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根本 发布时间:2015-10-19浏览次数:801 林孟潇14302010043 摘要:本文主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日战争战胜这一时期的史实为基础,研究 了这五十年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发展,从民族意识的觉醒的角度看中华民 族从一个完全对自己麻木的弱小民族走向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并扫除其 他民族压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能够实现重生,核 心在于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民族,有了真正切切的民族意识。 关键字:民族意识近代史甲午战争抗日战争 1.引言 历史上,至少从夏商时期开始,中华民族的政权与周边国家长期处于一种 不平等的地位:由于中国的强盛,周边国家往往是依附于中国的政权,甘当 个附庸小国,这导致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一直是模糊的。而现代国家 根本上是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确立的民族国家,这种国家的建立需要整 个民族的强烈民族自觉。 随着1840年中国“中心之国”的梦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破,中国的精英开 始逐渐思考中国的国家出路,而西方国家的民族意识也被他们关注到,并引入 了中国。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由于《马关条约》对中国主权的极度侵害,促 使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迅速觉酲。在外敌的压迫下,在严复、梁启超、李大 钊等无数思想家的呼唤下,“中华民族”的观念真正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基本观 念。而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虽然受到了难以想象的压迫,仍然能坚持抗 战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根本。 2.古代中国人的民族观念 汉语中“民族”这个词并不是一个古老的词汇,但是“族”的概念却古 有之。 在奴隶制时期,《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極”,意思是商朝 都城的礼仪制度繁荣,是“四方”的准则1:而周代也继承了这种中心意识, 《论语》中载“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些文字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统 治者和文化人认为自己处于“世界之中心”的观念,这与当时交通不发达,人 们对地理认识有限的事实相符。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文化的强盛,四方来朝,中 国统治者自然认为自己是高于其他君主的,由于文化发达,中国人还相信自己 是优越于没有成熟而繫复的礼制的“夷狄”。最后,中国统治者往往以“天朝 上国”的身份给周围的小国以“思患”,即保护与财物的赏赐。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完全把周围小国看作自家人。《左传》中有“非我 族类,其心必异”的话语,就说明了这一点。但关于“同族”的判断,并不 定是血缘:孔子在著述《春秋》时,却因为楚国归附夏礼,而赞楚贬晋2。由于 孔子是周礼的维护者,他这么著书十分合理,而后来随着儒家文化成为了中国 主流文化,这种观念也成了中国士人的普遍意识。后来汉族受到了多次少数民 族的统治,但除了元朝受蒙古统治外,其余历代几乎都实现对统治汉族的少数 民族的“汉化”。例如辽代虽然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却自称“诸夏”,并设
民族意识的觉醒——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根本 发布时间: 2015-10-19 浏览次数: 801 林孟潇 14302010043 摘要:本文主要从甲午战败到抗日战争战胜这一时期的史实为基础,研究 了这五十年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发展,从民族意识的觉醒的角度看中华民 族从一个完全对自己麻木的弱小民族走向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并扫除其 他民族压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能够实现重生,核 心在于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民族,有了真正切切的民族意识。 关键字:民族意识 近代史 甲午战争 抗日战争 1. 引言 历史上,至少从夏商时期开始,中华民族的政权与周边国家长期处于一种 不平等的地位:由于中国的强盛,周边国家往往是依附于中国的政权,甘当一 个附庸小国,这导致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一直是模糊的。而现代国家 根本上是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确立的民族国家,这种国家的建立需要整 个民族的强烈民族自觉。 随着1840年中国“中心之国”的梦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破,中国的精英开 始逐渐思考中国的国家出路,而西方国家的民族意识也被他们关注到,并引入 了中国。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由于《马关条约》对中国主权的极度侵害,促 使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迅速觉醒。