苦行赎 罪的宗教思想相关联。它的原始含义有两项:如何解决人的犯罪问题和如何宽恕人的罪行。 传统的理论是上帝可以通过僧侣来给人以宽恕。犯罪的人必须见到僧侣,由僧侣听取他的忏 悔,给他以宽恕。赦免罪行的途径主要是建立功德,如进行斋戒、请著名的僧侣来为他祈祷, 施舍穷人等。 通过做好事(善功)和把基督和圣徒的功德转化为人的功德(功德转让)最后被引向了 为教会作好事。教皇为了十字军征伐,宣称参加十字军的人可以建立宗教上的功德,如果不 参加十字军的人在家里也可以建立同样的功德,如果他们愿意为十字军捐献财物或干其他的 功德之事。如果一个人犯了罪, 他也可以通过给教会捐款而获得赦免。教会对赎罪券的定 义是用赎罪券的办法来代替惩罚。教会的理由是根据《圣经》教会本身具有功德,它可以把 这种功德转换给男人女人,增加他们的功德。16世纪时,赎罪券和以苦行赎罪的宗教仪式 之间的联系已经不很提倡。赎罪券的发展甚至可以赦免死去的人的罪行。教会不坚持有关赎 罪券的宗教原理,因为它迫切需要财政上的支持。 在教会的行政扩大、财政有了困难以后,赎罪制度也有所扩大,成为搜刮钱财的一种途 径。刚开始的时候,赎罪券的买卖往往起于特殊背景,如十字军,建设教堂等。后来教会腐 败加剧,主教等也开始出卖赎罪券。教会本来是纯洁和精神的象征,现在却表现出误入歧途。 路德认为这是基督教本身出现了重大错误。不仅是现象,还是一个对神学本身的理解问题。 路德认为:赎罪券问题实际上是究竟什么基督教的问题。如果赎罪券的基础是功德可以 转让,那么教会就具有这种转换功德的功能。路德是一个十分敏感喜欢争辩的人。为自己的 灵魂得救问题深深担忧。他从根本上怀疑“行为”在灵魂得救中的意义,他于是转向保罗和

奥古斯丁、特别是《圣经》的“信仰是唯一标准”的说法。他认为在上帝和个人之间不存在 人为樊蓠,他开始怀疑教会在得救问题上的作用。路德于是提出“所有的信徒都是牧师”的 新理论。 对路德来说,这是坚持真正的神学信念。对德国的诸侯来说,这却迎合了他们扩展自己 势力的需要。路德并不想自找麻烦。他提倡宗教是一种个人的信仰,提倡人们服从世俗统治 者。不过,他的宗教实践,却使他无法不卷入同罗马教皇和他的德国支持者之间的纠纷之中 赎罪券问题掀起轩然大波。在动荡不安的德国,一位受人尊敬的神学领袖竟然出来谴责 教会,成为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为了报复路德的《九十五论纲》,T鼓动康拉德·温皮纳 ( Ko r a d wimp i na,?-1531)和埃克的约翰·梅尔( johann M ajmer of eck,1486-1543)来和路德进行论战。特别是梅克,这 是一个享有盛誉的神学教授,他写了《方尖塔》( obeliai)小册子作为答辩,谴 责路德传播异端。1518年初,美因兹大主教阿尔布雷希特和多米尼克会修士向罗马控告 路德,结果,奥古斯丁会会长受命制止这场争论,路德被传到海德堡,4月路德在该会的大 会上受到审问。在会议上,路德抨击亚里斯多德哲学,他得到一些人支持。路德还阐述自己 关于赎罪券的观点。 路德的案子引起教皇的重视。1518年教皇利奥十世命令路德去罗马受审,8月,传 票到达路德手里。教皇的书籍检査官断言路德有攻击教皇的嫌疑,认为路德从神学角度反对 赎罪券,实际上是否认了教皇有为人赎罪的杈力。所以是一种异端。这时萨克森的选帝侯“智 者”弗里德里希出来保护路德,他为自己大学中的教授自豪,而罗马对路德的态度使他反感 他用政治手段进行干预,使路德可以不去罗马,改由教廷驻奥格斯堡的帝国会议的使节发落 在萨克森选侯的保护下,路德在1518年10月与1519年6月两次与教皇代表进行公 开辩论。路德认为,教皇并非上帝的代表,宗教会议的决议也可能犯错误。这样,路德被罗 马教廷认为不仅是反对教皇,还反对整个教廷。不过,路德却得到广大人民、商人、骑士 农民、人文主义者和贵族、僧侣的支持,一些诸侯也写信向路德致意,赞赏他反对教廷对德 国的剥削。 1920年路德连续发表《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基 督教徒的自由》三篇重要论文。这些文章公开同罗马教廷决裂。 路德所掀起的反对罗马教廷的运动使皇帝查理五世感到担忧。1521年4月,查理召 开沃尔姆斯帝国会议,要求路德忏悔。路德来到皇帝跟前,对皇帝宣称:“我在这里,我别 无选择,上帝护佑我,阿门。”这意味着他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道德:自己的信念高于对权 威的服从。路德被罗马教廷开除出教,1521年的帝国会议也宣布他有罪,成为通辑的对 象。但是萨克森选侯弗里德里克把他保护起来,路德于是在萨克森领地的瓦特堡隐居,他从 事《圣经》的德语翻译工作,以后这一德语版《圣经》在德国广为流行。 (3)路德派领地教会的建立 虽然1521年沃尔姆斯会议正式谴责了路德派,但路德教还是得到许多城市和一些诸 侯的支持,皇帝査理五世政忙于欧洲事务,无法采取断然措施反对路德宗教改革。这样,路 德教会就进一步发展了起来 路德的教会首先在萨克森选侯领地得以建立。1525年萨克森选侯智者弗里德里克去 世,他的兄弟公爵约翰继承了选侯位,在他的公国中建立了路德教教会。新教取消了拉丁文 的宗教弥撒,换用路德教的弥撒仪式。新教教会取消了过去的主教制度,设一个宗教裁判所 来领导教会事项。由两个神学家和两个选举产生的执事为教会宗教裁判所的领袖,他们拥有 聘请和撤消教士职务的权力,并决定宗教崇拜的仪式和规定。这种形式后来在德国的新教区

