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11期 董立杰等:热带钢轧机辊系纵向刚度在线计算模型 ,1453 轴线,由于压力是通过压下丝杠或液压缸直接作用 通常轧制中,工作辊和支持辊均同时承受集中 在支撑辊轴承座上,所以支撑辊轴承座上的受力点 载荷和分布载荷,虽然它们的大小和分布形式都不 产生的位移就反映了辊系弹性变形对轧机弹跳的贡 一样,但可将它们统一用分布力9(x)和集中力F 献).很明显,支撑辊轴线中心点的位移由辊间中 表示,如图2所示, 心压扁Ywb和工作辊与带钢的中心压扁Yw组成, 对于9(x)按与轧辊同样的方式离散,则每单 而支撑辊轴承座受力点的弹性挠曲变形为Y,所 元上的分布力可以以一集中力”:表示: 以该受力点的位移由这三部分组成,设该受力点位 中=(x)△x,i=1,2,…,n (3) 移为Y。,则: 2.3受力分析方程 (1) 图3为上辊系几何尺寸及受力图,根据图3对 上辊系进行受力分析得: Fu=FM十+E+Ea-Ea)Ln-M。 2 2LFe (4) F-Em++E-(Ea-f-M(⑤) 2LFe F:=Fad十Fo (6) 图1辊系弹性变形对轧机弹跳的影响 Fig.1 Effect of roll elastic deformation on mill bounce 式中,Fa和F。为压下液压缸的压下力,FM和Fbo 为弯辊力,F。为轧制力,F:为辊间力,L为两侧轴 2模型 承中心线的距离,LFe为两侧压下液压缸距离,Mg 为轧制力对轧辊中心的力矩 2.1假设条件 (1)轧辊弹性变形沿轧制平面上下对称: (2)辊间压扁和工作辊与轧件的压扁采用中岛 支撑 的修正半无限体理论; (3)轧制力的分布曲线是二次抛物线 2.2离散化 工作棍 为保证工作辊的离散单元与支持辊的离散单元 对应,工作辊和支持辊的单元划分完全一样,并 乳件 统一以轧制中心线所在的截面作为轧辊半辊身的分 界面,将半辊身长抽象为一个悬臂梁,如图2所示, 轧辊轴向离散成若干单元,各单元中心点的序号分 图3上辊系几何尺寸及受力图 别为1,2,…,n,其轴向坐标x:为: Fig.3 Roll geometrical size and force analysis x=-1十4t,=1,2…, 2 (2) 2.4轧辊挠曲模型 式中,△x:为第i单元的长度,x0=△x0=0. 本文将轧辊各点挠度归结为弯矩引起的挠度和 p 剪切力引起的挠度,求解模型如图2所示 十1单元弯矩挠度: +1= 4+岩(a)+M十情+M(a只 EI i十1单元剪切挠度: - 0十1=0:十 凸Q△x GA 图2半轧辊悬臂梁模型 Fig.2 Half roll's cantalever beam model 所以,十1单元挠度为: +1=+1十,计1=十d, 对于工作辊,设在1,2,,x.的单元内,带钢与 =0,1,…,n-1. 工作辊接触,x.=B/2△x,B为带钢宽度 在此,定义一个挠度增量dω:,表示i十1单元轴线.由于压力是通过压下丝杠或液压缸直接作用 在支撑辊轴承座上‚所以支撑辊轴承座上的受力点 产生的位移就反映了辊系弹性变形对轧机弹跳的贡 献[6].很明显‚支撑辊轴线中心点的位移由辊间中 心压扁 Y wbo和工作辊与带钢的中心压扁 Y ws0组成‚ 而支撑辊轴承座受力点的弹性挠曲变形为 Y F‚所 以该受力点的位移由这三部分组成.设该受力点位 移为 Y s‚则: Y s= Y F+ Y wbo+ Y ws0 (1) 图1 辊系弹性变形对轧机弹跳的影响 Fig.1 Effect of roll elastic deformation on mill bounce 2 模型 2∙1 假设条件 (1) 轧辊弹性变形沿轧制平面上下对称; (2) 辊间压扁和工作辊与轧件的压扁采用中岛 的修正半无限体理论; (3) 轧制力的分布曲线是二次抛物线. 2∙2 离散化 为保证工作辊的离散单元与支持辊的离散单元 一一对应‚工作辊和支持辊的单元划分完全一样‚并 统一以轧制中心线所在的截面作为轧辊半辊身的分 界面‚将半辊身长抽象为一个悬臂梁‚如图2所示. 轧辊轴向离散成若干单元‚各单元中心点的序号分 别为1‚2‚…‚n‚其轴向坐标 xi 为: xi= xi-1+ Δxi+Δxi-1 2 ‚i=1‚2‚…‚n (2) 式中‚Δxi 为第 i 单元的长度‚x0=Δx0=0. 图2 半轧辊悬臂梁模型 Fig.2 Half roll’s cantalever beam model 对于工作辊‚设在1‚2‚…‚xs 的单元内‚带钢与 工作辊接触‚xs=B/2Δx‚B 为带钢宽度. 通常轧制中‚工作辊和支持辊均同时承受集中 载荷和分布载荷‚虽然它们的大小和分布形式都不 一样‚但可将它们统一用分布力 φ( x )和集中力 F 表示‚如图2所示. 对于 φ( x)按与轧辊同样的方式离散‚则每单 元上的分布力可以以一集中力 φi 表示: ●i=●( xi)Δx‚i=1‚2‚…‚n (3) 2∙3 受力分析方程 图3为上辊系几何尺寸及受力图.根据图3对 上辊系进行受力分析得: Fcd= Fbd+Fbo+Fw 2 + (Fbd-Fbo) L Fb- Mfg 2L Fc (4) Fco= Fbd+Fbo+Fw 2 - (Fbd-Fbo) L Fb- Mfg 2L Fc (5) Fi=Fcd+Fco (6) 式中‚Fcd和 Fco为压下液压缸的压下力‚Fbd和 Fbo 为弯辊力‚Fw 为轧制力‚Fi 为辊间力‚L Fb为两侧轴 承中心线的距离‚L Fc为两侧压下液压缸距离‚Mfg 为轧制力对轧辊中心的力矩. 图3 上辊系几何尺寸及受力图 Fig.3 Roll geometrical size and force analysis 2∙4 轧辊挠曲模型 本文将轧辊各点挠度归结为弯矩引起的挠度和 剪切力引起的挠度‚求解模型如图2所示. i+1单元弯矩挠度: ωi+1= ωi+ Mi+1 2EI (Δx) 2+ M1+ M2+…+ Mi EI (Δx) 2. i+1单元剪切挠度: ωsi+1=ωsi+ αs Qi GA Δx. 所以‚i+1单元挠度为: ω′i+1=ωi+1+ωsi+1=ω′i+dω′i‚ i=0‚1‚…‚n-1. 在此‚定义一个挠度增量 dω′i‚表示 i+1单元 第11期 董立杰等: 热带钢轧机辊系纵向刚度在线计算模型 ·1453·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