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这个度就是“中和”。的确,自然界是伟大的,而自然既然万物均由天地化育,那么作为万物中的一分子 界的伟大是由人来实现的。人既是自然界的产物,的人与万物其它成员乃“民胞物与”,应该“并育而不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界的“杰作”,同时又是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于是我们应该树立万物平 自然界的“功臣”。因此,人在自然界中占有特殊的等的观念,只有真正视万物为我们的兄弟,才能发自 地位,具有特殊作用,人在自然界的重要作用即“参内心的去尊重它们。最后,无论是《易传》中的“裁成 赞化育”,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限度,那就是“中辅相”还是《中庸》里的“参赞化育”,均肯定了人的主 观能动性。而且两者均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 人作为德性主体,不是与其它万物对立的,更不挥必须在一个“度”的范围内,在“尽物之性”的基础 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而是与万物平等的。在《中上发挥。因而,新的生态哲学在指导人们按照自然 庸》看来,天地所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规律适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也应给予思想指 相悖”,都有自己存在的权利,也有各自的价值。人导,使人们意识到人不能任意妄为,否则自然界会给 与物在生命意义上是平等的、无优越性的,但人作为人类更沉重的打击。 德性主体,能从自身生命中体会万物生命之宝贵,尽 其性以尽人之性,这种由己及物的过程正是人所特[1陈来冯友兰选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有的,也是人的可贵之处,正所谓“仁者,人也”。那 [2]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 么是否所有的人都能“参赞化育”呢? 与交融[M]北京:三联书店,1996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3余治平“生态”概念的存在论诠释[中国学2002 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5]张岱年文化与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 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6]余谍昌儒家环境哲学思想对构建和谱社会的意义[U]中 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说明人需要很高的境界 国哲学史,2006(1) 才能以至诚之心对待物,使物各得其所,以诚待物是 [责任编辑:王代生] 处理人与物关系的根本态度。以诚待物就是尊重万(上接26页) 物、同情万物、理解万物,以天地化育之道促成万物31胡惠林,文化产业学现代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M,上海 的生长发育,而非肆意的去控制、破坏万物。那么何[4]张勤,当代中国的政策群:概念提出和特质分析[J.北京行 以为“诚”,应怎样以诚化育万物呢?《中庸》说:“诚 政学院学报,2000,(1) 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5杨吉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实践的回顾与反 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 思[]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6,(6) [6]诸大建,王明兰,系统性原则下的公共政策过程[J]同济 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杨吉华论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J山 到,《中庸》认为,诚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则,不诚 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6) 则无物。至诚的人并非成己而止,还要推之及物。[8 allon A.R. Deve loping leisure and cultura 成己表现为一种“仁”,人的一种自成的同一性;成物 attractionsin the regional city centre a policy perspective lu].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表现为一种“知”,也即人顺物之性成就万物,参赞化c- Government And Policy.2003) 育。无论是成己,还是成物都是人之德性的体现,符9Kong. ulture, economy policy: trendsand deve lopments 合内外之道随时施行就能使己使物各得其所。由此 [].Geoforum. 2000. (31) 可见,在儒家看来,人与万物的本性,都包含着天之 [10JVaidhyanathan S Remote control: The rise of electr- onic cultural policy]. Annals of The American 性,只有至诚的圣人,才能尽量发挥自己以及一切人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2005, 的本性,进而发挥万物的本性,达到以“仁”成己,以[11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知”成物,完成“赞天地之化育”的使命,使天、地、人12 Frith, S. Knowingons place: The Culture of Cultural “三才”合而为一。 91.(1) [13]朱喆制定文化政策法规,推动深圳文化产业发展[J] 结语 特区经济,2005,(9) 《易传》、《中庸》中蕴含的朴素生态思想对当前[14陈家泽政府作用与文化产业政策设计[J].西南交通大 构建新的生态哲学在本体论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15陈鸣,西方文化管理概论[1太原:书海出版社,206 义。首先,两者都谈到物之生。《易传》提出“太极 [16]王晓刚文化产业的理论阐释与政策取向J]长白学刊2006(6) 两仪-四象-八卦”的物之所生之模式。《中庸》亦提 出万物由“博、厚、高、明、悠、久”的“天地”所生出。 [注释] 可见先秦儒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先于以既支化产业乙动以天与化产相类肉线变重考 人而存在并为人之生存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是元政策,那么,文化产业各个不同行业为对象的文化政策就可称 人之“父母”,自然界是万物生生之基础。作为当代之为子政策。 人,我们更应意识到这一点,对大自然怀着一颗感恩 的心,倍加珍爱大自然,保护我们的“母亲”。其次 [责任编辑:董金荣] 29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这个度就是“中和”。的确,自然界是伟大的,而自然 界的伟大是由人来实现的。人既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界的“杰作”,同时又是 自然界的“功臣”。