在外敌的压迫下,在严复、梁启超、李大 钊等无数思想家的呼唤下,“中华民族”的观念真正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基本观 念。而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虽然受到了难以想象的压迫,仍然能坚持抗 战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根本。 2. 古代中国人的民族观念 汉语中“民族”这个词并不是一个古老的词汇,但是“族”的概念却古已 有之。 在奴隶制时期,《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極”,意思是商朝 都城的礼仪制度繁荣,是“四方”的准则1;而周代也继承了这种中心意识, 《论语》中载“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些文字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统 治者和文化人认为自己处于“世界之中心”的观念,这与当时交通不发达,人 们对地理认识有限的事实相符。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文化的强盛,四方来朝,中 国统治者自然认为自己是高于其他君主的,由于文化发达,中国人还相信自己 是优越于没有成熟而繁复的礼制的“夷狄”。最后,中国统治者往往以“天朝 上国”的身份给周围的小国以“恩惠”,即保护与财物的赏赐。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完全把周围小国看作自家人。《左传》中有“非我 族类,其心必异”的话语,就说明了这一点。但关于“同族”的判断,并不一 定是血缘:孔子在著述《春秋》时,却因为楚国归附夏礼,而赞楚贬晋2。由于 孔子是周礼的维护者,他这么著书十分合理,而后来随着儒家文化成为了中国 主流文化,这种观念也成了中国士人的普遍意识。后来汉族受到了多次少数民 族的统治,但除了元朝受蒙古统治外,其余历代几乎都实现对统治汉族的少数 民族的“汉化”。例如辽代虽然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却自称“诸夏”,并设
立科举制度。清朝的统治也是如此,在文化上基本被汉化。汉族这种文化强势 使得古代中华民族很容易吸收其他民族成为自己的部分,纳入自己的“族” 也使得西方的民族观念不可能在中国发芽。 3.甲午战前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然而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改变了这个传统的观念。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民并没有真正密切地与欧洲的民族相接触,同时 由于少数民族的封建统治,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 人们所忠的也不是国家或者民族,而是一个个君主的家族——即使是反清的起 义者,也难摆脱“复明”的口号,因为恢复朱明是符合“忠君”观念的,因此 可以得到一定的受众。 但是鸦片战争中,由于英国的侵略,整个中华民族遇到了新的、足够强大 的共同敌人。这使得中华全民族第一次得以真正实现联合,而抵抗的官兵英雄 中,除了林则徐这样的汉族英雄、大量的汉族官兵与人民,也有时任两江总督 的蒙古族官员裕谦、时任镇江副都统满族官员海龄及他所羍领的满族驻防旗 兵。3虽然这种由于被迫反抗而产生的民族联合尚未上升到民族意识的自觉,但 是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发端。 中囯近代的早期思想家们对民族意识的研究和探索乜是逐步推进的。在民 族意识尚未发展到推广到广大人民的时代,这些思想家们为后世民族意识的发 展做了大量铺垫性的工作。 严复的思想在他翻译的《社会通诠》中展露的很多他对于“民族”这一概 念的看法:他反对以排外为特征的宗法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但他提倡 以爱国为特征的弱小民族反抗外来入侵的民族主义,又提倡以“天下公理”为 标准的、带有世界主义色彩的爱国。4这和他翻译《天演论》,并主张为了防 止“灭种”而进行变革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是相契合的。显然,他的翻译是有他 的爱国观念在内作用的。但他在翻译这些作品时,对中华民族这个的观念还是 不清晰的。 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的产生与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只 有当认识到世界上其他的民族的优势,才能摆脱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华夏中心 义”,也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但在甲午战争之前,“华夏中 心主义”阴霾不散,这也是洋务派只追求“师夷长技”的原因。在洋务运动时 期甚至产生了“西学中源”的思潮,代表的有著名思想家戴震。5尽管这一学说 在当时有利于统治者接受西方科学技术,但也从侧面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学者 仍然保持着华夏中心的思想。 4.甲午战争民族意识的觉醒 而甲午战争成为了压垮“华夏中心主义”的最后一根稻草。 甲午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西方国家都认为拥有更加精良的船舰、更为强 大的国力的中国能够击败日本,清廷也认为虽然武器不及欧美,不过还是能远 胜日本的。但甲午战败后这一切都改变了,不论是西方对中国的看法,还是中 国人对自己的看法。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 醒星,实自甲午战败。”中国士人开始意识到近代化不仅仅是师夷长技那么简 单,中国的割地赔款也不是给蛮夷的“恩惠”。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人 逐渐摆脱天国的思想,走向民族国家之路,人们的民族意识真正开始觉醒