奥古斯丁、特别是《圣经》的“信仰是唯一标准”的说法。他认为在上帝和个人之间不存在 人为樊蓠,他开始怀疑教会在得救问题上的作用。路德于是提出“所有的信徒都是牧师”的 新理论。 对路德来说,这是坚持真正的神学信念。对德国的诸侯来说,这却迎合了他们扩展自己 势力的需要。路德并不想自找麻烦。他提倡宗教是一种个人的信仰,提倡人们服从世俗统治 者。不过,他的宗教实践,却使他无法不卷入同罗马教皇和他的德国支持者之间的纠纷之中。 赎罪券问题掀起轩然大波。在动荡不安的德国,一位受人尊敬的神学领袖竟然出来谴责 教会,成为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为了报复路德的《九十五论纲》,T鼓动康拉德·温皮纳 (Konrad Wimpina,?-1531)和埃克的约翰·梅尔(Johann M ajier of Eck, 1486-1543)来和路德进行论战。特别是梅克,这 是一个享有盛誉的神学教授,他写了《方尖塔》(Obelisci)小册子作为答辩,谴 责路德传播异端。1518年初,美因兹大主教阿尔布雷希特和多米尼克会修士向罗马控告 路德,结果,奥古斯丁会会长受命制止这场争论,路德被传到海德堡,4月路德在该会的大 会上受到审问。在会议上,路德抨击亚里斯多德哲学,他得到一些人支持。路德还阐述自己 关于赎罪券的观点。 路德的案子引起教皇的重视。1518年教皇利奥十世命令路德去罗马受审,8月,传 票到达路德手里。教皇的书籍检查官断言路德有攻击教皇的嫌疑,认为路德从神学角度反对 赎罪券,实际上是否认了教皇有为人赎罪的权力。所以是一种异端。这时萨克森的选帝侯“智 者”弗里德里希出来保护路德,他为自己大学中的教授自豪,而罗马对路德的态度使他反感。 他用政治手段进行干预,使路德可以不去罗马,改由教廷驻奥格斯堡的帝国会议的使节发落。 在萨克森选侯的保护下,路德在1518年10月与1519年6月两次与教皇代表进行公 开辩论。路德认为,教皇并非上帝的代表,宗教会议的决议也可能犯错误。这样,路德被罗 马教廷认为不仅是反对教皇,还反对整个教廷。不过,路德却得到广大人民、商人、骑士、 农民、人文主义者和贵族、僧侣的支持,一些诸侯也写信向路德致意,赞赏他反对教廷对德 国的剥削。 1920年路德连续发表《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基 督教徒的自由》三篇重要论文。这些文章公开同罗马教廷决裂。 路德所掀起的反对罗马教廷的运动使皇帝查理五世感到担忧。1521年4月,查理召 开沃尔姆斯帝国会议,要求路德忏悔。路德来到皇帝跟前,对皇帝宣称:“我在这里,我别 无选择,上帝护佑我,阿门。”这意味着他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道德:自己的信念高于对权 威的服从。路德被罗马教廷开除出教,1521年的帝国会议也宣布他有罪,成为通辑的对 象。但是萨克森选侯弗里德里克把他保护起来,路德于是在萨克森领地的瓦特堡隐居,他从 事《圣经》的德语翻译工作,以后这一德语版《圣经》在德国广为流行。 (3)路德派领地教会的建立 虽然1521年沃尔姆斯会议正式谴责了路德派,但路德教还是得到许多城市和一些诸 侯的支持,皇帝查理五世政忙于欧洲事务,无法采取断然措施反对路德宗教改革。这样,路 德教会就进一步发展了起来。 路德的教会首先在萨克森选侯领地得以建立。1525年萨克森选侯智者弗里德里克去 世,他的兄弟公爵约翰继承了选侯位,在他的公国中建立了路德教教会。新教取消了拉丁文 的宗教弥撒,换用路德教的弥撒仪式。新教教会取消了过去的主教制度,设一个宗教裁判所 来领导教会事项。由两个神学家和两个选举产生的执事为教会宗教裁判所的领袖,他们拥有 聘请和撤消教士职务的权力,并决定宗教崇拜的仪式和规定。这种形式后来在德国的新教区

中普遍采用,成为一种独立的受地方政府领导的教会。宗教裁判所的人员往往由地方政府或 城市委员会来确定,从而保证了政府对教会的领导。新教规定僧侣可以结婚,路德自己在1 525年同修女波拉的凯瑟琳结婚。路德虽然主张教会是信徒的组织,信徒享有全杈任命和 罢免自己的牧师的权力,但他也认为世俗统治者也有推进福音的职责。由于宗教改革运动的 深入开展遇到了天主教诸侯和皇帝的反对的困难,路德决定进一步放弃了自由教会,主张教 会严格服从诸侯和政府。这样,在新教地区,教会实际上是由领地的诸侯来领导的,诸侯甚 至可以决定自己的领地中的人民应当信仰什么宗教。诸侯政府还为教会提供经费,在德国新 教区,诸侯和世俗贵族得到了教会和修道院的土地,但仍教会的地产收入用于维持教会的开 支和兴办教育。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宗教改革后,为个人和为死者 做弥撒被取消,使得教会的收入断绝;另一方面,诸侯领地的议会对诸侯的财政具有监督权 它们责成诸侯把教会的财产用于教会。各地的议会都十分清楚贵族得到的财产以及这些财产 的用途,由于物价的不断上涨,诸侯和贵族需要靠议会赋予他们征税的权力,所以在这个问 题上有所让步。 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也激发起人民起来反对贵族的革命热情。在一些地方宗教改革运动 走向激进。路德回到维藤贝格后,就发现那里的人们正在进行更为激进的宗教改革运动,如 没收教会财产。路德的老同事卡尔斯塔特否认教育的价值,拒绝承认基督身临圣餐之中的教 义,号召破坏圣像。比卡尔斯塔特更加激进的是托马斯·闵采尔,他也是路德的朋友,但正 在各地呼吁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人间天国。不久,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于1525年在 德国南部爆发,沖击了德国的封建秩序。随着德国农民战争的被镇压,在德国掀起一股反对 路德宗教改革的势力。贵族指责路德支持农民进行叛乱,路德则宣布是农民误解了他的宗教 他提倡的是服从世俗权威的领导,又说宗教改革运动完全是精神的运动,而不是农民所理解 的“物欲”的实现。路德对农民所持的这种保守态度,又使路德运动脱离了人民革命运动 两者之间产生了裂痕。信奉天主教的北部诸侯利用这种机会,以萨克森公爵乔治为首着手组 建一个天主教同盟,以便反对新教改革。乔治联合其他天主教诸侯于1525年7月在德 开会,正式建立了天主教同盟 1526年6月斯邦耶帝国会议召开。在这个会议上,支持路德教的诸侯也建立了一个 联盟,并且还得到了一些信奉天主教的诸侯的同情。査理五世的兄弟斐迪南大公代表他的兄 弟,颁布了一个临时约法,规定在基督教会宗教会议召开之前,每个诸侯可以对自己领地中 的宗教事务负全部责任,这在实际上承认了新教诸侯在自己领地中实行新教的做法。152 6年帝国会议的直接结果就是路德教会的领地化,路德派诸侯和大城市把帝国会议的决议解 释成法律上准许他们制定自己认为合适的教会章程。