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北京大学:《西方文明史导论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十六讲 全球和谐和全球化的文化基础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6,文件大小:186.06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十六讲全球化的文化基础问题 20世纪末期,学术界乃至一般民众才开始普遍重视全球文化问题的重要性;因此人们 开始以一种十分关切的态度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这一问题的迫切性是由现代世界发 生的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引发的。约翰·汤姆林森( John tomlinson)誉之为“全球 化位于现代文化的中心、文化的践履则位于全球化的中心”1。罗兰·罗伯逊( Roland Robertson)誉其为“把世界浓缩为一个单一地域”2。而对于马孔姆·沃特( Malcolm Water) 来说,全球文化不啻是一个较高的发展层次,因为“物质的交流是地区性的;政治的交流是 国际性的,象征符号的交流是全球性的”3。上述研究均表明了全球文化所具有的伟大意义。 这一意义迄今仍为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所认同。例如,克里福特·基尔茨( Clifford Geet)说“文化不是一种力量,它是一种被社会事件所决定了的事物”4。而在马丁·阿尔 布劳( Martin albrow)那里,全球化却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开端,“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时代里, 全球化时代以史无前例的方式把世界向我们开放。”5 汤姆林森、罗伯逊、沃特——这些名字已成为了对全球文化看法各异的象征。传统 的对全球化所做出的最初学术性研究经常遭到曲解,有时甚至陷入政治事件的泥潭。在各种 研究兴起的基础上,文化学者们不再容忍这样的观点:全球化仅仅是政治的、经济的运动或 者是跨地区的大区域兴起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学者们开始转向由社会学家和媒介传播学家 们所急速开辟的世界联系网络研究。汤姆林森提出全球化多维度的观点,因为在他的《全球 化和文化》(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一书内所考察的当时世界联系网络中,他不能在以往 的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社会的、技术的、环境的解释中为全球文化找到合适的位置 他相信这里存在着一种多维度的“全球化”,其中文化的维度是一个需要对其进行单独研究 的核心领域。汤姆林森把全球文化变成了一个专门探讨各地之间人们互相联系的研究问题, 并力图避免让学者们认为,仅仅是文化之外的因素激发了全球文化。 在文化学者为我们展现的这幅新画面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领域一一全球文化的研 究一一在急速兴起。尽管目前这些研究仅仅是理论性、观念性的探讨,它的重要性却无法忽 视。我们首先注意到这种研究为我们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包括全球化和文化的关系 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关系、全球文化传播的技术和媒介问题、全球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文化 的归属感危机、超地区的文化传播原因、文化差异和社会文化之间的距离、文化一体化和地 区的保护主义、全球文化取代面对面交流的可能性等等。我们把这种研究的不停顿归因于急 速开辟的文化学研究领域。不过所作的研究大部分是理论性的,多限于理论的归纳和观点 看法的争论。在意识形态上保持中立的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例如迈克·萨伐奇(Mike Savage)、该诺·巴格诺( Gaynor Bagnal等人和印度学者哈伦努尔·拉西德·可汗( Harunur Rashid Khan)则发表了许多关于全球文化引起的归属感问题的地区性的实地调查材料,从而 使更为细致深入地研究全球文化的影响成为可能。随着全球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发展,一些 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也渐渐地浮现了出来。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在这里把存在的问题 分为原因、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来加以探讨。 1.原因最近,汤姆林森再一次加强了他一贯的观点,即“文化有别于支持它的科学 John Tomlinson,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1 2R. Roberson,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1992,6 3 M. Water, Global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5.9-10 C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 14 M. Albrow, The Global Age: State and Society beyond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7, 2

第十六讲 全球化的文化基础问题 20 世纪末期,学术界乃至一般民众才开始普遍重视全球文化问题的重要性;因此人们 开始以一种十分关切的态度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这一问题的迫切性是由现代世界发 生的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引发的。约翰·汤姆林森(John Tomlinson) 誉之为“全球 化位于现代文化的中心、文化的践履则位于全球化的中心”1 。罗兰·罗伯逊(Roland Robertson) 誉其为“把世界浓缩为一个单一地域”2 。而对于马孔姆·沃特(Malcolm Water) 来说,全球文化不啻是一个较高的发展层次,因为“物质的交流是地区性的;政治的交流是 国际性的,象征符号的交流是全球性的”3 。上述研究均表明了全球文化所具有的伟大意义。 这一意义迄今仍为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所认同。例如,克里福特·基尔茨(Clifford Geertz)说“文化不是一种力量,它是一种被社会事件所决定了的事物”4 。而在马丁·阿尔 布劳(Martin Albrow)那里,全球化却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开端,“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时代里, 全球化时代以史无前例的方式把世界向我们开放。”