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农业的起源 农业起源问题 ·手段:植物考古学方法—浮选法 利用碳化物质比土壤颗粒轻、比重略小于水的特点,使炭化植物遗存脱离土壤浮出水面,是通过考古发掘获 取古代植物遗存最为有效的手段 传统观点 北方早作农业起源—以种植粟和黍为代表 南方稻作农业起源—以种植稻谷为代表 栽培作物的出现是由环境、植物和人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栽培稻的出现并不代表稻作农业经济的形成 疑问:华南地区是否存在过独立的农业起源? 推测:在稻作物传入之前,华南地区有可能存在种植块茎类农作物为特点的原始农业 以种植粟和泰为特点的 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 农条 以种植看谷为特点的 南方稻作农业的起源 的发 以种植块茎类农作物为特点的 华南地区原始农业的起源 中国农业起源发展的三个阶段 农作物的栽培阶段 由采集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化阶段 农业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
1 中国上古农业的起源 农业起源问题 ·手段:植物考古学方法 —— 浮选法 ·利用碳化物质比土壤颗粒轻、比重略小于水的特点,使炭化植物遗存脱离土壤浮出水面,是通过考古发掘获 取古代植物遗存最为有效的手段。 ·传统观点: 北方旱作农业起源 —— 以种植粟和黍为代表 南方稻作农业起源 —— 以种植稻谷为代表 ·栽培作物的出现是由环境、植物和人三种因素相 互作用的结果。 ·栽培稻的出现并不代表稻作农业经济的形成。 ·疑问:华南地区是否存在过独立的农业起源? ·推测:在稻作物传入之前,华南地区有可能存在种植块茎类农作物为特点的原始农业。 中国农业起源发展的三个阶段
中国上古社会的性质 封建制→郡县制 统一战争使国家政治体制走向集权化,造成社会形态的大变化,即由封建制到郡县制。 殷人的原始性依然相当强,对于人夫并不怎么爱惜。但人是有使用价值的,起初择其辩黠柔顺者以备 驱遣,那便是臣,便是妾,即所谓家内奴隶。继进即其顽强不听命者亦强迫之以事生产,那便是众 便是民。最有趣味是民与臣两个字,在古时候本都是目的象形文。 臣是竖目,民是横目而带刺。古人以目为人体的极重要的表象,每以一目代表全头部,甚至全身。竖 目表示俯首听命,人一埋着头,从侧面看去眼目是竖立的。横目则是抗命平视,故古称“横目之民”。 橫目而带刺,盖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故古训云“民者盲也”。这可见古人对待奴隶的暴虐。古人于奴,髡 首、黥额,刖足、去势,乃家常便饭,盲其一目固无所惜。特一目被盲不便生产,后世不用此法而 已。盲双目以为音乐奴隶之事则仍未绝灭。 ·郭沫若 《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十批判书》第34~ 35页,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民 煅民 ·《说文》:“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周代彝器)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 之。”“周人初以敌囚为民时,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 ①人;人类 《诗·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左传·成公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孔颖达疏:“民者人 也。言人受此天地中和之气以得生育。” ·《淮南子·主术》:“食者,民之本也
2 中国上古社会的性质 封建制 → 郡县制 ·统一战争使国家政治体制走向集权化,造成社会形态的大变化,即由封建制到郡县制。 ·殷人的原始性依然相当强,对于人夫并不怎么爱惜。但人是有使用价值的,起初择其辩黠柔顺者以备 驱遣,那便是臣,便是妾,即所谓家内奴隶。继进即其顽强不听命者亦强迫之以事生产,那便是众, 便是民。最有趣味是民与臣两个字,在古时候本都是目的象形文。 ·臣是竖目,民是横目而带刺。古人以目为人体的极重要的表象,每以一目代表全头部,甚至全身。竖 目表示俯首听命,人一埋着头,从侧面看去眼目是竖立的。横目则是抗命平视,故古称“横目之民 ”。 横目而带刺,盖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故古训云“民者盲也”。这可见古人对待奴隶的暴虐。古人于奴,髡 首、黥额,刖足、去势,乃家常便饭,盲其一目固无所惜。特一目被盲不便生产,后世不用此法而 已。盲双目以为音乐奴隶之事则仍未绝灭。 ·郭沫若 《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十批判书》第 34~ 35 页,人民出版社,1954 年版。 ·民 ·《说文》:“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周代彝器)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 之。”“周人初以敌囚为民时,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 ①人;人类。 ·《诗·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左传·成公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孔颖达疏:“民者人 也。言人受此天地中和之气 以得生育。” ·《淮南子·主术》:“食者,民之本也
