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电子讲稿(共五章)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79,文件大小:315KB,团购合买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辨证运动 第五章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 philosophia,本来由"爱"( philem)和"智慧( sophia)两 字所组成。"哲"之为”学",就是指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但这只是词源上的含义 并不是科学的定义。从科学的意义上来看,哲学总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作为 门特殊的学问,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也称宇宙观,是人门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 是人人都有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为了自己的需 要,每时每刻都同周围的事物打交道,力求认识并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它们。开始时,接触 到的只是个别事物和现象,形成对各种具体事物和现象的看法。随着人们在实践中接触的事 物日益增多、眼界日益扩大,就由认识个别事物和现象深入到认识事物一般的或共同的本质, 逐渐形成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根本的观点,即世界观或宇宙观。世界观形成以后,对人 们的言行起着指导作用。不过,这些世界观一般是朴素的、零散的、不系统的,缺乏理论论 证和严密的逻辑。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 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和一般的世界观的区别。各种哲 学都是哲学家们自觉创立的各种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学说。要掌握哲学学说就必须下 苦工夫学习它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 概括和总结。科学的门类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有三大类:研究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自然 科学知识,研究社会及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研究思维及其发展规律的思维知识,这些 科学知识统称为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而哲 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整体、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从对世界的直接 研究中揭示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而哲学则是从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中揭示世界的普遍 本质和普遍规律。因此,哲学和具体科学是相区别的。同时,哲学和具体科学又是相联系的。 其联系是:每一时代的哲学都是以该时代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用从具体科学中总结和概括 出来的一般结论和原则去指导人们认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本身,这具有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意义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认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工作者必须 自觉地关注科学的发展,概括、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果,这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离开了哲学的指导,会影响具体科学的研究 在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贬低哲学的哲学“无用论 和“取消论”,即认为哲学没什么用处,可以取消哲学:另一种是夸大哲学作用的“代替论 即认为可以用哲学取代具体科学基础理论研究。这两种倾向都割裂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联 系 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学说和理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世界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当人们运用关于世界的总的观点去观 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世界观就变成了方法论。例如,我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是 唯物的、辨证的,用这种观点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的方法、工作的方法,就是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 philosophia,本来由"爱"(philem)和"智慧(sophia)两 字所组成。"哲"之为"学",就是指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但这只是词源上的含义, 并不是科学的定义。从科学的意义上来看,哲学总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 门特殊的学问,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也称宇宙观,是人门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 是人人都有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为了自己的需 要,每时每刻都同周围的事物打交道,力求认识并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它们。开始时,接触 到的只是个别事物和现象,形成对各种具体事物和现象的看法。随着人们在实践中接触的事 物日益增多、眼界日益扩大,就由认识个别事物和现象深入到认识事物一般的或共同的本质, 逐渐形成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根本的观点,即世界观或宇宙观。世界观形成以后,对人 们的言行起着指导作用。不过,这些世界观一般是朴素的、零散的、不系统的,缺乏理论论 证和严密的逻辑。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 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和一般的世界观的区别。各种哲 学都是哲学家们自觉创立的各种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学说。要掌握哲学学说就必须下 苦工夫学习它。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 概括和总结。科学的门类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有三大类:研究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自然 科学知识,研究社会及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研究思维及其发展规律的思维知识,这些 科学知识统称为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而哲 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整体、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从对世界的直接 研究中揭示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而哲学则是从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中揭示世界的普遍 本质和普遍规律。因此,哲学和具体科学是相区别的。同时,哲学和具体科学又是相联系的。 其联系是:每一时代的哲学都是以该时代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用从具体科学中总结和概括 出来的一般结论和原则去指导人们认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本身,这具有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意义。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认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工作者必须 自觉地关注科学的发展,概括、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果,这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离开了哲学的指导,会影响具体科学的研究。 在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贬低哲学的哲学“无用论” 和“取消论”,即认为哲学没什么用处,可以取消哲学;另一种是夸大哲学作用的“代替论”, 即认为可以用哲学取代具体科学基础理论研究。这两种倾向都割裂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联 系。 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学说和理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世界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当人们运用关于世界的总的观点去观 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世界观就变成了方法论。例如,我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是 唯物的、辨证的,用这种观点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的方法、工作的方法,就是

世界观基础上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总是统 的:一定世界观总要表现为一定的方法论,一定的方法论也总是一定世界观的表现:没有不 表现为方法论的世界观,也没有不表现为世界观的方法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中,世 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人们的世界观不同,观察和处 理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凡是树立了正确世界观的人,一般也具有正确的方法论,而方法论 不同,也会影响和动摇已具有的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注意其世 界观,也要注意方法论 从哲学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特殊的社 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处于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最高层次, 它远离社会的经济生活,但归根到底仍然是该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综上所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 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以最一般的形式来反映社会存在的 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1、哲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哲学也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不过人们对哲学对 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哲学家们就提出了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他们把万物的本原 或“始基”看作哲学的硏究对象。亚里士多德则明确地认为,哲学是一门关于万物“最初的 根源和最高的原因”的知识,也就是关于“存在的存在”的学问即形而上学。这种对哲学对 象的理解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但是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没有将哲学的对象与万物的具体形 态区别开,误将“水”、“气”、“火”等具体物质形态视为万物的本原或“始基”;二是没有 将关于哲学对象的知识与具体科学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区别开来,误将哲学视为包罗万象的 知识总汇。这后一缺陷甚至在进入西方近代哲学发展后也没有得到完全的克服。在这一时期 的一些哲学家看来,哲学这种形而上学是“科学的玉女”或“科学的科学”,它凌驾于具体 科学之上,代表着知识的终极真理。 人们对哲学对象的这种理解上的缺陷,是与当时人类的认识,特别是与具体科学的发 展相关联的。哲学形成的早期,各种具体科学尚处在襁褓阶段,远不能为人们揭示世界的 本质和普遍联系提供足够的科学材料,为了说明世界,人们不得不用哲学关于世界的“最 初的根源和最高的原因”的知识去设想整个世界。欧洲文艺复兴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发展,分门别类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具体科学比较完整地形成了,但在15-17 世纪,它们还没有完全从作为知识总汇的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往往还要借助于哲学的 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各种现象,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还不能完全摆脱“用观念的、幻想的 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想象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臆想来填补现实 的空白” 这种情况在18世纪得到了改变,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相继成熟,哲学日益失去了过去 那种“独尊”的地位并开始受到了批判。马克思说:“17世纪的形而上学……还是有积极 的、世俗的内容的。它在数学、物理学以及与它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精密科学方面都有所发现。 但是在18世纪初这种表面现象就已经消失了。实证科学脱离了形而上学,给自己划定了单 独的活动范围。现在,正当实在的本质和尘世的事物开始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 上的时候,形而上学的全部财富只剩下想像的本质和神灵的事物了。形而上学变得枯燥乏味 在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中,人们对哲学的对象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在这方面,18世纪 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家起了重要的作用,康德首先明确区分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对

