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四讲句法结构的嬗变对语法化的影响 在明代之前,像义词“如”、“若”、“似”先后发展成为了副词和形容词的 词尾。顾名思义,它们作为语法标记是用于副词或者形容词词根之后的。这种顺序 揭示,像义词语法化的必要句法环境是,它们可用于动词或者形容词谓语之后,引 入一个类比项。如上所述,十五世纪之前的句法结构正满足这一必要条件。其语法 化的步骤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步必要的句法环境:VP/AP+(像义词+NP) 第二步内部结构重新分析:(VPAP+像义词) 第三步虚化为词尾 这个发展过程与 Hopper和 Traugott(1993)所描写的英语的像义词like向副词词 尾y的发展过程相符。这种共同发展是因为古汉语与英语具有相同的语序,都为 像义词的语法化提供了必要的句法环境 上述推断得到两个方面的强有力支持。第一个论据是,十五世纪以前汉语的句 法结构允许像义词紧随中心谓语之后出现,所以同时期该类中的几个词先后变成了 词尾。相对地,十五世纪之后的句法结构不再允许像义词修饰语紧随中心谓语出 现,结果尔后的像义词就没有再发展成为词尾(下文还将讨论其原因)。第二个证 据是,十五世纪之前的像义词中,“似”在中心谓语之后引进修饰语的用法出现得 最晚,相应地它发展成为词尾用法的时间也最迟。“似”引进修饰语的用法约始于 魏晋时期,其词尾的用法最早见于金元时期的文献(江蓝生1992)。这种时间先 后的对应关系,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像义词的句法位置与其语法化关系之密切。 现在我们来解释本章开头所提出的一个问题:元明时期的词尾“也似”有可能 从汉语内部发展出来。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X+也似”的构造确实很特 别。这可能是江蓝生推断它来自其它语言的一个理由。但是从古汉语的句法结构, “也”和“似”是可以紧邻出现的,“也”为语气词,“似”在句尾引入另外一个 比较项。根据我们的调査,出现该类用例的较早文献是三世纪的《抱朴子》,一直 到唐宋时期的文献里“也”和“似”经常共用: (39)其利口谀辞也似辨。(抱朴子卷二十) (40)其道听途说也似学。(抱朴子卷二十) (41)夫人闻之,也似醍醐灌顶。(敦煌变文·庐山远公话) (42)若言要识愁中貌,也似君思日日衰。(徐夤,依韵赠南安方处事五首) (43)年年为爱新条好,不觉苍华也似丝。(徐铉,柳枝词十首 (44)纵有馀香,也似郎恩爱。(柳永词·西施其三) 如上例所示,既然古汉语的句法允许“也”和“似”紧邻出现,那么不管它们原来 的句法关系是什么,都有可能通过重新分析而成为一个复合词尾。这种用法不是个 别词的特殊现像,而是那时期的句法所允许的一种组合,例如同类的“如”也有完 全相同的用法 (45)烈士之爱国也如家。(抱朴子卷三十九) (46)奉君也如亲。(抱朴子卷三十九) (47)仁人之视人也如己。(抱朴子卷三十九)第四讲 句法结构的嬗变对语法化的影响 47 在明代之前,像义词“如”、“若”、“似”先后发展成为了副词和形容词的 词尾。顾名思义,它们作为语法标记是用于副词或者形容词词根之后的。这种顺序 揭示,像义词语法化的必要句法环境是,它们可用于动词或者形容词谓语之后,引 入一个类比项。如上所述,十五世纪之前的句法结构正满足这一必要条件。其语法 化的步骤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步 必要的句法环境: VP/AP +(像义词+NP) 第二步 内部结构重新分析:(VP/AP +像义词) 第三步 虚化为词尾 这个发展过程与 Hopper 和 Traugott(1993)所描写的英语的像义词 like 向副词词 尾-ly 的发展过程相符。这种共同发展是因为古汉语与英语具有相同的语序,都为 像义词的语法化提供了必要的句法环境。 上述推断得到两个方面的强有力支持。第一个论据是,十五世纪以前汉语的句 法结构允许像义词紧随中心谓语之后出现,所以同时期该类中的几个词先后变成了 词尾。相对地,十五世纪之后的句法结构不再允许像义词修饰语紧随中心谓语出 现,结果尔后的像义词就没有再发展成为词尾(下文还将讨论其原因)。第二个证 据是,十五世纪之前的像义词中,“似”在中心谓语之后引进修饰语的用法出现得 最晚,相应地它发展成为词尾用法的时间也最迟。“似”引进修饰语的用法约始于 魏晋时期,其词尾的用法最早见于金元时期的文献(江蓝生 1992)。这种时间先 后的对应关系,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像义词的句法位置与其语法化关系之密切。 现在我们来解释本章开头所提出的一个问题:元明时期的词尾“也似”有可能 从汉语内部发展出来。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X + 也似”的构造确实很特 别。这可能是江蓝生推断它来自其它语言的一个理由。但是从古汉语的句法结构, “也”和“似”是可以紧邻出现的,“也”为语气词,“似”在句尾引入另外一个 比较项。根据我们的调查,出现该类用例的较早文献是三世纪的《抱朴子》,一直 到唐宋时期的文献里“也”和“似”经常共用: (39)其利口谀辞也似辨。(抱朴子卷二十) (40)其道听途说也似学。(抱朴子卷二十) (41)夫人闻之,也似醍醐灌顶。(敦煌变文·庐山远公话) (42)若言要识愁中貌,也似君恩日日衰。(徐夤,依韵赠南安方处事五首) (43)年年为爱新条好,不觉苍华也似丝。(徐铉,柳枝词十首) (44)纵有馀香,也似郎恩爱。(柳永词·西施其三) 如上例所示,既然古汉语的句法允许“也”和“似”紧邻出现,那么不管它们原来 的句法关系是什么,都有可能通过重新分析而成为一个复合词尾。这种用法不是个 别词的特殊现像,而是那时期的句法所允许的一种组合,例如同类的“如”也有完 全相同的用法: (45)烈士之爱国也如家。(抱朴子卷三十九) (46)奉君也如亲。(抱朴子卷三十九) (47)仁人之视人也如己。(抱朴子卷三十九)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