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反动”。前者发表于杜任之主编的《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述评》(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2 月第一次印刷),后者侧刊登于《哲学研究》1980年第3期。罗克汀的文章已在1979年 月的第一届现代外国暂学会议上宣读。文中胡塞尔的现象学被归入某种形式的唯心主义,认 为胡塞尔意向性学说“是一种神秘主义的思辨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22]。该论文引起 些讨论。不管怎样,在那样一个时代,这篇文章起到了引起人们对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关注。 李幼蒸的重在介绍胡塞尔的生平、基本学说和影响,对于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有所吸收 文章的信息量较大。杜任之主编的这本《述评》(后来又出了续集) 界和知 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李幼蒸的文章发生了很大影响。许多青年学者和大学生,就是通 过这本书而得到关于现象学的一些基本的信息。 1980年之后,中国大陆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兴趣陡增,《现代外国哲学》论文集和《现代西方 哲学》的教科书中都有有关的讨论和介绍。 1986年,出现了胡塞尔著作的第一个中译本:《现象学的观念》,由倪梁康译出,夏基松和 张继武校阅,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自《现象学的观念》之后,胡塞尔著作的中文译本逐渐 增多。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有李幼蒸译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今》第】卷,以及 倪梁康译的《逻辑研究》。 80年代初以来,讨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论文时有出现,但从数量上远不如讨论海德格尔和 特的。除了《哲学研究》等学术杂志之外,刊登这类文章的还有各种论文集,比如《现代外 国哲学论文集》(商务,1982年)、《现代外国哲学》(人民出版社,自80年代初以来出了多 )、《德国哲学(论文华)》(北大出版补 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出了十几集:现改由人大 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德国哲学论丛 ,《中国现象 与哲学评论》(上海译文,自1995年 以来已出版3辑):此外,就是《现代西方哲学》一类的教科书中的有关章节。早期的作者 除以上提及者外,包括范明生、张庆熊、张宪、涂成林等,后来则有靳希平、倪梁康、涂纪 亮、张样龙、陈立胜等。 倪梁康1994年发表的《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北京:三联)是中国 本关于胡塞尔及其引发的思想效应的研究性的力作。 在现象学在中国起步之时,胡塞尔现象学与中国思想就开始对话。在这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 张样龙的工作。自1993年以来他在国内外发表了一些关于胡塞尔与东方思想关系的论文 1993年第6期的《中国社会科学》上的一篇名为“胡塞尔、海德格与东方哲学”,1995年 发表了“胡塞尔 生活世界'学说的含义与问题”(《场与有》第2期)和“现象学的构成观 与中国哲学”(1995年),23] 张庆能1995年出版的《能十力的新唯识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张 庆熊自八十年代初以来就在《现代外国哲学》等处发表关于胡塞尔现象学的文章,1983年 至193年在瑞士学习现象学。其博士论文导师之一就是上文提到的耿宁((Iso Kern)教授 而《能十力的新唯识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 书他的博士论文的中译本,“但在内容和论述 方式上作了不少改动”。[24 西安西北大学学者张再林1997年出版了《中西哲学比较论》,其中西方思想以胡塞尔的现象反动”。前者发表于杜任之主编的《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述评》(北京三联书店,1980 年 2 月第一次印刷),后者则刊登于《哲学研究》1980 年第 3 期。罗克汀的文章已在 1979 年 11 月的第一届现代外国哲学会议上宣读。文中胡塞尔的现象学被归入某种形式的唯心主义,认 为胡塞尔意向性学说“是一种神秘主义的思辨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22]。该论文引起一 些讨论。不管怎样,在那样一个时代,这篇文章起到了引起人们对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关注。 李幼蒸的重在介绍胡塞尔的生平、基本学说和影响,对于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有所吸收, 文章的信息量较大。杜任之主编的这本《述评》(后来又出了续集)在当时的哲学界和知识 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李幼蒸的文章发生了很大影响。许多青年学者和大学生,就是通 过这本书而得到关于现象学的一些基本的信息。 1980 年之后,中国大陆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兴趣陡增,《现代外国哲学》论文集和《现代西方 哲学》的教科书中都有有关的讨论和介绍。 1986 年,出现了胡塞尔著作的第一个中译本:《现象学的观念》,由倪梁康译出,夏基松和 张继武校阅,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自《现象学的观念》之后,胡塞尔著作的中文译本逐渐 增多。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有李幼蒸译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 1 卷,以及 倪梁康译的《逻辑研究》。 80 年代初以来,讨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论文时有出现,但从数量上远不如讨论海德格尔和萨 特的。除了《哲学研究》等学术杂志之外,刊登这类文章的还有各种论文集,比如《现代外 国哲学论文集》(商务,1982 年)、《现代外国哲学》(人民出版社,自 80 年代初以来出了多 集)、《德国哲学(论文集)》(北大出版社,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出了十几集;现改由人大 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德国哲学论丛》)、《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上海译文,自 1995 年 以来已出版 3 辑);此外,就是《现代西方哲学》一类的教科书中的有关章节。早期的作者 除以上提及者外,包括范明生、张庆熊、张宪、涂成林等,后来则有靳希平、倪梁康、涂纪 亮、张祥龙、陈立胜等。 倪梁康 1994 年发表的《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北京:三联)是中国第 一本关于胡塞尔及其引发的思想效应的研究性的力作。 在现象学在中国起步之时,胡塞尔现象学与中国思想就开始对话。在这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 张祥龙的工作。自 1993 年以来他在国内外发表了一些关于胡塞尔与东方思想关系的论文。 1993 年第 6 期的《中国社会科学》上的一篇名为“胡塞尔、海德格与东方哲学”, 1995 年 发表了“胡塞尔‘生活世界’学说的含义与问题”(《场与有》第 2 期)和“现象学的构成观 与中国哲学”(1995 年),[23] 张庆熊 1995 年出版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张 庆熊自八十年代初以来就在《现代外国哲学》等处发表关于胡塞尔现象学的文章,1983 年 至 1993 年在瑞士学习现象学。其博士论文导师之一就是上文提到的耿宁(Iso Kern)教授, 而《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一书他的博士论文的中译本,“但在内容和论述 方式上作了不少改动”。[24] 西安西北大学学者张再林 1997 年出版了《中西哲学比较论》,其中西方思想以胡塞尔的现象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