·《天工开物·粹精》:“天生五谷以育民。” ②百姓。古代指有别于君主、群臣百官和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庶民(多与 “君”、“臣”、“人”相对)。现代指有别于军人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人民 群众。 《诗·大雅·假乐》:“宜民宜人,受禄于天。”朱熹注:“民,庶民 也。人,在位者也。” 《文选·张衡〈东京赋〉》:“民忘其劳,乐输其财。”李善注引薛综 曰:“民,谓百姓也。”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八:“官愈多而民愈扰。” ·章炳麟《平等论》:“及其悍然独立于民上,而欲引而下之,则不能 ③古代指士兵。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威王问》:“威王曰:‘令民素听,奈 何?’孙子曰:‘素信。 ④指世代定居本地的人。 清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 ⑤指奴隶。古代奴隶主对比较驯服的战俘刺瞎左眼强迫劳动使之成为奴隶 这种瞎了左眼的奴隶便称为“民”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附三苗九黎蚩尤考》:“因其冥昧,亦谓之 民”自注:“民之本义为奴虏 聚 锅丽 ·《说文·部》:“众,多也。从目众意。” ·邵瑛《群经正字》:“经典作众。” ①大家,许多人。 《广韵·送韵》:“众,多也,三人为众。 《正字通·目部》:“眾,从横目,从,人数多也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楚辞·屈原〈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3 ·《天工开物·粹精》:“天生五谷以育民。” ②百姓。古代指有别于君主、群臣百官和士大夫以上各 阶层的庶民(多与 “君”、“臣”、“人” 相对)。现代指有别于军人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人民 群众。 ·《诗·大雅·假乐》:“宜民宜人,受禄于天。”朱熹注:“民,庶民 也。人,在位者也。” ·《文选·张衡〈东京赋〉》:“民忘其劳,乐输其财。”李善注引薛综 曰:“民,谓百姓也。”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八:“官愈多而民愈扰。” ·章炳麟《平等论》:“及其悍然独立于民上,而欲引而下之,则不能 已。” ③古代指士兵。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威王问》:“威王曰:‘令民素听,奈 何?'孙子曰:‘素信。'” ④指世代定居本地的人。 ·清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 ⑤指奴隶。古代奴隶主对比较驯服的战俘刺 瞎左眼强迫劳动使之成为奴隶, 这种瞎了左眼的奴隶便称为“民”。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附三苗九黎蚩尤考》:“因其冥昧,亦谓之 民”自注:“民之本义为奴虏。” ·衆 ·《说文·部》:“众,多也。从目众意。” ·邵瑛《群经正字》:“经典作众。” ①大家,许多人。 ·《广韵·送韵》:“众,多也,三人为众。” ·《正字通·目部》:“眾,从横目,从,人数多也。”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楚辞·屈原〈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②多,盛多。 ·《商君书·弱民》:“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 ·《礼记·大学》:“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 台自盘臣 《说文》:“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甲金文)均象一竖目之形,人首俯则目 竖,所以“象屈服之形”者,殆以此也。” ①战俘。 ·《说文·臣部》:“臣,牵也。” ·杨树达《臣牵解》:“臣之所以受义于牵着,盖臣本俘虏之称……囚俘 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索牵之,名其事则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 矣 《礼记·少仪》:“臣则左之。”郑玄注:“臣,谓囚俘。”孔颖达疏 “臣,谓征伐所获民虏者也。”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越王勾践与大夫种、范蠡入臣于吴。” ②奴仆。 《广韵·真韵》:“臣,男子贱称。” 《书·费誓》:“臣妾逋逃。”孔传:“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 ·《周礼·天官·冢宰》:“八曰臣妾。”郑玄注:“臣妾,男女贫贱之 称 ③国君所统属的众民。 ·《书·泰誓上》:“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 《诗·小雅·北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 人 ④君主制时的官吏。 《诗·周颂·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郑玄笺:“臣谓诸 侯也