在这个决议的庇护下,路德派领地教会 迅速组织起来。 路德派势力的强大使查理五世和天主教诸侯不安。1529年2月1日,皇帝查理五世 召开了第二次斯邦耶帝国会议,皇帝自己仍然没有出席会议,但提出重申沃姆斯会议反对路 德派的立场的要求。由于参加会议的成员中天主教诸侯是大多数,选举结果是皇帝的提议得 以通过。支持路德教的诸侯成为少数派,他们坚持1526年斯邦耶会议的精神。但他们的 要求没有被通过。他们向大会提交了一份正式的抗议书,从此新教有被称为“抗议派”。支 持抗议行动的主要有萨克森的选侯约翰、黑森的菲利普、吕纳堡的厄恩斯特、勃兰登堡一安 斯巴赫的乔治、安哈尔特的沃尔夫冈和一些城市如斯特拉斯堡、乌尔姆、康斯坦茨、纽伦堡 林道、肯普滕、梅明根、纳德林根、海尔布隆、伊斯内、圣加伦、罗伊特林根、魏森堡、温 德谢姆。结果,1529年的斯邦耶会议成了天主教会讨伐路德派的场所,会议甚至规定可 以在路德派诸侯领地上举行罗马天主教的仪式,允许一切罗马天主教机关和修会享有以前的 权利、产业和收入 自1529年起,抗议派诸侯团结在黑森诸侯菲利普身边,组建抗议派同盟。1531

中普遍采用,成为一种独立的受地方政府领导的教会。宗教裁判所的人员往往由地方政府或 城市委员会来确定,从而保证了政府对教会的领导。新教规定僧侣可以结婚,路德自己在1 525年同修女波拉的凯瑟琳结婚。路德虽然主张教会是信徒的组织,信徒享有全权任命和 罢免自己的牧师的权力,但他也认为世俗统治者也有推进福音的职责。由于宗教改革运动的 深入开展遇到了天主教诸侯和皇帝的反对的困难,路德决定进一步放弃了自由教会,主张教 会严格服从诸侯和政府。这样,在新教地区,教会实际上是由领地的诸侯来领导的,诸侯甚 至可以决定自己的领地中的人民应当信仰什么宗教。诸侯政府还为教会提供经费,在德国新 教区,诸侯和世俗贵族得到了教会和修道院的土地,但仍教会的地产收入用于维持教会的开 支和兴办教育。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宗教改革后,为个人和为死者 做弥撒被取消,使得教会的收入断绝;另一方面,诸侯领地的议会对诸侯的财政具有监督权, 它们责成诸侯把教会的财产用于教会。各地的议会都十分清楚贵族得到的财产以及这些财产 的用途,由于物价的不断上涨,诸侯和贵族需要靠议会赋予他们征税的权力,所以在这个问 题上有所让步。 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也激发起人民起来反对贵族的革命热情。在一些地方宗教改革运动 走向激进。路德回到维藤贝格后,就发现那里的人们正在进行更为激进的宗教改革运动,如 没收教会财产。路德的老同事卡尔斯塔特否认教育的价值,拒绝承认基督身临圣餐之中的教 义,号召破坏圣像。比卡尔斯塔特更加激进的是托马斯·闵采尔,他也是路德的朋友,但正 在各地呼吁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人间天国。不久,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于1525年在 德国南部爆发,冲击了德国的封建秩序。随着德国农民战争的被镇压,在德国掀起一股反对 路德宗教改革的势力。贵族指责路德支持农民进行叛乱,路德则宣布是农民误解了他的宗教, 他提倡的是服从世俗权威的领导,又说宗教改革运动完全是精神的运动,而不是农民所理解 的“物欲”的实现。路德对农民所持的这种保守态度,又使路德运动脱离了人民革命运动, 两者之间产生了裂痕。信奉天主教的北部诸侯利用这种机会,以萨克森公爵乔治为首着手组 建一个天主教同盟,以便反对新教改革。乔治联合其他天主教诸侯于1525年7月在德绍 开会,正式建立了天主教同盟。 1526年6月斯邦耶帝国会议召开。在这个会议上,支持路德教的诸侯也建立了一个 联盟,并且还得到了一些信奉天主教的诸侯的同情。查理五世的兄弟斐迪南大公代表他的兄 弟,颁布了一个临时约法,规定在基督教会宗教会议召开之前,每个诸侯可以对自己领地中 的宗教事务负全部责任,这在实际上承认了新教诸侯在自己领地中实行新教的做法。152 6年帝国会议的直接结果就是路德教会的领地化,路德派诸侯和大城市把帝国会议的决议解 释成法律上准许他们制定自己认为合适的教会章程。在这个决议的庇护下,路德派领地教会 迅速组织起来。 路德派势力的强大使查理五世和天主教诸侯不安。1529年2月1日,皇帝查理五世 召开了第二次斯邦耶帝国会议,皇帝自己仍然没有出席会议,但提出重申沃姆斯会议反对路 德派的立场的要求。由于参加会议的成员中天主教诸侯是大多数,选举结果是皇帝的提议得 以通过。支持路德教的诸侯成为少数派,他们坚持1526年斯邦耶会议的精神。但他们的 要求没有被通过。他们向大会提交了一份正式的抗议书,从此新教有被称为“抗议派”。支 持抗议行动的主要有萨克森的选侯约翰、黑森的菲利普、吕纳堡的厄恩斯特、勃兰登堡-安 斯巴赫的乔治、安哈尔特的沃尔夫冈和一些城市如斯特拉斯堡、乌尔姆、康斯坦茨、纽伦堡、 林道、肯普滕、梅明根、纳德林根、海尔布隆、伊斯内、圣加伦、罗伊特林根、魏森堡、温 德谢姆。结果,1529年的斯邦耶会议成了天主教会讨伐路德派的场所,会议甚至规定可 以在路德派诸侯领地上举行罗马天主教的仪式,允许一切罗马天主教机关和修会享有以前的 权利、产业和收入。 自1529年起,抗议派诸侯团结在黑森诸侯菲利普身边,组建抗议派同盟。1531

