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解。早在先秦,儒家经典《易传》便对生、生生、易有面就是要节制。《彖传》中这样讲节卦:“天地节,而四 所阐述,可以说这是先秦儒家一种原始朴素的生态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这对当前我们 意识。这一方面的论述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本体提倡的节约型社会可以起到很大的理论支撑作用 论智慧 同时为我们对待生态环境提供了一条行为准则。由 周易·系辞下》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此可见,天之道“始万物”,地之道“生万物”,而人之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传》中这一论述充分肯定道“成万物”。p作为天地万物的一分子的人不能 了“太极”作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存在和发展的最高只知道从自然界中索取,而应怀着感恩之心“裁成 依据的地位。“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表现了宇宙生“辅佐”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进而实现人的价 成论与宇宙本体论的统一。如果说“太极”是值。在这一方面《中庸》所言之“参赞化育”思想与 宇宙万物的最高依据,那么宇宙万物究竟是如何生《易传》之“裁成辅相”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用。 成、存在、发展的呢?《彖传》在阐释“乾”、“坤”两卦之 意时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 二、《中庸》中的生态意识 物资生,乃顺承天。”由此可见,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必 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 须依赖于天地的化生,因此《说卦传》说:“乾,天也。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 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正是由于天地本身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 的生命活动才演化出万物的生命,使万物各得其所,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由此可见,人有“参天地之 即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周易·乾·彖》)。于化育”的可能,但人之所以“赞”天地化育,则首先肯 是,生不仅是天地自身的生命运动,也标志着天地自定了天地化育万物之功能。这一点与《易传》中“天 身的德能:“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 地之大德曰生”是完全一致的。 周易·系辞上》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 《中庸》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 易。”可见天地生成万物的运动不仅被看作是一种自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 然活动还被赋予了道德意义,天地生生的过程是一也、悠也、久也”,“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 个永恒而又不断创新的过程。天地生化出万物,万也;悠久,所以成物也。”这是自然界的大德,“成物 物何以能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呢?《周易·象·乾》说:亦包含“生物”,作为万物之一的人也受天地之禀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坤》说:“地势用《中庸》的话言之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 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就是说,天道刚健,地道平道之谓教。这一点与《易传》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继 顺,这构成了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根本动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较为相似。两者均看到人禀 力。然“《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受天命,并能继之、成之进而教之。但与《易传》不同 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的是,《中庸》提出了以“诚”生物,将“诚”作为天地之 之道也”,“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德的根本标志。“诚”不只是存在意义上的真实,还有 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德意义上的“诚实”,这当然需要人来实现,而“天 道,曰仁与义”,天、地、人三者在《易传》中同时被提命之谓性”,人的性亦由天命禀赋,人到底如何“参赞 出,并曰“三才”。人作为万物之一何以能与天地并化育”呢? 列为三呢?这是因为,首先,人能效法天地。《易传》 《中庸》又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化焉” 几乎通篇都提到这一点,总地来讲主要有以下两方何谓“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面:其一,人能从自然界中得到启示,以完善人的德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 智修养。如比较有代表性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之达道也。”《中庸》首先从人的性情出发来诠释“中 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二,人以与自然和”,当人的感情未发时,是不偏不倚的,谓之“中”; 和谐相处为最高人生境界。如“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已发时,没有太过和不及谓之“和”。接着《中庸》又 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推及宇宙万物,认为“中”是宇宙万物之根本,“和”是 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乾·文达到“中”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天地只有达到“中和”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在于作为万物中之人能才能“位焉”;万物只有达到中和才能“化焉”。由此 为万物的“生生”起辅助作用。用《易传》的话说就是可见,“中和”是天地万物最理想的存在状态。要实 “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那么人应该如何现万物之“中和”,人应以其内在不偏不倚之“中”,结 裁成辅相”呢?“裁成”决不是对自然界进行制裁、控合外在之“和”来促使中和境界的实现,达到“天地位 制,或任意改造以满足人的欲望,而是按照自然界的焉,万物化焉”。由此可见,《中庸》的“参赞化育”并 生长规律完成自然界的生命过程要“以时育万物”不是消极地提倡人道完全和于天道,以此证明自然 (《象传》)。