4 ②多,盛多。 ·《商君书·弱民》:“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 ·《礼记·大学》:“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 ·臣 ·《说文》:“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甲金文)均象一 竖目之形,人首俯则目 竖,所以‘象屈服之形'者,殆以此也。” ①战俘。 ·《说文·臣部》:“臣,牵也。” ·杨树达《臣牵解》:“臣之所以受义于牵着,盖臣本俘虏之称 …… 囚俘 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索牵之,名其事则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 矣。” ·《礼记·少仪》:“臣则左之。”郑玄注:“臣,谓囚俘。”孔颖达疏: “臣,谓征伐所获民虏者也。”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越王勾践与大夫种、范蠡入臣于吴。” ②奴仆。 ·《广韵·真韵》:“臣,男子贱称。” ·《书·费誓》:“臣妾逋逃。”孔传:“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 ·《周礼·天官·冢宰》:“八曰臣妾。”郑玄注:“臣妾,男女贫贱之 称。” ③国君所统属的众民。 ·《书 · 泰誓上》:“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 ·《诗 · 小雅 · 北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孟子 · 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 草莽之臣,皆谓庶 人。” ④君主制时的官吏。 ·《诗 · 周颂 · 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郑玄笺:“臣谓诸 侯也
《左传·襄公九年》:“君明臣忠,上让下竞 ·《礼记·礼运》:“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孔颖达疏:“大臣 谓大夫以上……小臣士以下。” ⑤古人自称。 对君。 ·对父。 对一般人,表示自谦。 ①女奴 ·《说文·辛部》:“妾,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段玉裁注 “如内司服缝人皆有女御。” ·《书·费誓》:“窃马牛,诱臣妾。”孔传:“诱偷奴婢。”又“臣妾逋 逃。”孔传:“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 《战国策·赵策三》:“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 ②男子在正妻之外所娶的女子 ·《说文·辛部》引《春秋》曰:“妾,不聘也。” 有关“封建社会”的定义 ·美国《韦伯斯特第三版国际大辞典》“ feudalism”词条的释义是: :封建主义从九世纪到大约十五世纪,在欧洲繁荣过的一种政治制度。 它建立在领主与封臣的关系之上,所有的土地都是以采邑的形式持有(如国 王的采邑),作为主要的附属情况,有效忠、佃农在军事和法庭方面的服 役、监护权和没收权。 b:封建制度赖以建立的原则、关系和习惯 比较 commendation, feud, liege, lord, precarium, vassal 2:大地主或世袭的封建领主从土地征收岁收,同时在他们的领地内行使政府 职能的任何一种社会制度
5 ·《左传 · 襄公九年》:“君明臣忠,上让下竞。” ·《礼记 · 礼运》:“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孔颖达疏:“大臣 谓大夫以上 …… 小臣士 以下。” ⑤古人自称。 ·对君。 ·对父。 ·对一般人,表示自谦。 ·妾 ①女奴。 ·《说文·辛部》:“妾,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段玉裁注: “如内司服缝人皆有女御。” ·《书·费誓》:“窃马牛,诱臣妾。”孔传:“诱偷奴婢。”又“臣妾逋 逃。”孔传:“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 ·《战国策·赵策三》:“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 ②男子在正妻之外所娶的女子。 ·《说文·辛部》引《春秋》曰:“妾,不聘也。” 有关“封建社会”的定义 ·美国《韦伯斯特第三版国际大辞典》“feudalism”词条的释义是: 1.a:封建主义从九世纪到大约十五世纪,在欧洲繁荣过的一种政治制度。 它建立在领主与封臣的关系之上,所有的土地都是以采邑的形 式持有(如国 王的采邑),作为主要的附属情 况,有效忠、佃农在军事和法庭方面的服 役、监护权和没收权。 b:封建制度赖以建立的原则、关系和习惯 —— 比较 commendation, feud,liege,lord, precarium,vassal。 2:大地主或世袭的封建领主从土地征收岁收,同时在他们的领地内行使政府 职能的任何一种社会制度