立科举制度。清朝的统治也是如此,在文化上基本被汉化。汉族这种文化强势 使得古代中华民族很容易吸收其他民族成为自己的部分,纳入自己的“族”, 也使得西方的民族观念不可能在中国发芽。 3. 甲午战前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然而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改变了这个传统的观念。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民并没有真正密切地与欧洲的民族相接触,同时 由于少数民族的封建统治,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 人们所忠的也不是国家或者民族,而是一个个君主的家族——即使是反清的起 义者,也难摆脱“复明”的口号,因为恢复朱明是符合“忠君”观念的,因此 可以得到一定的受众。 但是鸦片战争中,由于英国的侵略,整个中华民族遇到了新的、足够强大 的共同敌人。这使得中华全民族第一次得以真正实现联合,而抵抗的官兵英雄 中,除了林则徐这样的汉族英雄、大量的汉族官兵与人民,也有时任两江总督 的蒙古族官员裕谦、时任镇江副都统满族官员海龄及他所率领的满族驻防旗 兵。3虽然这种由于被迫反抗而产生的民族联合尚未上升到民族意识的自觉,但 是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发端。 中国近代的早期思想家们对民族意识的研究和探索也是逐步推进的。在民 族意识尚未发展到推广到广大人民的时代,这些思想家们为后世民族意识的发 展做了大量铺垫性的工作。 严复的思想在他翻译的《社会通诠》中展露的很多他对于“民族”这一概 念的看法:他反对以排外为特征的宗法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但他提倡 以爱国为特征的弱小民族反抗外来入侵的民族主义,又提倡以“天下公理”为 标准的、带有世界主义色彩的爱国。4这和他翻译《天演论》,并主张为了防 止“灭种”而进行变革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是相契合的。显然,他的翻译是有他 的爱国观念在内作用的。但他在翻译这些作品时,对中华民族这个的观念还是 不清晰的。 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的产生与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只 有当认识到世界上其他的民族的优势,才能摆脱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华夏中心 主义”,也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但在甲午战争之前,“华夏中 心主义”阴霾不散,这也是洋务派只追求“师夷长技”的原因。在洋务运动时 期甚至产生了“西学中源”的思潮,代表的有著名思想家戴震。5尽管这一学说 在当时有利于统治者接受西方科学技术,但也从侧面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学者 仍然保持着华夏中心的思想。 4. 甲午战争民族意识的觉醒 而甲午战争成为了压垮“华夏中心主义”的最后一根稻草。 甲午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西方国家都认为拥有更加精良的船舰、更为强 大的国力的中国能够击败日本,清廷也认为虽然武器不及欧美,不过还是能远 胜日本的。但甲午战败后这一切都改变了,不论是西方对中国的看法,还是中 国人对自己的看法。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 醒,实自甲午战败。”中国士人开始意识到近代化不仅仅是师夷长技那么简 单,中国的割地赔款也不是给蛮夷的“恩惠”。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人 逐渐摆脱天国的思想,走向民族国家之路,人们的民族意识真正开始觉醒
为何是甲午战争的战败真正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呢?一方面是由于之前西 方对中国的侵略,都是用坚船利炮,以极强的武器上的优势开展的,而甲午战 争中中国军队无论是装备还是数量都胜于日本,这使得中囯士人们对洋务运动 所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产生了动摇。6另一方面 甲午战争结束后,西方真正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开始了瓜分中 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真正面临了亡国灭种的危机。 中国文化人意识到中国人缺少民族意识,也与建军制度上和日本的比较有 关。清朝实行佣兵制度,官兵服役大多是为了获得军饷,士兵与国家的关系类 似一种契约关系:皇帝供给士兵军饷,士兵替皇帝打仗。而彼时日本的军队则 是强烈地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民族主义精神打这一场战争。7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 被维新派的思想家们注意到,他们因此开始认真思考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从 而开始对民族意识进行思考。 关于民族意识,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甲午战争前后答案其实并不明 朗:中华民族到底是什么? “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年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 中提出来的,他后来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断言“今日之中华民族, 即普通俗称所谓汉族者”。而章太炎也认为满族与中华民族亦即汉族血统不 同,还没有同化为一个民族。8这可以说是为反对满清统治的“民族革命”提供 了理论依据,孙中山早期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也 带有这种色彩观点。 