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教案) 第一章绪论 绪论的重点是把握什么是哲学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两个问题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 在哲学这门学科中有一个奇特而令人惊异的现象,就是哲学自从诞生之日起,哲学家们就 直对哲学本身是什么进行探讨,而且乐此不疲,经久不衰。这种现象在其他学科中是极少见到 的。因为哲学对宇宙人生终极意义和本质的追问是以哲学的自我追问为途径的。哲学的自我追问 表征着人的自我追问,哲学自我追问的非一致性表征着人的自我追问的非一致性。什么是哲学, 哲学家的看法并非一致,可以说有多少真正的哲学家和哲学体系,就有多少哲学意义。 那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哲学是什么呢?对此可以从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来理 解,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要理解这句话,必须弄清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世界观”,二是什么是“理论化,系统化”。 1.什么是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世界观,观者,看也。看什么,观什么呢?看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部世界”。用中国 哲学的话说,看的是宇宙“大全”。如果你看世界的时候,看的是“局部世界”,那就不叫世界观了, 不叫晢学了,而叫科学。这就在看的范围上把哲学和科学区别开来了。“整个世界”是世界观概 念中的第一个要点 第二个问题是,看“整个世界”的哪一个层次,我们说看的是“整个世界”最深层次的本质,而 不是“整个世界”的表层现象。所谓“根本看法”,就是对“整个世界”最深层次本质的看法,用中国 传统哲学的话说,就是对宇宙“太极”的看法。譬如,哲学家看到一匹马,他一直要将其本质抽象 到不能再抽象、不能再概括的高度,才算达到了“根本看法”、“根本观点”,这样的看法、观点 才能叫“世界观”,才算是哲学。图示: 存在(普遍、一般)—哲学 有机物—有机化学 生物——生物学 科学 动物—动物学 马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教 案) 第一章 绪论 绪论的重点是把握什么是哲学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两个问题。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在哲学这门学科中有一个奇特而令人惊异的现象,就是哲学自从诞生之日起,哲学家们就一 直对哲学本身是什么进行探讨,而且乐此不疲,经久不衰。这种现象在其他学科中是极 少见到 的。因为哲学对宇宙人生终极意义和本质的追问是以哲学的自我追问为途径的。哲学的自我追问 表征着人的自我追问,哲学自我追问的非一致性表征着人的自我追问的非一致性。什么是哲学, 哲学家的看法并非一致,可以说有多少真正的哲学家和哲学体系,就有多少哲学意义。 那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哲学是什么呢?对此可以从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来理 解。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要理解这句话,必须弄清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世界观”,二是什么是“理论化,系统化”。 1.什么是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世界观,观者,看也。看什么,观什么呢?看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部世界” 。用中国 哲学的话说,看的是宇宙“大全”。如果你看世界的时候,看的是“局部世界”,那就不叫世界观了, 不叫哲学了,而叫科学。这就在看的范围上把哲学和科学区别开来了。“ 整个世界”是世界观概 念中的第一个要点。 第二个问题是,看“整个世界”的哪一个层次,我们说看的是“整个世界”最深层次的本质,而 不是“整个世界”的表层现象。所谓“根本看法”,就是对“整个世界”最深层次本质的看法,用中国 传统哲学的话说,就是对宇宙“太极”的看法。譬如,哲学家看到一匹马,他一直要将其本质抽象 到不能再抽象、不能再概括的高度,才算达到了“根本看法”、“ 根本观点”,这样的看法、观点 才能叫“世界观”,才算是哲学。图示: 存在 (普遍、一般)——哲学 ↑ 有机物 ——有机化学 ↑ 生物——生物学 科学 ↑ 动物——动物学 ↑ 马 ↑ 黑马(个别)——常识
从图示可以看到,对作为个别事物的“黑马”,将其本质抽象概括到“动物”,“生物”,“有 机物”,还都不叫“根本看法”,只有将其抽象概括到“存在”这一不能再抽象的高度才能叫“根本看 法”、“根本观点”。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才能叫“哲学”。 有同学会问,哲学为什么要将万事万物的本质抽象到这么高呢?哲学为什么需追问世界的终 极本体呢?是不是在故弄玄虚?不是的。这里的原因有二。首先,这是由哲学自身的性质决定的。 哲学的本性就是对宇宙万物作“追本溯源”、“穷究会通”地思考,否则就不是哲学了。譬如,当我 们将“黑马”的本质抽象到“动物”层次,那只能形成“动物学”,而“动物学”是具体科学,不是哲学 只有将包括“黑马”在内的“万物”抽象概括到存在”这一“万物”(多)的最大共性,普遍性才能形成 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从而形成世界观,形成哲学。 其次,这是由哲学的“爱智慧”性质决定的。哲学是“爱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呢?古 希腊晢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古希腊罗马晢学》,P23)这句话 中“一切”指世界万物(多),“一”指万物的终极本质、本体。承认、发现了“万物”中的“一”,即 终极普遍的万物本体,那就获得了“智慧”。因此,哲学要追寻“智慧”,就要极力发现和把握“一” 即万物的本质。同时“爱智”中的“爱”也和终极的“一”内在相关。因为哲学意义上的“爱”,其对 象不可能是一具体有限的东西,换句话说,“爱”不会把自己的对象封限在某一具体对象上,她总 是要超越具体对象,扑向那无限的、绝对的、圆满的可爱对象,而这样的对象正是一无限的,绝 对的存在,即“一”。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由“贫乏之神”和“丰富之神”结合所生之子,在“爱神 身上永远存在着“贫乏”,因而“爱神”必须不断地去寻求,这寻求是指向那无限者,绝对者的。由 古希腊神话中的这一观念向下开启了中世纪“爱上帝”,因为“上帝”,正是那无限者、绝对者。西 方不少思想家认为,爱只有和绝对者结合才会完美的,如德国近代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人类 的爱(包括两性爱)只有“盖上宗教印章的时候,他才同意并承认它们是完美的”。(恩格斯:《费 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当然哲学不同于宗教,我们所理解的爱的对象是宇宙万物的终极 本体,是这个意义上的无限者、绝对者 总之,无论从哲学的“追本溯源”性质,还是哲学是“爱智慧”性质来看,哲学在面对“整个世 界”、宇宙人生的时候,都要去探寻那万物(多)之中,之上的“一”,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根本看 法”(根本理解、根本领悟、根本体验)、“根本观点”,即达到“世界观”的高度。 哲学是研究“世界观”的,这样可以把哲学和科学区别开来,但还不能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 因为宗教也涉及“世界观”。那么,怎样把哲学和宗教加以区别呢?哲学和宗教的区别就在于哲学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就是说“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可以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 「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 世界观 信仰化、非理性化的宗教 同时,“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也能将哲学的一般人所具有的常理性的世界观区分开来。 般来说,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一般人的世界观是常理性的东西 理论化、系统化的—一哲学 世界观 感性的、零碎的—常识 2.什么是“理论化、系统化”?