3:指固定的数人,尤其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实行的控制:社会的、政治的或经 济的寡头统治。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Feudalism”辞条:“一种以土地占有权和人身 关系为基础的关于权利和义务的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封臣以领地的形 式从领主手中获得土地。封臣要为领主尽一定的义务。并且必须向领主效 忠。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封建主义一词指“封建社会”,这是特别盛行于闭 锁的农业经济中的一种文明形式。在这样的社会里,那些完成官方任务的 人,由于同他们的领主有私人的和自愿的联系,接受以领地形式给予的报 酬,这些领地可以世袭。封建主义的另外一个方面是采邑制或庄园制,在这 种制度中,地主对农奴享有广泛的警察、司法、财政和其他权利。 世界几大文明的历史都经过一个封建时期。欧洲的封建主义起源于早期的 法兰克王国(8世纪)。随着法兰克人的征服,封建主义传入意大利北部、 西班牙和德意志,后来又传入斯拉夫人的地区。诺曼人于1066年把它带到英 格兰,几年之后又把它引进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封建主义从英格兰传入苏 格兰和爱尔兰。最后,被十字军征服的近东地区依照封建的方式组织了起 来。封建制度本身在9世纪期间有很大发展。国王的权力衰落了,各地的政 权实际上成为独立的了,并开始建立起他们自己的地区性的小国家;他们彼 此征战不休。教会大部分封建化了 ·从12世纪起,封建主义受到各种敌对势力的攻击。拥有拿薪俸的官员和雇 佣军队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了起来。臣民与君主的关系代替了封臣与领主的 关系。城镇由于经济发展甚至建立了自己的民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它 自己关于社会的概念。这与贵族的概念是不同的。作为贵族阶层物质生存的 采邑制度在12、13世纪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经济危机。尽管封建主义到14世 纪末已经不再是一种政治的和社会的力量,但它仍然在欧洲社会中留下了自 己的烙印。它对现代形式的立宪政府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 我们将上两条定义与西方学者的论述对照,可以看出:以上定义基本上反 映了西方学者研究封建社会所达致的比较一致或者比较流行的看法,在某些 方面又是他们的意见的一个折衷。两个定义都兼顾经济的土地所有权与社会 方面的人身依存关系两个方面,注意到“封建制”这个概念宽、狭的不同用 法,而官僚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是被看作是在封建解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臣民与君主的关系”不同于“封臣与领主的关系
6 3:指固定的数人,尤其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实行的控制:社会的、政治的或经 济的寡头统治。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Feudalism”辞条:“一种以土地占有权和人身 关系为基础的关于权利和义务的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封臣以领地的形 式从领主手中获得土地。封臣要为领主尽一定的义务。并且必须向领主效 忠。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封建主义一词指“封建社会”,这是特别盛行于闭 锁的农业经济中的一种文明形式。在这样的社会里,那些完成官方任务的 人,由于同他们的领主有私人的和自愿的联系,接受以领地形式给予的报 酬,这些领地可以世袭。封建主义的另外一个方面是采邑制或庄园制,在这 种制度中,地主对农奴享有广泛的警察、司法、财政和其他权利。 ·世界几大文明的历史都经过一个封建时期。欧洲的封建主义起源于早期的 法兰克王国(8 世纪)。随着法兰克人的征服,封建主义传入意大利北部、 西班牙和德意志,后来又传入斯拉夫人的地区。诺曼人于 1066 年把它带到英 格兰,几年之后又把它引进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封建主义从英格兰传入苏 格兰和爱尔兰。最后,被十字军征服的近东地区依照封建的方式组织了起 来。封建制度本身在 9 世纪期间有很大发展。国王的权力衰落了,各地的政 权实际上成为独立的了,并开始建立起他们自己的地区性的小国家;他们彼 此征战不休。教会大部分封建化了。 ·从 12 世纪起,封建主义受到各种敌对势力的攻击。拥有拿薪俸的官员和雇 佣军队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了起来。