年2月27日,他们在施马尔卡登开会,正式建立了施马卡尔登新教同盟。这个同盟主要由 黑森的菲利普牵头,成员有路德的支持者萨克森选侯约翰、另外一些诸侯和不来梅、斯特拉 斯堡、康斯坦茨等城市。由于路德和茨温格利在圣餐性质上有争论,施马卡尔登新教同盟排 斥了茨温格利派。1532年新教同盟势力强大,对査理五世施加压力,迫使他对路德教采 取了宽容态度。1534年,在黑森的菲利普领导下,打败了帝国的军队,帮助路德派诸侯 符腾堡公爵乌尔利希恢复了在1525年失去的符腾堡统治权。在北部德国,又有一些诸侯 和城市倒向了路德派。 1540年黑森的菲利普在没有离婚的情况下娶了第二个妻子,这使他名誉扫地。其他 的新教诸侯谴责他道德败坏,影响了新教同盟的声誉。由于菲利普违背了德国的法律,现在 査理就可以处置他,査理五世提出的条件就是要他限制同盟的发展,可见这时新教势力的强 大。1544年查理又召开了一次斯邦耶会议,查理同意一切宗教问题应该在德国教会大会 上加以解决,到时候允许路德派充分阐述自己的意见。1545年于是在雷根斯堡召开了宗 教会议,但会议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新教和天主教派之间的矛盾。宗教战争于是一触 即发。1546年査理得到了菲利普的女婿新教诸侯马瑞斯公爵的支持,与路德派诸侯作战 起初路德派诸侯获胜,但在1547年皇帝的军队俘虏了萨克森选侯约翰弗里德里克(选 侯约翰的儿子),不久又俘虏了黑森的菲利普,形势出现变化,迫使他们不再反对皇帝。查 理五世又迫使一些新教诸侯如科隆的大主教回到天主教的阵营,另外一些新教的诸侯国也承 认了査理五世的权威。在这样的基础上,皇帝査理五世明智地采取宗教宽容政策。1548 年召开了奥斯堡帝国会议,查理颁布了一个奥斯堡协议,对新教的存在包括僧侣可以结婚予 以特许。新教的诸侯接受了这个协议,虽然还不是十分满意。尤其是菲利普的女婿马瑞斯公 爵不满意他的岳父被扣留,于是在1551年组织了一个新的新教同盟,并且得到了法国的支 持。这个新教同盟的斗争获得成功,査理五世被迫释放了黑森的菲利普和萨克森选侯弗里德 里克,并且颁布了进一步的宗教宽容政策。以后查理五世厌倦了德国的事务,他把德国的事 务都交给他的兄弟斐迪南大公管理,自己移居尼德兰,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告一段落。 宗教改革后,教会的性质有所改变,教会的财产被诸侯、贵族和城市瓜分,牧师的职位 对贵族来说就不再有吸引力了。马丁·布瑞希特研究了16世纪后期符腾堡2700个牧师 的材料,在可以查到家庭出身的513人中,有324个是牧师的儿子,有51人出身于手 工工匠家庭。①这说明宗教改革以后,由于牧师可以结婚,子承父业已经变得很普遍。工 匠阶层中仍然有人让儿子去当牧师,但贵族家庭已经不再让儿子去当牧师了。 3.路德的神学理论和政治思想 (1)以信称义 路德的新教,仍然是基督教的一种。虽然路德教同罗马教会统领的基督教(后来被称为 天主教,以示区别)有所不同,但路德教仍然承认神由上帝、圣灵和基督三位一体所组成。 承认基督的神的性质和人的性质、人的堕落和原罪说,仍然承认《圣经》的《旧约》和《新 约》是基督教的经典。 新教和天主教的主要区别在于拒绝罗马教会是基督教会的统领,拒绝罗马教会有独一无 二的解释《圣经》的权力。新教认为人和上帝之间有一种直接的关系,掌管人的精神的是上 帝本身。新教认为基督教的依据是《圣经》,拒绝罗马教会的传统具有同《圣经》具有同样 的权威。虽然改革家对神学的意见和解释不尽一致,但都认为上帝之言是唯一的权威。基督 教的原则是统一的,原始基督教的原理对十六世纪的基督徒也同样适用,只要是根据上帝之 言。新教认为凡是《圣经》中没有提到的宗教仪式都应该废除,但《圣经》提到的受洗和圣

年2月27日,他们在施马尔卡登开会,正式建立了施马卡尔登新教同盟。这个同盟主要由 黑森的菲利普牵头,成员有路德的支持者萨克森选侯约翰、另外一些诸侯和不来梅、斯特拉 斯堡、康斯坦茨等城市。由于路德和茨温格利在圣餐性质上有争论,施马卡尔登新教同盟排 斥了茨温格利派。1532年新教同盟势力强大,对查理五世施加压力,迫使他对路德教采 取了宽容态度。1534年,在黑森的菲利普领导下,打败了帝国的军队,帮助路德派诸侯 符腾堡公爵乌尔利希恢复了在1525年失去的符腾堡统治权。在北部德国,又有一些诸侯 和城市倒向了路德派。 1540年黑森的菲利普在没有离婚的情况下娶了第二个妻子,这使他名誉扫地。其他 的新教诸侯谴责他道德败坏,影响了新教同盟的声誉。由于菲利普违背了德国的法律,现在 查理就可以处置他,查理五世提出的条件就是要他限制同盟的发展,可见这时新教势力的强 大。1544年查理又召开了一次斯邦耶会议,查理同意一切宗教问题应该在德国教会大会 上加以解决,到时候允许路德派充分阐述自己的意见。1545年于是在雷根斯堡召开了宗 教会议,但会议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新教和天主教派之间的矛盾。宗教战争于是一触 即发。1546年查理得到了菲利普的女婿新教诸侯马瑞斯公爵的支持,与路德派诸侯作战。 起初路德派诸侯获胜,但在1547年皇帝的军队俘虏了萨克森选侯约翰 ·弗里德里克(选 侯约翰的儿子),不久又俘虏了黑森的菲利普,形势出现变化,迫使他们不再反对皇帝。查 理五世又迫使一些新教诸侯如科隆的大主教回到天主教的阵营,另外一些新教的诸侯国也承 认了查理五世的权威。在这样的基础上,皇帝查理五世明智地采取宗教宽容政策。1548 年召开了奥斯堡帝国会议,查理颁布了一个奥斯堡协议,对新教的存在包括僧侣可以结婚予 以特许。新教的诸侯接受了这个协议,虽然还不是十分满意。尤其是菲利普的女婿马瑞斯公 爵不满意他的岳父被扣留,于是在 1551 年组织了一个新的新教同盟,并且得到了法国的支 持。这个新教同盟的斗争获得成功,查理五世被迫释放了黑森的菲利普和萨克森选侯弗里德 里克,并且颁布了进一步的宗教宽容政策。以后查理五世厌倦了德国的事务,他把德国的事 务都交给他的兄弟斐迪南大公管理,自己移居尼德兰,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告一段落。 宗教改革后,教会的性质有所改变,教会的财产被诸侯、贵族和城市瓜分,牧师的职位 对贵族来说就不再有吸引力了。马丁·布瑞希特研究了16世纪后期符腾堡2700个牧师 的材料,在可以查到家庭出身的513人中,有324个是牧师的儿子,有51人出身于手 工工匠家庭。① 这说明宗教改革以后,由于牧师可以结婚,子承父业已经变得很普遍。工 匠阶层中仍然有人让儿子去当牧师,但贵族家庭已经不再让儿子去当牧师了。 3.路德的神学理论和政治思想 (1)以信称义 路德的新教,仍然是基督教的一种。虽然路德教同罗马教会统领的基督教(后来被称为 天主教,以示区别)有所不同,但路德教仍然承认神由上帝、圣灵和基督三位一体所组成。 承认基督的神的性质和人的性质、人的堕落和原罪说,仍然承认《圣经》的《旧约》和《新 约》是基督教的经典。 新教和天主教的主要区别在于拒绝罗马教会是基督教会的统领,拒绝罗马教会有独一无 二的解释《圣经》的权力。新教认为人和上帝之间有一种直接的关系,掌管人的精神的是上 帝本身。新教认为基督教的依据是《圣经》,拒绝罗马教会的传统具有同《圣经》具有同样 的权威。虽然改革家对神学的意见和解释不尽一致,但都认为上帝之言是唯一的权威。基督 教的原则是统一的,原始基督教的原理对十六世纪的基督徒也同样适用,只要是根据上帝之 言。新教认为凡是《圣经》中没有提到的宗教仪式都应该废除,但《圣经》提到的受洗和圣