2 从图示可以看到,对作为个别事物的“黑马”,将其本质抽象概括到“动物”,“生物 ” ,“有 机物”,还都不叫“根本看法”,只有将其抽象概括到“存在”这一不能再抽象的高度才能叫“根本看 法”、“根本观点”。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才能叫“哲学”。 有同学会问,哲学为什么要将万事万物的本质抽象到这么高呢?哲学为什么需追问世界的终 极本体呢?是不是在故弄玄虚?不是的。这里的原因有二。首先,这是由哲学自身的性质决 定的。 哲学的本性就是对宇宙万物作“追本溯源”、“穷究会通”地思考,否则就不是哲学了。譬如,当我 们将“黑马”的本质抽象到“动物”层次,那只能形成“动物学”,而“动物学”是具体科学,不是哲学。 只有将包括“黑马”在内的“万物”抽象概括到“存在”这一“万物”(多)的最大共性,普遍性才能形成 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从而形成世界观,形成哲学。 其次,这是由哲学的“爱智慧”性质决定的。哲学是“爱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 ” 呢?古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古希腊罗马哲学》,P23)这句话 中“一切”指世界万物(多),“一”指万物的终极本质、本体。承认、发现了 “万物”中的“一”,即 终极普遍的万物本体,那就获得了“智慧”。因此,哲学要追寻“ 智慧”,就要极力发现和把握“一”, 即万物的本质。同时“爱智”中的“爱”也和终极的 “一”内在相关。因为哲学意义上的“爱”,其对 象不可能是一具体有限的东西,换句话说,“爱”不会把自己的对象封限在某一具体对象上,她总 是要超越具体对象,扑向那无限的、绝对的、圆满的可爱对象,而这样的对象正是一无限的,绝 对的存在,即“一”。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由“贫乏之神”和“丰富之神”结合所生之子,在“爱神” 身上永远存在着“贫乏”,因而“爱神”必须不断地去寻求,这寻求是指向那无限者,绝对者的。由 古希腊神话中的这一观念向下开启了中世纪“爱上帝”,因为“上帝”,正是那无限者、绝对者。西 方不少思想家认为,爱只有和绝对者结合才会完美的,如德国近代哲学家费尔巴哈 认为,人类 的爱(包括两性爱)只有“盖上宗教印章的时候,他才同意并承认它们是完美的 ”。(恩格斯:《费 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当然哲学不同于宗教,我们所理解的爱 的对象是宇宙万物的终极 本体,是这个意义上的无限者、绝对者。 总之,无论从哲学的“追本溯源”性质,还是哲学是“爱智慧”性质来看,哲学在面对 “整个世 界”、宇宙人生的时候,都要去探寻那万物(多)之中,之上的“一”,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根本看 法”(根本理解、根本领悟、根本体验)、“根本观点”,即达到“世界观” 的高度。 哲学是研究“世界观”的,这样可以把哲学和科学区别开来,但还不能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 因为宗教也涉及“世界观”。那么,怎样把哲学和宗教加以区别呢?哲学和宗教的区别就在于哲学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就是说“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可以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 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 世界观 信仰化、非理性化的——宗教 同时,“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也能将哲学的一般人所具有的常理性的世界观区分开来。一 般来说,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一般人的世界观是常理性的东西。 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 世界观 感性的、零碎的——常识 2.什么是“理论化、系统化”?
理论化、系统化”的实质在我看来是“理性化”。理性化的表现是以概念为基本要素的逻辑判 断、推理、论证。当然,晢学并不排斥超逻辑的直觉、体验、灵感等因素,但哲学的表达是理性 化、逻辑化的。(在此存在着“知性”和“理性”的复杂关系、语言和默会的复杂关系,即言与默的 复杂关系。孔子的学生说在孔子那里,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老子也讨论“可道、可名的东西 与“不可道、不可名的东西”,即超言绝象的东西间的关系。“辩证法”正是从这种“复杂关系”中产 生出来的。 就是说,哲学对宇宙人生终极本体,世界观的探求是通过理性的、逻辑论证的方式进行的, 而不是通过信仰的,情感的等非理性,非逻辑的方式进行的。哲学以严密的理性和逻辑论证成 全其对宇宙本体的看法,这一思想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叫作本体论与逻辑学的统一,也就是理性和 本体的统一,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这同宗教是很不相同的,宗教是相信、信仰那无限、绝对的 存在。所谓理论化、系统化,就是用一系列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世界观理论体 系。哲学深奥难学主要是因为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东西,同时哲学亦平凡,因为世界观人人 都有。哲学既是深奧的,又是平凡的 哲学作为世界观,它要探索整个世界的终极本质、本体,即“存在”、“一”这个“终极本体”(存 在、一)离我们平常人的日常感性生活很远、很间接,用恩格斯的话说,哲学是飘浮在空中的学 科。于是,人们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哲学知识是否可靠?因为对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事 物,一般人并不怀疑其存有的可靠性,而对于晢学上说的那终极本体人们就会提出上述问题。追 寻终极实体的哲学家肯定认为,关于终极本体的知识是可靠的,问题是用什么方式保证哲学知识 的可靠性?怎样避免恩格所批评的以“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呢?马克思主义晢学对晢学 知识可靠性的论证方式是将哲学知识和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即用科学知识的可靠性来论证哲学 知识的可靠性。因为,一般来讲,人们并不怀疑科学知识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因而,关于对哲学 的理解就进到下一个方面 (二)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意思是说,哲学知识来源于科学知识,哲学家是通过对具体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的途径 来形成自己对宇宙终极本体的知识和观点的。就是说哲学作为普遍知识来源于作为特殊的科学 知识。在此,“概括”是指从特殊到普遍(最高的一般),相当于抽象,就是把各门具体科学知识 中共同性的东西抽绎出来;“总结”是指从部分到整体,相当于综合,就是将各门具体科学知识加 以辩证综合,形成对世界的整体性图景。先秦时期的哲学家荀子说:“知之所合谓之智”。(《荀 子·正名》)就是说把各种具体科学知识合起来就不是知识了,而是智、智慧了。智慧就属于哲 学范畴了。“概括和总结”体现的是认识从特殊向普遍的上升运动,是符合认识规律的。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一观点包含两层意思 1.哲学是一门科学知识体系,具有与科学知识一样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由于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就具有了科学知识的性质,成为 门科学知识体系。大家知道,科学知识的最高目标是追求真理,即求真,既然哲学是一门科学 知识体系,那么,它就以求真为最高目标。哲学的科学知识属性保证着哲学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实 性。就是说哲学这种抽象知识的可靠性来自具体科学知识的可靠性。(这是哲学借科学的威名来 增强自己的权威性,但是在18世纪的时候,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恰恰相反,那时科学须借重晢学 的威名来提高自身的地位。连大科学家牛顿那时也要将自己的科学著作取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 原理》,而不取名为《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哲学和科学地位的互换是在19世纪发生的。随着 科学的凯歌行进以及它在生产生活的中的应用,人们看到了科学的优越性,科学所拥有的确实性 和优越性渐渐成了哲学的楷模,哲学家们纷纷将自己的哲学为科学,就连强调哲学独立性的黑格 尔也将自己的哲学著作叫作《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哲学借重科学的威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 充分地体现,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叫作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其历史观叫作科学的历史 观。但我们亦须看到哲学的存在本身意味着科学具有不完善性,将哲学等同于科学有取消哲学的
3 “理论化、系统化”的实质在我看来是“理性化”。理性化的表现是以概念为基本要素的逻辑判 断、推理、论证。当然,哲学并不排斥超逻辑的直觉、体验、灵感等因素,但哲学的表达是理性 化、逻辑化的。〔在此存在着“知性”和“理性”的复杂关系、语言和默会的复杂关系,即言与默的 复杂关系。孔子的学生说在孔子那里,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老子也讨论“可道、可名的东西” 与“不可道、不可名的东西”,即超言绝象的东西间的关系。“辩证法”正是从这种“复杂关系”中产 生出来的。〕 就是说,哲学对宇宙人生终极本体,世界观的探求是通过理性的、逻辑论证的方式进行的, 而不是通过信仰的,情感的等非理性,非逻辑的方式进行的。哲学以严密的理性和逻辑论 证成 全其对宇宙本体的看法,这一思想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叫作本体论与逻辑学的统一,也就是理性和 本体的统一,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这同宗教是很不相同的,宗教是相信、信仰那无 限、绝对的 存在。所谓理论化、系统化,就是用一系列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世界观理论体 系。哲学深奥难学主要是因为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东西,同时哲学亦平凡 ,因为世界观人人 都有。哲学既是深奥的,又是平凡的。 哲学作为世界观,它要探索整个世界的终极本质、本体,即“存在”、“一”这个“终极本体”(存 在、一)离我们平常人的日常感性生活很远、很间接,用恩格斯的话说,哲学是飘浮在空中的学 科。于是,人们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哲学知识是否可靠?因为对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事 物,一般人并不怀疑其存有的可靠性,而对于哲学上说的那终极本体人们就会提出上述问题。追 寻终极实体的哲学家肯定认为,关于终极本体的知识是可靠的,问题是用什么方式保证哲学知识 的可靠性?怎样避免恩格所批评的以“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呢?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 知识可靠性的论证方式是将哲学知识和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即 用科学知识的可靠性来论证哲学 知识的可靠性。