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生的求知需要:设计挑战性任务,满足学生的启智需要: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的审美 需要。(以上四点各2.5分) 4,中年级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作文形式来进行思维能力训练?为什么? 在中年级应主要采用观察作文的形式来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发展儿童概括信息、交流信息 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3分) (1)小学中年级学生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趋向平衡。学生观察能力 的发展是他们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中年级,学生观察的目 的性、持续性、细致性和概括性都有较大的增长。主要采用观察作文的形式来发展儿童思维符 合此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3分) (2)对中年级学生进行观察作文训练也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客观需要。首先,小学作文教学 不仅要教会儿童“虚构”,而且要教会他们写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当儿童观察能力已经发展 到一定水平时,就必须根据作文教学的性质、任务,教会他们通过观察去准确地摄取周围世界 各种真实的形象,并用文字把由这些形象产生的表象和真实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2分)其 次,中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用文字概括和交流周围世界比较复杂的信息,即掌握“构段”的 基本思路。学生通过写观察作文能比较顺利地掌握“构段”的基本功。(2分) 二、论述题(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具体论述。每小题18分,共36分) 1.举例论述接受美学为阅读教学提供了什么主要启示?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是作家的 创作意识和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阅读不是读者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 是读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读者的这种主体能动作用不仅表现为认真的态度、专注的精神,而且 要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地对文本进行预测、体验和推论。(2分)接受美学还认 为,文学作品和科学著作不同,它使用的是一种描述性语言,具有“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 白”。它们构成了作品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阅读期待”去发挥想象力,填补空白,进行再 创造。(2分) 接受美学理论特别强调读者的主动参与和主体能动作用,为我们认识阅读理解的过程提 供了全新的视角。可以对阅读理解的过程作如下认识:它是一个预测一体验一推论的积 极活动过程,即读者借助有关信息的提示,如上下文、句子间的因果关系等,利用已有的生活经 验和语言知识,对读物的内容预先进行猜测,随后加以证实或否定,从而理解文本。(3分)阅 1095生的求知需要;设计挑战性任务,满足学生的启智需要;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的审美 需要。(以上四点各 2. 5分) 4.中年级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作文形式来进行思维能力训练?为什么? 在中年级应主要采用观察作文的形式来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发展儿童概括信息、交流信息 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3分) (1)小学中年级学生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趋向平衡。学生观察能力 的发展是他们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中年级,学生观察的目 的性、持续性、细致性和概括性都有较大的增长。主要采用观察作文的形式来发展儿童思维符 合此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3分) (2)对中年级学生进行观察作文训练也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客观需要。首先,小学作文教学 不仅要教会儿童“虚构”,而且要教会他们写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当儿童观察能力已经发展 到一定水平时,就必须根据作文教学的性质、任务,教会他们通过观察去准确地摄取周围世界 各种真实的形象,并用文字把由这些形象产生的表象和真实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2分)其 次,中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用文字概括和交流周围世界比较复杂的信息,即掌握“构段”的 基本思路。学生通过写观察作文能比较顺利地掌握“构段”的基本功。(2分) 二、论述题(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具体论述。每小题 18分 ,共 36分) 1.举例论述接受美学为阅读教学提供了什么主要启示?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是作家的 创作意识和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阅读不是读者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 是读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读者的这种主体能动作用不仅表现为认真的态度、专注的精神,而且 要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地对文本进行预测、体验和推论。(2分)接受美学还认 为,文学作品和科学著作不同,它使用的是一种描述性语言,具有“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 白”。它们构成了作品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阅读期待”去发挥想象力,填补空白,进行再 创造。(2分) 接受美学理论特别强调读者的主动参与和主体能动作用,为我们认识阅读理解的过程提 供了全新的视角。可以对阅读理解的过程作如下认识:它是一个预测--一 体验-一一推论的积 极活动过程,即读者借助有关信息的提示,如上下文、句子间的因果关系等,利用已有的生活经 验和语言知识,对读物的内容预先进行猜测,随后加以证实或否定,从而理解文本。(3分)阅 1095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