餐礼需要保存 对于路德来说,圣·保罗是最好的神圣真理的解释者。保罗认为人是不完美的和无法自 助的。人的努力永远不能达到上帝的要求的程度。人因此是不能靠自己来实行完善,并完善 基础上同上帝建立关系。灵魂的得救因此不是靠宗教仪式、善功、朝圣、惩罚和忏悔,而要 完完全全地依靠对救世主基督的信仰。因为,神才是完美的,是他把他的恩赐予了他的信仰 者。因此,灵魂得救不是人的工作,也不是教会的工作,而完全是上帝的工作。对上帝的信 仰也是上帝赐予的。路德在信仰问题上同中世纪后期的经院哲学、尤其是托马斯·阿奎那的 理性逻辑证明完全不同,他认为信仰就是信仰,不是学术性的研究和证明,而是如孩童那样 完全出自天性和内心。只有上帝给的慈悲和对上帝的信仰能使人得救。信仰是一种上帝的恩 惠,不需要代价,不是一种理性的关系,而是纯粹的信仰使人同神建立关系。人具有信仰本 身不是一种善功,因为它只是上帝的无偿恩赐的礼物。坚信得救不是由人决定而是由神决定 的,所以这是神的工作。人的自由度在于他接受还是不接受上帝的恩慈。路德还接受了圣奥 古斯丁的前定论,认为神圣的恩赐是上帝的计划,是前定的。这样,路德就有了一个十分不 同于当时所流行的基督教理论的思想基础。 路德的“以信称义”的教义同中世纪罗马教会提倡的“行为称义”明显不同。关于灵魂 得救,教会根据传统提倡一种合作论。即人需要自己努力,积累功德,然后上帝再帮助人。 这种说法就是行为称义。路德则认为人不能贡献出什么。一切依赖于上帝的拯救。根据这种 理解,路德否定了善功在得救中的作用,也否定了赎罪券的作用。路德认为,基督教的本质 是爱。信仰是衡量的标准。好的行为如祈祷、仪式等不能导致灵魂得救。 “以信称义”要求重新摆正人和神的位置。由于原罪的结果,人类变得傲慢自私,把自 己当作偶像进行崇拜,相信自己的供德可以为自己挣得灵魂上的得救。这样,就背离了上帝 而成为“撒旦”的信徒。路德认为由于人类的堕落,人类甚至不能明白上帝的意志,也不服 从上帝的意志。灵魂得救的问题,因此,不是人的功德所致,因为人所自认为的功德在上帝 的眼里也许并不是功德。灵魂得救必须依靠上帝的无偿的恩赐。路德由此发现了基督教的福 音的一面,即上帝恩爱世人,拯救世人。灵魂得救不是依靠个人的功德,而是完全地依靠上 帝。人只要信仰上帝,接受上帝的恩赐,才能灵魂得救。 路德“以信称义”的神学基础是上帝之言。路德是第一个卓越的《圣经》研究者,他系 统讲授过《圣经》讲座。对《圣经》的研究和讲学使他同流行的神学相对立,因为在维滕贝 格大学,神学的主要部分不是《圣经》,而是讲经院哲学和托马斯主义。路德的同事、神学 院院长卡尔斯坦特是路德的好朋友,他曾说他虽然是一个神学博士,却从来没有见到过《圣 经》。路德在维滕贝格大学同时还同亚里斯多德派进行斗争,他曾经根据《圣经》,提出了1 52条拉丁文的论纲,批判亚里斯多德,捍卫奥古斯丁的前定论和上帝的慈爱论。他不无高 兴地看到在维滕贝格大学,亚里斯多德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小。他又在维滕贝格大学对同事们 说他发现了灵魂得救的新途径,不过在赎罪券事件之前并没有引起人们注意。 路德提出教会是人们学习《圣经》的地方,教会不是具有神性的机构,而是一种世俗的 机构。在1517年路德就已考虑了这个问题。1519年莱比锡争论时,他提出教会是世 俗机构的论点,把教会看作世俗机构,而灵魂得救靠得是信仰,不是靠罗马教皇和自称神圣 的教会。1520年他发表《罗马的教皇》一文,称教皇为基督教王国一切异端的根源,不 能逃脱入地狱的惩罚。路德认为人和上帝是直接沟通的,所以他提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 师”的观点。路德认为教士的布道只是一种职业,而不是宗教仪式。他认为最高的权威是《圣 经》本身。这些观点在1517年后得到广泛流行。世俗之人完全可以通过直接阅读《圣经》 而同上帝沟通。既然教会是一种世俗机构,而且为了防止这种机构的腐败,他就应当服从世 俗权威的管辖。路德希望把教会置于世俗的法律制度下。在“教会的巴比伦之囚”一文中, 路德提出信仰的重要性和废除以往的奇迹。路德认为僧俗之间。性别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在

餐礼需要保存。 对于路德来说,圣·保罗是最好的神圣真理的解释者。保罗认为人是不完美的和无法自 助的。人的努力永远不能达到上帝的要求的程度。人因此是不能靠自己来实行完善,并完善 基础上同上帝建立关系。灵魂的得救因此不是靠宗教仪式、善功、朝圣、惩罚和忏悔,而要 完完全全地依靠对救世主基督的信仰。因为,神才是完美的,是他把他的恩赐予了他的信仰 者。因此,灵魂得救不是人的工作,也不是教会的工作,而完全是上帝的工作。对上帝的信 仰也是上帝赐予的。路德在信仰问题上同中世纪后期的经院哲学、尤其是托马斯·阿奎那的 理性逻辑证明完全不同,他认为信仰就是信仰,不是学术性的研究和证明,而是如孩童那样 完全出自天性和内心。只有上帝给的慈悲和对上帝的信仰能使人得救。信仰是一种上帝的恩 惠,不需要代价,不是一种理性的关系,而是纯粹的信仰使人同神建立关系。人具有信仰本 身不是一种善功,因为它只是上帝的无偿恩赐的礼物。坚信得救不是由人决定而是由神决定 的,所以这是神的工作。人的自由度在于他接受还是不接受上帝的恩慈。路德还接受了圣奥 古斯丁的前定论,认为神圣的恩赐是上帝的计划,是前定的。这样,路德就有了一个十分不 同于当时所流行的基督教理论的思想基础。 路德的“以信称义”的教义同中世纪罗马教会提倡的“行为称义”明显不同。关于灵魂 得救,教会根据传统提倡一种合作论。即人需要自己努力,积累功德,然后上帝再帮助人。 这种说法就是行为称义。路德则认为人不能贡献出什么。一切依赖于上帝的拯救。