因为,一般来讲,人们并不怀疑科学知识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因而,关于对哲学 的理解就进到下一个方面。 (二)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意思是说,哲学知识来源于科学知识,哲学家是通过对具体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的途径 来形成自己对宇宙终极本体的知识和观点的。就是说哲学作为普遍知识来源于作为特殊 的科学 知识。在此,“概括”是指从特殊到普遍(最高的一般),相当于抽象,就是把各门具 体科学知识 中共同性的东西抽绎出来;“总结”是指从部分到整体,相当于综合,就是将各门具体科学知识加 以辩证综合,形成对世界的整体性图景。先秦时期的哲学家荀子说:“知之所合谓之智”。(《荀 子·正名》)就是说把各种具体科学知识合起来就不是知识了,而是智、智慧了。智慧就属于哲 学范畴了。“概括和总结”体现的是认识从特殊向普遍的上升运动,是符合认识规律的。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一观点包含两层意思: 1.哲学是一门科学知识体系,具有与科学知识一样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由于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就具有了科学知识的性质,成为 一 门科学知识体系。大家知道,科学知识的最高目标是追求真理,即求真,既然哲学是一门 科学 知识体系,那么,它就以求真为最高目标。哲学的科学知识属性保证着哲学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实 性。就是说哲学这种抽象知识的可靠性来自具体科学知识的可靠性。(这是哲学借科学的威名来 增强自己的权威性,但是在 18 世纪的时候,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恰恰相反,那时科学须借重哲学 的威名来提高自身的地位。连大科学家牛顿那时也要将自己的科学著作取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 原理》,而不取名为《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哲学和科学地位的互换是在 19 世纪发生的。随着 科学的凯歌行进以及它在生产生活的中的应用,人们看到了科学的优越性,科学所拥有的确实性 和优越性渐渐成了哲学的楷模,哲学家们纷纷将自己的哲学为科学,就连强调哲学独立性的黑格 尔也将自己的哲学著作叫作《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哲学借重科学的威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 充分地体现,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叫作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其历史观叫作科学的历史 观。但我们亦须看到哲学的存在本身意味着科学具有不完善性,将哲学等同于科学有取消哲学的
危险。)但哲学知识的可靠性最终又来自实践,因为科学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图示 哲学(一般之“理”) 科学哲学 价值哲学 自然科学知识 人文社科知识 技术工艺 教化规范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实践(个别之“事”) 实践的真实性可靠性人们并不怀疑,因而当我们将哲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时,哲学也就获得 了它的最终可靠性。 哲学是玄远深奥的,但它直接来源于科学,最终来源于现实实践,因而它又不是世界之外的 遐想。哲学既是玄奥的,又是平凡的,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说,这叫极高明而道中庸”(庸:平 凡、平常) 哲学是一门科学知识体系,但它又不等同于具体科学知识,因为 2.哲学是最一般的知识体系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念和总结”,这种“概括和总结”属于最高的“概括和总结”,因 而其所形成的结果必定是最一般的知识。就是说哲学是处于人类知识阶梯最高层次的知识。哲学 知识所反映原是万事万物的最大共性,最后本质,它对一切具体科学知识具有统摄和解释功能 因而学任何一种具体科学知识的人都须学习哲学 哲学是最一般的知识体系,那末,这种最一般的知识中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呢?是整个世界 最普遍本质的一般规律。因此 (三)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本质和规律的学科。 这是说,晢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来规定哲学 的研究对象合理地解决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问题。 1.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晢学研究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具体科学研究局部世界的特殊规律,这是晢学和科学相区别 之处。但一般又存在于特殊之中,要通过特殊来体现,因而哲学和具体科学又有内在联系 般和特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因而,晢学和科学也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中 2.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依赖、相互作 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表现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方面,晢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为什么晢学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首先,从逻辑上说,哲 学所硏究的一般本质和规律只能存在于具体科学所硏究的特殊规律之中,因而要发现一般规律 就要硏究特殊规律,要硏究晢学就得研究、了解具体科学,否则哲学难以产生、存在和发展。其
4 危险。)但哲学知识的可靠性最终又来自实践,因为科学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图示: 哲学(一般之“理”) 科学哲学 价值哲学 自然科学知识 人文社科知识 技术工艺 教化规范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实践(个别之“事”) 实践的真实性可靠性人们并不怀疑,因而当我们将哲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时,哲学也就获得 了它的最终可靠性。 哲学是玄远深奥的,但它直接来源于科学,最终来源于现实实践,因而它又不是世界之外 的 遐想。哲学既是玄奥的,又是平凡的,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说,这叫“极高明而道中庸” (庸:平 凡、平常) 哲学是一门科学知识体系,但它又不等同于具体科学知识,因为: 2.哲学是最一般的知识体系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念和总结”,这种“概括和总结”属于最高的“概括和总结 ”,因 而其所形成的结果必定是最一般的知识。就是说哲学是处于人类知识阶梯最高层次的知识。哲学 知识所反映原是万事万物的最大共性,最后本质,它对一切具体科学知识具有统摄和解释功能。 因而学任何一种具体科学知识的人都须学习哲学。 哲学是最一般的知识体系,那末,这种最一般的知识中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呢?是整个世界 最普遍本质的一般规律。因此: (三)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本质和规律的学科。 这是说,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来规定哲学 的研究对象合理地解决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问题。 1.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具体科学研究局部世界的特殊规律,这是哲学和科学相区 别 之处。但一般又存在于特殊之中,要通过特殊来体现,因而哲学和具体科学又有内在联系 。一 般和特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因而,哲学和科学也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中。 2.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表现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为什么哲学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首先,从逻辑上说, 哲 学所研究的一般本质和规律只能存在于具体科学所研究的特殊规律之中,因而要发现一般 规律 就要研究特殊规律,要研究哲学就得研究、了解具体科学,否则哲学难以产生、存在和发展。其
次,从事实上说,晢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是在不断追踪、概括、总结具体科学成果的过程中发展 深化和前进的。其三,晢学的材料、营养和灵感来源于具体科学。晢学中的许多概念、范畴如结 构、功能、系统、机制等是从具体科学中移植和提升而来的。晢学如果离开具体科学,就会丧 失其生命力,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当然,哲学也一直保持着对科 学的批判范导功能。 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晢学为指导。就是说,各门具体科学研究必须以哲学世界观为基本理 论和基本研究态度,以哲学方法论为基本视角和思维方式。 为什么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呢? 因为“大道理”是管“小道理”的。作为“大道理”的万物的一般规律领导、统摄和规范着作为“小 道理”的特殊规律。譬如生物活动规律相对于动物活动规律就是“大道理”,因此,动物活动规律 得遵循生物活动规律这个“大道理”。因而,研究动物的动物学家就得理解生物活动规律这一“大 道理”,并受其理论指导。而生物活动规律相对于有机物活动规律又成了“小道理”,它又得遵循 有机物活动规律这—“大道理”。循此向上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就是“最大的道理”了,因别的“小 道理”都得遵循这个“最大的道理”,因而研究动物的动物学家就得理解生物活动规律这一“大道 理”,并受其理论指导。而生物活动规律相对于有机物活动规律又成了“小道理”,它不得遵循有 机物活动规律这一“大道理”。循此向上晢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就是“最大的道理”了,因别的“小 道理”都得遵循这个“最大的道理”,因而各门具体科学研究要受哲学指导。毛泽东在《中国革命 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指出:要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就必须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 因为后者相对于前者来说是“大道理”,它指导、规范前者。当然我们还可以再向上推:要研究“战 争的规律”,就得研究“矛盾斗争的规律”,“矛盾斗争规律”就是晢学上“最大的道理”了。毛泽东 后来写了晢学著作《矛盾论》,研究“矛盾斗争的规律”,这是合乎认识的逻辑的。毛泽东深深懂 得“大道理”管“小道理”,即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的道理的。佛教里有一句著名的话,叫“一月普现 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宋明理学将此道理表达为“理一分殊”命题)。哲学研究的一般规律、 万物终极本体,就是一轮圆月,具体科学研究的特殊规律就是一切水,圆月普现在一切水中。 哲学指导着具体科学。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要吸收具体科学成果,这道理用孔子的话说叫“下学上达”;具体 科学研究要以哲学为指导,叫“上学下达”。我们只有作到“下学上达”和“上学下达”的上下通气 对流,才能出现宋儒朱熹所期待的“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生动景象,哲学和具体科学才能同时健康 发展。因此,晢学家要谦虚一点,要眼睛向下“俯察地理”,具体科学研究者则要眼晴向上一点 要“仰观天文”。只有这样,哲学和科学才能在相互对流、对话、促进中充满生机,蓬勃发展。有 学生曾问我的学术境界是什么,我说是“上下通气不咳嗽”。 哲学作为研究最一般规律的理论,具有玄远性的一面,那么,它怎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 工作实践,学习思考活动挂上钩呢?我们说哲学主要是通过方法论把自己和我们的日常工作实践 勾通起来的。如果说哲学是通过“概括和总结”科学知识的途径,自下而上地把自己同科学和实践 联系起来的话,那么,晢学就是通过方法论,自上而下地把自己和实践联系了起来。图示 哲学(一般之“理”) 概括和总 结 方法论