世界观基础上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总是统一 的:一定世界观总要表现为一定的方法论,一定的方法论也总是一定世界观的表现;没有不 表现为方法论的世界观,也没有不表现为世界观的方法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中,世 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人们的世界观不同,观察和处 理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凡是树立了正确世界观的人,一般也具有正确的方法论,而方法论 不同,也会影响和动摇已具有的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注意其世 界观,也要注意方法论。 从哲学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特殊的社 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处于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最高层次, 它远离社会的经济生活,但归根到底仍然是该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综上所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 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以最一般的形式来反映社会存在的 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1、哲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哲学也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不过人们对哲学对 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哲学家们就提出了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他们把万物的本原 或“始基”看作哲学的研究对象。亚里士多德则明确地认为,哲学是一门关于万物“最初的 根源和最高的原因”的知识,也就是关于“存在的存在”的学问即形而上学。这种对哲学对 象的理解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但是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没有将哲学的对象与万物的具体形 态区别开,误将“水”、“气”、“火”等具体物质形态视为万物的本原或“始基”;二是没有 将关于哲学对象的知识与具体科学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区别开来,误将哲学视为包罗万象的 知识总汇。这后一缺陷甚至在进入西方近代哲学发展后也没有得到完全的克服。在这一时期 的一些哲学家看来,哲学这种形而上学是“科学的玉女”或“科学的科学”,它凌驾于具体 科学之上,代表着知识的终极真理。 人们对哲学对象的这种理解上的缺陷,是与当时人类的认识,特别是与具体科学的发 展相关联的。哲学形成的早期,各种具体科学尚处在襁褓阶段,远不能为人们揭示世界的 本质和普遍联系提供足够的科学材料,为了说明世界,人们不得不用哲学关于世界的“最 初的根源和最高的原因”的知识去设想整个世界。欧洲文艺复兴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发展,分门别类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具体科学比较完整地形成了,但在 15—17 世纪,它们还没有完全从作为知识总汇的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往往还要借助于哲学的 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各种现象,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还不能完全摆脱“用观念的、幻想的 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想象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臆想来填补现实 的空白”①。 这种情况在 18 世纪得到了改变,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相继成熟,哲学日益失去了过去 那种“独尊”的地位并开始受到了批判。马克思说:“17 世纪的形而上学……还是有积极 的、世俗的内容的。它在数学、物理学以及与它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精密科学方面都有所发现。 但是在 18 世纪初这种表面现象就已经消失了。实证科学脱离了形而上学,给自己划定了单 独的活动范围。现在,正当实在的本质和尘世的事物开始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 上的时候,形而上学的全部财富只剩下想像的本质和神灵的事物了。形而上学变得枯燥乏味 了。”② 在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中,人们对哲学的对象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在这方面,18 世纪 末—19 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家起了重要的作用,康德首先明确区分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对

象与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认为自然科学是现象界的知识,而形而上学则是关于本体界或 物自身”的学问,两者界限分明。黑格尔不同意康德关于“物自身”不可知的看法,认为 哲学虽与具体科学不同,但它不能脱离具体科学,哲学是具体科学的经验总结,只有当它成 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经验的结果时,它才得到自己是评价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关于哲学对象的合理思想,从哲学与具体科 学关系的角度把哲学的对象确定为“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③也 就是“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①。这样就使哲学成为同具体科学相区别 具有自己确定研究对象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那么围绕这个对象进行研究的基问题是什 么呢?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系问题。” ①并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 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也就是两者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对此问题所作的 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凡承认物质第一性 精神第二性,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派生的,就是唯物主义。相反,凡认为精 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精神派生的,就是唯心主义。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一切哲学观点和哲学体系要么属于唯物主义,要么 属于唯心主义,超越这两大派别之上的中立的哲学是没有的。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 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 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 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②对此问题所作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坚持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 物,没有根本不可认识之物。不可知论把思维和存在绝对对立起来,抹杀二者同一性,认为 人根本不可能认识世界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它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的 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中,第一方面的内容是主要的、根本的,第二方面的内容是 从属的。对第一方面的回答是对第二方面回答的前提,只有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才能科学 地解决世界可知性的问题:反过来,也只有坚持真正的世界可知性,才能真正贯彻唯物主义 的基本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首先是由哲学研究的对象决定的。哲 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所要揭示的是世界万物的最一般本质,要达到此目的,必 须研究带有最大普遍性的现象,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无非有两 大类: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哲学要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就不能不首先对这两大类 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作出说明,这一点,对于任何一种意义上的哲学研究都有普遍的使用性, 区别仅在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达方式各有特点。在远古时代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以灵魂和肉体、灵魂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形式出现的,只是到了近代才 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哲学家对理气关系、心物关系、形 神关系等的探讨,就具有哲学基本问题的性质。其次,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决定着哲学发展的方向和路线。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的出发点和理论前提对它的思维 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定着它的基本性质。例如,世界的本质、运动和静止、认识和 实践、真理和谬误等等一系列哲学问题的解决,都是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为依据的。 切哲学问题都必须提高到哲学基本问题上加以认识和解决。因此,这个问题也是哲学的最 高问题。最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践的基本问题。人们如何看待主观和客观、 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是坚持从原则出发,其实都与这个问题有