因此,人在自然界中占有特殊的 地位,具有特殊作用,人在自然界的重要作用即“参 赞化育”,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限度 ,那就是“中 和”。 人作为德性主体,不是与其它万物对立的,更不 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而是与万物平等的。在《中 庸》看来,天地所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 相悖”,都有自己存在的权利,也有各自的价值。人 与物在生命意义上是平等的、无优越性的,但人作为 德性主体,能从自身生命中体会万物生命之宝贵,尽 其性以尽人之性,这种由己及物的过程正是人所特 有的,也是人的可贵之处,正所谓“仁者,人也”。那 么是否所有的人都能“参赞化育”呢?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 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 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说明人需要很高的境界, 才能以至诚之心对待物,使物各得其所,以诚待物是 处理人与物关系的根本态度。以诚待物就是尊重万 物、同情万物、理解万物,以天地化育之道促成万物 的生长发育,而非肆意的去控制、破坏万物。那么何 以为“诚”,应怎样以诚化育万物呢?《中庸》说:“诚 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 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 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 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 到,《中庸》认为,诚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则,不诚 则无物。至诚的人并非成己而止,还要推之及物。 成己表现为一种“仁”,人的一种自成的同一性;成物 表现为一种“知”,也即人顺物之性成就万物,参赞化 育。无论是成己,还是成物都是人之德性的体现,符 合内外之道随时施行就能使己使物各得其所。由此 可见,在儒家看来,人与万物的本性,都包含着天之 性,只有至诚的圣人,才能尽量发挥自己以及一切人 的本性,进而发挥万物的本性,达到以“仁”成己,以 “知”成物,完成“赞天地之化育”的使命,使天、地、人 “三才”合而为一。 三、结语 《易传》、《中庸》中蕴含的朴素生态思想对当前 构建新的生态哲学在本体论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首先,两者都谈到物之生。《易传》提出“太极- 两仪-四象-八卦”的物之所生之模式。《中庸》亦提 出万物由“博、厚、高、明、悠、久”的“天地”所生出。 可见先秦儒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先于 人而存在并为人之生存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是 人之“父母”,自然界是万物生生之基础。作为当代 人,我们更应意识到这一点,对大自然怀着一颗感恩 的心,倍加珍爱大自然,保护我们的“母亲”。其次, 既然万物均由天地化育,那么作为万物中的一分子 的人与万物其它成员乃“民胞物与”,应该“并育而不 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于是我们应该树立万物平 等的观念,只有真正视万物为我们的兄弟,才能发自 内心的去尊重它们。最后,无论是《易传》中的“裁成 辅相”还是《中庸》里的“参赞化育”,均肯定了人的主 观能动性。而且两者均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 挥必须在一个“度”的范围内,在“尽物之性”的基础 上发挥。因而,新的生态哲学在指导人们按照自然 规律适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也应给予思想指 导,使人们意识到人不能任意妄为,否则自然界会给 人类更沉重的打击。 [参考文献] [1]陈来.冯友兰选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 与交融[M].北京:三联书店,1996. [3]余治平“生态”概念的存在论诠释 . [J].中国哲学,2006,(2). [4]谢曙光等.简明哲学百科词典[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 [5]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6]余谋昌.儒家环境哲学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中 国哲学史,2006,(1). [责任编辑:王代生] (上接26页) [3]胡惠林.文化产业学-现代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4]张勤.当代中国的政策群:概念提出和特质分析[J].北京行 政学院学报,2000,(1). [5]杨吉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实践的回顾与反 思[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6). [6]诸大建,王明兰.系统性原则下的公共政策过程[J].同济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7]杨吉华.论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J].山 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6). [8]Tallon A.R.Developing leisure and cultural attractionsin the regional city centre:a policy perspective[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Government And Policy,2006.(3) . [9]Kong,L.'Culture,economy,policy:trendsand developments [J].Geoforum,2000,(31). [10]Vaidhyanathan S.Remote control:The rise of electr￾onic cultural policy[J].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2005,(6). [11]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2]Frith,S.Knowingone’s place:The Culture of Cultural Industries[J].Cultural Studies From Birmingham, 1991,(1). [13]朱吉吉.制定文化政策法规,推动深圳文化产业发展[J]. 特区经济,2005,(9). [14]陈家泽.政府作用与文化产业政策设计[J].西南交通大 学学报,2006,(5). [15]陈鸣.西方文化管理概论[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16]王晓刚.文化产业的理论阐释与政策取向[J].长白学刊.2006,(6). [注 释] ①实际上,文化产业的元政策和子政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 以宏观文化产业为对象的政策以及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作为 元政策,那么,文化产业各个不同行业为对象的文化政策就可称 之为子政策。 [责任编辑:董金荣] - 29 -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