在甲午战前,日本的中国通间谍宗方小太郎为甲午战争造势所写的《开诚 忠告十八省豪杰》一文中称“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 理”、“满淸氏元为塞外辶一蛮族”,号召百姓“逐满清氏于境外”,与“驱 除鞑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宣传相当有迷惑性,在加上大量革命党人留 学日本的经历,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革命党人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实 现革命。 事实上日本也确实帮助了中国革命:例如孙中山曾多次流亡日本,日本也 确实为他的革命提供过援助。他也视日本人的民族精神为楷模。9可以确信在满 清政权被推翻以前,“中华民族”基本上指代的就只是汉族一支。而“中华民 族”的敌人也并不是西方列强,更不是大大加深了中国殖民地化的日本,而是 满族的清朝政权。不过日本对中国革命的帮助不是无偿的,日本的政界希望的 是能够借助革命党削弱中国国力,而非真正希望革命成功。在辛亥革命后不承 认新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增派在华驻军以防止革命扩大至日本势力范围 内的中国东北地区等事实都说明了这一点。10 然而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在1912年1月5日发表的《对外宣言书》中使 用“中华民族”一词时,似乎指代的是中国领土范围内的所有民族;而当年商 务印书馆所印《共和国历史教科书》中,则称“中华民族”包括苗、藏、满 蒙、回等民族。8这似乎说明,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的概念被 大大扩充完善,日益接近我们现代所说的“中华民族”的概念。 五四运动时,由于北洋政府对日外交失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自 决”的思潮的作用下,“中华民族”这个词开始在各派文化人的演讲和文章中 出现,整个思想界基本认同了这个观念。然而即使是这个时期,也能发现无论
为何是甲午战争的战败真正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呢?一方面是由于之前西 方对中国的侵略,都是用坚船利炮,以极强的武器上的优势开展的,而甲午战 争中中国军队无论是装备还是数量都胜于日本,这使得中国士人们对洋务运动 所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产生了动摇。6另一方面 甲午战争结束后,西方真正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开始了瓜分中 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真正面临了亡国灭种的危机。 中国文化人意识到中国人缺少民族意识,也与建军制度上和日本的比较有 关。清朝实行佣兵制度,官兵服役大多是为了获得军饷,士兵与国家的关系类 似一种契约关系:皇帝供给士兵军饷,士兵替皇帝打仗。而彼时日本的军队则 是强烈地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民族主义精神打这一场战争。7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 被维新派的思想家们注意到,他们因此开始认真思考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从 而开始对民族意识进行思考。 关于民族意识,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甲午战争前后答案其实并不明 朗:中华民族到底是什么? “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年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 中提出来的,他后来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断言“今日之中华民族, 即普通俗称所谓汉族者”。而章太炎也认为满族与中华民族亦即汉族血统不 同,还没有同化为一个民族。8这可以说是为反对满清统治的“民族革命”提供 了理论依据,孙中山早期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也 带有这种色彩观点。 在甲午战前,日本的中国通间谍宗方小太郎为甲午战争造势所写的《开诚 忠告十八省豪杰》一文中称“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 理”、“满清氏元为塞外之一蛮族”,号召百姓“逐满清氏于境外”,与“驱 除鞑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宣传相当有迷惑性,在加上大量革命党人留 学日本的经历,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革命党人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实 现革命。 事实上日本也确实帮助了中国革命:例如孙中山曾多次流亡日本,日本也 确实为他的革命提供过援助。他也视日本人的民族精神为楷模。9可以确信在满 清政权被推翻以前,“中华民族”基本上指代的就只是汉族一支。而“中华民 族”的敌人也并不是西方列强,更不是大大加深了中国殖民地化的日本,而是 满族的清朝政权。不过日本对中国革命的帮助不是无偿的,日本的政界希望的 是能够借助革命党削弱中国国力,而非真正希望革命成功。在辛亥革命后不承 认新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增派在华驻军以防止革命扩大至日本势力范围 内的中国东北地区等事实都说明了这一点。10 然而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在1912年1月5日发表的《对外宣言书》中使 用“中华民族”一词时,似乎指代的是中国领土范围内的所有民族;而当年商 务印书馆所印《共和国历史教科书》中,则称“中华民族”包括苗、藏、满、 蒙、回等民族。8这似乎说明,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的概念被 大大扩充完善,日益接近我们现代所说的“中华民族”的概念。 五四运动时,由于北洋政府对日外交失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自 决”的思潮的作用下,“中华民族”这个词开始在各派文化人的演讲和文章中 出现,整个思想界基本认同了这个观念。然而即使是这个时期,也能发现无论