5 次,从事实上说,哲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是在不断追踪、概括、总结具体科学成果的 过程中发展、 深化和前进的。其三,哲学的材料、营养和灵感来源于具体科学。哲学中的许多概念、范畴如结 构、功能、系统、机制等是从具体科学中移植和提升而来的。哲学如果 离开具体科学,就会丧 失其生命力,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当然,哲学也一直保持着对科 学的批判范导功能。 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就是说,各门具体科学研究必须以哲学世界观为基本理 论和基本研究态度,以哲学方法论为基本视角和思维方式。 为什么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呢? 因为“大道理”是管“小道理”的。作为“大道理”的万物的一般规律领导、统摄和规范着作为“小 道理”的特殊规律。譬如生物活动规律相对于动物活动规律就是“大道理”,因此,动物活动规律 得遵循生物活动规律这个“大道理”。因而,研究动物的动物学家就得理解生物活动规律这一“大 道理”,并受其理论指导。而生物活动规律相对于有机物活动规律又成了“小道理”,它又得遵循 有机物活动规律这一“大道理”。循此向上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就是“最大的道理”了,因别的“小 道理”都得遵循这个“最大的道理”,因而研究动物 的动物学家就得理解生物活动规律这一“大道 理”,并受其理论指导。而生物活动规律相对 于有机物活动规律又成了“小道理”,它不得遵循有 机物活动规律这一“大道理”。循此向上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就是“最大的道理”了,因别的“小 道理”都得遵循这个“最大的道理”,因而各门具体科学研究要受哲学指导。毛泽东在《中国革命 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指出:要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就必须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 因为后者相对于前者来说是“大道理”,它指导、规范前者。当然我们还可以再向上推:要研究“战 争的规律”,就得研究“矛盾斗争的规律”,“矛盾斗争规律”就是哲学上“最大的道理”了。毛泽东 后来写了哲学著作《矛盾论》,研究“矛盾斗争的规律”,这是合乎认识的逻辑的。毛泽东深深懂 得“大道理”管“小道理”,即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的道理的。佛教里有一句著名的话,叫“一月普现 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宋明理学将此道理表达为“理一分殊” 命题)。哲学研究的一般规律、 万物终极本体,就是一轮圆月,具体科学研究的特殊规律就 是一切水,圆月普现在一切水中。 哲学指导着具体科学。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要吸收具体科学成果,这道理用孔子的话说叫“下学上达”;具 体 科学研究要以哲学为指导,叫“上学下达”。我们只有作到“下学上达”和“上学下达” 的上下通气 对流,才能出现宋儒朱熹所期待的“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生动景象,哲学和具体科学才能同时健康 发展。因此,哲学家要谦虚一点,要眼睛向下“俯察地理”,具体科学研究者则要眼晴向上一点, 要“仰观天文”。只有这样,哲学和科学才能在相互对流、对话、促进中充满生机,蓬勃发展。有 学生曾问我的学术境界是什么,我说是“上下通气不咳嗽”。 哲学作为研究最一般规律的理论,具有玄远性的一面,那么,它怎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 工作实践,学习思考活动挂上钩呢?我们说哲学主要是通过方法论把自己和我们的日常工作实践 勾通起来的。如果说哲学是通过“概括和总结”科学知识的途径,自下而上地把自己同科学和实践 联系起来的话,那么,哲学就是通过方法论,自上而下地把自己和实践联系了起来。图示: 哲学(一般之“理”)
实践(特殊之“事”) (四)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表现为一种理论,当人用这种理论去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理论就转化成方法了。因而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晢学的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是统一的 1.什么是方法论? 先说什么是方法。方法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角度、途径、程序和框架。方法论就是关于 方法的理论。方法论主要解决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事物和问题须“怎么办”这个问题,世界观主要 解决世界“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和“怎么办”是有区别的,从而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不完全等同。 你知道了桌子“是什么”,但不会自然而然地知道“怎么”造桌子,二者之间有个转化过程问题。这 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世界观和方法又有统一的一面。当我们用世界观理论去观察和解决问题 时,它会转化、体现为方法论。用当代著名晢学家冯契先生的话说,这叫“化理论为方法”。 2.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表现 第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同一个晢学原理、理论,如果从理论的静态的角度看,它是一种认识成果,是世界观,如果 从应用的动态的角度看,它又是一种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方法论。譬如,“运动是物质的 根本属性”是一哲学原理。这一原理是人认识的成果,是理论,是世界观,而当我们运用这一原 理、理论时,它就成为“从运动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了。因而,我们既可以将某一哲学原理看 作已取得的认识成果,又可以把它当作进一步认识事物的起点和视角。前者为世界观,后者为方 法论。 第二,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根据,人们总是根据世界观来确定自己的方法论。譬如,当你认识到事物 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本质要通过现象来表现这一原理时,那么你在认识事物时就会采取透 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当你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决定的这一原理时,你在 认识事物时就会采用矛盾分析方法。如此等等。因此我们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 的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另一方面,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所实际采用的方法论也能反映出 他的世界观。我们通常是根据一个人做事的方式方法来判断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即世界观的 因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既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那么我们在学习理解每一个哲 原理和理论时都既要 将其看作世界观,又要将其看作方法论,学会化理论为方法的本 我们在哲学中就既能 得到境界的提升,又能得到实用工具的掌握。有同学说,哲学是智慧之学,但我学了哲学似乎并 没有变得智慧起来。我们说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把世界观转化成方法论,即没有化理论 为方法。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问题上,我们要向邓小平同志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解 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从哲学思维方式上看,邓小平是把“是什么 和“怎么样”统一起来,这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典范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阐释了什么是哲学问题,其中第一点是从哲学的性质上说明什么是哲 学,第二点是从哲学思想的来源上说明什么是哲学,第三点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上说明什么是 哲学,最后一点是从哲学的功能上说明什么是哲学 上面我们讲到,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本质,也就是我们从“黑马”等世界万