5 汤姆林森、罗伯逊、沃特 ——这些名字已成为了对全球文化看法各异的象征。传统 的对全球化所做出的最初学术性研究经常遭到曲解,有时甚至陷入政治事件的泥潭。在各种 研究兴起的基础上,文化学者们不再容忍这样的观点:全球化仅仅是政治的、经济的运动或 者是跨地区的大区域兴起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学者们开始转向由社会学家和媒介传播学家 们所急速开辟的世界联系网络研究。汤姆林森提出全球化多维度的观点,因为在他的《全球 化和文化》(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一书内所考察的当时世界联系网络中,他不能在以往 的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社会的、技术的、环境的解释中为全球文化找到合适的位置。 他相信这里存在着一种多维度的“全球化”,其中文化的维度是一个需要对其进行单独研究 的核心领域。汤姆林森把全球文化变成了一个专门探讨各地之间人们互相联系的研究问题, 并力图避免让学者们认为,仅仅是文化之外的因素激发了全球文化。 在文化学者为我们展现的这幅新画面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领域――全球文化的研 究――在急速兴起。尽管目前这些研究仅仅是理论性、观念性的探讨,它的重要性却无法忽 视。我们首先注意到这种研究为我们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包括全球化和文化的关系、 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关系、全球文化传播的技术和媒介问题、全球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文化 的归属感危机、超地区的文化传播原因、文化差异和社会文化之间的距离、文化一体化和地 区的保护主义、全球文化取代面对面交流的可能性等等。我们把这种研究的不停顿归因于急 速开辟的文化学研究领域。不过所作的研究大部分是理论性的,多限于理论的归纳和观点、 看法的争论。 在意识形态上保持中立的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例如迈克·萨伐奇(Mike Savage)、该诺·巴格诺(Gaynor Bagnall)等人和印度学者哈伦努尔·拉西德·可汗(Harunur Rashid Khan) 则发表了许多关于全球文化引起的归属感问题的地区性的实地调查材料,从而 使更为细致深入地研究全球文化的影响成为可能。随着全球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发展,一些 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也渐渐地浮现了出来。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在这里把存在的问题 分为原因、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来加以探讨。 1.原因 最近,汤姆林森再一次加强了他一贯的观点,即“文化有别于支持它的科学 1 John Tomlinson,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1. 2 R. Roberson,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1992, 6. 3 M. Water, Global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5, 9-10. 4 C.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14. 5 M. Albrow, The Global Age: State and Society beyond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7, 2

技术”°,因此交流技术的提高不应当被视为全球文化兴起的主要原因。他的这种强调,目 的在于他要纠正一种倾向,人们在讨论文化的时候其实总是在谈论另一个与文化不尽相同的 东西,就是文化藉以传播的手段如全球化的通讯、媒体的技术。7在这一点上,汤姆林森举 出安东尼·基登( Anthony Giddens)的例子来加以批评,因为基登在谈论文化的维度时, 实际上总是在谈论“交流技术如何戏剧性地影响了全球化的所有方面。8”汤姆林森的这个 看法是一个标志,意味着从研究全球化的技术向研究全球文化的本身的转折。认真关注全球 文化传播的科学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但当这个问题一旦被人们接受,那么再像以前那样把全 球文化仅仅当作科技的发展来加以探讨就将使人们厌倦了这一课题。汤姆林森告诫说:“公 正地说,在他关于全球化的著作里,基登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文化的观念上,”以至于把文化 与科技混为一谈。汤姆林森的做法,就是要把文化维度的概念从仅仅探讨科技扩展到高度重 视探讨文化的本身。然而,汤姆林森又并不显得草率,如果考虑到汤姆林森对于沃特观点的 批判,就知道与沃特不同,汤姆林森认为文化的传播不能没有技术力量的支持,而那些磁带 录像、网络、电视,可以说也是一种物质手段。低估经济因素、物资因素来谈论文化的产生, 就会陷入“唯心主义者的论调”°。 与上述的折衷看法类似,在“社会事件决定全球文化”的问题上,汤姆林森也把事件看 作是全球文化兴起的一个动因,尽管他不主张用“事件决定论”来解释全球文化的兴起。在 汤姆林森看来,与其说是社会事件决定全球文化,毋宁说是文化在参与各种社会事件并产生 后果。无论是政治事件还是经济事件,其实都有文化的参与。“即使是吃饭和挨饿这样的决 定,也是一种文化上的决定”10。这样,汤姆林森论证了文化在个人、集体对特定事情做出 行为反应时的重要意义。换言之,文化不是社会事件被动的、派生的现象,而是自始至终参 与、影响事件的决定和行为方式的因素。这样的话,那么,社会事件和全球文化就是一种互 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事物。这种强调表明了一种与传统的历史观念相左的看法,因为在一个 全球文化的世界里,联系和互动往往决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其结局。汤姆林森的这种看法 得到许多现代文化论者的赞同 关于全球文化起源问题的另一场争论来自于对于历史的看法。大卫·海尔德(Davd Held)、安东尼·马克格瑞( Anthony McGrew)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历史的延续发展,在 《全球化的转变: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一书中,他们提出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进程 的看法。全书把全球化分为1500年之前的时代、近代早期(1500-11850)、现代(1850 1945)、当代(1945以后)四个时期,认为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征,尽管全球化是在近 代早期以后才充分发展起来的。