象与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认为自然科学是现象界的知识,而形而上学则是关于本体界或 “物自身”的学问,两者界限分明。黑格尔不同意康德关于“物自身”不可知的看法,认为 哲学虽与具体科学不同,但它不能脱离具体科学,哲学是具体科学的经验总结,只有当它成 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经验的结果时,它才得到自己是评价。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关于哲学对象的合理思想,从哲学与具体科 学关系的角度把哲学的对象确定为“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③也 就是“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 ①。这样就使哲学成为同具体科学相区别, 具有自己确定研究对象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那么围绕这个对象进行研究的基问题是什 么呢?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系问题。” ① 并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 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也就是两者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对此问题所作的 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凡承认物质第一性, 精神第二性,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派生的,就是唯物主义。相反,凡认为精 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精神派生的,就是唯心主义。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一切哲学观点和哲学体系要么属于唯物主义,要么 属于唯心主义,超越这两大派别之上的中立的哲学是没有的。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 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 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 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②对此问题所作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坚持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 物,没有根本不可认识之物。不可知论把思维和存在绝对对立起来,抹杀二者同一性,认为 人根本不可能认识世界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它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的。 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中,第一方面的内容是主要的、根本的,第二方面的内容是 从属的。对第一方面的回答是对第二方面回答的前提,只有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才能科学 地解决世界可知性的问题;反过来,也只有坚持真正的世界可知性,才能真正贯彻唯物主义 的基本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首先是由哲学研究的对象决定的。哲 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所要揭示的是世界万物的最一般本质,要达到此目的,必 须研究带有最大普遍性的现象,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无非有两 大类: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哲学要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就不能不首先对这两大类 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作出说明,这一点,对于任何一种意义上的哲学研究都有普遍的使用性, 区别仅在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达方式各有特点。在远古时代,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以灵魂和肉体、灵魂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形式出现的,只是到了近代才 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哲学家对理气关系、心物关系、形 神关系等的探讨,就具有哲学基本问题的性质。其次,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决定着哲学发展的方向和路线。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的出发点和理论前提对它的思维 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定着它的基本性质。例如,世界的本质、运动和静止、认识和 实践、真理和谬误等等一系列哲学问题的解决,都是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为依据的。 一切哲学问题都必须提高到哲学基本问题上加以认识和解决。因此,这个问题也是哲学的最 高问题。最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践的基本问题。人们如何看待主观和客观、 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是坚持从原则出发,其实都与这个问题有