6 实践(特殊之“事”) (四)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表现为一种理论,当人用这种理论去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理论就转化成方法了。因而,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哲学的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是统一的。 1.什么是方法论? 先说什么是方法。方法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角度、途径、程序和框架。方法论就是关 于 方法的理论。方法论主要解决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事物和问题须“怎么办”这个问题,世界观主要 解决世界“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和“怎么办”是有区别的,从而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不完全等同。 你知道了桌子“是什么”,但不会自然而然地知道“怎么”造桌子,二者之间有个转化过程问题。这 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世界观和方法 又有统一的一面。当我 们用世界观理论去观察和解决问题 时,它会转化、体现为方法论。用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的话说,这叫“化理论为方法”。 2.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表现 第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同一个哲学原理、理论,如果从理论的静态的角度看,它是一种认识成果,是世界观,如 果 从应用的动态的角度看,它又是一种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方法论。譬如,“运动是 物质的 根本属性”是一哲学原理。这一原理是人认识的成果,是理论,是世界观,而当我们运用这一原 理、理论时,它就成为“从运动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了。因而,我们既可以 将某一哲学原理看 作已取得的认识成果,又可以把它当作进一步认识事物的起点和视角。前者为世界观,后者为方 法论。 第二,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根据,人们总是根据世界观来确定自己的方法论。譬如,当你认识到事 物 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本质要通过现象来表现这一原理时,那么你在认识事物时就会采 取透 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当你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决定的这一原理时,你在 认识事物时就会采用矛盾分析方法。如此等等。因此我们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 会有什么样 的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另一方面,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所实际采用的方法论也能反映出 他的世界观。我们通常是根据一个人做事的方式方法来判断这个人的内心世 界,即世界观的。 因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既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那么我们在学习理解每一个哲学概念、原理和理论时都既 要 将其看作世界观,又要将其看作方法论,学会化理论为方法的本领。这样我们在哲学中就 既能 得到境界的提升,又能得到实用工具的掌握。有同学说,哲学是智慧之学,但我学了哲学似乎并 没有变得智慧起来。我们说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把世界观转化成方法论,即 没有化理论 为方法。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问题上,我们要向邓小平同志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解 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从哲学思维方式上看,邓小平是把“是什么” 和“怎么样”统一起来,这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典范。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阐释了什么是哲学问题,其中第一点是从哲学的性质上说明什么是哲 学,第二点是从哲学思想的来源上说明什么是哲学,第三点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上说明什么 是 哲学,最后一点是从哲学的功能上说明什么是哲学。 上面我们讲到,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本质,也就是我们从“黑马”等世界 万
物中抽象出的那个“存在”(这里的“存在”不是和思维相对的存在,而是指对一切事物的总概括 即万物所具有的最大共性和最终根据)现在我们接下来要问,这个“存在”究竟是什么?对此问题哲 学家们有两种相反地回答,一种认为这个作为万物最大共性和最后根据的“存在”是物质,另一种 则认为“存在”是精神、思维。于是,“存在”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便成为哲学 中一个最大问题,最高问题或基本问题 二、哲学基本问题 晢学基本问题也就是哲学中的最高问题或最根本问题。那么,这一基本问题是什么? (一)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恩格斯首次提出来 的。他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9页)思维和存在两范畴也可以表述为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会成为哲学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词组有两个意思:“基本”指最高、根本:“问题”指疑问、疑惑。因而,哲学基本 问题也可以叫哲学中的最高疑问、根本疑惑。费尔巴哈说它是哲学中“最困难的问题”。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基本问题,其根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这是由哲学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如上所说,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包括“黑马”在内的宇宙万 物中抽象概括出的那个“存在”,即万物的最大共相或普遍本质。当人们把感性万物的本质抽象到 “存在”(共性、一)时,人们必然会提出这“存在”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问题。一般来说,当人 们面对感性事物,如“黑马”、“桌子”等时是不会提出它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问题(当然像贝克 莱那样的哲学家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它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从万物中一旦抽象出“存 在”,那人们就会提出它是物质还是精神这样的问题,因为“存在”作为“共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电看不见,但能摸得见因而人不怀疑其客观性)人们是会产生它是精神 的还是物质的这样的问题。譬如,老子说的“道”看不见,摸不着,因而人们一直在问它是物质 的还是精神的。“存在”也是这样的东西,因而,人们一直在问它是人的思维、心造出来的,还是 世界万物中所固有的。解放前有位著名哲学家张东荪就曾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说,由于从万物中 抽出来的那个最大“共相”(存在)不是事物,而是普遍者,因而会产生许多问题,“第一个问题是 这样的普遍共同的形相究竟是外界自己存在的呢?还是仅在人心中,而为心所造的呢?第二个问题 是:共同的形相与特殊的事物之关系究竟是如何?”(《张东荪文选》第483页)就是说,由“共相 或“存在”的出现会产生两个问题(当然不只是两个,还有有限和无限的关系,相对的和绝对的 关系等等),前一个问题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后一个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和个别的关 系问题(冯友兰先生曾说,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是一个真正的哲学问 作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重视的是前一个问题,即“共相”(“存在”)究竟是物质还 是精神问题,认为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对象是万物的最大“共相”或“共性”或普遍本质, 由此对象必然产生出此最大“共相”是物质还是精神,是外部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还是由人的思维 或人心所造出来的这样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宇宙万物的终极本体是什么这一重大 哲学问题,因而它就成了哲学中的最高问题或基本问题。 2.这是由人自身的存在及其特点决定的。哲学是对世界的根本认识和理解。人在认识和理解 世界的时候会把自己的特点和最关切的问题投射到对象身上去。人的存在特点是其存在的双重 性或“一体双元性”,即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因此,人在理解世界时就或者将世界的本质看作 与肉体相一致的物质,或其将其看作与灵魂相一致的精神。人最关切的问题是生死善恶问题。生 是灵和肉的统一,死是灵和肉的分离,善是高尚的精神,恶是无尽的物欲,可见,人的生死善恶 问题都同物质和精神关系问题内在相关。因而,晢学要将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 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3.这是由人的认识和实践的本质决定的。哲学的重要任务是解决认识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7 物中抽象出的那个“存在”(这里的“存在”不是和思维相对的存在,而是指对一切事物的总概括, 即万物所具有的最大共性和最终根据)现在我们接下来要问,这个“存在”究竟是什么?对此问题哲 学家们有两种相反地回答,一种认为这个作为万物最大共性和最后根据的“存在”是物质,另一种 则认为“存在”是精神、思维。于是,“存在”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便成为哲学 中一个最大问题,最高问题或基本问题。 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就是哲学中的最高问题或最根本问题。那么,这一基本问题是什么? (一)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恩格斯首次提出来 的。他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19 页)思维和存在两范畴也可以表述为精神和物质、主观 和客观。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会成为哲学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词组有两个意思:“基本”指最高、根本;“问题”指疑问、疑惑。因而,哲学基本 问题也可以叫哲学中的最高疑问、根本疑惑。费尔巴哈说它是哲学中“最困难的问题”。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基本问题,其根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这是由哲学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如上所说,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包括“黑马”在内的宇宙万 物中抽象概括出的那个“存在”,即万物的最大共相或普遍本质。当人们把感性万物的本质抽象到 “存在”(共性、一)时,人们必然会提出这“存在”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问题。一般来说,当人 们面对感性事物,如“黑马”、“桌子”等时是不会提出它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问题(当然像贝克 莱那样的哲学家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它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从万物中一旦抽象出“存 在”,那人们就会提出它是物质还是精神这样的问题,因为“存在”作为“共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电看不见,但能摸得见因而人不怀疑其客观性)人们是会产生它是精神 的还是物质的这样的问题 。