1这样的倡导注定会遭到争论。这一点并不是偶然,因为 许多研究全球化的学者并不是历史学家,他们更加倾向于把全球化看成是一个当代社会的发 展成果。这是一场在成名的学院派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之间的激烈争论。与历史 学家不同,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诸如伦敦著名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基登更加倾向 于把全球化看作是现代性的一种结果。基登认为现代性具有四个维度:资本主义、工业化 政治控制(特别是对民族国家的政治控制)和军事权势。他把这四个维度与全球化诸维度(世 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劳动的国际分工、民族国家制度、世界军事秩序)相联系,就形成了 他的全球化乃是现代性的一种结果的看法2。然而,在社会学家学者阵营对于这一问题也存 在观点上的分歧。基登的全球化的解释有把现代性简单地贴上全球化的标签而显得缺乏严密 6 John Tomlinson,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20 I1 David Held. Anthony Mcgrew David Goldblatt and Jonathan Perraton. Global Transformation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12 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1990, 47

技术 ”6 ,因此交流技术的提高不应当被视为全球文化兴起的主要原因。他的这种强调,目 的在于他要纠正一种倾向,人们在讨论文化的时候其实总是在谈论另一个与文化不尽相同的 东西,就是文化藉以传播的手段如全球化的通讯、媒体的技术。7 在这一点上,汤姆林森举 出安东尼·基登(Anthony Giddens)的例子来加以批评,因为基登在谈论文化的维度时, 实际上总是在谈论“交流技术如何戏剧性地影响了全球化的所有方面。8 ”汤姆林森的这个 看法是一个标志,意味着从研究全球化的技术向研究全球文化的本身的转折。认真关注全球 文化传播的科学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但当这个问题一旦被人们接受,那么再像以前那样把全 球文化仅仅当作科技的发展来加以探讨就 将使人们厌倦了这一课题。汤姆林森告诫说:“公 正地说,在他关于全球化的著作里,基登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文化的观念上,”以至于把文化 与科技混为一谈。汤姆林森的做法,就是要把文化维度的概念从仅仅探讨科技扩展到高度重 视探讨文化的本身。然而,汤姆林森又并不显得草率,如果考虑到汤姆林森对于沃特观点的 批判,就知道与沃特不同,汤姆林森认为文化的传播不能没有技术力量的支持,而那些磁带、 录像、网络、电视,可以说也是一种物质手段。低估经济因素、物资因素来谈论文化的产生, 就会陷入“唯心主义者的论调” 9。 与上述的折衷看法类似,在“社会事件决定全球文化”的问题上,汤姆林森也把事件看 作是全球文化兴起的一个动因,尽管他不主张用“事件决定论”来解释全球文化的兴起。在 汤姆林森看来,与其说是社会事件决定全球文化,毋宁说是文化在参与各种社会事件并产生 后果。无论是政治事件还是经济事件,其实都有文化的参与。“即使是吃饭和挨饿这样的决 定,也是一种文化上的决定”10。这样,汤姆林森论证了文化在个人、集体对特定事情做出 行为反应时的重要意义。换言之,文化不是社会事件被动的、派生的现象,而是自始至终参 与、影响事件的决定和行为方式的因素。这样的话,那么,社会事件和全球文化就是一种互 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事物。这种强调表明了一种与传统的历史观念相左的看法,因为在一个 全球文化的世界里,联系和互动往往决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其结局。汤姆林森的这种看法 得到许多现代文化论者的赞同。 关于全球文化起源问题的另一场争论来自于对于历史的看法。大卫·海尔德(David Held)、安东尼·马克格瑞(Anthony McGrew)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历史的延续发展,在 《全球化的转变: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一书中,他们提出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进程 的看法。全书把全球化分为 1500 年之前的时代、近代早期(1500-11850)、现代(1850- 1945)、当代(1945 以后)四个时期,认为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征,尽管全球化是在近 代早期以后才充分发展起来的。11 这样的倡导注定会遭到争论。这一点并不是偶然,因为 许多研究全球化的学者并不是历史学家,他们更加倾向于把全球化看成是一个当代社会的发 展成果。这是一场在成名的学院派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之间的激烈争论。与历史 学家不同,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诸如伦敦著名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基登更加倾向 于把全球化看作是现代性的一种结果。基登认为现代性具有四个维度:资本主义、工业化、 政治控制(特别是对民族国家的政治控制)和军事权势。他把这四个维度与全球化诸维度(世 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劳动的国际分工、民族国家制度、世界军事秩序)相联系,就形成了 他的全球化乃是现代性的一种结果的看法12。然而,在社会学家学者阵营对于这一问题也存 在观点上的分歧。基登的全球化的解释有把现代性简单地贴上全球化的标签而显得缺乏严密 6 John Tomlinson,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20. 7 Ibid, 21. 8 Ibid, 21. 9 Ibid, 23 10 Ibid,24 11 David Held, Anthony McGrew, David Goldblatt and Jonathan Perraton, Global Transformation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12 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1990, 47