关。我们在实践中能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关键是能不能处理好主观和客 观的矛盾。例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只有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同一,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的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思维和存在这个一般的哲学基本问题,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就表现为历史观的基本 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观是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社会历史及其发展的 根本看法。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它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 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根 本看法和根本态度。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是相互联系的。第一,人生观是世界观和历史 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和历史观包括人生观,人生观的对象内在地包含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之 中。第二,世界观特别是历史观能对人生观产生巨大影响,具有决定的意义。人生观离不开 世界观和历史观,一定的人生观是一定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现实的表现。第三,人生观直接 影响着人们对整个世界、对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人生观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中有特殊的地位。 所以,世界观和历史观也不能离开人生观,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三、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及其根源 1.哲学思想的产生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类生活实践和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原始社会, 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科学知识极端贫乏,人们不懂得人体的构造和做梦等现象,错误 地认为,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灵魂在活动。这个灵魂寓于人体 之中,也可以暂时离开人体,人死了,灵魂仍然活着。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对 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如雷鸣、闪电和水旱灾等原因无法解释,对自然灾害无力抵抗,于是 就把自然力量神秘化、人格化,就产生了最初的神。这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 就表现为借助超自然的幻想来说明世界各种现象的原始宗教和神话。与此同时,人们为了满 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就要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面对现实。这样,人们就产生了关于自己 赖以生存的周围现实环境的客观实在性的朴素观念。可以说,这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观点 的最初胚胎与萌芽,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产物。真正的哲学是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进入奴 隶社会以后形成的 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类的实践水平逐渐提高,社会生产力得到 了进一步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这种 现象,一方面表明社会上出现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另一方面也为科学和哲学的产生提供 了必要的条件。这就有可能使一部分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去进行专门的哲学研究,去构 造符合自己阶级需要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理论。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文 明的进步,在农业、手工业、建筑业、商业和航海业需要的推动下,数学、力学、地理学、 天文学和一些社会科学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相当高的水平,人类的抽象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 步。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才能对自 然知识、社会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才能透过万事万物所呈现给人们的现象去把握其共同的 本质,原始思维才能转化为哲学思维。 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除了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根源外,还有深刻的认识论根 源。人们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一个矛盾的复杂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都是对立统一的。如果人们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遵循认识发展规 律去观察事物,那就会得出唯物主义的结论。如果相反,使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分离 那就会得出唯心主义的结论。列宁指出在;“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 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关。我们在实践中能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关键是能不能处理好主观和客 观的矛盾。例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只有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同一,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的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思维和存在这个一般的哲学基本问题,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就表现为历史观的基本 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观是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社会历史及其发展的 根本看法。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它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 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根 本看法和根本态度。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是相互联系的。第一,人生观是世界观和历史 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和历史观包括人生观,人生观的对象内在地包含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之 中。第二,世界观特别是历史观能对人生观产生巨大影响,具有决定的意义。人生观离不开 世界观和历史观,一定的人生观是一定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现实的表现。第三,人生观直接 影响着人们对整个世界、对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人生观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中有特殊的地位。 所以,世界观和历史观也不能离开人生观,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三、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及其根源 1.哲学思想的产生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类生活实践和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原始社会, 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科学知识极端贫乏,人们不懂得人体的构造和做梦等现象,错误 地认为,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灵魂在活动。这个灵魂寓于人体 之中,也可以暂时离开人体,人死了,灵魂仍然活着。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对 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如雷鸣、闪电和水旱灾等原因无法解释,对自然灾害无力抵抗,于是, 就把自然力量神秘化、人格化,就产生了最初的神。这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 就表现为借助超自然的幻想来说明世界各种现象的原始宗教和神话。与此同时,人们为了满 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就要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面对现实。这样,人们就产生了关于自己 赖以生存的周围现实环境的客观实在性的朴素观念。可以说,这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观点 的最初胚胎与萌芽,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产物。真正的哲学是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进入奴 隶社会以后形成的。 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类的实践水平逐渐提高,社会生产力得到 了进一步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这种 现象,一方面表明社会上出现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另一方面也为科学和哲学的产生提供 了必要的条件。这就有可能使一部分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去进行专门的哲学研究,去构 造符合自己阶级需要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理论。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文 明的进步,在农业、手工业、建筑业、商业和航海业需要的推动下,数学、力学、地理学、 天文学和一些社会科学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相当高的水平,人类的抽象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 步。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才能对自 然知识、社会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才能透过万事万物所呈现给人们的现象去把握其共同的 本质,原始思维才能转化为哲学思维。 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除了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根源外,还有深刻的认识论根 源。人们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一个矛盾的复杂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都是对立统一的。如果人们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遵循认识发展规 律去观察事物,那就会得出唯物主义的结论。如果相反,使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分离, 那就会得出唯心主义的结论。列宁指出在;“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 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从哲学产生的条件可以看出,哲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而它所反映的 内容也必然具有时代性,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 马克思赞同黑格尔的这个看法并进一步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因为在真正的亦即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哲学中,集中了“人民的最 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因此,尽管从形式看,哲学所使用的普遍概念和范畴具有 高度的抽象性,似乎远离现实,纯粹是哲学家在书斋中冥思苦想的产物,其实不然。所有哲 学家都生活在尘世中,他们的思想虽然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现实,但决不能脱离现实,脱离 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相反,真正有意义的超越只有在深刻把握现实的基础上才 有可能实现。 2.哲学思想的发展 人类的哲学思想从萌芽、形成,到现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由于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状,形成了不同哲学的概念体系和发展道路。从古 代的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和作为西方哲学来源的希腊哲学,到近、现代哲学,产生了许多带 有本民族特点的哲学流派,但基本的派别有两个: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对立中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断言,有某种 客观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或精神原则,由它外化或演化出整个现实世界。如中国 宋代程朱理学中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哲学中莱布尼茨的“单子”和黑格 尔的“绝对精神”,都被说成是这样的精神实体或原则。这其实,是把人类思维绝对化、神 秘化为某种先天性的“无人身的理性”,并据以演绎出自己的唯心主义体系。客观唯心主义 是用哲学语言装扮起来的宗教创世说。主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依存于人的主观意识,是 人的主观精神或意志的产物。宋代和明代的陆九渊、王守仁的“心学”,断言“宇宙便是吾 心,吾心便是宇宙”和“心外无物”,以及英国近代哲学家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 说法及其哲学体系,就是这方面的典型。现代西方哲学中,诸如唯意志论、生命哲学、现象 学、存在主义、实用主义和解释学等学派,实质上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不管是主观唯 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它们都否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都是违背实践、违背科学的 唯物主义作为与唯心主义相对立的一个基本的哲学派别,其总的理论立场是,坚持物质 对精神的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派生性,即努力从物质世界本身来说明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 或变化、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实践与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在其发展中也以不 同的形态出现。按其历史形态而言,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与此相对应 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大体上也经历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近代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 法、现代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三种历史形态。 第一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这种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存在 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世界的物质本原理解 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公元前7—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 物的本原,后来的赫拉克利特又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宇宙万 物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构成的。其中,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 小的、不可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代表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古代的唯物主 义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正确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带有猜测的成分。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的思想中往往交织着辩证法的思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处于某种程度的自发结合的状态。被 列宁称作辩证法奠基人的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 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被 列宁评价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

从哲学产生的条件可以看出,哲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而它所反映的 内容也必然具有时代性,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 马克思赞同黑格尔的这个看法并进一步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因为在真正的亦即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哲学中,集中了“人民的最 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因此,尽管从形式看,哲学所使用的普遍概念和范畴具有 高度的抽象性,似乎远离现实,纯粹是哲学家在书斋中冥思苦想的产物,其实不然。所有哲 学家都生活在尘世中,他们的思想虽然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现实,但决不能脱离现实,脱离 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相反,真正有意义的超越只有在深刻把握现实的基础上才 有可能实现。 2.哲学思想的发展 人类的哲学思想从萌芽、形成,到现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由于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状,形成了不同哲学的概念体系和发展道路。从古 代的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和作为西方哲学来源的希腊哲学,到近、现代哲学,产生了许多带 有本民族特点的哲学流派,但基本的派别有两个: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对立中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断言,有某种 客观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或精神原则,由它外化或演化出整个现实世界。如中国 宋代程朱理学中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哲学中莱布尼茨的“单子”和黑格 尔的“绝对精神”,都被说成是这样的精神实体或原则。这其实,是把人类思维绝对化、神 秘化为某种先天性的“无人身的理性”,并据以演绎出自己的唯心主义体系。客观唯心主义 是用哲学语言装扮起来的宗教创世说。主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依存于人的主观意识,是 人的主观精神或意志的产物。宋代和明代的陆九渊、王守仁的“心学”,断言“宇宙便是吾 心,吾心便是宇宙”和“心外无物”,以及英国近代哲学家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 说法及其哲学体系,就是这方面的典型。现代西方哲学中,诸如唯意志论、生命哲学、现象 学、存在主义、实用主义和解释学等学派,实质上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不管是主观唯 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它们都否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都是违背实践、违背科学的。 唯物主义作为与唯心主义相对立的一个基本的哲学派别,其总的理论立场是,坚持物质 对精神的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派生性,即努力从物质世界本身来说明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 或变化、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实践与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在其发展中也以不 同的形态出现。按其历史形态而言,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与此相对应, 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大体上也经历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近代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 法、现代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三种历史形态。 第一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这种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存在 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世界的物质本原理解 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公元前 7—6 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 物的本原,后来的赫拉克利特又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宇宙万 物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构成的。其中,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 小的、不可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代表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古代的唯物主 义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正确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带有猜测的成分。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的思想中往往交织着辩证法的思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处于某种程度的自发结合的状态。被 列宁称作辩证法奠基人的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 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被 列宁评价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