是共产党、国民党还是其他文化人使用这一词时,往往还是指代汉族,或者有 明显的大汉族主义的倾向。“中华民族”这一词也没有为多数少数民族群众所 接受。这直到抗日战争的爆发才被改变。8 5.抗日战争中民族意识的发展与意义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前所未有的国难时期。在这样空前的 危难中,中华民族中的各个民族开始逐渐真正认同大家同为“中华民族”一份 子的观念,团结起来抵抗侵略者。 到了“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中国 共产党和诸多爱国人士的努力下,国共内战趋于缓和。中国共产党正确地认识 到了“中日民族矛盾的发展,在政治比重上,降低了国内阶级间的矛盾和政治 集团间的矛盾的地位,使他们变为次要的服从的东西。”11而蒋介石在《对卢 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中宣称“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 古罪人!那时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 基于强烈的民族意识建立起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可以说是中国在抗日战 争中坚持抗争,并最终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击败法西斯的法宝。国共两党抛开 政治矛盾化敌为友,这本身就是强烈的民族自觉作用。这也使得全国人民的民 族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终于觉醒的民族意识变为了强烈的爱国精神,甚 至连海外华侨都出资出力支持抗战。12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在抗日战争 中达到了巅峰,而这也使得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民族独立,摆脱了从1840年来的 为帝国主义列强欺侮的状态。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少数民族也因为对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认同参与到抗 战之中。在大兴安岭、内蒙古等地,少数民族人民组织的抗日力量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而在中原地区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和渤海回民支队最为著名。 13这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在抗日战争时期真正实现了对少数民族的覆 盖,成为了我们今日的“中华民族”的概念。 6.总结 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是在近代不断反帝国主义压迫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而中间两个关键的节点正是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可以说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与 反帝斗争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反帝而唤醒了民族意识,又因为民族意识的觉醒 而使得整个中华民族能够集中力量投入到反帝的斗争之中。 今年时至《马关条约》签订一百二十周年,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从甲 午战败,到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年曲折的历史磨砺出了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 主,反对压迫,但叉不狭隘的民族意识。这份以巨大牺牲为代价换来的宝贵财 富,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挖掘,并不断发扬光大。 7.参考文献 1.陈纪昌.从“中国”看华夏先民的部落中心主义.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5,4(3);220-222 2.郭洪纪.儒家的华夏中心观与文化民族主义滥觞.河北学刊,1994, (5);20-25 3.林家有.试论鸦片战争对中华民族自觉意识产生、发展的影响来源.中山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22-32
是共产党、国民党还是其他文化人使用这一词时,往往还是指代汉族,或者有 明显的大汉族主义的倾向。“中华民族”这一词也没有为多数少数民族群众所 接受。这直到抗日战争的爆发才被改变。8 5. 抗日战争中民族意识的发展与意义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前所未有的国难时期。在这样空前的 危难中,中华民族中的各个民族开始逐渐真正认同大家同为“中华民族”一份 子的观念,团结起来抵抗侵略者。 到了“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中国 共产党和诸多爱国人士的努力下,国共内战趋于缓和。中国共产党正确地认识 到了“中日民族矛盾的发展, 在政治比重上, 降低了国内阶级间的矛盾和政治 集团间的矛盾的地位, 使他们变为次要的服从的东西。”11而蒋介石在《对卢 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中宣称“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 古罪人!那时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 基于强烈的民族意识建立起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可以说是中国在抗日战 争中坚持抗争,并最终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击败法西斯的法宝。