臣民与君主的关系代替了封臣与领主的 关系。城镇由于经济发展甚至建立了自己的民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它 自己关于社会的概念。这与贵族的概念是不同的。作为贵族阶层物质生存的 采邑制度在 12、13 世纪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经济危机。尽管封建主义到 14 世 纪末已经不再是一种政治的和社会的力量,但它仍然在欧洲社会中留下了自 己的烙印。它对现代形式的立宪政府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 ·我们将上两条定义与西方学者的论述对照,可以看出:以上定义基本上反 映了西方学者研究封建社会所达致的比较一致或者比较流行的看法,在某些 方面又是他们的意见的一个折衷。两个定义都兼顾经济的土地所有权与社会 方面的人身依存关系两个方面,注意到“封建制”这个概念宽、狭的不同用 法,而官僚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是被看作是在封建解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臣民与君主的关系”不同于“封臣与领主的关系
张荫麟 ·张荫麟在他的《中国史纲》(上古篇)中这样写 道:“‘封建’一词常被滥用,严格地说,封建的 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 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 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在这社 会里,凡统治者皆地主,凡地主皆是统治者,同时 各级统治者属下的一切农民非农奴即佃客,他们不 能私有或转卖所耕的土地。照这界说,周代的社会 无疑是封建社会”,并且,“中国史里只有周代的 社会可以说是封建社会。” 张荫麟的这一界说主要是从社会组织着眼的,它强调了在统治者这一方面 的政治与经济功能的合一和权力分散的宝塔型等级,在农民方面,则强调了 一种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而无土地所有权的特殊的土地关系。这一定义应当 说与西方的定义相去不远。 瞿同祖 ·瞿同祖在引述了西方 Maine、P. Vimogradoft G. Adams、M. Bloch对封建社会的解释之后,认为 “封建社会”的含义归纳起来不外两点:第一是土地 所有权的有无,这是基本的特征,有土地则为地主 否则即为农民,第二是主人与农民的相互关系,这是 中心组织。“更简要而言之,封建社会只是以土地组 织为中心而确定权利义务间关系的阶级社会而已”。 ·这一定义显然比张荫麟的定义要更为强调土地所有 权及由此而确定的阶级关系,可视为在西方定义与流 行的中国定义之间的一个中间性质的定义。 有关“封建社会”的定义 1979年大陆新版《辞海》所给出的“封建制度”一词的标准定义(“封建 主义”、“封建社会”均参见此条):“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 (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奴隶制度瓦 解的基础上产生。在封建制度下,封建地主阶级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农民 (或农奴)完全没有土地或者只有很少的土地。他们被束缚于封建制度下, 耕种地主的土地,对地主阶级有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受着地主阶级的剥削
7 张荫麟 ·张荫麟在他的《中国史纲》(上古篇)中这样写 道:“‘封建'一词常被滥用,严格地说,封建的 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 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 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在这社 会里,凡统治者皆地主,凡地主皆是统治者,同时 各级统治者属下的一切农民非农奴即佃客,他们不 能私有或转卖所耕的土地。照这界说,周代的社会 无疑是封建社会”,并且,“中国史里只有周代的 社会可以说是封建社会。” ·张荫麟的这一界说主要是从社会组织着眼的,它强调了在统治者这一方面 的政治与经济功能的合一和权力分散的宝塔型等级,在农民方面,则强调了 一种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而无土地所有权的特殊的土地关系。这一定义应当 说与西方的定义相去不远。 瞿同祖 ·瞿同祖在引述了西方 Maine、P.Vimogradoft、 G.Adams、M.Bloch 对封建社会的解释之后,认为 “封建社会”的含义归纳起来不外两点:第一是土地 所有权的有无,这是基本的特征,有土地则为地主, 否则即为农民,第二是主人与农民的相互关系,这是 中心组织。“更简要而言之,封建社会只是以土地组 织为中心而确定权利义务间关系的阶级社会而已”。 ·这一定义显然比张荫麟的定义要更为强调土地所有 权及由此而确定的阶级关系,可视为在西方定义与流 行的中国定义之间的一个中间性质的定义。 有关“封建社会”的定义 ·1979 年大陆新版《辞海》所给出的“封建制度”一词的标准定义(“封建 主义”、“封建社会”均参见此条):“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 (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奴隶制度瓦 解的基础上产生。在封建制度下,封建地主阶级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农民 (或农奴)完全没有土地或者只有很少的土地。他们被束缚于封建制度下, 耕种地主的土地,对地主阶级有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受着地主阶级的剥削