“辅相”即是辅助天地以完成其生成之宜,界的伟大;也不是主张人道脱离天道,人可以为所欲 “宜”也就是物之规律。裁成辅相”另一个重要的方为。而是提倡人在一个度的范围内来参赞化育,而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解。早在先秦,儒家经典《易传》便对生、生生、易有 所阐述,可以说这是先秦儒家一种原始朴素的生态 意识。这一方面的论述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本体 论智慧。 《周易·系辞下》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传》中这一论述充分肯定 了“太极”作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存在和发展的最高 依据的地位。“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表现了宇宙生 成论与宇宙本体论的统一。”[5](P67) 如果说“太极”是 宇宙万物的最高依据,那么宇宙万物究竟是如何生 成、存在、发展的呢?《彖传》在阐释“乾”、“坤”两卦之 意时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 物资生,乃顺承天。”由此可见,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必 须依赖于天地的化生,因此《说卦传》说:“乾,天也。 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正是由于天地本身 的生命活动才演化出万物的生命,使万物各得其所, 即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周易·乾·彖》)。于 是,生不仅是天地自身的生命运动,也标志着天地自 身的德能:“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 《周易·系辞上》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 易。”可见天地生成万物的运动不仅被看作是一种自 然活动还被赋予了道德意义,天地生生的过程是一 个永恒而又不断创新的过程。天地生化出万物,万 物何以能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呢?《周易·象·乾》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坤》说:“地势 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就是说,天道刚健,地道平 顺,这构成了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根本动 力。然“《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 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 之道也”,“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 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 道,曰仁与义”,天、地、人三者在《易传》中同时被提 出,并曰“三才”。人作为万物之一何以能与天地并 列为三呢?这是因为,首先,人能效法天地。《易传》 几乎通篇都提到这一点,总地来讲主要有以下两方 面:其一,人能从自然界中得到启示,以完善人的德 智修养。如比较有代表性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二,人以与自然 和谐相处为最高人生境界。如“夫大人者,与天地合 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 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乾·文 言》);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在于作为万物中之人能 为万物的“生生”起辅助作用。用《易传》的话说就是 “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那么人应该如何 “裁成辅相”呢?“裁成”决不是对自然界进行制裁、控 制,或任意改造以满足人的欲望,而是按照自然界的 生长规律完成自然界的生命过程要“以时育万物” (《象传》)。“辅相”即是辅助天地以完成其生成之宜, “宜”也就是物之规律。“裁成辅相”另一个重要的方 面就是要节制。《彖传》中这样讲节卦:“天地节,而四 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这对当前我们 提倡的节约型社会可以起到很大的理论支撑作用, 同时为我们对待生态环境提供了一条行为准则。由 此可见,天之道“始万物”,地之道“生万物”,而人之 道“成万物”。[6](P33) 作为天地万物的一分子的人不能 只知道从自然界中索取,而应怀着感恩之心“裁成”、 “辅佐”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进而实现人的价 值。在这一方面《中庸》所言之“参赞化育”思想与 《易传》之“裁成辅相”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用。 二、《中庸》中的生态意识 《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 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 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由此可见,人有“参天地之 化育”的可能,但人之所以“赞”天地化育,则首先肯 定了天地化育万物之功能。这一点与《易传》中“天 地之大德曰生”是完全一致的。 《中庸》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 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 也、悠也、久也”,“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 也;悠久,所以成物也。”这是自然界的大德,“成物” 亦包含“生物”,作为万物之一的人也受天地之禀赋, 用《中庸》的话言之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 道之谓教。这一点与《易传》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继 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较为相似。两者均看到人禀 受天命,并能继之、成之进而教之。但与《易传》不同 的是,《中庸》提出了以“诚”生物,将“诚”作为天地之 德的根本标志。“诚”不只是存在意义上的真实,还有 道德意义上的“诚实”,这当然需要人来实现,而“天 命之谓性”,人的性亦由天命禀赋,人到底如何“参赞 化育”呢? 《中庸》又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化焉”。 何谓“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 之达道也。”《中庸》首先从人的性情出发来诠释“中 和”,当人的感情未发时,是不偏不倚的,谓之“中”; 已发时,没有太过和不及谓之“和”。接着《中庸》又 推及宇宙万物,认为“中”是宇宙万物之根本,“和”是 达到“中”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天地只有达到“中和” 才能“位焉”;万物只有达到中和才能“化焉”。由此 可见,“中和”是天地万物最理想的存在状态。要实 现万物之“中和”,人应以其内在不偏不倚之“中”,结 合外在之“和”来促使中和境界的实现,达到“天地位 焉,万物化焉”。由此可见,《中庸》的“参赞化育”并 不是消极地提倡人道完全和于天道,以此证明自然 界的伟大;也不是主张人道脱离天道,人可以为所欲 为。而是提倡人在一个度的范围内来参赞化育,而 - 28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