论证,因此被罗伯逊指责为“现代性研究的扩展”。罗伯逊这位全球化研究的国际权威这么 评论道:“这是一种现代性的扩展,从社会扩展到了世界。这是在全球化的范围内谈现代性” 2.现代性如果我们回到全球文化的内容上来,那么,西方化和现代化这两种不同的解 释就浮上面前。在一些学者们眼中,扮演全球化主角的乃是西方文化。而在另外一些学者那 里,全球化的目标不是西方化而是全球的现代化。然而,即使是现代化这样的观点,也遭到 了人们的反对,例如有人指出那是一种在全球化的名义下资本主义的扩张。最近,汤姆林森 在批评政治学家约翰·格雷( John gray)的观点时对此作了一个重要解释,他认为在反对 全球化的人们中间,存在着激进派和保守派的区分。激进的左派无疑是在致力于反对全球的 资本主义化,而像格雷那样的学者却是属于后者,他来自于保守主义阵营,尽管他也指责全 球化无疑是在宣扬“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的经济个人主义。”汤姆林森指出:格 雷是站在保守派的立场上说话的,因为他反对的实际上是一种新的、以全球化为标签的“自 由主义”。这种新自由主义本身是一种大综合:既有全球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自由主义精 神,又有启蒙时代的传统,如人文主义、开放性的发展、征服和控制自然世界。汤姆林森不 无深刻地认为,格雷的做法无疑就是一石两鸟,站在保守主义的立场上,他“既反对了新自 由主义,又反对了马克思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的传统立场。”14 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看,全球的现代化是一个比较好的提法。全球化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克 服那种不顾整体而只注重地方利益的个体主义,而在于通过全球化的文化观念传播,让先进 的事物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认可和应用。这种观点可以表述成这样一个问题:“扫除落后的 和过时的限制、以及源于各种落后的意识形态和体制的障碍”。对于非西方的学者而言,这 是有关自己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一个基本问题:发展中国家通过力行改革和同世界标 准接轨而得到提升,包括推翻落后的思想和体制,在开放的基础上而获得解放。 3.后果学术界对全球文化的起因和内容的理解上莫衷一是,对其影响的看法也同样 显出分歧。对于全球文化持乐观态度的可以用“新的人文主义国际环境”一词来加以概括, 特征是承认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的联系和沟通将会得到增强,一些基本的观念如我们只 有一个地球、人类的共同福祉会被人们普遍接受,进而成为保卫世界和平,保护自然环境和 世界资源的一种动因。这样,各国之间人们的紧密、甚至是相互依赖关系,必将推动先进的 事物在全球进行传播,这会影响世界格局,导致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与此相反,对全球文 化持悲观态度的观点,可以归纳为“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因为像迪斯尼乐园、好莱坞电 影、可可可乐、米老鼠这样的事物在全球的传播,结果将会导致民族文化的削弱,特别是将 引起所谓的“文化归属感危机”。 现将各种观点概述如下 1.一方认为:似乎全球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和民族国家文化的对抗,也在意识形态和 文化层面上得到反映,引起了资本主义的扩张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另一方认为,似乎是 历史的发展引起了全球文化和全球人民的联系。各个民族国军爱受到“全球文化的”激励 即使不是把改革开放当作的一项根本原则,但“全球化”仍然是各国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杠 杆 2.一方认为,全球文化的目标是扫除和抑制与现代精神相违背的一切障碍。另一方认 为,目标似乎是维护和加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因而具有侵略性;而且由于 各地之间存在显著的地域发展差异,因此全球化就必然只对发达国家有利,而将以牺牲发展 中国家的利益为其代价 I R Roberson,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1992,142 I4 John Gray, Endgeames: Questions in Late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 Political Press, 1997, 150 汤姆林森对格雷观点的批评,见 John Tomlinson,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66

论证,因此被罗伯逊指责为“现代性研究的扩展”。罗伯逊这位全球化研究的国际权威这么 评论道:“这是一种现代性的扩展,从社会扩展到了世界。这是在全球化的范围内谈现代性” 13。 2.现代性 如果我们回到全球文化的内容上来,那么,西方化和现代化这两种不同的解 释就浮上面前。在一些学者们眼中,扮演全球化主角的乃是西方文化。而在另外一些学者那 里,全球化的目标不是西方化而是全球的现代化。然而,即使是现代化这样的观点,也遭到 了人们的反对,例如有人指出那是一种在全球化的名义下资本主义的扩张。最近,汤姆林森 在批评政治学家约翰·格雷(John Gray)的观点时对此作了一个重要解释,他认为在反对 全球化的人们中间,存在着激进派和保守派的区分。激进的左派无疑是在致力于反对全球的 资本主义化,而像格雷那样的学者却是属于后者,他来自于保守主义阵营,尽管他也指责全 球化无疑是在宣扬“19 世纪的英国和 20 世纪的美国的经济个人主义。”汤姆林森指出:格 雷是站在保守派的立场上说话的,因为他反对的实际上是一种新的、以全球化为标签的“自 由主义”。这种新自由主义本身是一种大综合:既有全球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自由主义精 神,又有启蒙时代的传统,如人文主义、开放性的发展、征服和控制自然世界。汤姆林森不 无深刻地认为,格雷的做法无疑就是一石两鸟,站在保守主义的立场上,他“既反对了新自 由主义,又反对了马克思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的传统立场。”14 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看,全球的现代化是一个比较好的提法。全球化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克 服那种不顾整体而只注重地方利益的个体主义,而在于通过全球化的文化观念传播,让先进 的事物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认可和应用。这种观点可以表述成这样一个问题:“扫除落后的 和过时的限制、以及源于各种落后的意识形态和体制的障碍”。对于非西方的学者而言,这 是有关自己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一个基本问题:发展中国家通过力行改革和同世界标 准接轨而得到提升,包括推翻落后的思想和体制,在开放的基础上而获得解放。 3.后果 学术界对全球文化的起因和内容的理解上莫衷一是,对其影响的看法也同样 显出分歧。对于全球文化持乐观态度的可以用“新的人文主义国际环境”一词来加以概括, 特征是承认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的联系和沟通将会得到增强,一些基本的观念如我们只 有一个地球、人类的共同福祉会被人们普遍接受,进而成为保卫世界和平,保护自然环境和 世界资源的一种动因。