和压迫。 ·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向农民收取地租。与奴隶制比较,农民 由于有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生产工具,收成好坏同本身利益有一 定联系,因而对生产有一定的兴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基本的 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封建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 点的封建制国家。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地主阶级思想,它以 维护封建剥削和等级制、宣扬封建道德为特征。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 迫,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历史上不断起伏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打击了封建统治,多少推进了生 产力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资本 主义经济的萌芽。封建制度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而为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 般认为中国在春秋战国之交进入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 义侵入中国并和封建势力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 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于199年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最后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8 和压迫。 ·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向农民收取地租。与奴隶制比较,农民 由于有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生产工具,收成好坏同本身利益有一 定联系,因而对生产有一定的兴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基本的 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封建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 点的封建制国家。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地主阶级思想,它以 维护封建剥削和等级制、宣扬封建道德为特征。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 迫,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历史上不断起伏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打击了封建统治,多少推进了生 产力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资本 主义经济的萌芽。封建制度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而为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一 般认为中国在春秋战国之交进入封建社会。1840 年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 义侵入中国并和封建势力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 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于 1949 年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最后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转型中的中国中古社会 第一讲魏晋隋唐的两次社会转型 魏晋南北朝隋唐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两次大转型的时代 第一个转型是从中央集权的体制向地方独立的社会转变。 