譬如,老子说的“道”看不见,摸不着,因而人们一直在问它是物质 的还是精神的。“存在”也是这样的东西,因而,人们一直在问它是人的思维、心造出来的,还是 世界万物中所固有的。解放前有位著名哲学家张东荪就曾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说,由于从万物中 抽出来的那个最大“共相”(存在)不是事物,而是普遍者,因而会产生许多问题,“第一个问题是: 这样的普遍共同的形相究竟是外界自己存在的呢?还是仅在人心中,而为心所造的呢?第二个问题 是:共同的形相与特殊的事物之关系究竟是如何?”(《张东荪文选》第 483 页)就是说,由“共相” 或 “存在”的出现会产生两个问题(当然不只是两个,还有有限和无限的关系,相对的和绝对 的 关系等等),前一个问题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后一个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和个 别的关 系问题(冯友兰先生曾说,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是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冯先生把这个问题看 作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重视的是前一个问题,即“共相”(“存在”)究竟是物质还 是精神问题,认为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对象是万物的最大“共相”或“共性”或普遍本质, 由此对象必然产生出此最大“共相”是物质还是精神,是外部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还是由人的思维 或人心所造出来的这样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直接涉 及到宇宙万物的终极本体是什么这一重大 哲学问题,因而它就成了哲学中的最高问题或基本问题。 2.这是由人自身的存在及其特点决定的。哲学是对世界的根本认识和理解。人在认识和理解 世界的时候会把自己的特点和最关切的问题投射到对象身上去。人的存在特点是其存在 的双重 性或“一体双元性”,即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因此,人在理解世界时就或者将世界的本质看作 与肉体相一致的物质,或其将其看作与灵魂相一致的精神。人最关切的问题是生死善恶问题。生 是灵和肉的统一,死是灵和肉的分离,善是高尚的精神,恶是无尽的物欲,可见,人的生死善恶 问题都同物质和精神关系问题内在相关。因而,哲学要将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 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3.这是由人的认识和实践的本质决定的。哲学的重要任务是解决认识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认识中的根本问题是主观如何正确反映客观的问题,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问 题,即人的头脑中的理想、目的、方案、计划这些主观的东西,怎样变为现实的问题。因此,主 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哲学家解决认识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实际上 就是要解决主观和客观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时,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经常所碰到的言行关 系、名实关系、知行关系等实质上都可归结为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派别斗争的焦点,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规定和制约着对哲学中 其他问题的解决。凡是哲学都要回答宇宙万物的终极本体是什么的问题,而要回答此问题就不 可避免地要解决世界的本体是物质还是精神,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问题。因而,精神和物质的关 系问题是哲学派别斗争的焦点问题。对世界的本体论作何回答会决定怎样回答晢学中的其他问 题。如若把世界的本体看作物质,那么自然就会把人的本质,运动的主体、认识的来源和内容等 都看作是物质的东西,若相反,就会将人的本质、运动的主体、认识的内容和来源等都看作是 精神的。由此可见精神和物质关系在整个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根据以上四点,我们认为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哲学基本问题的小,是图维和存在之间所包含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要有三 所谓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个方面,因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也就有三个方面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这个问题属于本体论问题。所谓第一性, 是指时间上的在先性,地位上的根源性,作用上的决定性。第二性则是指时间上的在后性,地 位上的被派生性,作用上的被决定性。若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的,那就是指思维在时间上是在先的、 地位上是根源性的,作用是上决定性的。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 义和唯心义的标准。 2.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就是恩格斯说的,“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 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按恩格斯的说 法,思维在此主要指“表象和概念”,我看主要是“概念”。如我们上面说的“存在”(不是和思维相 对的存在,而是作为万物共同的存在)就是一“概念”,这个“概念”中是否反映了世界的实际呢?“运 动”也是个“概念”,这“概念”能不能反映运动的实际呢?“飞矢不动”的说法就是人在“概念”(思维) 中能不能反映现实的怀疑。康德的不可知论认为,“概念”(思维)只能用感性事物及其本质相同一, 不能和宇宙大全和“物自体”相同一。这个问题属于认识论问题 3.思维怎样反映存在的问题。在承认思维能反映存在的前提下,人们就会问思维怎样反映存 在问题。承认人的思维反映整个世界本质的哲学家一般都坚持辩证法,即通过辩证方法认识世 界。因为只有运用辩证法才能把有限和无限,相对和绝对,部分和整体统一起来,把感性认识和 理性认识统一起来。因为辩证法坚持对立中有统一,坚持在过程中,时间中解决问题。相反 不承认思维(概念)能认识整个世界本质者则不坚持辩证法,认为有限不能飞跃到无限,相对不能 飞跃到绝对。这个问题属于方法论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就包括以上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的。本体论决定认识论和方法论,如果认为万物的共相、本质是物质,那么在认识论 上就会坚持反映论,在方法论上就应该坚持辩证法。如果认为万物的共相、本质是精神,那么在 认识论上就会坚持先验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服务于本体论。另一方面,本体论也依赖于认识论 和方法论。如本体是什么是一个认识的结果,这认识结果要通过相应的方法来达到。因而,本体 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者是不可分割的。 三、哲学形态及其历史演变 哲学家们对从包括“黑马”在内的万物中抽象概括出的“存在”(万物的最大共性、本质)的看 法是不同的:有的把“存在”看作是物质,是人心之外固有的东西,相反,有的则将“存在”看作 精神的东西,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哲学形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基本哲学形
8 认识中的根本问题是主观如何正确反映客观的问题,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是主观见之于客 观的问 题,即人的头脑中的理想、目的、方案、计划这些主观的东西,怎样变为现实的问题。因此,主 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哲学家解决认识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实际上 就是要解决主观和客观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时,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经常所碰到的言行关 系、名实关系、知行关系等实质上都可归结为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派别斗争的焦点,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规定和制约着对哲学中 其他问题的解决。凡是哲学都要回答宇宙万物的终极本体是什么的问题,而要回答此问 题就不 可避免地要解决世界的本体是物质还是精神,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问题。因而,精神和物质的关 系问题是哲学派别斗争的焦点问题。对世界的本体论作何回答会决定怎样回答哲 学中的其他问 题。如若把世界的本体看作物质,那么自然就会把人的本质,运动的主体、认识的来源和内容等 都看作是物质的东西,若相反,就会将人的本质、运动的主体、认识的内 容和来源等都看作是 精神的。由此可见精神和物质关系在整个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根据以上四点,我们认为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所谓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就是思维和存在之间所包含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要有三 个方面,因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也就有三个方面。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这个问题属于本体论问题。所谓第一性, 是指时间上的在先性,地位上的根源性,作用上的决定性。第二性则是指时间上的在后 性,地 位上的被派生性,作用上的被决定性。若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的,那就是指思维在时间上是在先的、 地位上是根源性的,作用是上决定性的。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 答是划分唯物主 义和唯心义的标准。 2.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就是恩格斯说的,“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 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按恩格斯的说 法,思维在此主要指“表象和概念”,我看主要是“概念”。如我们上面说的“存在 ”(不是和思维相 对的存在,而是作为万物共同的存在)就是一“概念”,这个“概念”中是否反映了世界的实际呢?“运 动”也是个“概念”,这“概念”能不能反映运动的实际呢?“ 飞矢不动”的说法就是人在“概念”(思维) 中能不能反映现实的怀疑。康德的不可知论认为,“概念”(思维)只能用感性事物及其本质相同一, 不能和宇宙大全和“物自体”相同一。这个问题属于认识论问题。 3.思维怎样反映存在的问题。在承认思维能反映存在的前提下,人们就会问思维怎样反映存 在问题。承认人的思维反映整个世界本质的哲学家一般都坚持辩证法,即通过辩证方法 认识世 界。因为只有运用辩证法才能把有限和无限,相对和绝对,部分和整体统一起来,把感性认识和 理性认识统一起来。因为辩证法坚持对立中有统一,坚持在过程中,时间中解决 问题。相反, 不承认思维(概念)能认识整个世界本质者则不坚持辩证法,认为有限不能飞跃到无限,相对不能 飞跃到绝对。这个问题属于方法论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就包括以上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既有区 别 又有联系的。本体论决定认识论和方法论,如果认为万物的共相、本质是物质,那么在认 识论 上就会坚持反映论,在方法论上就应该坚持辩证法。如果认为万物的共相、本质是精神,那么在 认识论上就会坚持先验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服务于本体论。另一方面,本体论也依 赖于认识论 和方法论。如本体是什么是一个认识的结果,这认识结果要通过相应的方法来达到。因而,本体 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者是不可分割的。 三、哲学形态及其历史演变 哲学家们对从包括“黑马”在内的万物中抽象概括出的“存在”(万物的最大共性、本质) 的看 法是不同的:有的把“存在”看作是物质,是人心之外固有的东西,相反,有的则将“ 存在”看作 精神的东西,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哲学形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基本哲学形
