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世界观基础上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总是统 的:一定世界观总要表现为一定的方法论,一定的方法论也总是一定世界观的表现:没有不 表现为方法论的世界观,也没有不表现为世界观的方法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中,世 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人们的世界观不同,观察和处 理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凡是树立了正确世界观的人,一般也具有正确的方法论,而方法论 不同,也会影响和动摇已具有的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注意其世 界观,也要注意方法论 从哲学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特殊的社 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处于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最高层次, 它远离社会的经济生活,但归根到底仍然是该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综上所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 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以最一般的形式来反映社会存在的 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1、哲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哲学也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不过人们对哲学对 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哲学家们就提出了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他们把万物的本原 或“始基”看作哲学的硏究对象。亚里士多德则明确地认为,哲学是一门关于万物“最初的 根源和最高的原因”的知识,也就是关于“存在的存在”的学问即形而上学。这种对哲学对 象的理解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但是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没有将哲学的对象与万物的具体形 态区别开,误将“水”、“气”、“火”等具体物质形态视为万物的本原或“始基”;二是没有 将关于哲学对象的知识与具体科学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区别开来,误将哲学视为包罗万象的 知识总汇。这后一缺陷甚至在进入西方近代哲学发展后也没有得到完全的克服。在这一时期 的一些哲学家看来,哲学这种形而上学是“科学的玉女”或“科学的科学”,它凌驾于具体 科学之上,代表着知识的终极真理。 人们对哲学对象的这种理解上的缺陷,是与当时人类的认识,特别是与具体科学的发 展相关联的。哲学形成的早期,各种具体科学尚处在襁褓阶段,远不能为人们揭示世界的 本质和普遍联系提供足够的科学材料,为了说明世界,人们不得不用哲学关于世界的“最 初的根源和最高的原因”的知识去设想整个世界。欧洲文艺复兴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发展,分门别类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具体科学比较完整地形成了,但在15-17 世纪,它们还没有完全从作为知识总汇的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往往还要借助于哲学的 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各种现象,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还不能完全摆脱“用观念的、幻想的 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想象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臆想来填补现实 的空白” 这种情况在18世纪得到了改变,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相继成熟,哲学日益失去了过去 那种“独尊”的地位并开始受到了批判。马克思说:“17世纪的形而上学……还是有积极 的、世俗的内容的。它在数学、物理学以及与它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精密科学方面都有所发现。 但是在18世纪初这种表面现象就已经消失了。实证科学脱离了形而上学,给自己划定了单 独的活动范围。现在,正当实在的本质和尘世的事物开始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 上的时候,形而上学的全部财富只剩下想像的本质和神灵的事物了。形而上学变得枯燥乏味 在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中,人们对哲学的对象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在这方面,18世纪 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家起了重要的作用,康德首先明确区分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对世界观基础上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总是统一 的:一定世界观总要表现为一定的方法论,一定的方法论也总是一定世界观的表现;没有不 表现为方法论的世界观,也没有不表现为世界观的方法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中,世 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人们的世界观不同,观察和处 理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凡是树立了正确世界观的人,一般也具有正确的方法论,而方法论 不同,也会影响和动摇已具有的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注意其世 界观,也要注意方法论。 从哲学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特殊的社 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处于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最高层次, 它远离社会的经济生活,但归根到底仍然是该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综上所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 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以最一般的形式来反映社会存在的 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1、哲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哲学也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不过人们对哲学对 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哲学家们就提出了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他们把万物的本原 或“始基”看作哲学的研究对象。亚里士多德则明确地认为,哲学是一门关于万物“最初的 根源和最高的原因”的知识,也就是关于“存在的存在”的学问即形而上学。这种对哲学对 象的理解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但是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没有将哲学的对象与万物的具体形 态区别开,误将“水”、“气”、“火”等具体物质形态视为万物的本原或“始基”;二是没有 将关于哲学对象的知识与具体科学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区别开来,误将哲学视为包罗万象的 知识总汇。这后一缺陷甚至在进入西方近代哲学发展后也没有得到完全的克服。在这一时期 的一些哲学家看来,哲学这种形而上学是“科学的玉女”或“科学的科学”,它凌驾于具体 科学之上,代表着知识的终极真理。 人们对哲学对象的这种理解上的缺陷,是与当时人类的认识,特别是与具体科学的发 展相关联的。哲学形成的早期,各种具体科学尚处在襁褓阶段,远不能为人们揭示世界的 本质和普遍联系提供足够的科学材料,为了说明世界,人们不得不用哲学关于世界的“最 初的根源和最高的原因”的知识去设想整个世界。欧洲文艺复兴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发展,分门别类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具体科学比较完整地形成了,但在 15—17 世纪,它们还没有完全从作为知识总汇的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往往还要借助于哲学的 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各种现象,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还不能完全摆脱“用观念的、幻想的 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想象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臆想来填补现实 的空白”①。 这种情况在 18 世纪得到了改变,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相继成熟,哲学日益失去了过去 那种“独尊”的地位并开始受到了批判。马克思说:“17 世纪的形而上学……还是有积极 的、世俗的内容的。它在数学、物理学以及与它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精密科学方面都有所发现。 但是在 18 世纪初这种表面现象就已经消失了。实证科学脱离了形而上学,给自己划定了单 独的活动范围。现在,正当实在的本质和尘世的事物开始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 上的时候,形而上学的全部财富只剩下想像的本质和神灵的事物了。形而上学变得枯燥乏味 了。”② 在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中,人们对哲学的对象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在这方面,18 世纪 末—19 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家起了重要的作用,康德首先明确区分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对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