界的本原的同时,还以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否认世界是由神创造的, 并且看到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可以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但由于受当时具体 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这种世界观带有自发性、直观性的特点。 第二种历史形态: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近代形 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产生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这种唯物主义以16-17 世纪英国培根、洛克的经验论的唯物主义、欧洲大陆斯宾诺莎的唯理论的唯物主义、18世 纪法国唯物主义以及19世记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代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 本点是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世界的“始基”,物质即原子,原子的特性 就是物质的特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同近代科学相联系的、富有成果的资产阶级哲学, 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 斗争中起了旗帜的作用,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作了理论上的 准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曾给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以很高的评价,这是它的历史贡献。但 是,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严重缺陷,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 底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这种状况由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与剥削 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当时的自然科学尚处于“搜集材料”阶段,为了认识不同的事物 就要对既成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研究是当时认识自然现象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 本条件,但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即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事物。这种考察事物 的方法被培根、洛克引入哲学领域中来,并因此成为近代唯物主义的一大缺陷。加之,在当 时的自然科学中,只有刚体力学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这就致使法国唯物主义想用机械性 来说明一切。正如笛卡儿把动物视为机器一样,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也把人说成是机 器。恩格斯指出,“这种想法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是同当时的自然科学状况以 及与此相联系的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方法相适应的。”至于这些近代资产阶级 哲学,都毫无例外地不能唯物地理解社会生活,至多只能唯物地理解自然界和一般认识的源 泉,则是由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所限定的 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是以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康德提出的太阳系起源的 “星云假说”,第一次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而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 是全面论述辩证法的第一人。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一一这是他的巨大贡献一一把整 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 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 的辩证法。在他看来,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以前,就存在着“绝对观念”,世界上的一切事 物和现象都是“绝对观念”的体现和派生的物。因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脚倒置的辩证法 同时,由于唯心主义体系的需要,他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绝对观念”发展的顶点,是一个 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包括一切代替一切的“科学之科学”。这样,合理的辩证法思想就 被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所室息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代表,是一位杰出的唯我主义哲学家。他的巨大功绩在 于通过反对基督教神学和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他把自然界 和人类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坚持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才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些思 想对于人们从唯心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费尔巴哈简单地否定了黑 格尔,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同唯心主义一起抛弃了。他的哲学没有超出18世纪资产阶级唯物 主义的范围。他的唯物主义还是形而上学的,他的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的哲 学同黑格尔哲学一样,都没有解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离的问题,黑格尔保守的唯心主义室 息了合理的辩证法思想,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限制了他的唯物主义。因而他们的哲学都不能 适应当时已经成为独立的力量而走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求。适应时代要求而出现

界的本原的同时,还以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否认世界是由神创造的, 并且看到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可以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但由于受当时具体 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这种世界观带有自发性、直观性的特点。 第二种历史形态: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近代形 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产生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这种唯物主义以 16—17 世纪英国培根、洛克的经验论的唯物主义、欧洲大陆斯宾诺莎的唯理论的唯物主义、18 世 纪法国唯物主义以及 19 世记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代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 本点是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世界的“始基”,物质即原子,原子的特性 就是物质的特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同近代科学相联系的、富有成果的资产阶级哲学, 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 斗争中起了旗帜的作用,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作了理论上的 准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曾给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以很高的评价,这是它的历史贡献。但 是,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严重缺陷,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 底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这种状况由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与剥削 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当时的自然科学尚处于“搜集材料”阶段,为了认识不同的事物, 就要对既成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研究是当时认识自然现象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 本条件,但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即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事物。这种考察事物 的方法被培根、洛克引入哲学领域中来,并因此成为近代唯物主义的一大缺陷。加之,在当 时的自然科学中,只有刚体力学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这就致使法国唯物主义想用机械性 来说明一切。正如笛卡儿把动物视为机器一样,18 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也把人说成是机 器。恩格斯指出,“这种想法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是同当时的自然科学状况以 及与此相联系的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方法相适应的。”至于这些近代资产阶级 哲学,都毫无例外地不能唯物地理解社会生活,至多只能唯物地理解自然界和一般认识的源 泉,则是由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所限定的。 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是以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康德提出的太阳系起源的 “星云假说”,第一次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而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 是全面论述辩证法的第一人。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贡献——把整 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 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 的辩证法。在他看来,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以前,就存在着“绝对观念”,世界上的一切事 物和现象都是“绝对观念”的体现和派生的物。因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脚倒置的辩证法。 同时,由于唯心主义体系的需要,他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绝对观念”发展的顶点,是一个 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包括一切代替一切的“科学之科学”。这样,合理的辩证法思想就 被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所窒息。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代表,是一位杰出的唯我主义哲学家。他的巨大功绩在 于通过反对基督教神学和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他把自然界 和人类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坚持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才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些思 想对于人们从唯心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费尔巴哈简单地否定了黑 格尔,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同唯心主义一起抛弃了。他的哲学没有超出 18 世纪资产阶级唯物 主义的范围。他的唯物主义还是形而上学的,他的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的哲 学同黑格尔哲学一样,都没有解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离的问题,黑格尔保守的唯心主义窒 息了合理的辩证法思想,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限制了他的唯物主义。因而他们的哲学都不能 适应当时已经成为独立的力量而走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求。适应时代要求而出现