(一)唯心主义哲学形态 凡认为万物的最大共相和本质是精神的哲学家及其哲学理论都叫唯心主义哲学。但是,唯心 主义晢学家们对“精神”的理解又是不同的。有的把“精神”理解为“客观精神”,有的则把精神理解 为“主观精神”。把“精神”理解为“客观精神”的哲学叫“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史上,柏拉图的“理 念”、朱熹的“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都是对万物共相和本体的不同称呼,这些晢学家认为, 它们都是“客观精神”,因而他们的哲学都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把“精神”理解为“主观精神”的晢 学叫“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史上,王阳明和陆九渊的“心”、贝克莱的“感觉”、叔本华和尼采的“意 志”等都是个人所具有的内在的“主观精神”,这些哲学家的哲学都叫“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客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客观精神”)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主观精神”或万物共相、本质为人心所造) (二)唯物主义哲学形态 凡认为万物的最大共相和本质是物质的哲学家及其哲学理论都叫唯物主义哲学。但唯物主 义哲学家对物质的理解并不相同,由此形成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可分为三种基本形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已经能够认识到多样性的万物是有其统一性基础和根源的,并认为这一统 性(共性)的东西是物质性的。如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万物具有其“始基”,就是认识到 了多样性背后的统一性,并认为“始基”是物质性的东西——水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是把物质理解为某种或某些物质具体形态。例如泰勒斯认为万物的 始基”是“水”,万物从水中生出,又复归于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始基是“火”。中国古代的五 行说认为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为什么要把万物的统一性本质视为具体的 物质形态呢?是由于古代晢学家的抽象思维水平低吗?似乎不是,因为他们能抽象出“始基”范畴, 这说明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已能达到多样性万物中最大共性和统一根源。他们之所以要把物质等 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主要原因是为了说明物质的客观性、确实性和可靠性。因为像水、火这些 物质具体形态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因而,大家并不怀疑其客观性、确实性和可靠性。当然他 们这样作的时候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这就是要用某一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其他万物都是由它所 产生的,这是困难的。具体物质形态是客观的、真实的,但解释力差,普遍性程度低:一般的“始 基”(共相)普遍性程度高,解释力强,但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即非具体性,使得其客观性、确实 性易受到怀疑。因此,怎样把万物本体的普遍性、抽象性与客观性、确实性统一起来始终是摆在 唯物主义晢学家面前的艰难任务。因为要从理论上来论证普遍性、抽象性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实 的,的确难度很大。因此,列宁之前的唯物主义晢学家都不敢把物质看作是抽象的、普遍性的东 西,而看作具体的、特殊的东西。只有列宁把物质看作是共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东西(与普遍和 客观相对的范畴是个别和主观。哲学家常问:普遍的共性的何以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这说明 共性与个性,精神和物质的确是哲学中的重大问题。)此问题我们在下一章将会讲到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万物的本源看作是某种物质具体形态(个别性),并没有科学根据,只是 种猜测,但按恩格斯的看法那是一种天才的猜测。譬如,泰勒斯把万物本源看作是“水”就是 天才的猜测。水的基本构成元素是氢,氢在化学原素周期表中是第一个元素,所有其他元素都可 以由它合成。万物都是由元素构成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有猜测性和朴素性,这是 它的局限性。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9 态。 (一)唯心主义哲学形态 凡认为万物的最大共相和本质是精神的哲学家及其哲学理论都叫唯心主义哲学。但是,唯 心 主义哲学家们对“精神”的理解又是不同的。有的把“精神”理解为“客观精神”,有的则把精神理解 为“主观精神”。把“精神”理解为“客观精神”的哲学叫“客观唯心主义” 。哲学史上,柏拉图的“理 念”、朱熹的“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都是对万物共相 和本体的不同称呼,这些哲学家认为, 它们都是“客观精神”,因而他们的哲学都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把“精神”理解为“主观精神”的哲 学叫“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史上,王阳明和陆九渊的“心”、贝克莱的“感觉”、叔本华和尼采的“意 志”等都是个人所具有的内在的“主观精神”,这些哲学家的哲学都叫“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客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客观精神”)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主观精神”或万物共相、本质为人心所造) (二)唯物主义哲学形态 凡认为万物的最大共相和本质是物质的哲学家及其哲学理论都叫唯物主义哲学。但唯物主 义哲学家对物质的理解并不相同,由此形成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可分为三种基本 形 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已经能够认识到多样性的万物是有其统一性基础和根源的,并认为这一统 一性(共性)的东西是物质性的。如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万物具有其“始基”,就是认识到 了多样性背后的统一性,并认为“始基”是物质性的东西——水。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是把物质理解为某种或某些物质具体形态。例如泰勒斯认为万物的 “始基”是“水”,万物从水中生出,又复归于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始基是“火”。中国古代的五 行说认为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为什么要把万物的统一性本质视为具体的 物质形态呢?是由于古代哲学家的抽象思维水平低吗?似乎不是,因为他们能抽象出“始基”范畴, 这说明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已能达到多样性万物中最大共性和统一根源。他们之所以要把物质等 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主要原因是为了说明物质的客观性、确实性和可靠性。因为像水、火这些 物质具体形态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因而,大家并不怀疑其客观性、确实性和可靠性。当然他 们这样作的时候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这就是要用某一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其他万物都是由它所 产生的,这是困难的。具体物质形态是客观的、真实的,但解释力差,普遍性程度低;一般的“始 基”(共相)普遍性程度高,解释力强,但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即非具体性,使得其客观性、确实 性易受到怀疑。因此,怎样把万物本体的普遍性、抽象性与客观性、确实性统一起来始终是摆在 唯物主义哲学家面前的艰难任务。因为要从理论上来论证普遍性、抽象性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实 的,的确难度很大。因此,列宁之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不敢把物质看作是抽象的、普遍性的东 西,而看作具体的、特殊的东西。只有列宁把物质看作是共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东西(与普遍和 客观相对的范畴是个别和主观。哲学家常问:普遍的共性的何以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这说明 共性与个性,精神和物质的确是哲学中的重大问题。)此问题我们在下一章将会讲到。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万物的本源看作是某种物质具体形态(个别性),并没有科学根据,只 是 一种猜测,但按恩格斯的看法那是一种天才的猜测。譬如,泰勒斯把万物本源看作是“水 ”就是 天才的猜测。水的基本构成元素是氢,氢在化学原素周期表中是第一个元素,所有其他元素都可 以由它合成。万物都是由元素构成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有猜测性和朴 素性,这是 它的局限性。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构成事物的最小单位原子(或分子)等同于物,由于原子具有广延 性、不可分性、运动性等特征,因而物质的特性也就是广延性、不可分性和运动性(有的哲学家 不承认原子自己会运动)。