根据这种 理解,路德否定了善功在得救中的作用,也否定了赎罪券的作用。路德认为,基督教的本质 是爱。信仰是衡量的标准。好的行为如祈祷、仪式等不能导致灵魂得救。 “以信称义”要求重新摆正人和神的位置。由于原罪的结果,人类变得傲慢自私,把自 己当作偶像进行崇拜,相信自己的供德可以为自己挣得灵魂上的得救。这样,就背离了上帝 而成为“撒旦”的信徒。路德认为由于人类的堕落,人类甚至不能明白上帝的意志,也不服 从上帝的意志。灵魂得救的问题,因此,不是人的功德所致,因为人所自认为的功德在上帝 的眼里也许并不是功德。灵魂得救必须依靠上帝的无偿的恩赐。路德由此发现了基督教的福 音的一面,即上帝恩爱世人,拯救世人。灵魂得救不是依靠个人的功德,而是完全地依靠上 帝。人只要信仰上帝,接受上帝的恩赐,才能灵魂得救。 路德“以信称义”的神学基础是上帝之言。路德是第一个卓越的《圣经》研究者,他系 统讲授过《圣经》讲座。对《圣经》的研究和讲学使他同流行的神学相对立,因为在维滕贝 格大学,神学的主要部分不是《圣经》,而是讲经院哲学和托马斯主义。路德的同事、神学 院院长卡尔斯坦特是路德的好朋友,他曾说他虽然是一个神学博士,却从来没有见到过《圣 经》。路德在维滕贝格大学同时还同亚里斯多德派进行斗争,他曾经根据《圣经》,提出了1 52条拉丁文的论纲,批判亚里斯多德,捍卫奥古斯丁的前定论和上帝的慈爱论。他不无高 兴地看到在维滕贝格大学,亚里斯多德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小。他又在维滕贝格大学对同事们 说他发现了灵魂得救的新途径,不过在赎罪券事件之前并没有引起人们注意。 路德提出教会是人们学习《圣经》的地方,教会不是具有神性的机构,而是一种世俗的 机构。在1517年路德就已考虑了这个问题。1519年莱比锡争论时,他提出教会是世 俗机构的论点,把教会看作世俗机构,而灵魂得救靠得是信仰,不是靠罗马教皇和自称神圣 的教会。1520年他发表《罗马的教皇》一文,称教皇为基督教王国一切异端的根源,不 能逃脱入地狱的惩罚。路德认为人和上帝是直接沟通的,所以他提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 师”的观点。路德认为教士的布道只是一种职业,而不是宗教仪式。他认为最高的权威是《圣 经》本身。这些观点在1517年后得到广泛流行。世俗之人完全可以通过直接阅读《圣经》 而同上帝沟通。既然教会是一种世俗机构,而且为了防止这种机构的腐败,他就应当服从世 俗权威的管辖。路德希望把教会置于世俗的法律制度下。在“教会的巴比伦之囚”一文中, 路德提出信仰的重要性和废除以往的奇迹。路德认为僧俗之间。性别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在

精神上都是平等的。在世俗社会中,则需要服从世俗权威的统治 以信称义”因此对于基督教神学是一种革命性的修正。路德的敏感和博学使他能够概 括出中世纪教会问题的所在。路德神学的诞生也是路德经过长期间对灵魂得救问题的研究所 得出的结论。他曾一次次地煎熬着自己的灵魂,每一次发现自己的无助,他开始怀疑罗马教 会所教导的灵魂得救方式的正确性。他开始对教会的整个体系产生了怀疑 (2)路德的政治观 路德在宗教方面比较激进,但是在对待世俗权威的问题上却十分保守。他要求人们服从 世俗的权威,并把世俗统治者的权力说成是神授的,统治者是“剑”的持有者。路德把精神 世界同世俗世界分开,不承认在尘世能够建成上帝之国。路德认为宗教的信仰是很个人化的 事情,在世俗和社会的事务上要服从世俗的统治者。路德认为上帝建立了两个政府:精 神的和世俗的。精神的政府只在真正的基督徒中实施,它的领袖是基督。这个世界充满着爱 和相互服务的精神,一切的基督徒都完全平等。基督徒享受着基督徒的自由,世界上的法律 权威都不能高于真正的基督徒的天良之上。对于上帝的爱,也不是强迫的,而是自愿的。这 个精神的世界也是一个真正的教堂,不同于尘世任何外部的教堂,而是完全精神性的、福音 的世界。 另外一个政府是尘世的或世俗的政府。这个政府同统治教会的上帝世界自由平等的精神 政府是完全不同的。世俗的世界有一个政府,政府也是有上帝建立的,目的是进行控制,防 止人们之间的相互撕裂。因为尘世充满着罪恶,必须要有一种力量来维持秩序。这种力量就 是世俗统治者,他们掌管着上帝神授的权力之“剑”。真正的基督徒是生活在精神王国之中 的,因此不需要世俗的政府,但为了他的邻居,他支持这个世俗政府,可以接受公职。如果 统治者的法律和命令违背了上帝的《圣经》中的原则一一神法,基督徒必须拒绝服从。但是 基督徒的精神地位使他们只能拒绝不能反抗,因为“剑”是神授给统治者的,基督徒不能用 暴力去反对统治者。在尘世间,低位者需要服从高位者。 除了两个政府理论,路德还在1523和1525年间提出“三种秩序”的理论。路德 强调在人间有三种基本秩序是不可侵犯的,它们是政府、教会和家庭。政府必须掌握在诸侯 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教会又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 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所以它是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至于人间所存在 的教会,那只是一种世俗的组织,如同政府和家庭,所以它应该是一个信仰者学习《圣经》 的地方,归世俗政府所管理。 路德认为,这三种秩序是上帝直接建立的:人们必须对此服从。他写道:“神圣的秩序 和真正的制度是由上帝建立的,一共有三种:神父的教堂,婚姻建立起来的等级和世俗的权 威。这三种制度或秩序是根据神的语言和命令建立的。” 路德要求每个人在世俗的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首先,你们必须成为家庭的一份子 或父亲、或母亲、或子女、或奴仆、或婢女。第二,你们须在城市或农村以一个公民、臣民 或统治者的身份生活。第三,你们要成为教会的一个成员,或牧师、或助理、或教堂司事, 或其他什么的教会仆人,假如你要了解上帝之言的话。” 1523年他发表《世俗权威》一文,这时他不仅完全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性,还充 分肯定了世俗权威的合法性。他用《圣经》来为贵族的政府的合法性辩护。路德在1533 年对自己的观点作了回顾,把对世俗权威的肯定看成是自己的一个重要贡献。他说:“也许 我没有教导过人们什么事,但有一事功劳却不容抹杀,这就是我的赞成世俗权威统治的论断。 自使徒时代以来,没有一个博士或作者,也没有一个神学家或律师,能象我一样,或比我更 加光荣和清楚地去按照神意,肯定、论述和安抚世俗权威了