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唯物主 义和辩证法思想发展的第三种历史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19世纪4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 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遗产,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 思想中的合理因素,解决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的矛盾,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 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建立起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变革。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它超越了以往的旧哲学,使哲学的 主题、职能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 思主义哲学,就要深刻地领会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掌握其根本方法,指导我们正在从事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人类历史发展到19世纪40年代,已跨入了 个新的时代。旧的哲学已经不能代表新的时代精神,必须创立新的哲学才能适应新的历史 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产生的,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社会发展的 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1.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了充分 的发展,资本主义已经在欧洲一些主要国家确立起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产业革命的发 生与扩展,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航海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使世界越 来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开创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 代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的这些成就,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 史的进步和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正确、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内在 联系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得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使得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愈来愈危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 经济危机频繁出现。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撕去了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经济因素以及围 绕经济利益所进行的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明显 地暴露出来,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它的发展规律,它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代替它的未 来社会将具有什么样的基本规定性等等,这便是那个时代提出的一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及其 哲学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中产生的。 2.阶级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也随之成长起来。由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根本利益 上是对立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这种斗争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无产阶级在斗争中日趋成熟,19世 纪40年代,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831年到1834年,法国里昂工 人发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从1836年开始,英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 延续了10余年,斗争浪潮遍及全国。1844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了武装起义 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已经由分散的自发的 斗争发展到有组织的大规模的联合行动,他们提出了改善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的革命要 求,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和历史作用。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的斗争

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唯物主 义和辩证法思想发展的第三种历史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19世纪4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 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遗产,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 思想中的合理因素,解决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的矛盾,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 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建立起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变革。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它超越了以往的旧哲学,使哲学的 主题、职能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 思主义哲学,就要深刻地领会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掌握其根本方法,指导我们正在从事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人类历史发展到 19 世纪 40 年代,已跨入了 一个新的时代。旧的哲学已经不能代表新的时代精神,必须创立新的哲学才能适应新的历史 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产生的,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社会发展的 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1.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了充分 的发展,资本主义已经在欧洲一些主要国家确立起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产业革命的发 生与扩展,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航海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使世界越 来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开创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 代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的这些成就,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 史的进步和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正确、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内在 联系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得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使得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愈来愈危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 经济危机频繁出现。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撕去了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经济因素以及围 绕经济利益所进行的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明显 地暴露出来,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它的发展规律,它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代替它的未 来社会将具有什么样的基本规定性等等,这便是那个时代提出的一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及其 哲学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中产生的。 2.阶级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也随之成长起来。由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根本利益 上是对立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这种斗争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无产阶级在斗争中日趋成熟,19 世 纪 40 年代,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831 年到 1834 年,法国里昂工 人发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从 1836 年开始,英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 延续了 10 余年,斗争浪潮遍及全国。1844 年 6 月,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了武装起义, 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已经由分散的自发的 斗争发展到有组织的大规模的联合行动,他们提出了改善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的革命要 求,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和历史作用。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的斗争

先后都失败了。这表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迫切需要得到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 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并为无产 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服务的 3.自然科学前提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划时代 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自然科学在研究方式 上发生了一个飞跃,即从经历长达四个世纪之久的搜集材料的阶段发展到系统地整理材料阶 段,人们对事物的研究也从分门别类的认识上升到理论概括阶段。研究方式的这种转变带来 的重要成果是揭示了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发展过程,一些新的学科如地质学、 胚胎学、古生物学、有机化学等等都陆续建立起来。其中,关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 定律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三大科学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恩格斯指出:“由于这三大发 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 总的说来也能够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 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的清晰图画。”这就是说,“新的自然观就 其基本点来说已经完备:一切僵硬的东西溶解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恒 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 着。”这就有力地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为从哲学上概括物质世界发展的一 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自然科学基础 4.思想理论来源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任何一种有价值的学说的创立,都同以往的思想文化有一定的继 承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同其他新的学说一样,也是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的。马克 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 生具有直接意义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 尔和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优秀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直接理论来源。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 动形式的哲学家。他对形而上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他 在阐述“绝对观念”的辨证发展中,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绘成一个不断运动 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他提出了关于矛盾是发展的内在源泉的思想,关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思想,关于发展形式的“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并且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过程,揭示了概念 的矛盾运动。这是黑格尔对辩证法所作的重要贡献,是他哲学中的“合理内核”。但是,黑 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足倒置的,它的表现形式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 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当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取代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在欧洲哲学 史上占统治地位时,费尔巴哈奋起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的绝 对精神创造万物,是用理性的形式宣扬了“上帝创造了万物”。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主 义,宣称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把神学还原为人本学。他运用人本学的理论论证了唯物主义自然 观和唯物主义认识论,坚决维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理,彻底否认所谓在物质世界 之外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这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但是,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 尔的唯心主义时,把辩证法也简单地抛弃了,这就使得他的这种唯物主义哲学带有较浓厚的 形而上学性,并且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是一种不彻底的“半截子”唯物主义 以上四个方面说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成熟。与此同 时,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上也完成了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 共产主义的转变。推动这个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积极参加了当时的社会实践特别是工人 运动,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和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他们对德国古典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