这样,各国之间人们的紧密、甚至是相互依赖关系,必将推动先进的 事物在全球进行传播,这会影响世界格局,导致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与此相反,对全球文 化持悲观态度的观点,可以归纳为“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因为像迪斯尼乐园、好莱坞电 影、可可可乐、米老鼠这样的事物在全球的传播,结果将会导致民族文化的削弱,特别是将 引起所谓的“文化归属感危机”。 现将各种观点概述如下: 1.一方认为:似乎全球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和民族国家文化的对抗,也在意识形态和 文化层面上得到反映,引起了资本主义的扩张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另一方认为,似乎是 历史的发展引起了全球文化和全球人民的联系。各个民族国军爱受到“全球文化的”激励。 即使不是把改革开放当作的一项根本原则,但“全球化”仍然是各国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杠 杆。 2.一方认为,全球文化的目标是扫除和抑制与现代精神相违背的一切障碍。另一方认 为,目标似乎是维护和加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因而具有侵略性;而且由于 各地之间存在显著的地域发展差异,因此全球化就必然只对发达国家有利,而将以牺牲发展 中国家的利益为其代价。 13 R. Roberson,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1992, 142. 14 John Gray, Endgeames: Questions in Late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 Political Press, 1997, 150. 汤姆林森对格雷观点的批评,见 John Tomlinson,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66

尽管上述的各种理论经受了检验且在不断地深入辩论中上有所发展,很清楚的是它们 的许多方面仍然缺乏实践检验的证据。在研究的范围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空白之处需要补充。 更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这些理论把全球文化的研究置于一个理论框架之内,尽管这一框架 显然是由西方学者奠定的。因此,全球文化的概念是否得到了正确的理论阐释仍有待证明。 具体说来,这意味着东方的学者可以采用自己的经验来批判地考察那些为西方学者奉为经典 的、业已承认了的观念 如果说全球文化的研究还需要有什么突破的话,那么,毫无疑问,这一研究不宜放在“西 方文化的世界性传播”这一狭隘的框架中来进行研究。学者们相信,既然我们所探讨的是全 球文化,那么,就要重视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传统,特别是那些传统是如何走向 全球的。只有这样做,才能得到相当完整的关于全球文化的历史图景。但在此过程中,我们 不能忽略了民族国家和民族文化乃是全球文化的真正基础这一传统看法。假如全球文化只是 方的文化而不是劝世界优秀文化元素的互动和综合,那么,全球文化就不是能够成立的 通过布尔丁( boulding)、列那( Minar)、韦伯那( Werbner)和莫多德( Modood)(几个名 字就够了)的著作,我们得知,复杂的全球文化现象可以从各种地域文化的互动和糅合之间 得到解释。我研究的目的旨在从新的方法提出问题,得出全球文化特征及其影响的新看法 以下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 作为一种强势的单一文化如西方文化的兴起,能否准确地解释全球文化的兴起?或 者换一种说法,简单地赞同全球文化的传播就是一种西方文化的传播,这样做是否足以说明 问题? 2、全球化的文化基础究竟是什么?全球文化的内容如此广阔而且其所传播范围地区间 的差异又如此之大,除了“西方文化”、“现代性”之外,就没有一种归纳是有效的?如果不 是上述事物给予全球文化内部的一致性,那么,又是什么给予了这种一致性? 来的全球化研究表明:全球文化的不断成熟是从近代早期开始的,到目前也还 没有结束。那么,当前是否存在着什么进入全球文化的转折点?我们目前是否已经进入了 个全球文化的时代?以至于民族国家的文化因此而遭到了“文化归属感危机”?这些问题现 在是,并且将来仍然是核心的问题 既然我们把民族文化视为全球文化的一个基础,那么,文化上的尊重就是文化走向全球 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在现代文化中,没有什么要比对于各种文化传统进行尊重更为重要的 了。越是自己的文化高度发展,就要更加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并且把善于从其他的文化那 里学习到自己所缺乏的东西。对于一切优秀的文化元素,除了对它们尊重之外,并无其他可 能 全球文化导致世界文化的单一化还是多元化,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任何一种文化要 得到发展,必须吸收其他文化的营养。冷战的模式和把某种文化宣布为现代但对其他文化加 以限制的做法,对于任何一格国家来说,均是有害无益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对于世界文 明的贡献。中国的中医、书法、京剧和西方的诗歌、芭蕾舞和油画一样,都是民族文化的旗 帜。这一旗帜不会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变得不再鲜明,相反,它变得更加鲜明,使得它民族的 人们也能够加以理解。这就是说,我们需要探讨和制订一些基本的原则,规定事物优秀的科 学标准。只要有科学的标准,那么,优劣的比较当不可避免。科学的制度,理性的制度,归 根结蒂就是一个优胜劣出的原则。只要一个东西是优秀的,就会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被接受 而不是仅仅是被限制在某个地区或者某个民族的范畴 我们注意到在全球文化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当作了人类的普遍标准来加以衡 量。人类的标准是跨越国界的科学的标准,它不以国家为基本的文化来加以衡量。树立这样 的人类的、全球的标准,目的不是在于解放某一部分的人,而是要让全球的人们得到幸福 个民族压迫其他民族而使得自己成为优胜的传统自私做法,目前正在被一种国际化的双赢