秦汉郡县制一→汉代大族(例如东汉的汝颍大姓,官场依托):城市化的大姓 →坞壁(地方基层组织从国家政权下完全脱离,独立自治组织,在乡势力) 敦煌石室本《晋纪》记载:“永嘉大乱,中夏残荒,堡壁大帅,数不盈册,多者不过四、五千家,少者千家、 五百家。”(见罗振玉编《鸣沙石室佚书》) 乃誓之曰:‘无恃险,无怙乱,无暴邻,无抽屋,无樵采人所植,无谋非德,无犯非义,戮力一心,同恤危 难。'众咸从之。于是峻险厄,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考功庸,计尺丈,均劳逸,通有无,缮完器备,量 力任能,物应其宜,使邑推其长,里推其贤,而身率之。分数既明,号令不二,上下有礼,少长有仪,将顺其 美,匡救其恶。(《晋书·庾衮传》) (李)悦祖弟显甫,豪侠知名,集诸李数千家于殷州西山,开李鱼川方五六十里居之,显甫为其宗主 (《北史李灵传》) 去职归山,居于东林寺。有田数十顷,部曲数百人,率以力田,尽供山众,远近归慕,赴之如市。(《梁 书》卷51,《处士张孝秀传》) 后魏初不立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 强征敛,倍于公赋矣。(《通典·乡党》) 1、地方独立性造成国家政权的不稳固 2、文化的家族化。 3、地方分权对中央政治是强有力的制约 4、民族矛盾造成多元文化并存、竞争和融合的局面。 第二次转型,时间同样漫长,也就是把自立的地方政权逐步纳入国家体制之内,形成统一的、强大的国家权 力。国家在此过程中,国家逐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由此逐步形成强化中央集权的态势。 文宣之代,政令严猛,羊、毕诸豪,颇被徙逐。至若瀛、冀诸刘,清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侯族,诸如 此辈,一宗近将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献武初在冀郡,大族猬起应之。侯景之反,河南侯氏几为大患 有同刘元海、石勒之众也。凡种类不同,心意亦异,若遇间隙,先为乱阶。(《通典·乡党》引《关东风俗 传》) 陆酸任相州刺史时,“州中有德宿老名望重者,以友礼待之,询之政事,责以方略。如此者十人,号曰‘十 善’。又简取诸县强门百余人,以为假子,诱接殷勤,赐以衣服,令各归家,为耳目于外。于是发奷摘伏,事 无不验。百姓以为神明,无敢劫盗者。”(《魏书》卷40,《陆俟传附陆酸传》) 1、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于分虽盈,没则还田,不得以充露田之数。不足者以露田充倍。 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
10 转型中的中国中古社会 第一讲 魏晋隋唐的两次社会转型 ·魏晋南北朝隋唐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两次大转型的时代。 ·第一个转型是从中央集权的体制向地方独立的社会转变。 ·秦汉郡县制 — →汉代大族(例如东汉的汝颍大姓,官场依托):城市化的大姓 ·— →坞壁(地方基层组织从国家政权下完全脱离,独立自治组织,在乡势力) ·敦煌石室本《晋纪》记载:“永嘉大乱,中夏残荒,堡壁大帅,数不盈册,多者不过四、五千家,少者千家、 五百家。”(见罗振玉编《鸣沙石室佚书》) ·乃誓之曰:‘无恃险,无怙乱,无暴邻,无抽屋,无樵采人所植,无谋非德,无犯非义,戮力一心,同恤危 难。’众咸从之。于是峻险厄,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考功庸,计尺丈,均劳逸,通有无,缮完器备,量 力任能,物应其宜,使邑推其长,里推其贤,而身率之。分数既明,号令不二,上下有礼,少长有仪,将顺其 美,匡救其恶。(《晋书·庾衮传》) ·(李)悦祖弟显甫,豪侠知名,集诸李数千家于殷州西山,开李鱼川方五六十里居之,显甫为其宗主。 (《北史·李灵传》) ·去职归山,居于东林寺。有田数十顷,部曲数百人,率以力田,尽供山众,远近归慕,赴之如市。(《梁 书》卷 51,《处士·张孝秀传》) ·后魏初不立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 强征敛,倍于公赋矣。(《通典·乡党》) ·1、地方独立性造成国家政权的不稳固。 ·2、文化的家族化。 ·3、地方分权对中央政治是强有力的制约。 ·4、民族矛盾造成多元文化并存、竞争和融合的局面。 ·第二次转型,时间同样漫长,也就是把自立的地方政权逐步纳入国家体制之内,形成统一的、强大的国家权 力。国家在此过程中,国家逐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由此逐步形成强化中央集权的态势。 ·文宣之代,政令严猛,羊、毕诸豪,颇被徙逐。至若瀛、冀诸刘,清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侯族,诸如 此辈,一宗近将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献武初在冀郡,大族猬起应之。侯景之反,河南侯氏几为大患, 有同刘元海、石勒之众也。凡种类不同,心意亦异,若遇间隙,先为乱阶。(《通典·乡党》引《关东风俗 传》) ·陆馛任相州刺史时,“州中有德宿老名望重者,以友礼待之,询之政事,责以方略。如此者十人,号曰‘十 善’。又简取诸县强门百余人,以为假子,诱接殷勤,赐以衣服,令各归家,为耳目于外。于是发奸摘伏,事 无不验。百姓以为神明,无敢劫盗者。”(《魏书》卷 40,《陆俟传附陆馛传》) ·1、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于分虽盈,没则还田,不得以充露田之数。不足者以露田充倍。 ·2、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