先后都失败了。这表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迫切需要得到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 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并为无产 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服务的。 3.自然科学前提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划时代 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从 18 世纪下半叶开始,自然科学在研究方式 上发生了一个飞跃,即从经历长达四个世纪之久的搜集材料的阶段发展到系统地整理材料阶 段,人们对事物的研究也从分门别类的认识上升到理论概括阶段。研究方式的这种转变带来 的重要成果是揭示了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发展过程,一些新的学科如地质学、 胚胎学、古生物学、有机化学等等都陆续建立起来。其中,关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 定律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三大科学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恩格斯指出:“由于这三大发 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 总的说来也能够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 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的清晰图画。”这就是说,“新的自然观就 其基本点来说已经完备:一切僵硬的东西溶解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恒 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 着。”这就有力地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为从哲学上概括物质世界发展的一 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自然科学基础。 4.思想理论来源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任何一种有价值的学说的创立,都同以往的思想文化有一定的继 承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同其他新的学说一样,也是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的。马克 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 生具有直接意义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 尔和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优秀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直接理论来源。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 动形式的哲学家。他对形而上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他 在阐述“绝对观念”的辨证发展中,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绘成一个不断运动、 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他提出了关于矛盾是发展的内在源泉的思想,关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思想,关于发展形式的“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并且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过程,揭示了概念 的矛盾运动。这是黑格尔对辩证法所作的重要贡献,是他哲学中的“合理内核”。但是,黑 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足倒置的,它的表现形式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 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当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取代 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在欧洲哲学 史上占统治地位时,费尔巴哈奋起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的绝 对精神创造万物,是用理性的形式宣扬了“上帝创造了万物”。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主 义,宣称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把神学还原为人本学。他运用人本学的理论论证了唯物主义自然 观和唯物主义认识论,坚决维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理,彻底否认所谓在物质世界 之外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这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但是,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 尔的唯心主义时,把辩证法也简单地抛弃了,这就使得他的这种唯物主义哲学带有较浓厚的 形而上学性,并且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是一种不彻底的“半截子”唯物主义。 以上四个方面说明,19 世纪 40 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成熟。与此同 时,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上也完成了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 共产主义的转变。推动这个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积极参加了当时的社会实践特别是工人 运动,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和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他们对德国古典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

性的改造,汲取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对之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 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核”,并克服了它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 不彻底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崭新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现 代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鲜明的基本特征,其中实践性是最基本的特征。正是这个基本 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旧哲学,已经提出了实践的概念,但都没有看到人民群众革 实践的意义,没有正确说明实践与社会生活、实践与理论的本质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对 以“解释世界”为己任的旧哲学的超越,就表现在它强调“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这种实践性包含相互联系的两层意思:第一,他在理论上全面地、科学的论证了实践是人类 有目地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因而也是 一切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第二,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受实践检验,并以实 践作为最终的目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自己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在指导群众的 行动中转化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的学说叫做“实 践的唯物主义 “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理论概括。实践的观点是新的世界 观和历史观的生长点和立足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 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分界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不仅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更重要的是揭示 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将社会发展史从根本上理解为生产实践史即劳动史,劳动 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奥秘的一把钥匙。可以说,没有对实践的科学阐述,就没有历 史唯物主义,就没有哲学发展史上的这一伟大变革,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完备、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是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革命。 第一,在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 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以“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 运动的普遍规律”为对象,否定了那种企图包括一切科学并凌驾其上的“科学之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虽然也以认识世界的总体作为自己的任务,但由于那时 的科学成就还不足以给世界发展的全貌提供一幅完整的图画,所以,即使是唯物主义哲学, 也不可能完全依赖科学的成果,实现认识世界总体的任务。为了描绘世界的全貌,哲学家们 必须在许多方面凭借逻辑或想象进行推演,以弥补科学材料的不足,这些哲学往往企图站在 科学之上,独立地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并称之为“科学之科学”。他们认为在自 己的哲学体系中应该而且已经穷尽了世界上的一切知识。尽管这些哲学对当时的科学成就有 所概括,但更多地是包括大量的主观臆测的成分,甚至也有不科学的、荒谬的因素。这种哲 学淹没了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没有正确地解决哲学的对象问题。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产生,结束了包罗万象的旧哲学体系,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从 而使之成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第二、在理论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 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总体上是相脱离的。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虽然有某 种程度的结合,但大都是自发的、直观的、缺乏科学依据的,因而经不起唯心主义和形而上 学的进攻。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由于唯物主义脱离了辩证法,因而不可能将唯 物主义贯彻到底:辩证法脱离了唯物主义,也就受到了限制和歪曲。在马克思主义以前,虽 然有些进步的思想家也试图唯物地揭示某些社会现象,但从总体上来说,包括形而上学唯物

