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启蒙的力量 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 中国近代史,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了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在这风云变幻的十九世纪后半期到二十世纪 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成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于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以及早期革命的稚嫩性,革命的果实被 窃取,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相比西方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 资产阶级革命史不彻底的。然而,作为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早期资产 阶级对救国图存的一次探索,是中国面向西方,面向开放的一次启蒙。早期的西学探 索、洋务运动为辛亥革命带来了新思想,而辛亥革命则为整个中国带来了思想的新火 花。新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各个层面思想启蒙的力量不可小视。有幸能在辛亥 革命百年后的今天,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回顾历史,缅怀革命 政治永远是重要的主题。辛亥革命一声枪响,首先带来了国民政治思想的进步 民主、民权、民生在革命派的宣传下开始深入人心。 革命前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而纷纷涌现」 民主革命的思想就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辛亥革命前十多年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酝酿、发动和日趋成熟的时期,也是 旧式农民运动(民变)普遍高涨和开始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追随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转变时期。[1 在传统中国,皇帝是神灵和世俗的统一体。君权神授,巍巍不可动摇,奉天承 运,替天行事。皇帝的权力不可分割,更不可以转让。而在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 激化的中国,饱受封建制度压迫的中国国民听到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无疑等同于在 昏迷状态下被注射了一剂强心针。从此“主权在君”这一延续两千多点的思想在国民 心目中轰然倒塌。 辛亥革命后,几个小儿在弄堂里玩扮演皇帝的游戏,只见一个身体略为强大的儿 童一把把扮皇帝的小儿推到在地,大声说:“我们已经没有皇帝了!”[2] 两千多年巍巍皇权在辛亥革命之后竟然成为了儿童玩乐的对象,可见皇权在国民 心中已成往事。同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文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 织之”,这是最启蒙的民权思想,随之“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开始广为传播,国民 开始逐步意识到自己在政治生活中的分量。中华民国的出现,标志着“主权在民”的 政治主见开始成为时代的主流,一直穿越了20世纪,直至今日。 国民拥有了民主思想,就有了初步主人翁精神,再也不希望一切被他人主宰。早 在在同盟会1906年拟定的《军政府宣言》写道:“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此后袁世凯窃取帝位,招致“天下共击之”,可见此观念已深入人心。而在以后的历 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帝制 终于一步步在泱泱大国被泱泱人民彻底摈弃。 一直以来,封建统治者都以“莫谈国事”禁锢人民思想,但是辛亥革命打开了这 把枷锁。国民开始由“依附”向“参与”转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集会、结社、信教等 自由和请愿、陈诉、任官、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权利。”政策决定行为,当时不光 光是是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官员等个体参与政治,约全国人口的10%人民登记了选 民,远远超过了革命前任何一次所谓的民主选举意义。同时,人们还组成了如商会 学会和政党等团体集体参政。如辛亥革命后,北京政府为规范日益增多的工商界民间 团体,制定了《商会法》草案,1914年由农商部修订并颁布《商会法》及其施行细
思想启蒙的力量 ——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 中国近代史,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了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在这风云变幻的十九世纪后半期到二十世纪 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成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于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以及早期革命的稚嫩性,革命的果实被 窃取,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相比西方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 资产阶级革命史不彻底的。