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这样就坚持了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具有广 延性,因而凡不是具有广延性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如上帝就是不真实不存在的:物质自己会运 动,因而不需要上帝推动,这也否定了宗教神学。把物质(最真实的东西看作具有广延性和不可 分性的(或不可入性)的原子,对科学和民主具有重大推动作用。既然物质是具有广延性,即具有 长、宽、高,那么,这就告诉科学家,要了解宇宙中最真实的东西就要研究长、宽、高,这样就 推动了几何学,数学的发展:既然物质、原子具有不可入性,这原子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就是 独立的个人。原子具有不可入性,因而个人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这是民主政治的基石。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1)机械性。它企图用机械力学原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统 性,用力学规律解包括生理、心理在内的各种现象。(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 观点看问题。(3)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即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 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把从包括“黑马”在内的世界万物中抽象出来最大共性的本质视为物质,即认 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这同以往的唯物主义是一样的。但以往的唯物主义都把物质看 作物质的具体形态,而辩证唯物主义则与此不同,它认为物质是共性的、一般性的东西,而这个 共性、一般性的物质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也就是说“物质=共性+客观”。这是列宁物质观中的 思想。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存在是物质性的东西。这 里马克思提出了社会物质的重要思想。如果说,以往的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物质具体形态的话, 那么,马克思也有类似的思想,即他把物质主要看作“社会存在”,看作“社会物质”。这样有其好 处,就是能够使一般的物质具体化,时代化。因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是 历史唯物主义。 (三)辩证法的基本形态 哲学要讨论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相对和绝对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等是离不开辩证法的。辩证法是哲学家探讨和认识问题的重要方法论,同时也是世界观。辩证法 在其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三个基本历史形态:第一阶段是古代朴素辩证法,包括古希腊和中国鸦片 战争以前的辩证法思想。代表性的人物和著作是赫拉克利特、老子、《周易》。第二阶段是以德 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人物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对一般的哲学问题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们再来了解我们将着重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 克思主义哲学既继承和吸收了它之前的哲学和优秀成果,同时又区别于以往同时代的哲学,它的 产生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变革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空是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为什么能在这样一个时空中产生马克思主 义晢学呢?这主要不是因为在此特殊时空,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出生了,而是说在此特殊时中 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前面我们讲到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具体科学 知识又来源于实践,因而哲学最终来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也来自实践。在19 世纪40年代的欧洲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实践基础。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是 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实践包括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就实践中的人和自然关系看,18世纪后半期发 生了产业革命,出现了机器大生产。机器属于工具,同时是物质性的东西。大机器的出现使劳动 生产率成几十倍上百倍地增长,同时决定着社会分工、社会结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性质。 这使马克思看到经济因素,物质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使马克思有可能概括出物质资料
10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构成事物的最小单位原子(或分子)等同于物,由于原子具有广 延 性、不可分性、运动性等特征,因而物质的特性也就是广延性、不可分性和运动性(有的哲学家 不承认原子自己会运动)。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这样就坚持了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具有广 延性,因而凡不是具有广延性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如上帝就是不真实不存在的;物质自己会运 动,因而不需要上帝推动,这也否定了宗教神学。把物质(最真实的东西看作具有广延性和不可 分性的(或不可入性)的原子,对科学和民主具有重大推动作用。既然物质是具有广延性,即具有 长、宽、高,那么,这就告诉科学家,要了解宇宙中最真实的东西就要研究长、宽、高,这样就 推动了几何学,数学的发展;既然物质、原子具有不可入性,这原子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就是 独立的个人。原子具有不可入性,因而个人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这是民主政治的基石。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1)机械性。它企图用机械力学原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 统 一性,用力学规律解包括生理、心理在内的各种现象。(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 观点看问题。(3)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即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 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把从包括“黑马”在内的世界万物中抽象出来最大共性的本质视为物质,即 认 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这同以往的唯物主义是一样的。但以往的唯物主义都把物 质看 作物质的具体形态,而辩证唯物主义则与此不同,它认为物质是共性的、一般性的东西,而这个 共性、一般性的物质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也就是说“物质=共性+客观”。这是列宁物质观中的 思想。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存在是物 质性的东西。这 里马克思提出了社会物质的重要思想。如果说,以往的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物质具体形态的话, 那么,马克思也有类似的思想,即他把物质主要看作“社会存在”,看作“社会物质”。这样有其好 处,就是能够使一般的物质具体化,时代化。因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是 历史唯物主义。 (三)辩证法的基本形态 哲学要讨论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相对和绝对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等是离不开辩证法的。辩证法是哲学家探讨和认识问题的重要方法论,同时也是世界观。辩证法 在其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三个基本历史形态:第一阶段是古代朴素辩证法,包括古希腊和中国鸦片 战争以前的辩证法思想。代表性的人物和著作是赫拉克利特、老子、《周易》。第二 阶段是以德 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人物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对一般的哲学问题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们再来了解我们将着重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 克思主义哲学既继承和吸收了它之前的哲学和优秀成果,同时又区别于以往同时代的哲学,它的 产生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变革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空是 19 世纪 40 年代的欧洲。为什么能在这样一个时空中产生马克思主 义哲学呢? 这主要不是因为在此特殊时空,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出生了,而是说在此特殊 时中 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前面我们讲到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具体科学 知识又来源于实践,因而哲学最终来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也来自 实践。在 19 世纪 40 年代的欧洲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实践基础。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是 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实践包括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就实践中的人和自然关系看,18 世纪后半期发 生了产业革命,出现了机器大生产。机器属于工具,同时是物质性的东西。大机器的出现使劳动 生产率成几十倍上百倍地增长,同时决定着社会分工、社会结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性质。 这使马克思看到经济因素,物质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使马克思有可能概括出物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