性的改造,汲取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对之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 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核”,并克服了它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 不彻底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崭新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现 代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鲜明的基本特征,其中实践性是最基本的特征。正是这个基本 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旧哲学,已经提出了实践的概念,但都没有看到人民群众革 命实践的意义,没有正确说明实践与社会生活、实践与理论的本质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对 以“解释世界”为己任的旧哲学的超越,就表现在它强调“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这种实践性包含相互联系的两层意思:第一,他在理论上全面地、科学的论证了实践是人类 有目地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因而也是 一切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第二,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受实践检验,并以实 践作为最终的目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自己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在指导群众的 行动中转化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的学说叫做“实 践的唯物主义”。 “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理论概括。实践的观点是新的世界 观和历史观的生长点和立足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 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分界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不仅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更重要的是揭示 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将社会发展史从根本上理解为生产实践史即劳动史,劳动 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奥秘的一把钥匙。可以说,没有对实践的科学阐述,就没有历 史唯物主义,就没有哲学发展史上的这一伟大变革,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完备、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是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革命。 第一,在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 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以“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 运动的普遍规律”为对象,否定了那种企图包括一切科学并凌驾其上的“科学之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虽然也以认识世界的总体作为自己的任务,但由于那时 的科学成就还不足以给世界发展的全貌提供一幅完整的图画,所以,即使是唯物主义哲学, 也不可能完全依赖科学的成果,实现认识世界总体的任务。为了描绘世界的全貌,哲学家们 必须在许多方面凭借逻辑或想象进行推演,以弥补科学材料的不足,这些哲学往往企图站在 科学之上,独立地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并称之为“科学之科学”。他们认为在自 己的哲学体系中应该而且已经穷尽了世界上的一切知识。尽管这些哲学对当时的科学成就有 所概括,但更多地是包括大量的主观臆测的成分,甚至也有不科学的、荒谬的因素。这种哲 学淹没了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没有正确地解决哲学的对象问题。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产生,结束了包罗万象的旧哲学体系,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从 而使之成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第二、在理论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 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总体上是相脱离的。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虽然有某 种程度的结合,但大都是自发的、直观的、缺乏科学依据的,因而经不起唯心主义和形而上 学的进攻。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由于唯物主义脱离了辩证法,因而不可能将唯 物主义贯彻到底;辩证法脱离了唯物主义,也就受到了限制和歪曲。在马克思主义以前,虽 然有些进步的思想家也试图唯物地揭示某些社会现象,但从总体上来说,包括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在内的旧哲学,在历史观方面都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高度统一起来,建立 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这种既唯物又辨证的科学世界观,不仅正确地回答了世界的本 质是什么的问题,而且正确地回答了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由于客观物质世界本来就是普遍 联系、永恒发展变化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地解释世界本原的时,已经 内在的包含着辩证法思想;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世界状况怎么样时,又必然把唯物主义 当作自己的前提和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辩证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同唯物辨证的历史观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从而结 束了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中的伟大成果, 它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第三,在社会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 阶级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其社会作用是 过去任何旧哲学所不能比拟的。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更强调革命地改造世 界,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了高度的统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马克思主义 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入哲学,全面地、科学地论证了实践在认识中的 决定作用和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它坚持自己的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并且要不断 地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就体现和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因为具有实践性的鲜明特点,因而它才具有严格的科学性。所谓科学 性,就是它的正确性、真理性,是指它不仅以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且是指它通过实践和自 然科学的成就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之所以是同那些脱离实践 的抽象教条截然不同的哲学,正在于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 发展的科学真理。它永远同实践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把自己的战斗生涯看作是在永无 止境的科学道路上攀登,恩格斯把马克思称为“科学巨匠”,列宁称马、恩的著作是“科学 的著作”。实践性以及由此而来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本质和灵魂;离开了实 践性、科学性,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它也就具有彻底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革命性是指它不崇拜任何东西,它不把任何现存的事物看成是永恒的、神圣不可侵犯 的东西,按其本性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它 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阶级性是它的又一特点,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 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在阶级社会里,一切哲学都是 有阶级性的,超阶级的“无党派”哲学是没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 表现,其任务是为解放全人类服务的,因而没有狭隘的阶级私利和阶级偏见。马克思主义哲 学公开申明自己的阶级性,公开宣布自己代表无产阶级从而也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利 益,是为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一最革命、最进步的事 业提供的理论武器,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对 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 变现存的事物。”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外的其他哲学所办不到的,其他哲学多数属于剥削 阶级的意识形态,代表少数剥削者的利益,为剥削制度作论证,这就决定了它的程度不同的 狭隘性和虚伪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有本质的不同,它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它越是广泛地掌握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越是化为广大群众的革命实践, 就越呈现出它的真理性和阶级性的统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这一理论对世

主义在内的旧哲学,在历史观方面都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高度统一起来,建立 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这种既唯物又辨证的科学世界观,不仅正确地回答了世界的本 质是什么的问题,而且正确地回答了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由于客观物质世界本来就是普遍 联系、永恒发展变化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地解释世界本原的时,已经 内在的包含着辩证法思想;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世界状况怎么样时,又必然把唯物主义 当作自己的前提和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辩证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同唯物辨证的历史观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从而结 束了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中的伟大成果, 它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第三,在社会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 阶级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其社会作用是 过去任何旧哲学所不能比拟的。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更强调革命地改造世 界,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马克思主义 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入哲学,全面地、科学地论证了实践在认识中的 决定作用和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它坚持自己的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并且要不断 地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就体现和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因为具有实践性的鲜明特点,因而它才具有严格的科学性。所谓科学 性,就是它的正确性、真理性,是指它不仅以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且是指它通过实践和自 然科学的成就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之所以是同那些脱离实践 的抽象教条截然不同的哲学,正在于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 发展的科学真理。它永远同实践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把自己的战斗生涯看作是在永无 止境的科学道路上攀登,恩格斯把马克思称为“科学巨匠”,列宁称马、恩的著作是“科学 的著作”。实践性以及由此而来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本质和灵魂;离开了实 践性、科学性,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它也就具有彻底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革命性是指它不崇拜任何东西,它不把任何现存的事物看成是永恒的、神圣不可侵犯 的东西,按其本性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它 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阶级性是它的又一特点,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 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在阶级社会里,一切哲学都是 有阶级性的,超阶级的“无党派”哲学是没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 表现,其任务是为解放全人类服务的,因而没有狭隘的阶级私利和阶级偏见。马克思主义哲 学公开申明自己的阶级性,公开宣布自己代表无产阶级从而也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利 益,是为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一最革命、最进步的事 业提供的理论武器,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对 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 变现存的事物。”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外的其他哲学所办不到的,其他哲学多数属于剥削 阶级的意识形态,代表少数剥削者的利益,为剥削制度作论证,这就决定了它的程度不同的 狭隘性和虚伪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有本质的不同,它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它越是广泛地掌握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越是化为广大群众的革命实践, 就越呈现出它的真理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这一理论对世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79页,可试读2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