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 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 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 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 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 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 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 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 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 开头“鴕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 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 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 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 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 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 《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 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 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杉 天》一诗,开头的“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 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 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 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 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诗经》的作用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 之:咏歌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但是诗与乐舞终将会 分离,因为进入文明时代之后,艺术必然趋向于细化,因此诗歌便 从歌辞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文体。《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 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 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 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 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 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 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 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 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 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 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 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 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 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 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 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 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 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 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 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 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 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 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 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 《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 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 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 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 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 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 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 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诗经》的作用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 之;咏歌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但是诗与乐舞终将会 分离,因为进入文明时代之后,艺术必然趋向于细化,因此诗歌便 从歌辞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文体。《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 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 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 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 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 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 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 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 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 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