精神上都是平等的。在世俗社会中,则需要服从世俗权威的统治。 “以信称义”因此对于基督教神学是一种革命性的修正。路德的敏感和博学使他能够概 括出中世纪教会问题的所在。路德神学的诞生也是路德经过长期间对灵魂得救问题的研究所 得出的结论。他曾一次次地煎熬着自己的灵魂,每一次发现自己的无助,他开始怀疑罗马教 会所教导的灵魂得救方式的正确性。他开始对教会的整个体系产生了怀疑。 (2) 路德的政治观 路德在宗教方面比较激进,但是在对待世俗权威的问题上却十分保守。他要求人们服从 世俗的权威,并把世俗统治者的权力说成是神授的,统治者是“剑”的持有者。路德把精神 世界同世俗世界分开,不承认在尘世能够建成上帝之国。路德认为宗教的信仰是很个人化的 事情,在世俗和社会的事务上要服从世俗的统治者。 路德认为上帝建立了两个政府:精 神的和世俗的。精神的政府只在真正的基督徒中实施,它的领袖是基督。这个世界充满着爱 和相互服务的精神,一切的基督徒都完全平等。基督徒享受着基督徒的自由,世界上的法律、 权威都不能高于真正的基督徒的天良之上。对于上帝的爱,也不是强迫的,而是自愿的。这 个精神的世界也是一个真正的教堂,不同于尘世任何外部的教堂,而是完全精神性的、福音 的世界。 另外一个政府是尘世的或世俗的政府。这个政府同统治教会的上帝世界自由平等的精神 政府是完全不同的。世俗的世界有一个政府,政府也是有上帝建立的,目的是进行控制,防 止人们之间的相互撕裂。因为尘世充满着罪恶,必须要有一种力量来维持秩序。这种力量就 是世俗统治者,他们掌管着上帝神授的权力之“剑”。真正的基督徒是生活在精神王国之中 的,因此不需要世俗的政府,但为了他的邻居,他支持这个世俗政府,可以接受公职。如果 统治者的法律和命令违背了上帝的《圣经》中的原则--神法,基督徒必须拒绝服从。但是 基督徒的精神地位使他们只能拒绝不能反抗,因为“剑”是神授给统治者的,基督徒不能用 暴力去反对统治者。在尘世间,低位者需要服从高位者。 除了两个政府理论,路德还在1523和1525年间提出“三种秩序”的理论。路德 强调在人间有三种基本秩序是不可侵犯的,它们是政府、教会和家庭。政府必须掌握在诸侯 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教会又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 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所以它是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至于人间所存在 的教会,那只是一种世俗的组织,如同政府和家庭,所以它应该是一个信仰者学习《圣经》 的地方,归世俗政府所管理。 路德认为,这三种秩序是上帝直接建立的:人们必须对此服从。他写道:“神圣的秩序 和真正的制度是由上帝建立的,一共有三种:神父的教堂,婚姻建立起来的等级和世俗的权 威。这三种制度或秩序是根据神的语言和命令建立的。” 路德要求每个人在世俗的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首先,你们必须成为家庭的一份子, 或父亲、或母亲、或子女、或奴仆、或婢女。第二,你们须在城市或农村以一个公民、臣民 或统治者的身份生活。第三,你们要成为教会的一个成员,或牧师、或助理、或教堂司事, 或其他什么的教会仆人,假如你要了解上帝之言的话。” 1523年他发表《世俗权威》一文,这时他不仅完全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性,还充 分肯定了世俗权威的合法性。他用《圣经》来为贵族的政府的合法性辩护。路德在1533 年对自己的观点作了回顾,把对世俗权威的肯定看成是自己的一个重要贡献。他说:“也许 我没有教导过人们什么事,但有一事功劳却不容抹杀,这就是我的赞成世俗权威统治的论断。 自使徒时代以来,没有一个博士或作者,也没有一个神学家或律师,能象我一样,或比我更 加光荣和清楚地去按照神意,肯定、论述和安抚世俗权威了

路德所说的神意指的就是《圣经》中圣徒保罗在《罗马书》第13章第1一7节中所说 的一段话:“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 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必自取刑罚。” 路德引《圣经·罗马书》中的话强调世界上的统治者是上帝授权建立的,他们的任务 是惩罚罪人,传播神的言语。路德反对把神法直接应用于人世,因为宗教是精神性的。上帝 是天堂的主宰,他不直接颁布人间的法律。对世俗的统治者的反抗只局限于精神方面和宗教 方面,但也仅限于消极的抵抗(不服从),而不能造反。路德视人间为魔鬼的世界。这个世 界上只有混乱,没有秩序。统治者们多行不义,也因为他们是混乱中的秩序,因此不可以否 定和推翻。 路德一贯认为社会就是不平等的和分成等级的,只有靠世俗权威才能建立起来社会秩 序。他指出:“暴民是一种魔鬼。上帝象对待其它魔鬼一样对他们进行惩罚。大众之所以成 为反叛,就是上帝使他们的心中没有了对权威的恐惧和顾虑。”从这可见,路德的“精神自 由”和“两个世界”的理论,是不支持社会革命的。路德的宗教自由理论不是人民革命的 思想武器。路德宗教改革同人民的宗教改革具有性质上的差别。 路德的另一个理由是“不让无辜者流血”。早在1522年,路德就已表明他的否定人 民起义的态度。他的立场非常鲜明:“我一直是站在反对叛乱的人方面,我不管他们的理由 是多么不公正。