尽管上述的各种理论经受了检验且在不断地深入辩论中上有所发展,很清楚的是它们 的许多方面仍然缺乏实践检验的证据。在研究的范围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空白之处需要补充。 更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这些理论把全球文化的研究置于一个理论框架之内,尽管这一框架 显然是由西方学者奠定的。因此,全球文化的概念是否得到了正确的理论阐释仍有待证明。 具体说来,这意味着东方的学者可以采用自己的经验来批判地考察那些为西方学者奉为经典 的、业已承认了的观念。 如果说全球文化的研究还需要有什么突破的话,那么,毫无疑问,这一研究不宜放在“西 方文化的世界性传播”这一狭隘的框架中来进行研究。学者们相信,既然我们所探讨的是全 球文化,那么,就要重视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传统,特别是那些传统是如何走向 全球的。只有这样做,才能得到相当完整的关于全球文化的历史图景。但在此过程中,我们 不能忽略了民族国家和民族文化乃是全球文化的真正基础这一传统看法。假如全球文化只是 一方的文化而不是劝世界优秀文化元素的互动和综合,那么,全球文化就不是能够成立的。 通过布尔丁(Boulding)、列那(Mlinar)、韦伯那(Werbner)和莫多德 (Modood)(几个名 字就够了)的著作,我们得知,复杂的全球文化现象可以从各种地域文化的互动和糅合之间 得到解释。我研究的目的旨在从新的方法提出问题,得出全球文化特征及其影响的新看法。 以下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 1、作为一种强势的单一文化如西方文化的兴起,能否准确地解释全球文化的兴起?或 者换一种说法,简单地赞同全球文化的传播就是一种西方文化的传播,这样做是否足以说明 问题? 2、全球化的文化基础究竟是什么?全球文化的内容如此广阔而且其所传播范围地区间 的差异又如此之大,除了“西方文化”、“现代性”之外,就没有一种归纳是有效的?如果不 是上述事物给予全球文化内部的一致性,那么,又是什么给予了这种一致性? 3、近年来的全球化研究表明:全球文化的不断成熟是从近代早期开始的,到目前也还 没有结束。那么,当前是否存在着什么进入全球文化的转折点?我们目前是否已经进入了一 个全球文化的时代?以至于民族国家的文化因此而遭到了“文化归属感危机”?这些问题现 在是,并且将来仍然是核心的问题。 既然我们把民族文化视为全球文化的一个基础,那么,文化上的尊重就是文化走向全球 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在现代文化中,没有什么要比对于各种文化传统进行尊重更为重要的 了。越是自己的文化高度发展,就要更加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并且把善于从其他的文化那 里学习到自己所缺乏的东西。对于一切优秀的文化元素,除了对它们尊重之外,并无其他可 能。 全球文化导致世界文化的单一化还是多元化,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任何一种文化要 得到发展,必须吸收其他文化的营养。冷战的模式和把某种文化宣布为现代但对其他文化加 以限制的做法,对于任何一格国家来说,均是有害无益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对于世界文 明的贡献。中国的中医、书法、京剧和西方的诗歌、芭蕾舞和油画一样,都是民族文化的旗 帜。这一旗帜不会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变得不再鲜明,相反,它变得更加鲜明,使得它民族的 人们也能够加以理解。这就是说,我们需要探讨和制订一些基本的原则,规定事物优秀的科 学标准。只要有科学的标准,那么,优劣的比较当不可避免。科学的制度,理性的制度,归 根结蒂就是一个优胜劣出的原则。只要一个东西是优秀的,就会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被接受, 而不是仅仅是被限制在某个地区或者某个民族的范畴。 我们注意到在全球文化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当作了人类的普遍标准来加以衡 量。人类的标准是跨越国界的科学的标准,它不以国家为基本的文化来加以衡量。树立这样 的人类的、全球的标准,目的不是在于解放某一部分的人,而是要让全球的人们得到幸福。 一个民族压迫其他民族而使得自己成为优胜的传统自私做法,目前正在被一种国际化的双赢

的机制所取代。人类的福祉作为一个衡量进步的大单位,要求人们跨越国界来考虑问题。 在方法论上,民族性是理解和尊重的一把钥匙。对于不了解的东西你怎么会尊重呢?自 以为是的做法,除了显得可笑之外就别无它物。全球化的文化基础,正是建立在对于不同文 化传统的充分承认之上。假如离开了这一条,除了自己之外对于其他的东西不了解、不尊重 那么,就显然缺乏实行全球化的开放的社会机制。 在全球文化的传播方面,要看到现代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如果计算机网络和交通没有 把世界联成一片,那么人们对于自己以外的文化现象很难理解。此外,无知本身也是一道无 法跨越的障碍,因而导致教育成为全球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按照世界标准来进行教 育,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狭隘的地方主义。教育承担着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任务,如是一种沟 通人类的语言和思想的桥梁。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认同的基础是建立在对于差异的认识上的,任何趋同化的努力,实 际上都将导致文化认同的解体。文化的认同是建立在对于多元文化合理性的认同之上的,因 此只能通过对各种文明基本元素的学习来理解。所谓的文化尊重,就是尊重文化的传统和文 化的差异性,不强迫不同的文化必须按照自己的文化原则来行事。现代性的发展,必将在我 们人类的字汇中消灭野蛮人这样一种传统的称谓 这样来看问题的话,那么,以科学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实现。如果把世界秩序定位在 文明为基础,就无法躲避以某种文明为主来构建世界秩序。但是,真正的世界秩序不是建立 在文明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现代化的过程因此与东方化、西方化无关,而 同科学化有关。人类重新奠定自己文明基础和世界秩序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西方还是东 方的问题,而是改秩序的科学化标准。只有根据客观的科学标准而不是根据文化传统和地域 原理来建立世界秩序,全球化的文化基础才有可能真正奠基。 我们需要对各种文明发展的独特性进行理解。首先,传统的文明转化主要是一种纵向的 演化,而不是一种横向的演化。横行所产生的是网络联系,对于单纯的纵向的历史演化来说 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文明演进在当前的时代是在横向的趋同化和纵向的独特性上的双重发 展,作为一种进步,文明演化的速度可以明显地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化促使一种文 明转变为现代的文明并非没有可能。这种横向的影响和纵向的发展,尽管形式不同,基本原 理却是相通的。纵向的发展具有趋同化的现象值得引起普遍注意,原因在于,发展的基础是 科学的进步,因此,科学化的标准是相同的。这是导致社会发展趋同化的真正基础。 本研究计划其实相当简单。第一,是论述全球文化的要义,包括分析文化的全球化趋势 和全球文化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将探讨跨区域的文化概念、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何谓全球 文化、全球文化传播的途径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特征等诸多内容。