课莳榆、枣。奴各依良。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于桑榆地分杂莳余果及多种桑榆者不禁。 3、诸应还之田,不得种桑榆枣果,种者以违令论,地入还分 4、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 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宜准古,五 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书奏,诸官通议,称善者众。高祖从 之,于是遣使者行其事。乃诏曰:“…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 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 第二讲士族政治及其瓦解 什么是士族 毛漢光先生《中古统治阶层之社会成分》对于社会阶层的划分,提出独特的标准 1、士族:“采用三世中有二世居官五品以上的标准以外,还添加凡史书皆称大族者 2、小姓:“包括所谓县姓、地方酋豪、地方豪族等”,“是介于寒素与士族之间的阶层,依本文之定义,由寒 素升为士族必需经过小姓这个阶段 3、寒素:“指素士、农、工、商、兵、其他半自由民,及非自由民如奴婢、门客等”。 除了士族为学界通用的名词外,其他的小姓和寒素,都是毛先生的创新 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篇《政治革命与党派分野》中说:“所谓士族者,其初并不专用其先代 之高官厚禄为其唯一之表征,而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官宦加文化,是成为士族的必备条件。 钱穆先生《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新亚学报》5卷2期)指出:“门第即来自士 族,血缘本于儒家,苟儒家精神一旦消失,则门第亦将不复存在 韓昇的理解:商人可以富,官人可以有权,但不能获得文化上的贵。所谓士族,是尊(财富、权势)贵(文 化、精神)的结合体 魏晋隋唐的士族政治形态,不是汉代大姓的延续,而是魏晋大族的转化,其特点在于:在乡性,自立性,拥 有武装,大族聚居
11 课莳榆、枣。奴各依良。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于桑榆地分杂莳余果及多种桑榆者不禁。 ·3、诸应还之田,不得种桑榆枣果,种者以违令论,地入还分。 ·4、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 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宜准古,五 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书奏,诸官通议,称善者众。高祖从 之,于是遣使者行其事。乃诏曰:“……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 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 第二讲 士族政治及其瓦解 ·什么是士族 ·毛漢光先生《中古统治阶层之社会成分》对于社会阶层的划分,提出独特的标准: ·1、士族:“采用三世中有二世居官五品以上的标准以外,还添加凡史书皆称大族者”; ·2、小姓:“包括所谓县姓、地方酋豪、地方豪族等”,“是介于寒素与士族之间的阶层,依本文之定义,由寒 素升为士族必需经过小姓这个阶段”; ·3、寒素:“指素士、农、工、商、兵、其他半自由民,及非自由民如奴婢、门客等”。 除了士族为学界通用的名词外,其他的小姓和寒素,都是毛先生的创新。 ·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篇《政治革命与党派分野》中说:“所谓士族者,其初并不专用其先代 之高官厚禄为其唯一之表征,而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官宦加文化,是成为士族的必备条件。 ·钱穆先生《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 第之关系》(《新亚学报》 5 卷 2 期)指出: “ 门 第即来自士 族,血缘本于儒家,苟儒家精神一 旦消失,则门第亦将不复存在。 ” ·韓昇的理解:商人可以富,官人可以有权,但不能获得文化上的贵。所谓士族,是尊(财富、权势)贵 (文 化、精神)的结合体。 ·魏晋隋唐的士族政治形态,不是汉代大姓的延续,而是魏晋大族的转化,其特点在于:在乡性,自立性,拥 有武装,大族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