然而,作为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早期资产 阶级对救国图存的一次探索,是中国面向西方,面向开放的一次启蒙。早期的西学探 索、洋务运动为辛亥革命带来了新思想,而辛亥革命则为整个中国带来了思想的新火 花。新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各个层面思想启蒙的力量不可小视。有幸能在辛亥 革命百年后的今天,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回顾历史,缅怀革命。 政治永远是重要的主题。辛亥革命一声枪响,首先带来了国民政治思想的进步。 民主、民权、民生在革命派的宣传下开始深入人心。 革命前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而纷纷涌现, 民主革命的思想就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辛亥革命前十多年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酝酿、发动和日趋成熟的时期,也是 旧式农民运动(民变)普遍高涨和开始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追随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转变时期。[1] 在传统中国,皇帝是神灵和世俗的统一体。君权神授,巍巍不可动摇,奉天承 运,替天行事。皇帝的权力不可分割,更不可以转让。而在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 激化的中国,饱受封建制度压迫的中国国民听到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无疑等同于在 昏迷状态下被注射了一剂强心针。从此“主权在君”这一延续两千多点的思想在国民 心目中轰然倒塌。 辛亥革命后,几个小儿在弄堂里玩扮演皇帝的游戏,只见一个身体略为强大的儿 童一把把扮皇帝的小儿推到在地,大声说:“我们已经没有皇帝了!”[2] 两千多年巍巍皇权在辛亥革命之后竟然成为了儿童玩乐的对象,可见皇权在国民 心中已成往事。同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文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 织之”,这是最启蒙的民权思想,随之“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开始广为传播,国民 开始逐步意识到自己在政治生活中的分量。中华民国的出现,标志着“主权在民”的 政治主见开始成为时代的主流,一直穿越了20世纪,直至今日。 国民拥有了民主思想,就有了初步主人翁精神,再也不希望一切被他人主宰。早 在在同盟会1906年拟定的《军政府宣言》写道:“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此后袁世凯窃取帝位,招致“天下共击之”,可见此观念已深入人心。而在以后的历 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帝制 终于一步步在泱泱大国被泱泱人民彻底摈弃。 一直以来,封建统治者都以“莫谈国事”禁锢人民思想,但是辛亥革命打开了这 把枷锁。国民开始由“依附”向“参与”转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集会、结社、信教等 自由和请愿、陈诉、任官、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权利。”政策决定行为,当时不光 光是是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官员等个体参与政治,约全国人口的10%人民登记了选 民,远远超过了革命前任何一次所谓的民主选举意义。同时,人们还组成了如商会、 学会和政党等团体集体参政。如辛亥革命后,北京政府为规范日益增多的工商界民间 团体,制定了《商会法》草案,1914年由农商部修订并颁布《商会法》及其施行细
则。《商会法》公布后引起以上海总商会为首的全国工商界的激烈抗争。最终政府于 1915年公布修正后的《商会法》46条,补充了关于总商会和全国商会联合会的规定 可见,辛亥革命后的人们为了维护自身权利,参与政治的态度和行动都是比较坚决 的 民国初年“士大夫对于集会大有长江大河一泄千里之势”[3] “集会结社,犹如疯狂。”[4] 辛亥前后又是中国人民司法意识发生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以资产阶级本身为 例,晚清的商人在没有成文法的保护下,在发生各种商事纠纷与经济冲突时,不能用 恰当的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民国后各种相关法律出台: 北京政府100余项经济法规以条例、规则居多,经过法定程序立为“法”的,仅 《商标法》、《狩猎法》、《森林法》、《民业铁路法》、《证券交易所法》、《会 计法》、《权度法》、《印花税法》和《商会法》等少数几项。至南京政府10年间 将清末民初数十年间难产的一些重要法规公布施行,如海商法、船舶法、票据法、保 险法、保险业法、工厂法、审计法、统计法、职业介绍法、劳资争议处理法等,包括 曾经在清末施行又废止、在北京政府5易其稿的破产法。[5] 经历过辛亥革命洗礼后的民国初年,是近代商人司法意识得以深化、发展的关键 时期。辛亥革命后,商人不断加强法律意识,与官方立法周旋,在曲折中前进。法制 观念的形成真正把延续两千多年的“王法”朦胧的外衣褪去,以“民法”来保护自 己,可谓进步。资产阶级的壮大,同时也带动了无产阶级的成长,这潜移默化地在影 响着20世纪中国的革命进程。 政治思想的变化是最为根本的,也是影响最为深刻的,会不可遏制地影响到文化 生活,社会风俗等。而文化生活与社会风俗是与国民生活最为接近的部分,在这方面 的思想变化是最基本与最直接的,其影响具有无可比拟的长远性与永恒性 辛亥革命后的20世纪是国民开始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的历史时期 顺治元年春天,清军占领北京后发布“剃发令”,声称“剃发归顺者,地方官各 升一级”,抗拒者,“杀无赦”,强制汉人剃发。不从者,杀头;官员执行不力者 严惩。辫子问题虽是民间风俗,实则为严肃的政治问题。