我一直反对造反者,我不管他们的理由是多么正义。因为,没有一种动乱会 不伤及无辜,使他们流血。” 两个政府”理论成为路德支持诸侯、贵族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1510年路德就从 经院哲学家奥坎姆那儿追溯到了奥古斯丁的传统,又从奥古斯丁那儿追溯到了圣徒保罗的神 学政治理论。奥古斯丁虽然提倡天堂和人间,但只是为教会独立于王权作舆论准备,远没有 把这种理论推向精神和肉体的对立。路德把奥古斯丁的两元论体系化,发展成为精神与肉体 永恒和暂时、天堂和人世、将来和现时、隐蔽和公开、不可见与可见,内部和外部、福音和 法律的体系,即“两个王国”论。他的叙述如下:一个是“暂时的世界,它是由剑统治的可 见的世界,另一个精神的世界,由仁慈和对罪行的宽恕进行统治。” 1522-1523年,路德从瓦特堡回到维滕贝格,对激进传教士控制了那里的宗教 改革运动强烈不满。他开始认真考虑社会秩序问题。他责问那里的宗教改革者们,“秩序在 哪儿?”1522年3月9日他在一次宗教布道中说:“这里的一切都杂乱无章、没有秩序 人们对邻居进行诽谤。这里的人首先应当为此而祈祷,然后应当同政府进行磋商。这样人们 才能确信他们的改革是符合神意的。”路德的神学重复君权神授和必须对领主服从的看法, 从而与人们革命运动相对立。路德希望世俗秩序通过皇帝、诸侯、贵族的政府和法律来实现 这种政治观使路德在1525年革命的关键时刻坚决站在贵族一边,并且号召贵族起来镇压 (3)路德和德国农民战争 路德的“服从世俗权威”的看法使他在1525年爆发的德国农民战争中同农民站在对 立的立场上。对于德国农民战争的过程路德是十分清楚的。路德无疑是收到了农民向他呈送 的上士瓦本地区的《十二条款》,他的反应是《和平的呼吁》一文。他还知道士瓦本同盟和 康斯坦茨湖联盟4月17日订立的《魏因加滕条款》,他认为这个条款很重要,是一种和平 解决冲突的典范。他把文件重印了几次,还加上前言在5月初出版。他也清楚1525年3 月签定的梅明根条约,这个文件中农民向神法的专家们进行了呼吁。这个表中几乎列出了所 有的宗教改革家的名字。头一个名字就是马丁.路德。在他的《呼吁和平》一文中,路德抄 录了这个姓名表格,其中包括他的名字。此外,路德是认识闵采尔的,更熟悉闵采尔的著作

路德所说的神意指的就是《圣经》中圣徒保罗在《罗马书》第13章第1-7节中所说 的一段话:“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 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必自取刑罚。” 路德引《圣经· 罗马书》中的话强调世界上的统治者是上帝授权建立的,他们的任务 是惩罚罪人,传播神的言语。路德反对把神法直接应用于人世,因为宗教是精神性的。上帝 是天堂的主宰,他不直接颁布人间的法律。对世俗的统治者的反抗只局限于精神方面和宗教 方面,但也仅限于消极的抵抗(不服从),而不能造反。路德视人间为魔鬼的世界。这个世 界上只有混乱,没有秩序。统治者们多行不义,也因为他们是混乱中的秩序,因此不可以否 定和推翻。 路德一贯认为社会就是不平等的和分成等级的,只有靠世俗权威才能建立起来社会秩 序。他指出:“暴民是一种魔鬼。上帝象对待其它魔鬼一样对他们进行惩罚。大众之所以成 为反叛,就是上帝使他们的心中没有了对权威的恐惧和顾虑。”从这可见, 路德的“精神自 由”和“两个世界”的理论,是不支持社会革命的。路德的宗教自由理论不是人民革命的 思想武器。路德宗教改革同人民的宗教改革具有性质上的差别。 路德的另一个理由是“不让无辜者流血”。早在1522年,路德就已表明他的否定人 民起义的态度。他的立场非常鲜明:“我一直是站在反对叛乱的人方面,我不管他们的理由 是多么不公正。我一直反对造反者,我不管他们的理由是多么正义。因为, 没有一种动乱会 不伤及无辜,使他们流血。” “两个政府”理论成为路德支持诸侯、贵族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1510年路德就从 经院哲学家奥坎姆那儿追溯到了奥古斯丁的传统,又从奥古斯丁那儿追溯到了圣徒保罗的神 学政治理论。奥古斯丁虽然提倡天堂和人间,但只是为教会独立于王权作舆论准备,远没有 把这种理论推向精神和肉体的对立。路德把奥古斯丁的两元论体系化,发展成为精神与肉体、 永恒和暂时、天堂和人世、将来和现时、隐蔽和公开、不可见与可见,内部和外部、福音和 法律的体系,即“两个王国”论。他的叙述如下:一个是“暂时的世界,它是由剑统治的可 见的世界,另一个精神的世界,由仁慈和对罪行的宽恕进行统治。” 1522-1523年,路德从瓦特堡回到维滕贝格,对激进传教士控制了那里的宗教 改革运动强烈不满。他开始认真考虑社会秩序问题。他责问那里的宗教改革者们,“秩序在 哪儿?”1522年3月9日他在一次宗教布道中说:“这里的一切都杂乱无章、没有秩序。 人们对邻居进行诽谤。这里的人首先应当为此而祈祷,然后应当同政府进行磋商。这样人们 才能确信他们的改革是符合神意的。” 路德的神学重复君权神授和必须对领主服从的看法, 从而与人们革命运动相对立。路德希望世俗秩序通过皇帝、诸侯、贵族的政府和法律来实现。 这种政治观使路德在1525年革命的关键时刻坚决站在贵族一边,并且号召贵族起来镇压 农民。 (3) 路德和德国农民战争 路德的“服从世俗权威”的看法使他在1525年爆发的德国农民战争中同农民站在对 立的立场上。对于德国农民战争的过程路德是十分清楚的。路德无疑是收到了农民向他呈送 的上士瓦本地区的《十二条款》,他的反应是《和平的呼吁》一文。他还知道士瓦本同盟和 康斯坦茨湖联盟4月17日订立的《魏因加滕条款》,他认为这个条款很重要,是一种和平 解决冲突的典范。他把文件重印了几次,还加上前言在5月初出版。他也清楚1525年3 月签定的梅明根条约,这个文件中农民向神法的专家们进行了呼吁。这个表中几乎列出了所 有的宗教改革家的名字。头一个名字就是马丁. 路德。在他的《呼吁和平》一文中,路德抄 录了这个姓名表格,其中包括他的名字。此外,路德是认识闵采尔的,更熟悉闵采尔的著作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