第二,分析全球化的文化 基础,以便考察文化全球化的文化条件、全球化的科技条件和全球化的必要前提。在这一章 中,我将着重阐明一些全球文化交流中所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如文化的比较、文化的尊重 文化的互动和文化的共享。我认为只有在自愿、比较和选择的基础上,全球文化的出现才是 有益的和健康的。第三,我将探讨全球文化带来的机遇,要分析的命题包括了文化的多元化、 全球文化与环境保护、全球文化与人类健康、教育的全球化、国际标准的采用和世界优秀文 化间的互动等。第四,我开始介绍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文化归属感问题。例如:何谓文化归 属感?怎样理解“文化归属感危机”?我将分析有关这一问题的来自印度的硏究报告,来自 英国的研究报告和来自中国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探讨了全球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冲击以及所 导致的不同的反应,说明了所谓的文化归属感问题,只要处理得当,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全 球化和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并不矛盾,相反,可以相辅相成,推动本国的文化发展 第五,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研究成为探讨的中心。要探讨全球文化和民族文化传统的 关系,特别是探讨研究世界各个民族国民性的重要性。针对着一些学者提出的全球化意味着 “历史已经结束”的看法,作者指出这是一种对于历史概念的误用,即用空间代替时间的做

的机制所取代。人类的福祉作为一个衡量进步的大单位,要求人们跨越国界来考虑问题。 在方法论上,民族性是理解和尊重的一把钥匙。对于不了解的东西你怎么会尊重呢?自 以为是的做法,除了显得可笑之外就别无它物。全球化的文化基础,正是建立在对于不同文 化传统的充分承认之上。假如离开了这一条,除了自己之外对于其他的东西不了解、不尊重, 那么,就显然缺乏实行全球化的开放的社会机制。 在全球文化的传播方面,要看到现代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如果计算机网络和交通没有 把世界联成一片,那么人们对于自己以外的文化现象很难理解。此外,无知本身也是一道无 法跨越的障碍,因而导致教育成为全球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按照世界标准来进行教 育,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狭隘的地方主义。教育承担着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任务,如是一种沟 通人类的语言和思想的桥梁。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认同的基础是建立在对于差异的认识上的,任何趋同化的努力,实 际上都将导致文化认同的解体。文化的认同是建立在对于多元文化合理性的认同之上的,因 此只能通过对各种文明基本元素的学习来理解。所谓的文化尊重,就是尊重文化的传统和文 化的差异性,不强迫不同的文化必须按照自己的文化原则来行事。现代性的发展,必将在我 们人类的字汇中消灭野蛮人这样一种传统的称谓。 这样来看问题的话,那么,以科学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实现。如果把世界秩序定位在 文明为基础,就无法躲避以某种文明为主来构建世界秩序。但是,真正的世界秩序不是建立 在文明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现代化的过程因此与东方化、西方化无关,而 同科学化有关。人类重新奠定自己文明基础和世界秩序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西方还是东 方的问题,而是改秩序的科学化标准。只有根据客观的科学标准而不是根据文化传统和地域 原理来建立世界秩序,全球化的文化基础才有可能真正奠基。 我们需要对各种文明发展的独特性进行理解。首先,传统的文明转化主要是一种纵向的 演化,而不是一种横向的演化。横行所产生的是网络联系,对于单纯的纵向的历史演化来说, 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文明演进在当前的时代是在横向的趋同化和纵向的独特性上的双重发 展,作为一种进步,文明演化的速度可以明显地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化促使一种文 明转变为现代的文明并非没有可能。这种横向的影响和纵向的发展,尽管形式不同,基本原 理却是相通的。纵向的发展具有趋同化的现象值得引起普遍注意,原因在于,发展的基础是 科学的进步,因此,科学化的标准是相同的。这是导致社会发展趋同化的真正基础。 本研究计划其实相当简单。第一,是论述全球文化的要义,包括分析文化的全球化趋势 和全球文化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将探讨跨区域的文化概念、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何谓全球 文化、全球文化传播的途径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特征等诸多内容。第二,分析全球化的文化 基础,以便考察文化全球化的文化条件、全球化的科技条件和全球化的必要前提。在这一章 中,我将着重阐明一些全球文化交流中所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如文化的比较、文化的尊重、 文化的互动和文化的共享。我认为只有在自愿、比较和选择的基础上,全球文化的出现才是 有益的和健康的。第三,我将探讨全球文化带来的机遇,要分析的命题包括了文化的多元化、 全球文化与环境保护、全球文化与人类健康、教育的全球化、国际标准的采用和世界优秀文 化间的互动等。第四,我开始介绍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文化归属感问题。例如:何谓文化归 属感?怎样理解“文化归属感危机”?我将分析有关这一问题的来自印度的研究报告,来自 英国的研究报告和来自中国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探讨了全球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冲击以及所 导致的不同的反应,说明了所谓的文化归属感问题,只要处理得当,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全 球化和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并不矛盾,相反,可以相辅相成,推动本国的文化发展。 第五,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研究成为探讨的中心。要探讨全球文化和民族文化传统的 关系,特别是探讨研究世界各个民族国民性的重要性。针对着一些学者提出的全球化意味着 “历史已经结束”的看法,作者指出这是一种对于历史概念的误用,即用空间代替时间的做