既然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清 政权崩塌,从清末就开始兴起的剪辫风潮如脱缰的野马般迅猛前进。 民国初年,剪去辫子和摆脱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被紧密联系,于是在武昌起义 的推动下,剪辫风暴迅速蔓延,甚至有地方在一天之内,大街小巷就已经见不到辫 子。 男子剪辫,以及而后慢慢普及的女子放弃裏脚,都是对封建文化的摈弃,表明 民思想已经初步开始向现代迈进。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带着日本陆军士官服、学生装和在日本时做的早期中山 装,来到当时在上海滩知名的红帮裁缝店“荣昌祥”,要求以这几种服装为基样,做 一套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新服装。服装制成后由孙中山试穿,大家认为式样简朴 庄重,胜于西装,比横滨时制作的早期中山装有较大改进,后来便以这套服装为母 本,制作中山装。一时间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士的流行服饰。 同时,中国女性也开始抛弃肥大保守的满清服饰,着装大方,旗袍成为上流社会 的流行衣着 社会风俗与服饰的变化来源于国民思想的进步。封建腐朽的思想虽不能说在一场 辛亥革命中彻底消亡,但是从辛亥革命开始国民思想史绝对是一个彻底的开端。国民 在封建主义轰然倒塌之后开始逐步接受新思想,各种思想交汇的场面也逐步显现 而民国政府则开始广办学校,引进西学。 《始业式》
则。《商会法》公布后引起以上海总商会为首的全国工商界的激烈抗争。最终政府于 1915年公布修正后的《商会法》46条,补充了关于总商会和全国商会联合会的规定。 可见,辛亥革命后的人们为了维护自身权利,参与政治的态度和行动都是比较坚决 的。 民国初年“士大夫对于集会大有长江大河一泄千里之势”[3] “集会结社,犹如疯狂。”[4] 辛亥前后又是中国人民司法意识发生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以资产阶级本身为 例,晚清的商人在没有成文法的保护下,在发生各种商事纠纷与经济冲突时,不能用 恰当的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民国后各种相关法律出台: 北京政府100余项经济法规以条例、规则居多,经过法定程序立为“法”的,仅 《商标法》、《狩猎法》、《森林法》、《民业铁路法》、《证券交易所法》、《会 计法》、《权度法》、《印花税法》和《商会法》等少数几项。至南京政府10年间, 将清末民初数十年间难产的一些重要法规公布施行,如海商法、船舶法、票据法、保 险法、保险业法、工厂法、审计法、统计法、职业介绍法、劳资争议处理法等,包括 曾经在清末施行又废止、在北京政府5易其稿的破产法。[5] 经历过辛亥革命洗礼后的民国初年,是近代商人司法意识得以深化、发展的关键 时期。辛亥革命后,商人不断加强法律意识,与官方立法周旋,在曲折中前进。法制 观念的形成真正把延续两千多年的“王法”朦胧的外衣褪去,以“民法”来保护自 己,可谓进步。资产阶级的壮大,同时也带动了无产阶级的成长,这潜移默化地在影 响着20世纪中国的革命进程。 政治思想的变化是最为根本的,也是影响最为深刻的,会不可遏制地影响到文化 生活,社会风俗等。而文化生活与社会风俗是与国民生活最为接近的部分,在这方面 的思想变化是最基本与最直接的,其影响具有无可比拟的长远性与永恒性。 辛亥革命后的20世纪是国民开始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的历史时期。 顺治元年春天,清军占领北京后发布“剃发令”,声称“剃发归顺者,地方官各 升一级”,抗拒者,“杀无赦”,强制汉人剃发。不从者,杀头;官员执行不力者, 严惩。辫子问题虽是民间风俗,实则为严肃的政治问题。既然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清 政权崩塌,从清末就开始兴起的剪辫风潮如脱缰的野马般迅猛前进。 民国初年,剪去辫子和摆脱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被紧密联系,于是在武昌起义 的推动下,剪辫风暴迅速蔓延,甚至有地方在一天之内,大街小巷就已经见不到辫 子。 男子剪辫,以及而后慢慢普及的女子放弃裹脚,都是对封建文化的摈弃,表明国 民思想已经初步开始向现代迈进。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带着日本陆军士官服、学生装和在日本时做的早期中山 装,来到当时在上海滩知名的红帮裁缝店“荣昌祥”,要求以这几种服装为基样,做 一套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新服装。服装制成后由孙中山试穿,大家认为式样简朴 庄重,胜于西装,比横滨时制作的早期中山装有较大改进,后来便以这套服装为母 本,制作中山装。一时间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士的流行服饰。 同时,中国女性也开始抛弃肥大保守的满清服饰,着装大方,旗袍成为上流社会 的流行衣着。 社会风俗与服饰的变化来源于国民思想的进步。封建腐朽的思想虽不能说在一场 辛亥革命中彻底消亡,但是从辛亥革命开始国民思想史绝对是一个彻底的开端。国民 在封建主义轰然倒塌之后开始逐步接受新思想,各种思想交汇的场面也逐步显现。 而民国政府则开始广办学校,引进西学。 《始业式》
学堂今朝开校,清晨起床早。同学依然济济,殷勤相问好。国旗五色飘飘,旭日 正相照。从兹进步愈速,知识日增高。 《夕会歌》 光阴似流水,不一会,落日向西垂,同学们,课毕放学归。我们仔细想一想,今 天功课明白未?先生讲的话,可曾有违背?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末徘徊。回家问候 长辈,温课勿荒废。大家努力呀!同学们,明天再会。[6] 新学堂里的学生们唱着《始业式》上学,放学时唱的是《夕会歌》,这首学堂乐 歌改编自一首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流传的民间乐曲《老六板》。儿歌体现了革命后 新学堂里学术欣欣向荣的场面。民国时期是中国新式教育的开端,初期开设文、理、 医三科,初步引入了现代科学知识,体现了历史新阶段的人才培养新方向,具有不可 忽视的启蒙意义 虽然当时的文化在今天看来任是不乏腐朽,但是启蒙的光辉是不能压灭的。