国共两党抛开 政治矛盾化敌为友,这本身就是强烈的民族自觉作用。这也使得全国人民的民 族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终于觉醒的民族意识变为了强烈的爱国精神,甚 至连海外华侨都出资出力支持抗战。12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在抗日战争 中达到了巅峰,而这也使得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民族独立,摆脱了从1840年来的 为帝国主义列强欺侮的状态。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少数民族也因为对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认同参与到抗 战之中。在大兴安岭、内蒙古等地,少数民族人民组织的抗日力量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而在中原地区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和渤海回民支队最为著名。 13这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在抗日战争时期真正实现了对少数民族的覆 盖,成为了我们今日的“中华民族”的概念。 6. 总结 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是在近代不断反帝国主义压迫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而中间两个关键的节点正是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可以说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与 反帝斗争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反帝而唤醒了民族意识,又因为民族意识的觉醒 而使得整个中华民族能够集中力量投入到反帝的斗争之中。 今年时至《马关条约》签订一百二十周年,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从甲 午战败,到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年曲折的历史磨砺出了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 主,反对压迫,但又不狭隘的民族意识。这份以巨大牺牲为代价换来的宝贵财 富,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挖掘,并不断发扬光大。 7. 参考文献 1. 陈纪昌.从“中国”看华夏先民的部落中心主义.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5,4(3);220-222 2. 郭洪纪.儒家的华夏中心观与文化民族主义滥觞.河北学刊,1994, (5);20-25 3. 林家有.试论鸦片战争对中华民族自觉意识产生、发展的影响来源.中山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22 -32
4.苏中立.民族主义与现代化——对严复《社会通诠》中关于民族主义论 述的辨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58 5.孙燕宁,“前清学者第一人”戴震的“西学中源”学说发微.兰台世 界,2014(30:126-12 6.孙军.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大连近代史研究,2014:61 7.刘锋.国民意识与甲午战争.法制博览,2015(2):310-311 8.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近代 史研究,2014,(4);4-9 9.俞辛焊.《孙中山与日本》评介.近代史研究,1998(4);268-276 10.李威周,李福太,张向民.孙中山与日本.日本学论坛,1985(4);30-37 11.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12.杨基龙,谢和平.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党史研究与教 学,1995(6);41-46 13.沈桂萍.中华民族意识与抗日战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中央 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3-8
4. 苏中立.民族主义与现代化——对严复《社会通诠》中关于民族主义论 述的辨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58- 5. 孙燕宁.“前清学者第一人”戴震的“西学中源”学说发微.兰台世 界,2014(30):126-127. 6. 孙军.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大连近代史研究,2014:61- 68 7. 刘锋.国民意识与甲午战争.法制博览,2015(2):310-311 8.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近代 史研究,2014,(4);4-9 9. 俞辛焊.《孙中山与日本》评介.近代史研究,1998(4);268-276 10. 李威周,李福太,张向民.孙中山与日本.日本学论坛, 1985(4);30 -37 11.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12. 杨基龙,谢和平.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党史研究与教 学,1995(6);41-46 13. 沈桂萍.中华民族意识与抗日战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中央 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