法既不符合实际,又完全否定了各个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乃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反历 史主义的文化观。试问:如果离开了各个民族国家文化传统和所创建的优秀的文化,那么, 哪里还会有所谓的全球文化?通过这一讨论,我想找出全球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特 别是民族意识和全球意识和全球化如何导致民族文化提升的问题。第六章是结论,实际上是 对上述章节中所提出的一些新看法的重要归纳,以期通过这样的归纳,来对目前流行的一些 理论进行修正。这些看法包括:全球化不是全球文化的单一化,而是世界文化的极大丰富和 种多元化的发展;全球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在世界优秀文化整合的 基础上来获得现代的文化秩序,并以此来获得全球和谐。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全球化的发 展才是健康的、正面的,以至于会对当今的世界发展产生许多有益的、实质性的影响。 《全球文化和全球和谐》这一研究,是我在2004年至2005年期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 学伯克利校区作富布赖特访问教授时期进行的。那时,我住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校区的 国际部的宿舍里,却能够通过互联网络、传真机、电话指导我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七名研究 生,包括审阅他们的博士论文初稿。学校不远处的加利福尼亚湾区沿岸矗立着修造桥梁用的 巨型起重塔吊,是从中国进口的。开门出去,银行的取款机里,有着完备的中文系统,使我 完全可以像在北京一样,根据中文的提示来储蓄或者提取银行里的存款。只要打开电视机 我不仅可以看到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的全套节目,还可以看到美国旧金山的全套中文节目 包括中国的电视剧《李卫当官》。在加州我着重研究的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关于历史学高等教 育管理的模式,当时兴趣正浓,时有发现,因为深切感到加州大学文科管理的许多经验,对 于中国大学历史系的改革,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校园所到之处,到处可见的是亚裔 学生,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来进行深层次的思想、学术交流。每日遇见 的这些生活小事,传递给我们一个全球化时期已经来临的重要信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全 球化所带来各种思想的、物质的、学术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变化,留给我特别深刻的印象。 这样看来,在上面列出的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我还应当明智地添上第四个。这个问题就 4、全球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能否表明这样观点:全球文化是各种民 族文化的相互依赖和互相发展的结果。因此,在全球文化的时代里,文化的发展将不再只是 地区范围内自我文化的简单叠加

法既不符合实际,又完全否定了各个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乃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反历 史主义的文化观。试问:如果离开了各个民族国家文化传统和所创建的优秀的文化,那么, 哪里还会有所谓的全球文化?通过这一讨论,我想找出全球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特 别是民族意识和全球意识和全球化如何导致民族文化提升的问题。第六章是结论,实际上是 对上述章节中所提出的一些新看法的重要归纳,以期通过这样的归纳,来对目前流行的一些 理论进行修正。这些看法包括:全球化不是全球文化的单一化,而是世界文化的极大丰富和 一种多元化的发展;全球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在世界优秀文化整合的 基础上来获得现代的文化秩序,并以此来获得全球和谐。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全球化的发 展才是健康的、正面的,以至于会对当今的世界发展产生许多有益的、实质性的影响。 《全球文化和全球和谐》这一研究,是我在 2004 年至 2005 年期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 学伯克利校区作富布赖特访问教授时期进行的。那时,我住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校区的 国际部的宿舍里,却能够通过互联网络、传真机、电话指导我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七名研究 生,包括审阅他们的博士论文初稿。学校不远处的加利福尼亚湾区沿岸矗立着修造桥梁用的 巨型起重塔吊,是从中国进口的。开门出去,银行的取款机里,有着完备的中文系统,使我 完全可以像在北京一样,根据中文的提示来储蓄或者提取银行里的存款。只要打开电视机, 我不仅可以看到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的全套节目,还可以看到美国旧金山的全套中文节目, 包括中国的电视剧《李卫当官》。在加州我着重研究的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关于历史学高等教 育管理的模式,当时兴趣正浓,时有发现,因为深切感到加州大学文科管理的许多经验,对 于中国大学历史系的改革,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校园所到之处,到处可见的是亚裔 学生,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来进行深层次的思想、学术交流。每日遇见 的这些生活小事,传递给我们一个全球化时期已经来临的重要信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全 球化所带来各种思想的、物质的、学术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变化,留给我特别深刻的印象。 这样看来,在上面列出的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我还应当明智地添上第四个。这个问题就 是: 4、全球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能否表明这样观点:全球文化是各种民 族文化的相互依赖和互相发展的结果。因此,在全球文化的时代里,文化的发展将不再只是 地区范围内自我文化的简单叠加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