可以 看到,不光是20世纪,甚至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生活中还是能或多或少找到那时的 影子 对于历史,用一定的时间跨度和距离去观察,是很有必要的。辛亥革命距今已有 100周年,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已经足够大 虽然说,辛亥革命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的果实被窃取,也没能最 终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社会,没能最终救出水深火热中的中国。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是 广受赞誉与褒奖的,他们开启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繁荣,相比之下,辛亥革命貌似 真的有些许幼稚与肤浅。然而,革命的成功性是与国家、社会的背景有着深刻地联 系。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与殖民地的双重身份之中,各个阶层的复杂性注定资产阶级 革命不能救中国。 然而,历史舞台上这一次巨演是不能被忘记的,他最重要也最根本地带给了中国 国民以各方面的思想启迪。时至今日,我们能发现身边点点滴滴,或多或少还留有起 初的印记。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应当看到,虽然当时各种不成熟,带来某些不成功 但是万事起头难。不容置疑,20世纪以来所有社会变革,涉及政治、文化、生活各个 方面,辛亥革命都起到重要的启蒙作用。或者说,从中国近代史开始,各个阶层努力 探索求新,艰难前进,是七十一年后的辛亥革命的枪声把“求新”的意愿真正洒向了 全国各地,影响了国民政治、文化各方面的思想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之后一个世 纪中国国民的脚步,进而是整个中国的脚步 ]《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众观》 陈振江 2]来源高中历史会考模拟试题题干 日3]子序集会【N】申报,1912-2-26(8) 4]丁世峰民国一年来之政党【】国事,1913(1) l5立法院编译处:《中华民国法规汇编》,第一编法源,第67页,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 来源网络整理博客主播高梦http://blog.sina.com.cn/gaomeng7777
学堂今朝开校,清晨起床早。同学依然济济,殷勤相问好。国旗五色飘飘,旭日 正相照。从兹进步愈速,知识日增高。 《夕会歌》 光阴似流水,不一会,落日向西垂,同学们,课毕放学归。我们仔细想一想,今 天功课明白未?先生讲的话,可曾有违背?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末徘徊。回家问候 长辈,温课勿荒废。大家努力呀!同学们,明天再会。[6] 新学堂里的学生们唱着《始业式》上学,放学时唱的是《夕会歌》,这首学堂乐 歌改编自一首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流传的民间乐曲《老六板》。儿歌体现了革命后 新学堂里学术欣欣向荣的场面。民国时期是中国新式教育的开端,初期开设文、理、 医三科,初步引入了现代科学知识,体现了历史新阶段的人才培养新方向,具有不可 忽视的启蒙意义。 虽然当时的文化在今天看来任是不乏腐朽,但是启蒙的光辉是不能压灭的。可以 看到,不光是20世纪,甚至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生活中还是能或多或少找到那时的 影子。 对于历史,用一定的时间跨度和距离去观察,是很有必要的。辛亥革命距今已有 100周年,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已经足够大了。 虽然说,辛亥革命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的果实被窃取,也没能最 终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社会,没能最终救出水深火热中的中国。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是 广受赞誉与褒奖的,他们开启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繁荣,相比之下,辛亥革命貌似 真的有些许幼稚与肤浅。然而,革命的成功性是与国家、社会的背景有着深刻地联 系。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与殖民地的双重身份之中,各个阶层的复杂性注定资产阶级 革命不能救中国。 然而,历史舞台上这一次巨演是不能被忘记的,他最重要也最根本地带给了中国 国民以各方面的思想启迪。时至今日,我们能发现身边点点滴滴,或多或少还留有起 初的印记。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应当看到,虽然当时各种不成熟,带来某些不成功, 但是万事起头难。不容置疑,20世纪以来所有社会变革,涉及政治、文化、生活各个 方面,辛亥革命都起到重要的启蒙作用。或者说,从中国近代史开始,各个阶层努力 探索求新,艰难前进,是七十一年后的辛亥革命的枪声把“求新”的意愿真正洒向了 全国各地,影响了国民政治、文化各方面的思想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之后一个世 纪中国国民的脚步,进而是整个中国的脚步。 [1] 《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众观》 陈振江 [2] 来源 高中历史会考模拟试题题干 [3]子序 集会【N】 申报,1912-2-26(8) [4]丁世峰 民国一年来之政党【J】 国事,1913(1) [5] 立法院编译处:《中华民国法规汇编》,第一编法源,第67页,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 [6] 来源网络整理 博客 主播高梦 http://blog.sina.com.cn/gaomeng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